艾灸结合放松疗法在中风后失眠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12-08-21张伟
张 伟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00073)
中风后失眠症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失眠引起的精神压力及情绪波动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还会加重中风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症状,甚至诱发中风的再发生。目前临床治疗中,大部分失眠患者服用安眠药或抗抑郁药等进行治疗,多数只能缓解临时症状,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如嗜睡、头疼、药物依赖等,致使恶性循环。也有研究显示[1]运用温水浴法、音乐疗法、光照疗法、脑电生物反馈疗法等非药物治疗方法来改善中风后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但效果均不理想。因此,探讨一种安全、行之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势在必行。艾灸结合放松疗法具有安全经济、药物性刺激性小,无毒副作用,易予患者接受,且疗效显著,不失为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优选治疗方法。
1 研究对象
2012年01月—2012年05月期间在我院针灸科住院的中风后失眠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中风诊断标准[2],经头部CT或MRI证实为脑梗死或脑出血病例;(2)参照2001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失眠症的诊断标准[3]:主诉有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早醒,或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自天困倦等症状;具有失眠和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至少每周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3)PSQI总评分>7分;(4)意识清楚,未使用安眠药物,或停药2周以上;(5)能坚持治疗2周并对整个过程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智力障碍、痴呆病史、有严重并发症及合并症者(恶性肿瘤、明显的心、脑、肾等疾病威胁到生命者);(2)近1周内出现感染或发热;(3)安眠药依赖者;(4)重症抑郁症者;(5)依从性差,不配合者。实验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8.34±6.31)岁,平均病程(5.34±0.55)天;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8.35±6.46)岁,平均病程(5.41±0.61)天。两组间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
2.1.1 对照组 放松疗法:室内舒适、安静、光线柔和,开始前通过良性语言诱导鼓励患者说出失眠的感受及思想顾虑,针对性的安慰患者,消除其恐惧心理。患者取舒适卧位,双目轻闭。指导患者做“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指导者声音略低沉、柔和,语速放慢,循着躯体各部位的肌肉从上至下逐步放松训练,患者用意念控制神经和肌肉的紧张性,整个过程与呼吸密切配合。根据患者喜好,可配合舒缓柔和、的音乐,患者掌握“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要领后,可配合录音带自我放松训练。每晚临睡前1次,每次15min,共2周。
2.1.2 实验组 在放松疗法前10分钟实施艾灸疗法。取穴:涌泉穴:足底凹陷处,约足第2、3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处;太溪穴: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每穴各灸10min,每日1次,共2周。
2.2 质量控制
2.2.1 患者采用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组,并分病区实施,防止沾染现象。
2.2.2 由于本研究是患者对自身失眠程度进行自评,结果易受教育程度、职业的不同而导致认知发生变化,所以本文采取控制患者教育程度和职业作为变量进行偏相关分析。
2.2.3 患者病情稳定后,研究者指导患者填写一般资料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不能填写者由研究者通过询问代为填写,数据结果由2人一起核对录入。
2.3 测量工具
2.3.1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4]:是目前临床评定失眠症的常用量表,与多导睡眠脑电图测试结果有较高的相关性。该量表从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7个方面评定患者的睡眠质量,总分范围为0-21,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效度。
2.3.2 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5]包括12个领域:精力、家庭角色、语言、活动、情绪、个性、自理能力、社会角色、思维、上肢功能、视力、工作共49项,包括疾病的残疾和残障的成分及患者所承受的健康状态和幸福感。SSQOL能够明显在社会角色领域进行测量评价,其可以在特定范围内作为中风临床试验疗效判定指标[6]。目前国内不少机构均对其信度、效度做了研究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逐步得到完善并已在国际上有了广泛的应用。
2.3.3 疗效标准参照1993年国家卫生部指定的《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指导原则》中疗效标准[7]。临床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达6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夜间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患者症状有所减轻,夜间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h;无效:治疗后患者失眠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反加重。
2.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相关分析、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干预前后PSQI、SS-QOL评分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分别进行睡眠质量、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2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实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改善中风后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方面,艾灸结合放松疗法疗效更为显著,见表1、2。
表1 两组干预前后PSQI评分的比较
表2 两组干预前后SS-QOL评分的比较
3.3 PSQI与SS-QOL的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实施2周干预后PSQI和SRSS评分均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均高于0.500,P<0.05)。当同时控制教育程度和职业2个变量时,相比无控制变量时相关系数均有所增大(相关系数均>0.600,P<0.01),说明两者相关性并没有因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的不同而影响,反而相关性增强。同时显示PSQI和SRSS相关性较强且稳定性较好。
3.4 两组干预前后的疗效比较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3%,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艾灸结合放松疗法对于改善中风后失眠患者的睡眠障碍有明显优势,见表3。
表3 治疗后两组间的疗效比较(%)
4 讨论
4.1 艾灸在中风后失眠患者中的应用
艾灸治疗失眠一般对中老年人的效果较佳[8],尤其对于阳虚体质者疗效更为显著。艾灸宁心安神,可滋阴降火,于夜晚灸有引阳归阴之妙。同时,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所出之井穴,有滋肾水而制心火之功效;太溪穴则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主要穴道,为肾经经水的传输之所,善益肾中之元阴,乃脏病取原之意。将两穴相配,可使肾水足而心火制,火入阴中而自寐;将两穴相合,先后天同治,气血并调,共奏交通心肾,宁心安神之功效[9]。胡丹丽[10]运用腕踝针配合艾灸涌泉穴治疗中风后48例,总有效率达93.7%。柳清[11]采用足底反射区按摩配合艾灸涌泉穴辨证施治,有效率达90.3%。安贵霞[12]采用艾条温和灸双侧涌泉穴及配合耳穴贴压法治疗失眠54例,总有效率98%。
4.2 放松疗法在中风后失眠患者中的应用
烦躁为中风后失眠的常见原因,发病率为66.7%,抑郁为失眠的第二大原因,发病率为36.7%,主要以入睡困难和早醒最多见。可见,中风后失眠与抑郁有一定的关系,失眠可能是抑郁的表现之一。患者担心医疗费用、肢体及语言障碍、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家庭及社会的支持不足等焦虑情绪[13],影响到患者睡眠质量。所以,在此治疗过程中应加强患者情志的调理,“肌肉放松疗法”是通过训练患者有意识控制自身的生理心理活动,减低唤醒水平,改善机体功能紊乱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14],不仅能降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而且有助于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速度[15]。研究表明[16],放松训练可引起儿茶酚胺分泌减少,使耗氧量、心率、呼吸节律、动脉血流速度及骨骼肌血流量降低,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而且转移了患者对睡眠问题的过度关注,避免情绪焦虑,提高对睡眠的自信度,消除患者疲劳[17]。
4.3 艾灸结合放松疗法的优势、不足及展望
艾灸配合放松疗法从整体辨证论治,把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情志学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缩短治疗时间,达到治疗失眠的良好疗效。选择该疗法的优点:①疗效持久、显著,治愈率达80%。②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小。③避免针灸所致的疼痛。④掌握简便,经济实用。另外,治疗过程中应加强睡眠卫生教育,如:入睡前4-6h不服用含咖啡因的食物或药物、戒烟、戒酒、避免晚餐过饱;减少白日睡眠时间;睡前不做剧烈运动等。以后研究中应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和多导睡眠图等疗效观察指标,以提高该疗效的客观性。
[1] 蔡萍,金鹤.中风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与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10,10 (3)∶79-81.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12 (6)∶379-380.
[3] 王海波.针刺百会穴治疗不寐证78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1):40 .
[4] 王曙红,彭伶丽,张彩虹,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J].临床护理评价量表及应用,2011,8∶234-235.
[5] Wliamms LS, WeinbergerM, HarrisLE, et al .Development of a 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J]. Stroke,1999,30∶1362-1369.
[6] Muus I,Williams LS, RingS berg KC. Validation of the 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eale (SS-QOL)∶test of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Danish version (SSQOL-DK)[J] .Clin Rehabil,2007,21(7)∶620-627.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86.
[8] 柳东华.艾灸及针刺治疗失眠症的嵘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4.
[9] 王立茹.足浴与下肢按摩治疗58例患者的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8,17(2):22-248.
[10] 胡丹丽,腕踝针配合艾灸涌泉穴治疗中风后失眠48例[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0,8(6)∶427-428.
[11] 柳清.足底反射区按摩配合灸术治疗失眠症 88 例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1,3(3)∶ 5-6.
[12] 安贵霞.艾灸涌泉穴配耳穴贴压治疗失眠54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329-330.
[13] 阮经文,郑沛仪.针灸疗法对合并睡眠障碍的早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0,6(2)∶73.
[14] 郝伟.精神病学[M] .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1.
[15] 刘光.饮食习惯与睡眠[J].养生大世界,2005(10):28.
[16] 钱铭铭.心理咨询与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85-196.
[17] DeMarco-Sinatra J.Relaxation training is a holis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J] .Holistic Nurse Pract,2000,14(3):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