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失眠临床观察
2012-08-21孙长雯
孙长雯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人民医院·257500)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其心身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情志改变而就诊的患者也越来越多。相对的也直接影响到人的睡眠质量,因此失眠的治疗己是当前医界的一大课题。现代医学对失眠的治疗是采用镇静剂及安眠药为主,但容易出现副作用及潜在的成瘾性,大量的古代医学文献和现代临床报道表明,针刺和中药治疗失眠具有一定的疗效,近年来,我们采用针灸和中药并用的方法治疗失眠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02月期间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失眠病人80例,年龄在18~65岁之间,平均35岁,病程0.5~2年,平均0.6年。
1.2 诊断标准
失眠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①符合非器质性失眠症西医诊断标准,并符合中医“不寐”症的诊断标准,失眠症表现为难以入睡,易醒,睡眠不深,多梦,早醒,或醒后不易再入睡,白天困倦,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有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②睡眠潜伏期>30分钟,每周出现3次以上;③PSQI总评分>7分;④年龄在16~75岁之间。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符合以下任何1条∶①排除躯体疾病或各种精神疾患导致的继发性失眠;②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睡眠障碍;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等;④酗酒和(或)精神药物滥用和依赖所致失眠者;⑤治疗部位局部皮肤溃疡或疮疡患者。
2 研究方法
2.1 针药并用治疗组
针刺选穴∶百会、神庭、本神、四神聪、安眠、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
操作方法∶取坐位,输穴局部常规消毒,选用1.0~2.0寸毫针进行针刺。头部用1.0寸毫针采用平刺法刺入所选穴位并快速提插捻转(200~250转/分,行针约2~3分钟)以提高疗效。体针用1.5~2.0寸毫针并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以局部酸胀为度。以上各穴均留针30分钟。7天为一个疗程,共4个疗程。
选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药物组成∶半夏、白术、橘皮、大枣、柴胡、合欢花、夜交藤、酸枣仁、远志、石菖蒲、龙骨、牡蛎、甘草
服药方法∶1剂/天,水煎2次并混合,于早饭前、晚饭后半小时温服,7天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
2.2 对照组
服用西药阿普唑仑0.4mg,每晚睡前口服,7天为一个疗程,共4个疗程。
2.3 疗效标准
以PSQI减分率结合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表达疗效∶
(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①临床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在6小时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PSQI减分率>90%;
②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小时以上,睡眠深度增加,PSQI减分率60~89%;
③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增加不足3小时,PSQI减分率30~59%∶
④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反加重,及症状减轻但PSQI减分率<30%;
2.4 统计方法
采用SPS11.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治疗前后PSQI各成份、总分改变用自身配对t检验,两疗法对各项指标的影响先计算相应指标的差值,再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患者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观察3个月。
3 治疗结果
3.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治疗组 40 10 16 10 4 90%对照组 40 4 14 10 12 70%
由表1显示,针药治疗组治疗4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X2检验针药治疗组明显优于阿普唑仑组 (P<0.05)。
3.2 治疗前后两组PSQI评分比较见表3
治疗前后两组PSQI评分比较见表3
4 讨论
失眠多为阴阳失调,阳不交阴所致,目前,我们在临床诊治失眠的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就诊患者病程日久迁延,气滞痰生。因此我们治疗本病时,采用针刺加用中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剂治疗,二者合用,重在涤痰开窍、调和阴阳、养心安神以治之,取得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