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扬文艺思想在当代的嬗变
2012-04-10熊元义
熊元义
(文艺报社 理论部,北京100021)
论周扬文艺思想在当代的嬗变
熊元义
(文艺报社 理论部,北京100021)
周扬新中国以来文艺思想及其实践,为建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出了贡献。周扬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主要包括如下方面:规定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内容,要求把握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规律,发挥文艺的批判功能,社会主义文艺都应该具有自己民族的形式和特点。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中期两次对当时中国文艺发展的不满改变了周扬的命运,也促进了周扬文艺理论的调整。周扬的文艺理论正是在这种反思和调整中日渐完善的。周扬提出“我们的文艺是多样性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统一”论的萌芽。
周扬文艺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艺的多样化
文艺理论家周扬是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史上的标志人物之一。随着周扬的去世,中国当代文艺界日渐缺乏从理论上指导中国当代文艺发展的文艺理论家。即使出现这样的文艺理论家,也被边缘化了。当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贫乏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国当代文艺发展的瓶颈时,我们深入地反思周扬文艺思想的发展,有助于深刻地总结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发展的得与失,从而推进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
一、重视文艺理论建设
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指出的:“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①与中国当今有些人对文艺理论口头上重视而实际上忽视不同,文艺理论家周扬在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过程中不但特别重视文艺理论建设,而且身体力行地推进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发展。因此,清理周扬在这方面的文艺思想,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具有借鉴价值。
在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过程中,周扬深感我们理论工作的薄弱。周扬指出:“我们的理论工作的确是薄弱的,这也是事实。”②尤其是缺乏真正的理论,即“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回答实际中提出的新问题,而且回答得准确、及时。”③这种理论工作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健康、科学的发展。
对于文艺理论的作用,作为文艺理论家的周扬比一般人认识得更为深邃和深刻。周扬指出:“如果文艺理论是正确的,可以推动文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如果是错误的,便会引导文艺向错误的方面发展。当然,一个时代的文艺发展趋向,有它深刻的社会原因,不单是文艺理论所能决定的;可是文艺理论对于文艺运动的发展,会起一定的影响,却是不可否认的。文艺理论,有着指导作用。”④周扬不但认识到文艺理论的这种重要作用,而且渴望出现一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队伍。周扬是相当重视文艺理论队伍建设的,认为“无论从总结经验,还是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来说,都要有理论队伍,否则是不行的。我们现在有队伍,但是数量少,战斗力弱,又没有‘新武器’。”⑤而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昌盛是离不开一支战斗力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队伍的。周扬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会不会出现毒草呢?有香花就有毒草。毒草是不可避免的。不要害怕毒草。……要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关键在于要有一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队伍,要有不只是几个,而是几十个、上百个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这样,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就一定会繁荣昌盛起来。”⑥因此,周扬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建设最重要。马克思,恩格斯经常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先进不先进,主要的一个标志就是它的理论上的成就。”⑦这是他从几十年领导文艺工作的经历中得出的结论。
周扬不但重视文艺理论建设,而且指出了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建设的方向,即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批评。1958年,周扬就提出了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批评,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批评,必须是创造性的,战斗性的,必须同我国的文艺传统和创作实践密切结合;必须以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为主要任务。”⑧1979年,周扬再次强调“发展我们自己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从外国输入的,但又必须在我们自己民族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文艺运动的实践结合起来,和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⑨1983年,周扬进一步地思考了“关于建设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问题”,认为“要建设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就要在我们民族的基础上建设,这样才能有民族特点。没有基础,就没有特点,要建设自己的文化,走自己的道路,就是要有个基础。”⑩
二、规定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内容
周扬提出的这种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批评,规定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内容,具体从两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文艺进行了规定。
首先,周扬认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历史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争取在文学中表现自己的历史。周扬指出:“无产阶级文学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争取在文学中表现自己的历史,他们用文艺的武器,为争取自己解放而斗争的历史。”⑪他批评了有些作家“不喜欢写劳动人民,总是喜欢写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写工农兵,又总是喜欢写他们的消极方面,而不写积极方面,把新社会中劳动人民,写成过去时代的那种受剥削受压迫的弱小人物的形象。”⑫提出新时代的作家应当努力写新时代,“过去时代的作品,甚至一些伟大作家的作品,都是对劳动人民消极方面写得多,这是时代的限制,我们不能责备前人,但我们既然是新时代的人,就应当努力来写新时代了。”⑬可以看出,周扬的这些文艺思想弘扬了毛泽东文艺思想。
1939年11月7日,毛泽东在致周扬的一封信中指出鲁迅表现农民着重其黑暗面,即封建主义的一面,忽略其英勇斗争、反抗地主,即民主主义的一面。认为“农民,基本上是民主主义的,即是说,革命的,他们的经济形式、生活形式,某些观念形态、风俗习惯之带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只是农民的一面,所以不必说农村社会都是老中国。在当前,新中国恰恰只剩下了农村。”⑭1944年1月9日,毛泽东看了平剧(即京剧)《逼上梁山》后,致信编导杨绍萱和齐燕铭指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所以值得庆贺。郭沫若在历史话剧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你们则在旧剧方面做了此种工作。你们这个开端将是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我想到这一点就十分高兴,希望你们多编多演,蔚成风气,推向全国去!”⑮
因此,周扬相当重视英雄人物的创造,甚至认为无产阶级的文学要表现我们时代的英雄,即工农兵群众中的先进人物,这是无产阶级文学创作的重要任务。1965年,周扬指出:“我们应当强调,无产阶级的文学要表现我们时代的英雄,即工农兵群众中的先进人物,这是无产阶级文学创作的重要任务。前人没有这个任务,他们不写工农兵,过去工农兵只是一个配角,是被忽视、被抹煞、被嘲笑的丑角。任何一个时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要写英雄人物,都把本阶级的理想寄托在这些英雄人物身上。”⑯1978年,周扬再次强调“要塑造我们时代的英雄人物,但不能要求把这种人物写成天生的英雄,十全十美,高大完美,没有任何缺点,没有成长过程,这样的英雄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我们的作家应当塑造我们时代的先进人物的形象,这种人物应当是多种多样的,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英雄人物当然具有优秀的品质,但也可能有缺点,有一点缺点并无损于英雄人物,包括任何伟大人物在内,哪个人的身上能够没有他那个时代的和阶级的烙印,没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呢?”⑰1980年,周扬在评析戏曲艺术时仍然认为:“提倡戏曲表现我们时代的英雄人物,这也是对的,是我们时代的需要;但是我们的戏曲和其他文艺一样,不应当只着重表现英雄人物,而忽视多种人物性格的塑造,更不能要求表现英雄人物一定要是‘完美无缺’的‘高大形象’,不允许反映英雄人物身上的任何短处,这是一种反现实主义的公式主义和形式主义,势必导致创作上的公式化和概念化。”⑱与过去不同的是,周扬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反对表现“完美无缺”的“高大形象”,认为英雄人物既具有优秀的品质,也可能有缺点。显然,这是脱离文艺创作抽象地把握英雄人物的局限。
周扬的这种局限在刘再复那里被放大了,以至于出现了刘再复“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这种形而上学的人物形象理论。在这个方面,胡乔木的文艺思想更为科学。胡乔木认为人民生活中有各种各样英雄人物,但是这还不够,还需要在文学作品中加以刻画,使他们更丰满感人,更能够流传广远。“人民要求诸葛亮、孙悟空这样的人物。在这些人物的身上,反映了人民的道德理想,集中了人民的智慧。诸葛亮其人,并不像《三国演义》描写的那样,但是几百年以前的人民还是希望他成为那个样子。生活中并不存在孙悟空,但是人民还是需要创造出《西游记》中的这个形象。所以不能低估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的力量。”⑲而文艺创作如何反映英雄人物的缺点呢?胡乔木认为:“英雄人物有没有缺点?不能形而上学地提出和回答这个问题。姿三四郎好像就没有什么缺点,观众也不认为这是拔高。问题是要看从什么角度去写英雄人物。不能凭空设想,写英雄人物时候要写些什么缺点,或不写什么缺点,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恰巴耶夫》写了恰巴耶夫的缺点,但是没有写富尔曼诺夫的缺点。不是说富尔曼诺夫自己认为自己没有缺点,而是这部作品没有必要写他的缺点。人的生活有大大小小的各种各样的方面,文学作品不会把所有的事情都写进去。比方说吧,某个人每天都要小便,但是文学作品写到这类事情的就很少很少。如果写了,那也只是出于特殊的需要。写人物的缺点,总是出于作家的一种必要。要考虑整个作品的意图,出于一种什么目的,作家才会确定写或者不写人物的缺点,写些什么和怎样写。这与作品是否真实,是两个问题。……有些作品反映了人物的丰富的、多方面的性格,也有些作品表现人物生活中的最光彩的段落,如果在后一种作品中硬要安排一些阴影,反而不近情理了。”⑳
其次,周扬认为社会主义文艺是反抗新旧殖民主义文化的。周扬有力地揭露了新老殖民主义分子的伎俩,即“在摧毁东方民族文化的同时,他们又极力宣传东方文化中的封建糟粕。这两件事是并行不悖的。东方的那种过时的消极的所谓‘精神文明’,就是他们大力推广的糟粕之一种,其目的是要麻痹东方人的斗争意志,使他们陶醉在这种空洞的、消极的‘精神文明’之中,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不去反抗,实际上是让自己任人宰割。”㉒而“现代文人林语堂,就是竭力鼓吹中国的所谓‘精神文明’的。他是中国封建买办文化的典型产物,是封建买办阶级的一个代言人。他集中地把中国文化和中国生活中某些消极的东西提出来,加以赞扬和美化。……他是不能代表中国的,他只是中国民族的一个败类,一个叛徒。”㉒
在这个基础上,周扬深刻地指出:“中国人民一方面反对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反对本国封建买办文化,但同时也大量吸取外国文化——自然也包括西方的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我们要根据我们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吸收世界各国文化中的有用部分,作为我们独立创造的借鉴。”㉓
三、把握社会主义文艺的规律和特点
(一)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规律与批判功能
周扬指出:“应该承认规律,任何时代的社会艺术都有它们的共同规律,同时也有它自己的规律。无产阶级有不同于资产阶级的规律,中国艺术有不同于外国艺术的规律,但有一种规律是古今中外共同的”。㉔周扬认为我们要承认共同规律,但更重要的是要找到我们的特殊规律。“除了共同规律以外,还有特殊规律,要找到这个特殊规律。共同规律是不会很多的,起作用的是特殊规律。”㉕因此,他提出“要追求探索和寻找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不同的特殊规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文学不同的特殊规律,以便掌握了这个规律来写东西。”㉖在这个基础上,周扬提出“我们必须研究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规律”,认为“我们应当重视和研究我们自己的经验,特别是从‘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的经验。社会主义的文学是劳动者的文学,它的发展道路,和资产阶级文学以及任何时代的文学,都不一样。它是和工人阶级、劳动人民的整个斗争密切联系的,是和劳动人民在文化上的成长一同成长的。”㉗1961年,周扬还认为文艺工作做得正确与否,要看它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需要,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文艺客观发展的规律。㉘
周扬特别强调要重视发挥社会主义文艺的批判功能,坚决反对据此给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划界限,即认为只有后者要批判,而前者就不要批判。周扬认为这只能削弱社会主义文学的批判功能。“没有批判,社会主义文学的战斗性就没有了。社会主义文学不但要批判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及其他剥削阶级的各种敌对的思想,而且也要批判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种消极现象,各种弊端和阴暗面。”当然,这种批判应当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掌握分寸。但是,绝不能因噎废食而不敢揭露和批评。“无产阶级是不怕批评的,是经得起任何批评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批判的,没有批判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实事求是,就没有现实主义,就没有革命的艺术。”㉙
接着,周扬对歌颂和暴露的辩证关系作了深刻的论析。他说:“社会主义文艺要勇于揭露和反映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是正视矛盾,揭露矛盾,还是回避矛盾,掩盖矛盾,这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艺术观的反映。所谓歌颂和暴露,并不是彼此对立的,不相容的,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关键在于站在什么立场,歌颂什么,暴露什么。文艺创作既要描写人民生活中的光明面,也要揭露社会的阴暗面。有光明面就有阴暗面,有颂扬就有批判。社会主义文艺负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任务。……我们不仅要批判敌人,对于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实践,也必须采取批判的态度,否则我们就不能前进了。社会主义的作家、艺术家必须以锋利的眼光,清醒地注视生活中各种矛盾及其发展,敏锐地反映新情况和新问题,善于发现一切新生事物和先进力量,也勇于揭露一切阻碍我们前进的东西。”㉚
不过,必须特别指出的是,社会主义文艺对社会主义自身的批判不是彻底否定。在纠正当代中国文艺日渐丧失文艺的批判精神的过程中,有些人就犯了这种严重的错误。因此,我们所肯定的文艺的批判精神是作家艺术家的主观批判和历史的客观批判的有机结合,是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有机统一,是扬弃,而不是彻底的否定。作家艺术家的批判必须和现实生活自身的批判是统一的。否则,作家艺术家的批判就是“用头立地”。也就是说,文艺的这种批判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是在肯定变革历史的真正物质力量的同时,否定阻碍历史发展的邪恶势力;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不是处在人类的某个绝对完美的状态上。
(二)强调社会主义文艺应该具有自己民族的形式和特点
周扬指出:“我们的作家、艺术家应该认真学习外国艺术的有用经验,批判地加以吸收和融化。我们的一切创作,都应该具有自己民族的形式和特点。民族化,就是把外来的形式结合本国的实际和民族特点加以改造,使之变为自己民族的形式,成为大多数人民能够接受的东西,用以丰富和发展自己民族原有的形式。”㉛周扬高度肯定法国的狄德罗、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别林斯基,就是因为这些大批评家的文艺批评都是为了本国民族艺术的发展。周扬认为“历史上的大批评家,一个是法国的狄德罗,一个是德国的莱辛,一个是俄国的别林斯基。世界上像他们这样大的批评家还不多,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莱辛就是要建立德国的戏剧,狄德罗就是要建立法国市民的戏剧,别林斯基就是要建立俄罗斯文学。狄德罗是要创造法国自己的东西,莱辛是要摆脱法国的影响,摆脱法国古典主义的影响,别林斯基是要摆脱欧洲的影响。他们自己都是受欧洲文化很深的影响,他们很重视别国的文化,但他们不是在它的面前拜倒,而是竭力摆脱。又向它学习、又要摆脱,这样才能建立民族的艺术。”㉜这是周扬对中国文艺批评家的期许。周扬虽然提倡建立本民族的艺术,但他绝不是鼓吹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提出重视别国的文化,既向它学习,又要摆脱,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民族的艺术。周扬在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文艺运动的实践结合起来的基础上,还特别强调了要和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1979年,周扬在提出“发展我们自己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时认为,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整理研究和批判继承我们民族的美学思想遗产,以利于发展我们自己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㉝1983年,周扬在回答“关于建设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问题”时突出强调“建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能凭空建设,总要在自己民族的基础上,文化也好,理论也好,它都有个基础问题。凭空建设,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列宁反对‘无产阶级文化派’。”㉞周扬肯定了有些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的基本理论同中国的古文论结合起来进行探讨的努力。
可以说,周扬的这些文艺思想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丰富和发展。1956年8月24日,毛泽东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既批判了“全盘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认为中国民族的东西有它自己的规律,也批评了“闭关锁国”的民族沙文主义,认为“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己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因此,毛泽东提出:“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搬要搬一些,但要以自己的东西为主。”即“应该是在中国的基础上面,吸取外国的东西。应该交配起来,有机地结合。西洋的东西也是要变的。西洋的东西也不是什么都好,我们要拿它好的。我们应该在中国自己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西洋有用的成分。吸收外国的东西,要把它改变,变成中国的。鲁迅的小说,既不同于外国的,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它是中国现代的。”㉟毛泽东这一文艺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萌芽。
寻找真理,发现事物的规律,是很不容易的。新中国前三十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相当缓慢。经过近30年来的发展,我们终于在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上取得了重大成果,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诞生。
四、周扬文艺理论的反思与调整
在大力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过程中,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中期先后两次对当时中国文艺的发展表示不满。毛泽东的这两次不满改变了周扬的命运,也促进了周扬文艺理论的调整。周扬的文艺理论正是在这种反思和调整中日渐完善起来。
(一)毛泽东对文艺发展的不满及周扬的反应
1963年12月12日,毛泽东对文化工作特别是戏曲工作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毛泽东尖锐地指出:“各种艺术形式——戏剧、曲艺、音乐、美术、舞蹈、电影、诗和文学等等,问题不少,人数很多,社会主义改造在许多部门中,至今收效甚微。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不能低估电影、新诗、民歌、美术、小说的成绩,但其中问题也不少。至于戏剧等部门,问题就更大了。社会经济基础已经改变了,为这个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之一的艺术部门,至今还是大问题。这需要从调查研究着手,认真地抓起来。”“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岂非咄咄怪事。”㊱1964年6月,毛泽东进一步地指出:“这些协会和他们所掌握的刊物的大多数(据说有少数几个好的),十五年来,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执行党的政策,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不去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如不认真改造,势必在将来的某一天,要变成像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那样的团体。”㊲
毛泽东的这种不满是因为毛泽东认为当时中国文艺发展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我们不能囿于一些偏见或狭隘利益彻底否定毛泽东对当时中国文艺发展的这种不满,因为毛泽东所指出的一些偏离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方向的文艺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在这之前,周扬就已经注意到了毛泽东所指出的这些文艺现象并进行了批评。1962年8月24日,周扬指出:“‘文艺八条’制定之后,要注意提高艺术性,有人就多演外国戏、古典戏。正是需要宣传社会主义的时候,舞台上缺少现代题材的戏。舞台总是要反映社会主义国家生活。”㊳1963年4月9日,周扬又指出:“我们的文艺是多样性的统一。在这个多样性中,如果没有主导的东西,或者主导的东西不突出,那么,我们的文艺就有迷失方向,被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所侵蚀的危险。”并认为“这是需要我们经常注意和警惕的问题。”㊴周扬对当时中国文艺发展的这种评论和毛泽东对当时中国文艺发展的不满没有根本差别。即使在1980年即毛泽东逝世多年后,周扬仍然认为:“我们的剧目,一方面要力求丰富多样,有所创新,避免雷同和单调;另一方面又要遵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寓教于乐,而不流于混乱。”㊵并说:“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一概赶下舞台是不对的;但是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过多地充斥于舞台,也不能认为是正常的、健康的现象。”㊶可见,即使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周扬也仍然没有完全否定毛泽东在1963年和1964年对当时中国文艺发展的批评。
1975年,毛泽东对没有百花齐放的局面非常不满,提出要调整文艺政策。毛泽东在同邓小平的一次谈话中说:“样板戏太少,而且稍微有点差错就挨批。百花齐放都没有了。别人不能提意见,不好。怕写文章,怕写戏。没有小说,没有诗歌。”并提出:“党的文艺政策应该调整一下。一年、两年、三年,逐步逐步扩大文艺节目。……不能急,一两年之内逐步活跃起来,三年、四年、五年也好嘛。”要改变这种“缺少诗歌,缺少小说,缺少散文,缺少文艺评论”的状况。㊷毛泽东反对长期关押周扬等人,毛泽东这种不满是因为中国文艺发展过于单一化。
从毛泽东前后两次对当时中国文艺发展的不满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既反对中国文艺发展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又反对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单一化。也就是说,毛泽东在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过程中既要求社会主义文艺丰富多彩,也要求保持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方向。如果说,在“文化大革命”前,毛泽东过多地考虑到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方向,对于任何偏离正确轨道的文艺现象,他都是相当敏感的。毛泽东对这些偏离现象的批判在周扬的文艺思想中都有相应的反映。这当然不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全部。毛泽东1942年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文艺界统一战线,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两个发展科学与艺术的方法,1975年提出文艺政策的调整,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是提倡文艺的多样化发展的,并是一以贯之的。
表面上,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前后两次不满是矛盾的。实质上,这种矛盾绝不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矛盾,而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矛盾在毛泽东文艺思想上的反映。只是毛泽东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没能很好地解决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这个矛盾。同样,周扬的文艺理论也没有彻底解决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这个矛盾。不过,周扬的文艺思想却在解决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矛盾的过程中发生了改变。
(二)提倡文艺多样化发展
首先,多样化体现在在艺术题材上。1962年,周扬认为:“作家还是要写他所看见的,所感受到、所相信的。没有见到感觉到也不相信的,不要去写。”要求忠实于生活,忠实于真理,忠实于客观事物。㊸如果这种限定是正确的,那么,作家没有经历的历史生活就不可能进入到文艺作品中去。这实际上就是否定了历史文学的存在。这显然是不成熟的文艺思想。1963年,周扬指出:“作家应该写自己所熟悉的东西,但是,也要努力去熟悉新时代的作家所应该写的东西。”㊹这种要求作家熟悉新时代的作家应该写的东西绝不是“退步”,而是“进步”。而要求作家熟悉新时代的作家应该写的东西,就必须真正地深入生活,“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惟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㊺周扬将这一文艺思想说得更生动:“作家深入生活少,底子不厚,产生不了好作品,搞创作需要十月怀胎,他只怀了一个月的胎,就让他生下来,那还不是小产?就像怀孩子需要足月一样,创作需要长期的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要想使作品有分量,经得起推敲,作家必须多到生活中去,把根扎得更深一些。”㊻显然,这是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
因此,周扬的文艺思想是发展的,不是“倒退”的。如果作家只是写他所看见的,所感受到、所相信的,不写没有见到感觉到也不相信的,那么,文艺创作的路子就会越走越窄,而不是越走越宽广,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多样也不可能实现。1965年,周扬提出了要重视文艺作品表现社会主义时代的问题,认为“我们现在不是处于民主革命阶段,而是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所以应该提出要重视文艺作品表现社会主义时代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文艺作品,影响较大的还是反映民主革命阶段的,……反映社会主义时期的作品则比较少。这个也很自然,因为民主革命的时间长,无论生活经验的积累,还是艺术经验的积累,都比较丰富,把握起来更方便一些,这方面我们还要继续写。但写社会主义时期的文艺作品应该大大提倡,因为这方面的作品毕竟还太少,特别是有影响的作品更少,所以我们要在这方面努力。对于反映社会主义的作品,要多鼓励,只要基本上是好的,就要加以肯定。”㊼这就要求作家努力去熟悉新时代的作家应该写的东西。这种文艺思想不是限制了作家,而是推动了作家创作出更多更丰富的文艺作品。
其次,多样化体现在在文艺的发展形式上。1959年,周扬认为艺术的多样性是艺术发展的最根本的东西,“艺术应该有多样性,艺术不但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就是采用相同形式的作家,也都有各不相同的风格,这恐怕是艺术生产的特点。艺术的多样性是艺术发展的最根本的东西,同时对服务政治也是有利的。我们要发挥艺术的多样性,不用行政方式肯定哪种东西高,哪种东西低。”㊽1961年3月,周扬认为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多样性艺术,“市场供应要求越多越好,精神生活也希望越丰富越好。而且将是越来越多样,不是越来越少样。我们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是多样好还是少样好呢?我们为人民服务,是用一种形式服务好,还是用多种形式服务好?你如果说‘一种好’,那么为什么多种不好呢?我们可以来辩论一下。所谓贯彻‘百花齐放’,也就是满足人民多样的精神需要。这同市场上的物质供应一个道理,还是多样的好。”㊾并指出“多样性和创造性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多样化才能发挥创造性,只有多样了,才有利于发挥创造性。”㊿
1963年,周扬开始认识到文艺的多样化发展的局限,这就是周扬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反思。周扬指出:“有没有由于强调了一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产生了一些右的东西,因而把大跃进时期一些好的东西给否定掉了呢?我看也发生了这方面的缺点。……我们现在有这么一个经验:我们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为了社会主义,但有一部分喜欢封建主义、喜欢资本主义的人,往往利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搞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东西。”(51)1965年,周扬还指出了“文艺八条”的缺点,“我们在执行毛主席提出的文艺为工农兵,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上,所以有摇摆,有偏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精神准备。……一九六一年的文艺工作会议和后来起草的‘文艺八条’,纠正了五八年前后那几年在文化单位中存在的一些简单粗暴现象,强调要尊重文艺规律,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文艺八条’有个缺点:即没有把为工农兵、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前提贯彻到各条里面去。只着重讲要多样化,要‘百花齐放’。”(52)
周扬在文艺思想上的这种反思和调整无疑是进步的。其实,1942年,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要求文艺批评克服文艺的统一战线的缺陷。毛泽东指出:“文艺家几乎没有不以为自己的作品是美的,我们的批评,也应该容许各种各色艺术品的自由竞争;但是按照艺术科学的标准给以正确的批判,使较低级的艺术逐渐提高成为较高级的艺术,使不适合广大群众斗争要求的艺术改变为适合广大群众斗争要求的艺术,也是完全必要的。”(53)而在文艺的统一战线中,如果只是强调多样化,就会取消在多样的文艺作品中进行是非判断,就会取消在较低级的艺术和较高级的艺术之间进行高下价值判断,不利于使较低级的艺术逐渐提高成为较高级的艺术。
当代青年文艺评论家洪治纲也认识到片面强调文艺多元化的危害。他在《信念的缺席与文学的边缘化》一文中指出:文学多元化“具有某种诡秘的遮蔽作用——它不仅催化了文学价值标准的不断失范,使作家们在为所欲为的自由颠覆中拥有了看似合理的理论依据,而且使我们心安理得地省略了对创作主体精神本源的追问,也忽略了对文学信念必要性的思考。”(54)
(三)把握文艺发展方向与文艺多样化发展的辩证关系
可以说,周扬在认真反思毛泽东对当时中国文艺发展不满的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只是历史走错了房间,周扬这些正确的文艺思想没有得到实践,以至于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才得到真正的回应。也就是说,周扬在反思和调整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些文艺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首先,周扬在文艺理论的反思和调整中提出了在思想工作、文化工作中要反对两种偏向,即既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也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周扬指出:“在思想工作文化工作问题上,我们要防止两种偏向,既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也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55)在这个基础上,周扬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比较理想的前景,即既要保证我们的文艺有明确的共同的战斗方向,又要有文艺工作者个人的追求和爱好,形成创作上丰富多彩和思想上生动活泼的局面。这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比较理想的前景。
其次,周扬在文艺理论的反思和调整中深刻地论析了文艺的发展方向和文艺的多样化发展的辩证关系。周扬一方面认为“方向是不能动摇的,要坚定不移。”(56)另一方面认为“文艺工作一方面是方向要正确,一方面要坚持充分讨论,允许多种试验。你可以这样试验,他可以那样试验,都可以。只要你是为着社会主义,大的方向不错就行。”(57)因此,周扬既反对文艺发展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也反对这个方向成为空架子。周扬认为:“对于艺术上的试验一定要鼓励,艺术创造不让试验,艺术上的问题,思想上的问题不让讨论,那只能给文学艺术事业带来害处。即使你方向正确,但用简单的方法,不允许讨论,不允许试验,只有你讲了算,结果是必然走向反面,做不出成绩,这个方向也成空架子了。”(58)在这个基础上,周扬强调了领导的责任,即经常向作家、艺术家指出努力的方向。周扬指出:“应该容许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上有充分的自由。领导的责任,是经常向他们指出努力的方向。作家应该写自己所熟悉的东西,但是,也要努力去熟悉新时代的作家所应该写的东西。要明确指出在文艺上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可以允许的,什么是必须反对的。不值得提倡的不要去提倡,可以允许的,也不要反对。”(59)这也是周扬以前提出的“真正领导一定要是内行”(60)以及“党领导文艺不能依靠指示办事,主要应靠文艺批评”(61)等文艺思想的发展。周扬在文艺理论的反思和调整中提出“我们的文艺是多样性的统一”(62),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统一”论的萌芽。
贺敬之在1984年提出的“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统一”论就是对周扬这一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984年5月5日,贺敬之在全国城市雕塑第二次规划会议上的讲话中深刻地论析了“一”和“多”的辩证关系。他说:“多”是指多样化,“一”是指要有重点、有主调、有主旋律。这两者的关系要处理好。毫无疑问,我们要的社会主义文艺,不能是多种思想倾向不分是非、多种艺术表现不分优劣和主次、一概兼收并蓄的大杂烩。我们要以革命的思想内容和更能表现这种内容的主题和题材作为主旋律,以民族风格为主调,以能为更广大的人民喜闻乐见为重点。只有坚持这样的“一”,才能体现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但这个“一”绝不是惟一。这个“一”绝不能离开“多”。这就是说,还必须有多样化。不仅在形式风格方面要有多样化,在思想内容上也要有多样化,不仅在革命化的思想内容的表现上要有主题、题材的多样化,还要有思想内容本身的不同层次、不同高度,例如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民主主义,以及一般性的健康有益等多样化。不仅在民族化、群众化的统一要求下,应当有实现这个要求的不同途径、不同地方特色、不同的艺术流派和艺术家个人独创性等内部的各个层次上的多样化,还应当允许在政治方向一致的前提之下,在艺术民族化要求之外的某些艺术现象的存在和发展,因而形成更大范围的多样化。(63)尔后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统一”论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内容。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必须很好地总结和吸收周扬的这些文艺思想成果,获取养料。至于有人提出,周扬在1962年提出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是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7年里的文艺思想的一个“高峰”。从这时到“文化大革命”开始,中间还有几年,周扬几乎是垂头丧气地从这个“高峰”上下来了。(64)显然,这是不准确的。
我们总结和反思周扬对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规律的探讨可以看出,由于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不成熟或严重滞后,不仅造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左右”摇摆,而且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科学而健康的发展。因此,当代中国文艺界要深入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矛盾,并科学地解决这个矛盾,促进人们正确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健康而科学的发展。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67页。
② ④ ⑤ ⑧ ⑪ ⑫ ⑬ ㉒ ㉒ ㉓ ㉔ ㉖ ㉗ ㊽ ㊾ ㊿ 周 扬 :《周扬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136页,第29-30页,第137页,第29页,第36页,第36页,第37页,第54页,第55页,第57页,第175页,第176页,第38页,第79页,第285页,第286页。
③ ⑥ ⑦ ⑨ ⑩ ⑰ ⑱ ㉙ ㉚ ㉝ ㉞ ㊵ ㊶ 周扬:《周扬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第507页,第22页,第507页,第191页,第509页,第84-85页,第299页,第86页,第178-179页,第191页,第509 页,第302页,第307页。
⑭ ⑮ ㉟ ㊷ ㊺(5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艺论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59-260页,第278页,第153-154页,第231-233页,第63-64页,第73页。
⑯㉕㉘㉛㉜㊳㊴㊸㊹㊻㊼(51)(52)(55)(56)(57)(58)(59)(62)周扬:《周扬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382页,第342页,第17页,第284页,第340-341页,第210页,第280页,第201页,第280页,第355页,第399页,第325页,第388页,第279页,第326页,第327页,第326-327页,第280页,第280页。
⑲⑳《胡乔木传》编写组编:《胡乔木谈文学艺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8页,第228-229页。
㊱㊲转引自朱寨主编:《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462-463页,第464页。
(54)洪治纲:《信念的缺席与文学的边缘化》,《文汇报》2005年7月3日,第8版。
(60)(61)周扬:《周扬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508页,第294页。
(63)贺敬之:《贺敬之文集》第4卷,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54-56页。
(64)支克坚:《周扬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76页。
2011-09-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研究”(09BA013)
责任编辑 王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