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骨科内植入物围手术期的安全管理
2012-04-09秦宝聚
秦宝聚
秦宝聚:女,本科,主管护师
随着骨科医学人体功能重建治疗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类型、材质骨科内植入物应用于临床,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痛苦的同时,其使用的安全性是一个值得引起关注的问题。为了节约资金,降低手术室成本以及避免积压造成的浪费,我科对骨科内植入物采取零库存管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管理制度
骨科植入物采购实行招标管理,中标之外的产品未经医院允许一律不准使用。为节约资金,我院对植入物采取零库存管理,专门在手术室设立二级骨科耗材库,工作人员24 h值班负责与代理商联系手术所需的植入物及特殊器械,经工作人员审核无误后交与供应室进行清洗、打包、消毒。术后将剩余耗材及器械交还代理商。骨科耗材库工作人员负责将每月所使用的内植入物进行分类统计并上报医院器械科。
2 管理流程及内容
2.1 术前准备
2.1.1 选择 手术前1 d 主管医师向患者和(或)委托人介绍适合其病情的各价位、材质内植物,然后医师、科主任及患者或委托人三方在骨科植入物使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2.1.2 请领及打包灭菌 主管医师填写骨科内植入物使用登记表,详细记录患者姓名、住院号、内植入物名称、数量、生产厂家及代理公司名称并送骨科库由工作人员联系代理商准备所需植入物及特殊器械。待工作人员与代理商共同核对后制定骨科内植入物预出库单(一式四联),一联由库房保存,二联由供应室保存,供应室护士对植入物及器械核查无误进行清洗后将三、四联打入特殊器械包内供术中核对。送供应室灭菌的骨科内植入物及器械由供应室护士填写内植入物消毒灭菌登记表。
2.2 术中及术后核对 骨科耗材库工作人员于手术当日将预出库单(一联)、使用登记表及内植入物产品合格证交予当台巡回护士。手术医师与巡回、器械护士及麻醉医师共同核对患者姓名、科室、生物监测标记及3 M 胶带灭菌标记无误后打开特殊器械包,取出包内预出库单(三、四联),四方再次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手术日期、内植入物名称、厂家、耗材流水号、规格、材质、数量等,巡回护士根据使用情况做好记录。术毕将未使用的内植入物交回库房,双方核查无误后签字并打印骨科内植入物出库单(一式四联),巡回护士将合格证分别粘贴于患者知情同意书、使用登记表及骨科内植入物出库单二联上,收费后交与护士长签字。一联由器械商保存;二联由手术室保存;三、四联由耗材库交器械科。
3 管理效果
我院自2010年4月至今,共使用骨科内植入物手术2585例次,其中人工关节置换手术328 例次,脊柱内固定364 例次,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893 例次,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内固定材料丢失,无错用、错发内植入物,无重大差错事故发生。
4 讨 论
4.1 内植入物使用过程中“无菌”最为关键 使用植入物的骨科手术一旦发生感染,常导致手术失败,给患者造成痛苦的同时增加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对手术室而言,确保器械及植入物无菌是最基本的责任[1]。我院目前采取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运作,所有器械灭菌前要进行彻底清洗,器械包体积不超过30 cm×30 cm×50 cm,重量不超过7 kg。所有骨科植入物灭菌后必须进行生物监测,监测合格后由供应室人员进行发放并对相应信息进行记录。急诊手术用第五类化学指示卡合格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同时必须进行生物监测并将监测结果通报手术室。
4.2 加强护理人员的素质培养 护理配合是每台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专科手术技术的发展,器械更新快,技术要求高,因此要求手术室护士必须熟练掌握植入物的安装使用及配合方法[2]。作为一名合格的手术室护理工作者,不但应具备过硬的相关专业技能,准确、娴熟的配合任何一台手术,还要有严谨、实事求是、慎独的工作态度,并且与时俱进,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各种新技术、新知识,这样才能满足医疗行业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
4.3 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保证了医疗质量 医疗安全是医疗机构一切工作的底线。树立医务人员较强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意识,能够有效控制医疗质量缺陷的发生率[3]。在个性化服务逐步成为医疗服务行业必然趋势的今天,我院做到了按需使用,从根本上保证了患者的知情权、使用权,促进了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减少了医患纠纷。通过加强内植入物术前、术中、术后核对管理,做到了职责明确,增强了使用人员的责任心,使管理系统化、科学化,一旦出现差错做到了有据可查、责任分明,是一项为患者及医务工作者提供举证责任倒置的有效措施。内植入物科学合理的使用,杜绝了差错事故,最终也维护了医护人员的合法权利,保证了医疗服务的安全性。
[1]朱海娟,杜 泓,张丽津.骨科植入物的手术室管理[J].华北国防医药,2009,21(2):92.
[2]曹桃文.手术室骨科植入物管理方法的改进与效果[J].当代护士,2009,8:101-103.
[3]许四虎,江捍平,谢若斯,等.医疗风险管理持续改进策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25(3):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