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泵的应用管理与护理
2012-04-09李晓静
李晓静
胰岛素泵又称人工胰岛,即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系统,它可将外源性胰岛素模拟人体生理性分泌模式释放胰岛素,其优点是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有效控制血糖在理想范围,降低低血糖发生率,预防并发症发生[1]。还可根据病人的血糖情况灵活地调整基础输注量及餐前负荷量,24 h不间断地向病人体内输注基础胰岛素量[2],更好地抑制肝糖原输出的增加,促进外周组织糖的利用,有效地稳定全天血糖、控制餐后高血糖,明显减少低血糖发生的风险。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们为62例2型糖尿病病人安置胰岛素泵,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将应用管理与护理措施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型糖尿病病人62例,男36例,女26例。年龄38~76岁,平均51岁。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3]。入院时空腹血糖 >16.9 mmol/L,餐后2 h空腹血糖 >23.1 mmol/L。均为短期携带胰岛素泵病人。应用胰岛素泵后,本组病人血糖均控制在正常范围(空腹 <6.2 mmol/L,餐后2 h <7.8 mmol/L)。
2 胰岛素泵应用管理
2.1 胰岛素泵应用范围
2.1.1 适用人群 使用胰岛素泵病人要有一定理解力及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老年及生活不能自理病人要有陪护,有控制血糖的主动性。另外,胰岛素泵治疗费用相对较高,病人要有能接受胰岛素泵治疗的经济条件。
2.1.2 胰岛素泵应用特点 凡是需要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病人均适用。胰岛素泵具有体积小、操作方便、减少病人多次注射痛苦的特点,且有多种报警装置,使用安全[4]。该泵完全模拟人体胰岛素分泌功能,24 h持续释放人体所需要的基础胰岛素和进餐时的释放剂量,使24 h的血糖平稳,可以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5,6]。
2.2 护士应具备的条件 首先对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全员培训,使其熟练掌握胰岛素泵的基本原理、安装、程序设置方法、安装后的观察、报警处理等。由于应用该泵输注胰岛素是一个持续过程,所以每位护士必须熟练掌握操作技术,使病人得到24 h连续观察和及时准确的治疗。同时,护士应该掌握胰岛素泵使用的胰岛素类型,即只使用短效或者速效胰岛素,不能使用预混和中长效胰岛素,安装胰岛素泵时严格做好查对制度。
2.3 心理护理 多数病人对胰岛素泵感到陌生,产生许多的顾虑,如携带胰岛素泵是否会影响工作学习、生活不便、身体不适、低血糖反应、泵发生故障时不知道如何处理等。对此,护士应耐心细致地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说明应用胰岛素泵进行强化治疗的优越性、安全性和方便性,它避免了每日多次的皮下注射,使工作生活轻松,同时介绍治疗成功病例,以消除病人的恐惧、焦虑心理,使其树立信心,配合治疗。
2.4 安置前宣传教育 宣教内容包括:(1)胰岛素泵治疗的目的、意义,以减轻病人及家属的疑虑和紧张。(2)如何识别报警,出现报警时,及时告知医务人员,以便及早处理。(3)血糖监测时间以及必要性,以便准时测量血糖。(4)低血糖症状的识别及紧急处理方法。(5)运动及饮食治疗指导。(6)上泵前病人沐浴更衣,保持皮肤清洁,以防穿刺部位发生感染。
2.5 胰岛素泵安置前准备
2.5.1 选择合适的输注装置及输注管路 软管输注装置留置时间较长,病人感觉较舒适,一般多选用;皮下脂肪较少的病人,选择金属硬针输注装置。检查胰岛素泵电池电量,要在完好的工作状态下调试胰岛素泵,设置日期、时间及其他参数。根据医嘱设置胰岛素基础率和餐前追加量。按规范要求洗手,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储药器吸取适量胰岛素,排除空气,将装有胰岛素的注射器和连接丝杆装入定位管内,确定连接丝杆和定位管底部的连接槽衔接好后,按自动调节钮调节至合适位置,就可装入泵内,安装好后排除管路内空气,有液体排出并检查管路内无空气。注意将储药器的刻度朝向视窗,以便观察胰岛素的余量。将干纸巾放置于输注管路和储药器连接处,检查是否滴漏,避免将湿的储药器放入泵内而导致机械部分腐蚀。
2.5.2 选择输注部位 避免选择皮肤皱折、瘢痕、硬结、皮肤病变及衣物与其他物体经常摩擦处、影响蹲下与侧卧的部位。经常活动点易引起针头走脱或针头弯曲,腹部为首选,一般选用脐部两侧不妨碍活动处为穿刺点,男性选择上腹部,女性选择下腹部,尤其是腹型肥胖的病人,避开腰带经过和距脐4~5 cm区域内[6],左侧优于右侧,因腹部皮下输注胰岛素吸收快而稳定,可较好地控制血糖。如果腹部因为手术、妊娠等原因不能进针,也可以选择其他柔软、方便的部位,如上臂、大腿中部外侧、臀部等。新输注部位与上一次输注部位应相隔2~3 cm以上。糖尿病合并妊娠者,随着孕周的增加,子宫不断增大,接近26孕周时,皮下脂肪减少,腹部不再是最佳穿刺部位,此时应选择上臂外侧、胸壁乳房、大腿中部外侧穿刺,以不影响日常生活为宜[7]。
2.5.3 安置胰岛素泵 护士备齐用物携带至病人床旁,嘱病人取平卧或坐位,严格消毒皮肤,将针迅速垂直埋于皮下,并用透明敷贴固定,以便观察注射部位,定时更换透明敷贴,如出现破损、脱落或汗液污染时随时更换[8],清洁擦浴时避免弄湿导管及针头周围的皮肤。泵管用胶布固定好,防止脱出、折叠。根据病人情况将泵放于口袋或挂在身上。睡觉时放在身旁或枕下,保持连接,避免受压或摔到地上。洗澡时摘泵时间不能>1 h,如需做特殊检查时应将泵取下,检查完后再连接好。同一部位置管时间过长容易增加感染机会,还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影响治疗效果,一般病人3~5 d,最长不超过7 d更换注射部位,如出现红肿疼痛时及时更换部位[9]。
2.6 安置胰岛素泵后管理
2.6.1 低血糖反应 密切观察病人有无低血糖症状,如头晕、出汗等,尤其是上泵后的一周内为胰岛素剂量调整期,容易发生低血糖,应详细向病人介绍低血糖的症状及处理措施。
2.6.2 密切监测血糖 严格监测三餐后2 h、空腹血糖变化,尤其夜间血糖的监测,以便及时发现血糖异常,及时调整胰岛素泵的基础率及追加量。
2.6.3 严格交接班及检查制度 严格交接班制度,交接内容包括:胰岛素泵是否正常运行,剩余药量,电池量,输注部位有无红肿、出血,针头套管有无脱出,敷料贴有无松脱,有无报警等现象。老年病人使用胰岛素泵也应重点交接,评估病人对胰岛素泵的携带是否稳妥,病人有无不适症状等并记录。
2.6.4 安置后健康教育 利用多种形式向病人及其家属讲解糖尿病基础知识和有关胰岛素泵的知识教育,取得病人及家属合作,安全度过胰岛素泵的治疗阶段,特别交代病人不能自行调整胰岛素泵的设定值,强调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包括饮食、运动疗法以及平和的心态,血糖监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导病人识别和处理高血糖、低血糖,避免出现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昏迷等并发症。告知良好的血糖控制需要病人密切配合,包括稳定情绪、控制饮食和规律运动,病人要学会记录血糖监测日记,以便掌握自己饮食、运动量和胰岛素三者之间的关系。不能过分依赖胰岛素泵,以为胰岛素泵能完全代替胰岛功能,在追加餐前大剂量后,随意加餐,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强调胰岛素的应用、饮食调节及运动疗法同时进行,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有个别病人安置该泵后担心影响穿刺针和导管而不愿活动,此时应指导病人散步、慢跑和爬楼梯等运动,每次运动前后检查穿刺针和输注管道的固定情况。
2.6.5 注意事项 胰岛素泵体积小、重量轻、价格高、便于携带,易丢失,指导病人及家属做好泵的保护,不要到有磁场较大的地方,避免碰撞损坏。平时要检查备用泵性能是否完好,合理高效使用,专柜加锁放置,泵实行编号,建立胰岛素泵交接班本,注明泵的去向,班班交接。办公室的小白板上注明泵的使用情况,闲置泵将基础率调到零减少耗电量,胰岛素泵每次使用毕,用软布擦拭泵外部,储液槽用专用毛刷清扫。
总之,胰岛素泵治疗虽然能较快较理想地控制血糖水平,但应用泵治疗期间的护患密切配合极为重要,是取得治疗成功的关键。护理人员必须熟悉其功能、操作技能,做好健康指导,使糖尿病病人及其家属加深对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认识,规范应用,以保证治疗效果,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1] 郭翠英,徐贵霞.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护理干预[J].中华全科医学,2011,9(1):146.
[2] 黄仁建主编.护士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76.
[3] 廖二元主编.内分泌学(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74-1375.
[4] 陈新岩.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5):121.
[5] 倪 娟,时甲佳,顾 萍,等.使用胰岛素泵护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0(20):4809-4810.
[6] 徐 坤,牟 华.应用胰岛素泵患者的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2010,27(10):910-911.
[7] 邱群英.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2010,10(1):63-66.
[8] 李 彩.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过程中的护理问题及对策[J].中华全科医学,2011,9(1):149.
[9] 裴 燕.对于胰岛素泵留置针引起皮肤问题的探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1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