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藤多甙片治疗白塞氏病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检测
2012-04-09王书郁谌雪张润莲周向昭
王书郁 谌雪 张润莲 周向昭
白塞氏病(behcet’s disease)是一种与免疫失调有关的系统性血管炎,其基本病理表现为血管壁纤维素样变性,血管壁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伴核碎,有血栓形成。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皮肤损害和眼部病变为主要特征,并可累及多种器官及组织。在治疗方面迁延难治。目前在发病机制研究中,该病的发生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增高密切相关。我院于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应用雷公藤多甙片治疗31例白塞氏综合征患者,并对治疗前后血清TNF-α进行了检测,以探讨雷公藤多甙片在治疗白塞氏病中的作用机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1例中,男10例,女21例;年龄25~50岁;均已婚,婚后生有子女,以后不再生育,平均年龄35岁;病程10 d~10年(均为急性发作或慢性过程中的急性表现),平均1个月。所有病例均参照《内科学》[1]诊断标准进行确诊。
1.2 排除标准 有血常规、尿常规异常及肝肾功能损害者;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心脏病史者;在近4周内曾用过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接受系统治疗者。
1.3 剔除标准 治疗期间出现血常规、尿常规异常、肝肾功能损害者;因疗效不佳擅自合并其他药物影响研究者;自行中断用药治疗者;因药物不良反应不能继续用药者。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不同体重给予口服雷公藤多甙片(浙江得恩德制药公司生产,每片剂量为10 mg)每公斤体重1.5 mg,分三次饭后服,首次给足量,控制症状后减量,疗程为8周,观察患者病情治疗情况,包括自觉症状及溃疡消退情况。在用药过程中,治疗后2、4、8周分别监测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
1.4.2 血清TNF-α测定:治疗前后采集静脉血5 ml,离心收集血清,-70℃保存备用,血清TNF-α检测试剂盒购自晶美生物公司(进口分装)。美国Bio-Rad公司550型450 nm坡长酶标仪。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按使用说明书严格操作。
1.5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为皮损消退>95%,自觉症状消失;显效为皮损消退75% ~95%,自觉症状基本消失;有效为皮损消退50% ~74%,自觉症状改善;无效为皮损消退<50%,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按痊愈加显效计。
2 结果
2.1 疗效 疗效治疗结束后痊愈21例(67.74%),显效6例(19.35%),有效2 例(6.46%),无效 2 例(6.46%),总有效率为87.09%。治疗4周后,个别患者出现轻度胃肠不适,经对症治疗后均能耐受。治疗结束后,除4例患者出现轻度肝功能损害外,其余患者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化验结果均正常。
2.2 血清TNF-α 血清TNF-α测定治疗前31例白塞氏病患者血清 TNF-α 水平为(5.26 ±2.14)ng/ml,治疗结束后为(2.84±1.98)ng/ml。
3 讨论
白塞氏病是一种与免疫失调有关的免疫性疾病,现代研究发现机制中TNF-α水平的增高与该病的病情密切相关。TNF-α是一种具有生物学效应的炎性介质,它可增加嗜中性粒细胞对血管内皮粘附作用,增加内皮细胞的促凝活性,促使血管壁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伴核碎,并形成血栓及炎性病理损伤[2],从而导致血管炎的发生。白塞氏病属于血管炎范畴,TNF-α很可能为导致该病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应用雷公藤多甙片治疗31例完全型白塞氏病,总有效率为87.09%。治疗前后检测TNF-α结果显示,治疗后血清TNF-α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表明雷公藤多甙片在治疗该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研究表明,雷公藤多甙片的免疫作用是能够诱导活化的淋巴细胞凋亡,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够部分或完全抑制TNF-α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介质对组织血管的损伤作用。雷公藤多甙片通过抑制炎性因子的产生发挥抗炎免疫等作用,是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非甾体类免疫抑制剂[3]。在治疗白塞氏病综合征时,同时也发挥了替代糖皮质激素的治疗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雷公藤多甙片对TNF-α表达水平有抑制作用,其确切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但雷公藤多甙片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服后可有胃肠不适、厌食、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月经紊乱、精子减少、肝肾功能损害等,停药后可恢复正常。孕妇忌用,有严重心血管病患者及小儿慎用。
1 叶任高主编.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27.
2 Walder K,Lakshmi K,Janine S,et al.Tains:a link between type-diabetes and inflammation.Diabetes,2002,51:1859-1866.
3 黄真,毛应秋.雷公藤多甙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预防.药品评价,2005,2: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