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编宋诗选本动因初探
2012-04-09高磊
高 磊
(宁波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清人编宋诗选本动因初探
高 磊
(宁波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有清一代,学宋蔚然成风,宋诗总集的编选亦随之兴盛。考其编选动因,盖可分为四种:对唐宋诗之争的回应、弘扬诗教以改变颓靡的诗风、指导初学、辑存文献,这与当时的世风、诗风、学风都是有关系的。清代宋诗选本,如实地记录了宋诗文献的原貌。有些选本,尽管没有提出明确的诗学主张,也没有蕴含指导创作的具体法则,但只要它们能流传至今,客观上即对宋诗文献的保存发挥了重要作用。繁多的宋诗选本、多元的选录标准、不同的诗学价值,正是清代宋诗运动兴盛的最好注脚。
清代;宋诗选本;唐宋诗之争;诗教;初学;辑存文献
明代是唐诗的天下,然明人学唐“株守太过”[1]序,黄茅白苇弥望皆是。至清朝“康熙初年窠臼渐深,往往厌而学宋”[2]2352。康熙中叶,诗人竞趋宋派,家眉山而户剑南。关于清初宋诗风兴起的原因,邬国平等所言颇中肯綮:“一是为了矫正明代以七子派为代表的‘诗必盛唐’的流弊。二是动荡的社会现实促使诗人们感叹时事,更倾心于苍凉激楚的风格,遂导致了与宋代,特别是南宋诗人的共鸣。”[3]260尔后,从清中叶浙派执骚坛之牛耳,到晚清宋诗派、同光体的强势落幕,宋诗之盛几未曾消歇。其盛行的表征之一就是清人选宋诗总集的大量出现,据笔者仅见,清代共出现清人编断代宋诗选本七十余种。大规模、长时间的文献辑佚、编刊,有力地推动了宋诗在清代的传播,也为宋诗学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考诸清人所编宋诗选本,笔者发现其编选动因约可分为如下四种:
一、回应唐宋诗之争
清诗学的一大特征是唐宋诗之争,这在清人编宋诗选本中亦有鲜明之体现。明季诗派,最为芜杂。其初厌太仓、历下之剽袭,一变而趋清新。其继又厌公安、竟陵之佻巧,一变而趋真朴。清初诸家“颇以出入宋诗,矫钩棘涂饰之弊”[2]2663,吴之振等编《宋诗钞》于康熙十年(1671)应时而生,“意在力矫嘉隆后尊唐黜宋之偏,隐以挽回风气自任”[4]1458。然而清初宗唐派依然强大,宋诗派于立足未稳时倡言宋诗须讲求策略,吴之振等从宋诗学源入手先肯定唐诗,承认“宋人之诗变化于唐”,但更称道宋诗能“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神独存”(《宋诗钞初集》序),此乃学宋有得之言,为陈衍“宋人皆推本唐人诗法,力破余地”[5]7说之滥觞。其将宋诗溯源至唐,正是为了消泯唐宋之界限,将宋诗提高到与唐诗同等的地位。此举“非尊宋于唐也,欲天下黜宋者得见宋之为宋如此”(《宋诗钞初集》序)。为此,吴之振、吕留良选诗“尽宋人之长,使各极其致,故门户甚博,不以一说蔽古人”(《宋诗钞初集》序)。顾汧即称赞二人“论定千古诗格,元元本本。搜奥抉奇,发前人所未发”(《吴中翰孟举六十寿序》,《凤池园文集》),吴氏也因此被推举为宋诗派的代表。邵长蘅云:“陈髯丽藻世无双,宋派同时竞长雄。”(《病起拨闷十二首》其九,《清门剩稿》卷三)“宋派”,邵氏注:“谓竹垞、孟举诸君。”称朱彝尊为宋派让人苟同不易,举吴之振为代表则颇具识见。宋荦《漫堂说诗》云:“明自嘉隆以后,称诗家皆讳言宋,至举以相訾謷;故宋人诗集,庋阁不行。近二十年来,乃专尚宋诗。至余友吴孟举《宋诗钞》出,几于家有其书矣。”[6]416这就是《宋诗钞》在鼓吹宋诗、促成宋诗风的道路上作出的历史功绩。
康熙二十六年(1687),吴曹直、储右文《宋诗选》编刊工作告竣。它的出现,对进一步扭转诗坛的不良风气,促使清初宋诗运动走向深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储氏云:“百余年来,海内之言诗者大率俎豆何李及用修、于鳞之绪论。唐人诗选不下百家,而宋诗则视同腐壤杂用补袍。一二好古之士,志在评骘,又多格于时尚,唯取宋诗之清逸流美近似于唐者录之,而其真愈亡矣。嗟夫!掩匡庐之面目、传优孟之衣冠,良可惜也!”(《宋诗选》序)感叹自明七子倡言盛唐以来,诗坛给予宋诗的不公正待遇。影响所及,宋选不仅鲜见,且选宋诗者多格于尊唐时尚,唯取“清逸流美”近唐之作,读者自然难睹真宋诗,久之,宋诗必汩没不彰。故储、吴二人“要使天下知真能学宋之未必非诗,而拘墟于唐之仅得其貌而已矣”(《宋诗选》序)。其举措则是从宋诗特色入手加以宣扬:“若夫有宋诸君子,其从事于诗也,非不沿流魏晋,原本三唐。但以理趣发其机锋、史学供其组织,不觉气象改观、音节顿异,所谓神明变化于矩矱之中而卓然成一家言者也。”(《宋诗选》序)承认宋诗渊源有自,但以理趣、学问武装后,宋诗已卓然成一家言。
清初宋诗派以浙派为职志,黄宗羲发端于前,吴之振、吕留良、陈訏、查慎行等呼应在后,学宋蔚然兴盛。杭世骏云:“浙中诗派夙宗唐音,盖源自云间。昔陈卧子先生为绍兴司李,名重于时。吾杭西陵十子咸从问业,各得黄门之一体。嗣是西河、竹垞诸君皆宗法唐音,与新城尚书遥相应和。自吴孟举、陈言扬等三数公专以宋诗为尚,学者靡然从之,于是浙西风雅,几为之一变。”(吴骞《拜经楼诗集续编自序》引,《愚谷文存继编》)陈言扬即陈訏,号宋斋,海宁人,编有《宋十五家诗选》,收录梅尧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范成大、陆游、杨万里等十五人诗,书成于康熙中,对浙诗风由唐趋宋贡献颇大。学宋须有合适的师法对象,以取法乎上,陈氏正是把此十五家作为鼓吹宋诗的津梁,冀“有志之士熟读而深思”之,“以斯编为津梁”,从而实现“唐亦可宋亦可”(《宋十五家诗选》序)的境界,体现了唐宋兼采的倾向。邵暠对“宋无诗”说颇为不满,他说:“诗之由唐而宋也,风气为之也。风气有殊而性情不异,宋乌得无诗也?往时人皆尊唐而诎宋,一时左袒,百年耳食,使一代著作久为腊月之箑。……(此选)使宋人之习气去而英华存。宋不为诎,唐不为少。观者知风气之有在,而性情以出,上下千载,风人之致,不至于宋独亡焉。”(《宋诗删》序)
康熙中,潘问奇以遗民手眼编选《宋诗啜醨集》,名为选宋,实则黜之,乃宋诗选本一特例。钱锺书先生指出:“其评语颇师钟谭《诗归》,宗旨似在矫《宋诗钞》之流弊。二人选此集,正以明宋诗之不如唐诗,欲使人不震于吕、吴之巨编而目夺情移也。观书名即徴命意。”[7]367潘氏亦坦言:“‘啜醨’云者何居乎?薄之也。薄之云者何居乎?则以近代狥于鳞,余两人亦从而狥之也。”(《宋诗啜醨集》序)又谓:“夫宋之逊于唐,尽人能知之,亦尽人能言之矣。然余窃谓岂惟唐?使溯而上之,即中晚已不及初盛,初盛不及汉魏,汉魏又不及《三百篇》,此盖气运升沉之数,虽造物有不能力为挽回者。”(《宋诗啜醨集》序)可知二人步武七子尊唐黜宋,这是此选批评主旨。不过也有折衷之论,祖应世云:“今以《啜醨》名篇,似非尊题之意。盖因嘉、隆来宋诗久已覆瓿,近虽稍稍宗尚,而与嘉、隆同议者固自若也。兹特以此命名,一以狥黜宋之心,一以息袭唐之喙也。”(《宋诗啜醨集》凡例)文昭所辑《南宋二家小诗》取范成大、杨万里二人诗,刘启瑞指出:“石湖诗最工描摹田园蔬笋情事,诚斋复以纤丽名。是集于二者皆不取,专收澹雅真切一路,殆平生学诗得力处。”[8]261可见是选亦选宋而近唐。
乾隆二十六年(1761),张景星、姚培谦等编《宋诗百一钞》付梓。其编选动机也是出于对尊唐黜宋之风的反拨,所谓“论诗必宗唐,是也,然云霞傅天,异彩同烂;花萼发树,殊色互妍。江醴陵云:‘楚谣汉风,既非一骨;魏制晋造,固亦二体。’言古今辞章之变化也。变化者,前人后人所以日出不穷,以罄天地之藏而泄灵府之秘。否则铢铢称之,寸寸度之,循声蹑影,伪种流传,而不能相逐于变化无穷之域,恶足闯唐贤阃奥哉?”[9]序申明宗唐固无可非议,然不宜因此而废宋,故选录标准为:“波澜虽富,句律不可疏;煅炼虽精,情性不可远。比兴深婉,何贵乎走石扬沙;宫商协畅,何贵乎腐木湿鼓。”[9]序析之,“波澜富”、“锻炼精”乃宋调特质,学宋谐以句律、性情、比兴、宫商,其流弊庶几可免,隐然流露出融通唐宋的倾向,这是乾隆朝唐宋诗之争趋于缓和的结果。
乾隆诗坛整体风气上趋于调和唐宋,这在汪景龙、姚壎所辑《宋诗略》中体现得颇为明显。王鸣盛序云:“宋承唐后,其诗始沿五季之余习,至太平兴国以后,风格日超,气势日廓,迨苏黄辈出而极盛焉。乃其所以盛者,师法李杜而不袭李杜之面貌;宗仰汉魏而不取汉魏之形橅。此其卓然成一朝之诗,而不悖于正风者矣。”(《宋诗略》序)肯定宋人学唐而能自出心裁。宗唐者素讥宋诗庸、腐、纤,王鸣盛反驳道:“(宋诗)气势所到,力量所及,又足以别异于唐,卓然能自树立,成一代之风雅,而为一世之元音也。”(《宋诗略》序)其从正风正雅角度对宋诗的肯定,实为最高褒奖。因为清人重诗教,严雅俗正变,宋诗于此不悖,固卓然自立。是书“可使天下后世,考见宋人之真诗。学西昆者承唐末之余渖,而非宋也;师《击壤》世开道学之流派,而非诗也;轻滑率易者系晚宋之末流,而非宋之真也。若宋之诗,则沉雄博大者其气;镂肝刻髓者其思;新异巧妙者其才。若仅以派别论之,犹拘于垆也”(《宋诗略》序)。在王氏看来,西昆体之华而不实、理学诗之腐而寡趣、江湖诗之弱而无骨,均不能称真宋诗;真正的宋诗应体现出沉雄博大、镂肝刻髓、新异巧妙等特征,如苏黄诗,故不当以派别垆见对宋诗加以抹杀,于唐宋之争充满理性规劝。
晚清,同光体引领诗坛风骚,代表人物沈曾植,学识渊深,为诗深古排奡,不作犹人语,喜用奇字、僻典、佛典、道藏,有宋人之古风。宣统二年(1910),沈氏辑成《西江诗派韩饶二集》,收录宋江西派诗人韩驹《陵阳先生诗》四卷、饶节《倚松老人诗》二卷。尽管沈自云选编出于爱好,纯属自娱自乐,无关唐宋之争,然念及沈氏身份,其以编江西派诗集为宋诗运动鼓吹的意图不言自明。
二、弘扬诗教
《礼记·经解》云:“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颖达疏曰:“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10]1609可见“温柔敦厚”的显著特征是含蓄蕴藉,它要求诗之思想主旨须合乎封建伦理道德规范,表现形式要合矩于中和之美。故而诗教的推颁有利于教化民众、扭转诗风以至世风。论诗恪守诗教也就成为了中国诗论的传统,尤值风雅道衰时。
清人编选宋诗,申明要弘扬诗教以改变颓靡诗风者不乏其例。如顾贞观编《积书岩宋诗选》即以继承先人顾宪成的东林遗风、主持风雅为己任,接“先人未竟之绪”,秉持“宽于正变而严于雅俗”的选诗原则,“令学者沿流溯源,上追《三百篇》温柔敦厚之教”。于是,一些感情愤激、不够温柔敦厚的名篇,如苏轼《荔枝叹》、杨万里《渡淮四绝句》等,尽管也系心国计民瘼却未能入选。通俗俚浅之什入选亦鲜,倒选录了不少歌颂太平盛世的雍容不迫之作,以及民族巨变中表达忠悯爱国思想的诗篇。故对爱国志士、宋季遗民有所偏重,选录诗作为:李纲16首、宗泽5首、胡铨1首、岳飞2首、陈与义35首、陆游133首、刘克庄102首、林景熙59首、郑思肖11首、汪元量18首、谢翱37首、文天祥29首。所录理学家诗亦复不少:朱熹69首、邵雍5首、周敦颐4首、程颢5首、陈傅良19首,这样即可充分发挥诗歌的教化作用,可知此书实乃风雅之鼓吹。顾氏家学渊源,自然强调道德修养,挺立人格节操,严雅俗而重诗教。
汪景龙、姚壎所辑《宋诗略》,也是一部宣扬诗教的选集。二人“掇其菁英,归诸简要”,目的就是要“别裁伪体而亲风雅”(《宋诗略》序)。编者自谓:“宋人诗巨细精粗、千歧万轨,不似元人体制音响大都如一。浏览本集,择其尤者,自一二首至三四十首多寡不同。其间浓淡清奇,格律亦异。总期合风雅本旨,非敢淆乱体例也,识者谅诸。诗学大端不外兴观群怨,集中去滥除纤,藉以扶掖雅正。”(《宋诗略》凡例)故选诗“取宋人全集暨诸家选本,采其佳什而俚俗浅率者俱汰焉”(《宋诗略》凡例),由此知二人注重采雅正之什,以合温柔敦厚之旨。如称寇准诗“曲尽风雅,藻思宏逸,峻格高远,因典发咏,必根于理,得骚人之旨趣焉”(《宋诗略》卷一),欣赏林逋“志趣闲适,诗亦恬雅,静正而博远”(《宋诗略》卷二),称石介“为诗根柢至道,排斥佛老,仍不失风人之旨”(《宋诗略》卷四),都是从诗教着眼的。评点诗歌时,汪、姚措辞也注意彰明诗教,推崇格高调雅之什,如王禹偁《庶子泉》诗,编者批曰:“锻炼中自存风概。”(《宋诗略》卷一)范仲淹《钓台》诗,评曰:“足以廉顽立懦。”(《宋诗略》卷二)称王珪《大响明堂庆成》诗“细润典雅”(《宋诗略》卷五);赞苏轼《秦穆公墓》诗“持论甚正,节奏亦极古雅”(《宋诗略》卷七);赞陆游《谒诸葛丞相庙》“笔下凛凛有生气”(《宋诗略》卷十二);称道汪元量《湖州歌》、《越州歌》、《醉歌》“诸首周详恻怆,可当诗史”(《宋诗略》卷十七),均取正声感人意。
陈訏所辑《宋十五家诗》除二、三家外,余皆大家、名家,其人均堪谓宋人之道德楷模,故以其诗为典范来弘扬诗教很有说服力。如《朱熹小传》中赞:“朱子诗高秀绝伦,如峨眉天半不可攀跻。至其英华发外,又觉光风霁月粹然。有道之言,千载下可想其胸次也。”称颂文天祥“忠义大节,照耀千古。……平时诸什固多和平淡泊之音,即乱离后,如《指南录》诸诗,亦雅醇不迫。可见浩然之气,惟真有性情人有之。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余采先生诗殿宋诸公末,见词华中有不朽人物”。推重的即是道德力量,以感召世道人心。查升指出:“自宛陵以迄信国,反复循览,皆所谓弱后强,以上续乎变而得正之意。风流文藻,炳耀千古。而其间盛德大业,又掩乎词章之外。吾知卒业是编者咸欣欣焉,有探骊得珠之慕。日与十五家之精神贯注,大有关于世道人心。”(《宋十五家诗》序)认为此十五家诗,读者苟能浸淫其中,涵养名理,则可循此而返本诗教,以振颓起衰。
潘问奇、祖应世合选《宋诗啜醨集》,潘氏云:“宋固犹夫唐也。唐之人各有其性情,即不得谓宋之人尽无与于性情也。唐之人之诗有系于兴观群怨,即不得谓宋之人之诗尽无与于兴观群怨也。”(《宋诗啜醨集》序)对宋诗无关诗教的看法提出异议。所选杨万里《题东西梁山》诗后,明确提出选诗标准:“词则归诸雅驯,义必原于兴比。”(《宋诗啜醨集》卷三)显然是出于弘扬诗教的考虑。祖应世亦主张通过选诗“使天下晓然知宋人之所以为宋诗者,正风正雅,确有元音而不得概视之”(《宋诗啜醨集》序)。此外,张景星等编《宋诗百一钞》,“其名家诗什选录,或一首或十数首不等,要均视其有合于《别裁》之例者而后录。如苏东坡诗,于其赠答、宴饮之作,或含沙带砾而为之者,则删弃靡遗。务使有当于《别裁》之意、雅正之道,蕲合乎风人之旨,信乎可继归愚之遗者”[8]437。是选鼓吹风雅、弘扬诗教的做法,实欲绍续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之标榜格调。
综上所述,选家大都明确地把弘扬诗教作为拯救诗风世风的一种手段,这绝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它体现的是一种时代的诗学趣尚,其中也包含了统治者的推波助澜。从康熙《御选唐诗》强调“是编所取虽风格不一,而皆以温柔敦厚为宗。其忧思感愤、倩丽纤巧之作虽工不录。使览者得宣志达情,以范于和平”[11]序,到雍正十年晓谕考官“所拔之文,务令清真雅正、理法兼备,虽尺幅不据一律,而枝蔓浮夸之言所当屏去”[12]1649,再到乾隆三年上谕“考试各官,凡岁科两试,以及乡、会衡文,务取清真雅正,法不诡于先型、辞不背于经义者,拟置前茅,以为多士程式”[12]2113,体现的正是清政府文化政策的一贯性,故邬国平等说:“(清人)在文学批评中,积极倡导正统的、规范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力纠晚明文人偭背绳墨,纵放情怀,使晚明文学和文学思想中滋长起来的个性意识和世俗倾向受到明显抑制。清代前期形成并对后来产生长远影响的文学批评中的‘清醇雅正’论在本质上体现了清统治者的文化政策。”[3]4
三、指导初学
选本亦范本,不管编者是否有意为之,其对初学的指导价值都是客观存在的。姚永朴云:“选本之佳者,既分撮其英华,又合论其同异,故于初学为便。”[13]185倘选家有意为之,其用愈大。清人编选宋诗,以指导初学为动因者亦夥:选家精心择取范文,树立师法对象;以精到的点评,总结创作技巧;通过大量征引传记、诗话、杂评等史料,揭示问学门径,遂予初学者以指导。
汪景龙、姚壎合辑《宋诗略》即有指导初学的意图,《凡例》中交代:“集中评点笺释,缘抄时有所据依,谬抒鄙意,读者好尚各殊,区区管见,岂为定论。惟冀大雅之士不以此分门立户、伐异党同,初学者亦第循其轨途,毋致物而不化。”王鸣盛亦指出:“宋人之集浩如烟海,竟岁不能窥其全。得此集之甄综而条贯焉”,可“为学诗者之指南。”(《宋诗略》序)此语诚然,初学者多会面临文献烟海盲无适从的困境。倘无有效指导,则可能事倍功半、劳而寡获,最终丧失学习的热情。如有人适时提供范本,为其指明努力方向,则容易助其树立信心,王鸣盛认为《宋诗略》正可发挥这样的作用。邵暠《宋诗删》以吴之振《宋诗钞》为祖本再加甄补而成,亦具有指导初学的意图。邵氏称吴选“卷帙浩繁不便初学,故加删订,要在精简,虽苏黄大家不敢多登。宁失之刻,毋失之泛,贵取其所长也”(《宋诗删》凡例)。删繁就简、取长遗短,明显是为初学者树立师法范式的。平而论之,吴氏《宋诗钞》作为清初影响最大的一部宋诗选本,若从唐宋之争的角度而言,它的确可为早期宋诗派提供文献支撑。但对于初学者来说,此选非上选,卷帙浩繁难以把握即为一因。邵暠则替初学者做了件披沙拣金的工作,察是书有句读、评点,确实如编者自期可“为学宋诗者援手”《宋诗删》凡例)。
侯廷铨所辑《宋诗选粹》,书中批注详赡,总结了诗歌创作的规律,堪称诗学金针:或揭示主旨,如徐铉《景阳台怀古》诗批曰“伤南唐后主也”(《宋诗选粹》卷一),称李昉《禁林春直》“写出太平景象”(《宋诗选粹》卷一),称欧阳修《憎蚊》诗“似有所刺”(《宋诗选粹》卷三)。或点评技法、风格,如石延年《古松》批曰“作家手笔”(《宋诗选粹》卷一),称宋祁《送王殿丞知眉山县》“结得妙”(《宋诗选粹》卷一),称韩维《和伯寿秘监》“风逸”(《宋诗选粹》卷一),称欧阳修《沧浪亭》“沉郁慷慨”(《宋诗选粹》卷三),称苏轼《出峡》“起峭健”(《宋诗选粹》卷三),这些精到的点评对初学入门裨益良多。陈訏《宋十五家诗》则以树立师法对象导引初学,陈氏自称“兹十五家系宋一代眉目,悉从全集选定。或多至千篇,少亦不下百余首。学者可以各随所好沉酣一家,博通众妙,剖蚌见珠,凿石得玉。既无鲜陋之讥,亦不致涉海登山徒叹浩瀚矣”、“每家诗必载昔贤一二评语于前,且附管见以资一得,至于细批圈点概不增设。使学者熟读深思,自能融会贯通,深知其妙,则性灵油然而生,真诗出矣”,指导初学意图言之昭昭。所撰诗人小传也具有导读功能,如称陆游“一生精力尽于七律,故全集所载最多最佳。古诗稍有松处,然至其精采发露自斑剥可爱。读放翁诗须深思其炼字炼句、猛力炉锤之妙,方得真面目,若以浅易求之,不啻去而万里”。对放翁诗特点的概括,颇益于初学者的针对性学习。
指导初学更是蒙学教材的题中之旨,此以许耀《宋诗三百首》为代表。蒙童因年龄、知识等原因,全集不易读,选本浩繁者亦不易读,为初学计,许氏因“取两宋各家之诗,采其易于诵习者,简之又简,得三百首作家塾课本。不特近于腐且纤者不敢阑入,即典重奇丽之作亦盖就阙如”(《宋诗三百首》许序)。析之,此序有三点值得关注:(一)初学范文应简单易于诵习,要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如此方可保证接受效果,此就诗歌表现形式而言。王庆勋即云:“宋诗之选非无善本,而卷帙稍繁,即不免旋读旋辍。吾师许淞渔夫子择其易于诵习者三百首为家塾课本,诚诱掖后进之苦心也。”(《宋诗三百首》王序)(二)不选录“腐且纤者”。腐者,陈气乏新意,落窠臼;纤者,弱薄而无骨,易油滑,此类作品同官方文治思想不合拍,故不宜作科考范文,这是从诗歌思想内容上说的。(三)“典重奇丽”之作不录。此类作品为典型宋调,多使事,好议论,生涩炫目,与政府提倡诗教格格不入,故受排斥,这是从艺术风格上着眼的。由此可见,家塾教育面向科举,编初学课本亦需以此为纲,王庆勋即指出:“是编也,吟咏既便于取法,考试率以之命题,愿与世之读宋诗者共宝之。”(《宋诗三百首》王序)
初学之士俭于腹笥,值其睹闻所未及而茫然不知畔岸或昧其所工时,此时选家一言之释,疑窦顿悟,初学遂可循此窥诗人之堂奥。然为初学编辑选本,遵守何种原则为宜?窃以为罗汝怀所言精当:“为初学计,故不欲矫语高深广博。惟取诗家所不得不读,且易于求解者录之,庶不为废纸也。”[14]526
四、辑存文献
明清鼎革,大江南北苦兵革者久,世家故族荡析无余,典籍散亡,百存一二。受社会责任感驱使,辑存文献遂成为清人一种习见事业。上至显宦名儒,下到三家村叟,汲汲此途者代不乏人。这也是清代宋诗文献虽历尽浩劫,仍得以大量流存的原因之一。
论及辑存文献,我们首先还是要提吴氏编《宋诗钞初集》。“自李献吉论诗,谓‘唐以后书可勿读,唐以后事可勿使’,学者笃信其说,见宋人诗集辄屏置不观”(《柯寓匏振雅堂词序》,《曝书亭集》卷四十)。延及清初,宋人诗集“为世所厌弃,其存者如秦火后之诗书”(《宋诗钞初集》凡例)。徐乾学序吴薗次《宋金元诗选》亦云:“自明北地、信阳起,倡言盛唐。娄东、历下后先同声,学者莫不家开元而人大历,宋、元诗集几于遏而不行。”(《憺园文集》)宋诗文献遭毁弃的严重程度可以想见。值此宋诗文献荒漠期,百余卷几以全集收录的《宋诗钞》之刊播如久旱甘霖,惠泽诗囿,意义重大。而“虽稗史杂录、地志山经、碑板家乘所有,无不捃摭”(《宋诗钞初集》凡例)的选录态度,保障了选源的丰富性,故四库馆臣称赞:“之振于遗集散佚之余,创意搜罗,使学者得见两宋诗人之崖略,不可谓之无功。”[2]2663
可与吴钞“互相补苴,相辅而行”[2]2663的,是曹庭栋所编《宋百家诗存》。曹氏自称:“束发时即好声韵之学,津津乎,殆三十年。窃考唐人诗集,则《钦定全唐诗》至精至备。元则秀野顾氏之选、明则朱竹垞辈先后摭辑,亦云盛矣!独有宋一代之诗诸选本所采寥寥,并不获媲美元明。岂见闻俭陋,亦侈口三唐者附颊逐响,莫为两宋一揭尘翳也。”(《宋百家诗存》序)较唐、元、明各朝诗选本之精备,宋诗选本所采寥寥,这对宋诗传播势必构成文献障碍,而当时“谈诗者大都侈口三唐,间有旁猎两宋,仅举一二选本辄自以为宋人之诗在是。纵或好事者广购遗僻,囊铄签牙,密置书椟,终年不一展卷且秘不示人,于是宋人之诗虽传世尚多,势必日晦日亡,渐就沦灭而莫可考”(《宋百家诗存》序)。有鉴于此,曹氏此选“俱采僻集”(《宋百家诗存》例言),大量搜集中小诗人,故辑入不少稀见宋诗,吴之振《宋诗钞》所录两宋名、大家,如欧阳修、梅尧臣、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张耒、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兹选一概不录,多补吴钞所未备。四库馆臣赞其“裒辑成编,各存崖略,虽非宋诗之大全,要亦不可谓之无功矣。”[2]2666
雍正九年(1731),陆钟辉所辑《南宋群贤诗选》在水云渔屋付诸手民。陆氏序云:“有宋诗人,自建隆以逮德祐,三百年间粲然辈出。渡江以往,虽体沦卑近,然放翁、石湖、晦翁三君子屹然鼎峙,足称继起。其间卓然成家者亦不乏人。第悉有专集及行世选本惟此六十余家,自临安汇刻之后绝罕流传。倘不亟为甄收,诚虑终归湮落。闲居诵读之余,爰加抉择,存其什三,厘为十二卷。驱旧目于新途,揔宿舌于别味,要皆异乎前人之所谓村剧者,览者幸无以郐后可删致相诮责也。”自南宋书商陈起汇刻之后,因流传未广,江湖诗人之作面临湮灭的危险,故陆氏实为传承这批文化遗产的接力功臣。
洋洋巨观的《宋诗纪事》更对传承宋诗文献起到了重要作用,厉鹗编辑是书的主要动因即是辑存文献。厉氏痛心宋人文献的散佚,批评“前明诸公剽拟唐人太甚,凡遇宋人集概置不问。迄今流传者仅数百家,即名公巨手,亦多散逸无存”[15]序。为拯救这批宝贵的诗歌遗产,其“暝写晨书,辑一朝之风雅。有集者,存其本事之诗,更为补逸;无集者,采厥散亡之什,如获全编。正史参诸稗乘,官阶谱系必详;审音即以知人,治忽贞淫可睹。宫闱起化,首尊帝后宗潢;闾里成风,下拾街谈鄙谚。为西昆,为江西,诗派之源流具在;曰元祐,曰庆元,党人之述作靡遗。……苟片言之足采,虽只字以兼收。此则《宋诗纪事》之大略也。稽其家数,三千有奇。惜此工夫,二十余载”[16]806~807。四库馆臣赞曰:“考有宋一代之诗话者,终以是书为渊海。”[2]2760当然,囿于编者视野,《宋诗纪事》无法穷尽宋诗文献,缺漏现象也很普遍,如黄康弼《会稽掇英续集》、陈世隆《宋诗拾遗》以及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许多宋人诗集,厉鹗均未看到,斯为条件所限,于编者不能过责。
周之鳞、柴升《宋四名家诗》选录苏轼、黄庭坚、范成大、陆游四家诗,四库馆臣评曰:“《东坡集》选六百首、《山谷集》选三百首、《石湖集》选四百首、《剑南集》选九百首,较吴之振《宋诗钞》所录较多。”[2]2723可见其价值,官方主要认同在辑存文献上。乾隆三十五年(1770),严长明《千首宋人绝句》刊竣,凡录七言289家、五言112家、六言44家,诗一千首。袁枚谓之“采取最博”[17]376,潘德舆赞其“较之洪容斋《万首唐人绝句》,纂次颇核,所选诗皆有可观,亦较胜王渔洋《唐人万首绝句选》选本”[18]2081,都是从文献辑存角度立论的。晚清坐春书塾编《宋代五十六家诗集》序云:“唐虽极其盛者,宋乃尽其致矣。所可憾者,一管之见,全豹未窥;万斛之流,遗珠致慨。使非裒集众长、搜罗富有,乌足以餍阅者之心目而资其寝馈。”可见其亦是以辑存文献为指归。
清编宋诗选本数量称富,限于篇幅,本文难以遍该,好在尝鼎一脔尚可考其大概。清代宋诗选本,如实地记录了宋诗文献的原貌。有些选本,尽管没有提出明确的诗学主张,也没有蕴含指导创作的具体法则,但只要它们能流传至今,客观上即对宋诗文献的保存发挥了重要作用。繁多的宋诗选本、多元的选录标准、不同的诗学价值,正是清代宋诗运动兴盛的最好注脚。
[1] 沈德潜.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 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邬国平,王镇远.清代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 徐世昌.晚晴簃诗汇[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陈衍.石遗室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6] 王夫之等.清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7] 钱锺书.谈艺录[M].北京:三联书店,2007.
[8]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M].济南:齐鲁书社,1996.
[9]张景星,姚培谦,王永琪.宋诗别裁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 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1] 玄烨.御选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
[13] 姚永朴.文学研究法[O].合肥:黄山书社,1989.
[14]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15] 厉鹗.宋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6]厉鹗.樊榭山房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7] 袁枚.随园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18]潘德舆.养一斋诗话[M]//清诗话续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I206.2
A
1001-4799(2012)01-0039-06
2010-11-2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1JJD750016;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2011 B 064
高磊(1976-),男,安徽亳州人,宁波工程学院人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熊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