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考改革的育人意识

2012-04-09鄢明明

关键词:评卷公平考试

鄢明明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论高考改革的育人意识

鄢明明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高考本是为公平、高效选拔高等学校合格新生而设置的,长期以来,高考改革讨论的焦点较多集中在公平问题上。现阶段的高考改革应增强育人意识,加大改革力度以保障高校优势学科的优质生源,改革过程中须正确处理好育人目的与公平原则的关系,依据社会进步适时提高高考育人效益。

高考改革;育人意识;育人效益

高考本是为公平、高效选拔高等学校合格新生而设置的,现在却往往以公平缺失或选材失真而广受非议。1998年开始的新一轮高考改革注入人们的激情在高校连年扩招的大潮冲击中逐渐淡化;在高考升学率快速攀升的同时,考生对重点大学的竞争却愈演愈烈;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快速来临给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要求增添了想象力;各方人士以自己对公平的理解提出的若干要求形成巨大的压力影响着高考改革进程,从事高考改革设计的人,有时不得不迁就各种强势力量以“公平”为理由的迫切诉求,高考的“改革”举措就会偏离育人为本轨道。

高考原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现在的实际含义是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分省(直辖市、自治区)报名、统一考试并按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录取的整个过程。我们在高考改革中强调增强育人意识,其要点包括:所有考生都在高考中经历了一次知识、能力和意志的严峻考验,其涵盖了课程复习、报名体检、考试准备、心理调节、考试竞争、选择学校(专业)到面对升学这一较长时期受教育的重要过程。对近年来每年升学的几百万学生而言,是其人生中承前启后的转折,是学历层次、精神境界的一次升华。这段经历不仅对形成他们的知识结构,而且对文化素养的培养都起到了相当程度的决定作用。还因为高考是一种强有力的评价和导向机制,它所蕴涵的价值取向、科学知识和民族传统、先进的本土文化也强有力地影响广大考生的心灵。落选考生同样接受一次高考所蕴涵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及考试文化本身的洗礼,无论是接受其他的形式的教育还是进入就业市场,同样是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这种成长经历因为高考而特别精彩。

我们要培育的合格公民和人才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包括高等教育都是为人才和劳动者的成长打好基础。高考改革的目的是要在现有条件下,提高基础教育水平,有效地促进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减少学生精力的无谓浪费,对基础教育成果也即毕业生实行合理分流,选拔的高校新生更多地被培养为高素质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以考试招生制度为突破口,“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高考改革保证社会公平是原则,选拔合适的对象施加适宜的教育,最终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既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原则,更是育人为本这一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的需要。多项改革措施分年度的逐步出台,客观上使高考的变革形成为一个渐进的过程;根据受教育者的学能与知识结构分流去接受适当的高等教育,进而分流到与能力相适应的工作岗位,使社会人才或劳动力的分布趋于合理,促进社会的快速、和谐发展,这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根本意义上的公平。

一、处理好育人目的与公平原则的关系

如果有机会接触众多考生及其家长,就会有一种深刻的感受:他们中有不少的人在强烈追求公平的同时,往往希望得到超出公平的一份结果,或者把本来公平的结果看成并不公平的遭遇。关于高考公平的争论显得尤为突兀,理所当然的被世人所关注,这种关注又刺激更多的学者发表更多的彰显公正的言论。中国历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会心理,只要举起公平的大旗,都会应着众多,特别是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财富迅速增长,利益格局不断变化,以前想象不到富有的富人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基本生活物质价格大幅上扬,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公现象似乎愈演愈烈,平民百姓则更加渴望公平。

问题在于:每个时代为公平达到的程度提供的空间都是有限的,不能超阶段提出改革目标。我们所能做的是把现阶段的事情办得好一些,尽力保障学生升学机会或者说是发展机会的公平。而不是为了获得所谓无可挑剔的公平效果,将填报自愿的时间翻来覆去的变换;为了评卷减少人为因素,标准化考试的客观题曾在一段时期占全卷的比重逐年递增;录取中的总分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对偏远地区教育条件差的考生定向招生政策早已成为历史,结果是农村考生升学的比例尤其是录取到名牌大学的比例越来越小;为了防止特权,当初为弥补高考分数完全决定取舍之缺陷建立的保送生制度已萎缩到不起作用的地步。这些变化,对培育一个合理的人才群体并无补益,仅仅是对社会不同层次、对公平不同理解要求的一种浅层次的呼应。公平是对相同条件的人相同对待,对不同条件的人不同对待,而且这种不同的程度与不同条件的人的差异相适宜。高考公平是教育公平的一个局部,而教育公平又是社会公平的一部分;社会公平是人们追求的目的之一。高考公平无论起点、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与育人的效果结合起来考虑;如果对高校和高中教育有弊无益,那么对这种公平的追求就值得考虑,起码不符合现阶段的客观实际。

反映在高考变革中的公平问题,当前较多地从原则角度看待比较好。也就是说,达到育人目的必须公平,而不是反过来。做到报考条件一致,考试条件一致,同一竞争群体考试题目一致,评卷标准一致,相同分数(可测评的素质)的考生录取机会均等(目前只能在一个省的范围内),优生要优录,各种专长的学生要建立更多的评价标准予以录取;对于不同教育条件的学生也应有区别的对待政策,并非一刀切就是公平。

二、保障高校优势学科的优质生源

正如社会发展阶段限制了公平所能达到的境界,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在现阶段也不可能。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要探索多种培养方式,使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以往的高考改革在科目设置、命题方式、考试内容、录取办法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而且将扩大高校自主权作为改革指导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强调。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成为落实高校自主权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成为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以为:自主招生应当由现在的部分重点高校变为高校的优势学科,为培养各有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基于目前的条件,先从文理两大类开始实施,并且采用提前录取的方法。以最接近年份教育部公布的高校学科评估排名前10位为依据,对每所学校的每个学科招生人数加以限定,比如以前三年的招生平均数,在公布分数线后,符合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一本线的考生均可填报这些学科,这些优势学科如属二本学校,可在一本线下20分内征求志愿;每个考生在这个提前批次只能填报一所学校,同一学校有多个优势学科同科类的可以兼报;相关学校自定参加面试(单独考试)考生的范围,在录取的提前批次中分省(直辖市、自治区)实施;所有未被录取的一本线上考生可以在一本录取时参与所有一本学校的录取;如果这些优势学科在提前批次中未能满额,可以在次年补招,也可以在学校所在的录取批次中调剂补齐。对体育、艺术类的提前单独录取也要在逐步提高考生基础文化水平的方向上予以引导,对专业水平则要有起码的要求。

这项改革,将保证我国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获得适合培养的优质生源,是学生个性多样化发展和高等学校有特色、高水平发展的有机结合,在一定意义上保证了高级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预备力量的选拔,强有力地促进各学校办出特色学科进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同时对绝大多数考生没有加重负担,反而参加面试(单独考试)的考生,有多一次被选拔的机会;录取工作在操作上也没有什么困难。

三、依据社会进步适时提高高考育人效益

高考改革强调育人意识,就不要刻意放大高考的功能,期盼通过改革高考获取许多超出其自身功能的理想成果,奢望解决许多解决不了的社会问题。同时,又要不失时机地依据社会进步适时提高高考育人效益。计算机评卷的兴起和普及,就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它本身又是考试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使客观题评卷自动化,主观题评卷控制误差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只要保证每份答卷每个答案有两个教师随机评卷,在允许的范围内按两位教师的算术平均分给分,超出允许的范围的则要第三个教师评分,按其中两个相近的分数的算术平均分定分,等等,主观题评卷控制误差就有了基本保证。在这一进步的基础上,就应当考虑将有些科目比如语文的客观题比重减少,再比如,高考招生人数的大幅度增长,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壮大、也可以说是综合国力快速增长的结果。现阶段,对高校提高培养质量,控制发展规模就应该也有条件采用新的办法:适时推出本科、高职的基本分数要求。通过测算,可以对高考水平的答卷达到高中相关科目进行及格水平评估,考虑到文理分科、选拔考试与水平考试的争论等因素,也可以设立一个分数标准(比如总分为满分的60%)为本科资格线。许多省份的高职录取的资格线应在现有的最低控制分数线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也就是说,在考生人数及分数分布下,由现在的以招生计划为依据确定本、专科最低控制分数线变为由绝对的分数要求来确定本、专科资格线。这样做的结果科学性似乎不足,但显然比目前按高校容量为基础所定的规模要合理的多。

重要的是,大学的本、专科(高职)的育人起点在文化知识水平上有一个起码要求是应当的。否则,会无端浪费人的光阴和高等教育资源,也使一些家庭多花费对孩子在高校的供养费用。其实,没有达到基础教育水平的学生去补习高中文化、达不到资格线的学生去上中职或技校应当是更合理的选择,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比上高校后更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和有效的成长途径。目前的这种基本按高校容量定招生规模的办法,使一些高中培养了较多的不合格的毕业生,并没有履行好自身的育人职责,却还在那里每年欢庆高考升学大大超过去年,使败笔被粉饰为辉煌,育人的失败却被标榜为成功的标志。这些措施可有效的控制高校招生的发展规模,使一些办学条件差的本、专科(高职)不能不顾质量盲目扩大招生,促使学校重视提高育人水平。

现阶段,人们对升名校的渴望,实际上多数是对未来成为社会中坚的渴望;对大学的追求,也不如说是对未来就业较好前景的追求;而对落选的畏惧,实际上是对没有稳定工作或是对社会低端劳动者状况和生活水平的畏惧和排斥。应该承认,社会分配的差别和劳动条件及生存方式上的较大差别,是在当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如此困难的情况下,高考升学竞争依然如此激烈的主要原因所在。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分配差距的缩小,是可以缓解高考竞争激烈程度的。这同样有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高考是育人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参加者来说,又只是一个重要的过程,远非受教育的全部,所以,高考改革也不是教育改革的全部。中学的宏观布局、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经费投入的增加都有许多工作要做。人才成长还有很大一部分在社会实践中完成,学习型社会的建立,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的形成与高考改革同等重要。

[1]鄢明明.大规模考试的演变与育人——论会考与高考的改革[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2]熊丙奇.我们需要怎样的高考改革?[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f477101009tjw.html.2008-07-01.

[3]戴茂堂.人性诚信与考试[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4]赵银生.高考改革应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J].复旦教育论坛,2006,(5).

G424.74

A

1001-4799(2012)01-0099-03

2011-06-01

鄢明明(1955-),男,湖北公安人,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雷 丹]

猜你喜欢

评卷公平考试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笨柴兄弟
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网上评卷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公平比较
“画海”评卷
大规模考试网上评卷中趋中评分的成因探析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