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自动化系统应用体会
2012-04-09吴钢
吴 钢
恩施自治州中心医院检验科(湖北 恩施 445000)
实验室自动化系统(Laboratory Automation System,LAS)是将临床实验室不同的分析仪器通过硬件和信息网络相关设备进行连接整合,构成流水线作业的环境,形成检验过程自动化、标准化,为患者提供最及时、可靠、稳定的检测结果[1]。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的LAS系统包括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标本运输以及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处理等子系统(模块)[2]。我院于2009年8月引进该系统,经过两年多的应用,本文就该系统的建立及应用体会进行总结,旨在进一步提高系统的使用效率,并为其他引进该系统的同行提供参考。
1 LAS硬件配置
LAS硬件主要由下列部分组成:前处理系统,样本传输系统,样本分析系统,实验数据/结果处理系统,样本存储系统和相关计算机硬件。我院LAS配置了生化系统UniCel DxC800两台,最大测试速度2880测试/h,免疫分析系统UniCel DxI 800 Access 1台,最大测试速度400测试/h,所有在线分析仪器均可离线单独运行,当样本传输系统出现故障时也不会影响实验室工作。其具体模块分别为:
1.1输入模块连续装载样品管至输送器。每次最多装载200根试管,多种进样方式,可混合装载、连续进样。
1.2条码确认模块自动识别样品管上条码信息,根据信息将试管导向所连接的各个仪器。可将血球样本及其它不需要离心的样本进行分类,并传递至常规架子或血球架中,无信息的样品管送至错误架。
1.3离心模块样品架自动装入离心机、自动平衡、离心,然后重新放入传送带中。最大离心速度400管/h。检测到样品管的盖子后自动激活并去除盖子放入专用回收容器中。去盖最大处理能力:600个/h。
1.4免疫连接模块自动识别需要进行免疫分析的样本,送至DxI800化学发光分析仪后,由仪器吸样储存、分析,样本存放在仪器上最长达3 h。操作者可以设置急诊优先检测,吸样完成后的样本继续沿轨道系统前进至下个模块。
1.5生化连接模块自动识别需要进行生化分析的样本,由机械臂和抓手送至DxC800生化分析仪上,操作者可以设置急诊优先检测。检测完成后的样本以同样的方式返送至轨道系统前进至下个模块。可根据检测项目在两台生化间智能平衡样本加载,确保高效的完成所有测试,与控制电脑动态连接,实时监测仪器和测试项目的状态。
1.6样本储存模块要存储的每个样本在储存室中的位置都有精确定位,如果需要追加测试或者重新检测某个样本,只需要在电脑上点击,系统就可以自动寻找到目标样本并自动放回传送带,再回到流水线前端,进入相关仪器检测。
1.7输出模块将样品管智能归类到专用架上,供其他仪器使用。
2 LIS
LIS是将实验室分析仪器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采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实现以实验室为核心的整体环境的全面管理的信息系统[3]。我院的LIS系统采用B/S架构,无需安装客户端软件,通过浏览器访问服务器进行操作,检验医师、临床医生和患者能随时随地的处理检验业务、查询检验信息、打印报告等工作。系统升级维护时只需更新服务器软件,业务扩展和增加功能简单方便。它集样本监控管理、检验流程管理、质量控制、查询统计、试剂管理、血库管理、图文报告、科室日常工作管理等诸多模块为一体,组成一套完整的实验室综合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既能满足实验室日常管理要求,又能保证各种实验分析数据的严格管理和控制。
在运行过程中,来自临床科室的样品,由物流系统传送至LAS后,首先由条形码识别器对标本加以识别、分类,自动离心、开盖,并自动分配到不同的自动化分析系统(例如:生化系统,免疫系统)进行测试。测试完毕后,仪器将检验结果传送至LIS,检验人员在LIS工作站审核结果,审核后的所有检验结果信息可在整个医院共享。
3 体会
3.1 LAS优点
3.1.1 缩短检查时间 在LAS前,生化免疫各抽一管血,手工离心、开盖,分别送到各仪器编程检测,每个样本审核后打印报告单送到各科室,所有检验报告要到下午4点才能发出。采用了LAS解决方案后,只需抽1管血就能进行生化免疫100多项检查,在标本量增加30%的情况下,所有报告在下午1点都能发出,最快出报告时间中午12点。
3.1.2 生物安全性更好 LAS可以全程跟踪标本走向,提供标本溯源。全部标本从送样、离心、检测到保存等均在线上通过机械手来完成的,减少工作人员与标本的接触,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生物危害,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4]。
3.1.3 简化流程,提高效率 LAS采用的整体解决方案,使流程简单化、自动化,消除瓶颈,减少人为误差,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为临床提供最及时、可靠、稳定的检测结果。
3.2 LAS不足之处
3.2.1 预条形码 LIS对网络的依赖性较高,当网络中断时可导致LIS无法识别预条形码,使得检验人员和LAS都无法识别标本的来源、申请项目等信息,造成LAS的瘫痪。因此,笔者建议医院应建立LIS的应急备份系统,可在主网络瘫痪时能在最短时间内替补切换。
3.2.2 条形码的应用需要完善 标本信息条形码化是LAS高效、智能化运行的基础,目前应用的预条形码虽然无需条形码打印机,避免条形码打印不清导致的识别困难,但未能绑定条形码则会造成该条形码无对应信息。同时分析系统标本管缓冲区太小,会经常造成主轨道堵塞,影响预条形码的正常运行[5]。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病人也对医院提出了检查结果更准确、检查步骤更简单、等待检查结果时间更短暂等要求。LAS标本前处理与标本分析均由系统独立完成,使操作标准化,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检验质量,减少了工作人员直接接触标本的机会,保证了实验室生物安全。
[1]郭幽燕,韩向非,李昕,等.全实验室自动化系统的构建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7,29(12):143-147.
[2]牛爱军,王开森,张玮玮,等.实验室自动化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实用医药杂志,2010,27(7):664-665.
[3]丁红香,陈新宇,李向阳,等.实验室自动化系统应用的初步体会[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5,26(9):652-653.
[4]陈文,袁劲松,钱瑛,等.在LIS支持下实验室自动化系统流程的规范和优化[J].临床检验杂志,2011,29(7):495.
[5]姜宇海.生物化学实验室自动化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2011,29(7):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