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2012-04-09谷志优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治则方药胸痹

谷志优

桑植县民族中医院(湖南 桑植 427100)

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的范畴,利用中医基础理论对其辨证诊断,对症治疗,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目前,中医治疗冠心病主要还停留在短期疗效研究上,缺乏对症治疗的系统研究[1],有研究者认为,临床运用上应“以中医辨证论思想为指导,变通使用”[2]。因此,对冠心病的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一个重要方向。

1 胸痹的病因病机

胸痹的临床表现最早见于《内经》,但是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是汉代张仲景,他在《金匮要略》中对其进行了专门的论述。治疗上以宣痹通阳为大法,根据标本缓急,权衡用药。发病急者,先治其标;发病缓者,可先顾其本或标本兼治。实证常以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为主,虚证则以补养为主,佐以活血通络。

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遏胸阳,阻滞心脉;虚为心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在本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多先实而后致虚,亦有先虚而后致实者。但临床表现,多虚实夹杂,或以实证为主,或以虚证为主。[3]

2 胸痹的辨证论治

2.1首先,正确区分病、症、证这三个不同的概念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病的广义是指在致病因素(六淫、七情、遗传、饮食、外伤等)的作用下,机体与环境的关系失调,机体阴阳气血发生紊乱,生理状态被破坏,出现了机能或形态、神识活动等方面的异常变化,并反映为一定症状的邪正交争的病理过程;病的狭义是指由病名所代表的各种具体的病种[4]。总之,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结论。证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包括证候和证名。证候即证的外候,是每一个证所表现有内在联系的一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恶寒、头痛、身疼、无汗、脉浮紧,舌苔薄白)。证名应包括病位和病性(如风寒表证)。“ 症”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是通过四诊采集的临床信息,广义的症还包括与疾病发生发展有关的天时、气候、地理条件、饮食习惯、先天因素等。[5]症是中医辨证的依据,疾病中所表现的各种现象,即为症。病症主要包括症状和体征。症状指的是病人主观感到的痛苦和不适,如疼痛、腹胀等;提证是指医生客观检查到病人身体机能的异常改变,如苔黄、脉涩等。

2.2其次,准确把握症状对疾病的判断,要学会利用望、闻、问、切四诊抓住主要症状,通过主要症状确定其属于某种疾病的某种证型。胸痹的主要症状为胸闷,心悸,心胸疼痛,背肩胛间痛,甚则左臂内侧沿心经路线窜痛。在辨证时,抓住了主证,虽然可以辨出胸痹,须进一步辨出虚、实、寒、热、兼夹、转化等具体的证候,才能进行治疗。全面、规范、准确的采集四诊信息是正确辨证的先决条件,如果无这一前提,那么辨证的结论就不可信,由此针对此证型而制定的治法治则就失去了意义。临证时,医生往往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到证候即病人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一组症状和体征,辨别“证素”[6],即辨证的基本要素,证素是通过对症状、体征等证候的辨识,而对病变当前的位置(心、肝、脾、肺、肾等)与性质( 寒、痰、气滞、血虚等)所作的判断,然后分析得出证名,最终因证施治。

一般来说,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首先当掌握虚实,分清标本,标实应区别阴寒、痰浊、血瘀的不同;本虚又应区别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下面就是根据病人的不同证候,辨别证型,采取不同的方药进行治疗。[7]

证候1:胸闷,心悸,心胸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舌质紫暗,脉沉涩。气郁日久,血瘀致脉络不同,瘀血内停于胸,可表现为胸部刺痛;血脉凝滞,故痛处固定不移;血属阴,夜亦属阴,故入夜痛甚;瘀血阻塞,心失所养,故心悸;舌紫暗,脉沉涩,均为瘀血内停之候,属于心血瘀阻证型。治则上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方药可采用丹参饮或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证候2: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舌体胖大,齿痕舌,苔厚腻,脉滑。痰浊中阻脉络,胸阳不振,则胸闷如窒而痛,痛引肩背;气机不畅则见气喘;脾主四肢,痰浊困脾,运化失司,故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舌体胖大,齿痕舌,苔厚腻,脉滑均为痰浊壅阻之征,属于痰浊壅塞证型,治则上以通阳泄浊,豁痰止痛为主,方药可采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治疗。临证上,痰浊与血瘀往往同时并见,因此,依据两者的偏重可加入三七、蒲黄、川芎等以活血化瘀。

证候3:胸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重则喘息,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紫苔白,脉沉细。寒邪内侵使阳气不运,气机阻滞,故见胸痛彻背,感寒更甚;气机受阻,故见心悸,气短,甚者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紫苔白,脉沉细均为阴寒凝滞,阳气不运之候。属于阴寒凝滞证型。治则上以通阳散寒为主,方药可采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加桂枝、附子、丹参等温里药治疗。

证候4:胸闷、胸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膝酸软,耳鸣,头晕,舌红或有紫斑,脉细数或涩。病延日久,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胸痛、胸闷;久病体虚,气血不能润养五脏,而致心肾阴虚;心阴虚,见于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肾阴虚,见于耳鸣,腰膝酸软,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故见头晕;舌红或有紫斑,脉细数或涩均为阴血亏虚,心脉瘀阻之征。属于心肾阴虚证型。治则上以滋阴益肾,养心安神为主,方药可采用左归饮加五味子、鳖甲、龟甲等治疗。

证候5: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胸痹日久,气阴两虚,气虚则无力行血,阴虚则脉络不利,均可使血行不畅,气血瘀滞,故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脉失养,故见心悸;气虚故见短气、倦怠懒言,面色少华;阴虚阳亢故见头晕目眩,虚不耐劳,故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均为气阴两虚之征。属于气阴两虚证型。治则上以滋阴益气,活血通络为主,方药可采用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加减治疗。若脉结代,为气虚血少,血不养心所致,可合用炙甘草汤以益气养血,滋阴复脉。

证候6: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腰酸痛,乏力,面色苍白,唇爪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脉沉细或脉沉微欲绝。阳气虚衰,胸阳不振,气滞血瘀,故见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阳不振,故见心悸、汗出;肾阳虚衰,故见畏寒肢冷,腰酸软,乏力;面色苍白,唇爪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脉沉细或脉沉微欲绝均为阳气虚衰,瘀血内阻之征。属于心肾阳虚衰证型。治则上以益气温阳,活血通络为主,方药可采用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治疗。若阳损及阴,阴阳两虚者,可再加麦冬、五味子,以温阳滋阴并用;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喘促,不能平卧,小便短小,肢体浮肿者,可用真武汤加汉防己、猪苓、车前子以温阳利水。

在临证时,往往各种证候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可能是二三证同时兼见。如痰浊壅阻兼有热证或寒证,应以清热化痰或温化寒痰为治则,有的还可转化,如阴寒凝滞证日久迁延不愈,可伤及阳气致心肾阳气虚衰。脉证和舌诊是中医学所特有的,临床上病人的病情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并非书本上所学当前阶段只患有单种病,因此有时病人表现出假的脉象、假的舌苔,医者应细心观察,仔细辨证,不可拘泥于课本。古人云:“病有千端,法有万变,圆机活法,存乎其人”。因此,在临证时,一定要仔细辨证,依据法则灵活运用方药治疗疾病。

[1]陈小娟.中医治疗冠心病进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7(14):26-27.

[2]张国庆,王娟,王遵来.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9):826-827.

[3]张伯臾.中医内科学·胸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7.

[4]朱文锋.中医诊断学·绪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5.

[5]陈妍,李灿东.中医证研究的思考与实践[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10,20(2):40-42.

[6]黄碧群,朱镇华.证素等概念的辨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5):273-274.

[7]龚建明.浅谈心痹的辨证论治体会[J].陕西中医,2010,31(7):935-936.

猜你喜欢

治则方药胸痹
“培土生金”治则的临证经验
张艳治疗胸痹临床经验
孔伯华治疗眩晕用药与治则的数据研究
活血化瘀法论治胸痹
家庭解酒方药集锦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中医药抗癌应重视扶正方药的应用
“体-量-效”方药关系应用探讨
小儿湿疹的中医临床治则探微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治法方药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