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文化与古代战争
2012-04-08马铁鹰
马铁鹰
(邵阳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湖南邵阳422000)
梅山文化是一种古老的巫文化。梅山地区巫师所进行的许多法事活动,大多保留有古代战争和军事行动的痕迹。如“收魂”的法事咒语中,必须“上元将军本姓唐”、“中元将军本姓葛”、“下元将军本姓周”,这“三元将军”到坛①;小孩病重说是犯了“将军箭”,必须行法事立分路石碑挡“将军箭”;师公驱赶邪鬼的法事活动,几乎都有请得“各路将军”带兵,“安营”、“扎寨”、“立兵”等程序……②为保法事进行顺利,驱走邪鬼,让主家早日安宁或病体早日康复,行法事时主坛的巫师俨然就是一位统领千军万马的大元帅,指挥若定,把古代战争纷繁复杂的场面表现得活灵活现。
一 战争是梅山文化史的重要内容
梅山地区,有文字记载的为五代起系瑶人所据,自称“莫瑶”;随之,当时官方便将“莫瑶”割据之地称为“梅山蛮地”[1]14196。瑶族割据梅山宣布不服徭役独立后,触怒了封建统治者,于是大力实施大民族主义政策,多次对该地区的瑶民疯狂地进行征战、围剿、镇压。瑶民奋起反抗,依据梅山的自然天险,前赴后继,与官兵进行着殊死的斗争。统治者又采用招降安抚的政策,极力进行分解,逐步同化。
五代时期,封建王朝下令梅山瑶民“禁不得与中国通,其地不得耕。”梅山瑶民在“食无盐,衣无帛”的绝境中奋起反抗,曾多次在周围郡县“杀州官、驱刺史、逐县令”。宋史记载的“冠潭州”、“冠邵州”就是这一事实的真实写照。后梁末帝贞明四年(918年)攻入邵州,满获生活所需资料如食盐、钱帛、粮食及武器而归。蓄精养锐,发展生产,强大势力。10年后的后唐,明宗天成四年(929年),瑶人曾两次攻入邵州,致使“龙颜大怒”,长沙王马殷派遣江华指挥使王仝率兵进剿梅山,瑶人奋起反抗,梅左甲首领扶汉阳与右甲首领顿汉凌率兵迎敌,两军相持于今湖南安化高明乡境内的“司徒岭”,胜负难分;后来瑶人以计诱王仝兵深入“九关十八锁”的悬崖峡谷中,围困月余,王仝全军覆灭。这是梅山瑶人击败强大统治阶级正规军队的一次光辉战斗[1]622。
后汉隐帝乾佑二年(949年)十二月,梅山瑶人借湖南最高统治者马氏兄弟争夺政权的机会,出兵攻陷长沙,屯兵三日,获大批武器和生活用品,凯旋返回梅山,自此士气大振,后又多次战“邵之武冈,潭之长沙”,都大胜而归。对此,封建王朝惶恐不安,调遣精兵良将,对梅山瑶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镇压。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潭州铃辖石曦调兵进攻梅山,在今湖南省新化县境内的石板仓溪山诸峒俘馘数千人(砍头后割取左耳以记功)。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调客省使翟守素。江州刺使田绍斌以及潭州等诸州兵力,浩浩荡荡,分路围剿梅山,终因寡不敌众,瑶人被捕获者两万,命“取利剑斩之、余五千遣归诸峒,自是其党贴服”。于是官军“乘胜遂北、尽平其巢穴”[1]14196。这次战役中梅山瑶人损失惨重,元气大伤。自此至熙宁年间的九十余年,梅山瑶人一直不敢反抗,但瑶人尚存精锐兵力,又加之深据险要,统治者亦无力再进行围剿。
至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朝庭派章惇等到梅山实施招降安抚政策,梅山瑶人也认识到国家安定统一,人民生活才会安定祥和,于是接受诏令,献出全部土地,到此,“梅山蛮”地便正式编户齐民了。
梅山文化区的这一系列古代战争,艺术化地移植到梅山文化的艺术领域,根深蒂固地随同梅山文化中的法事艺术活动代传不衰而得以传承保存。
二 梅山地区“庆大愿”活动是古代战争的缩影
翻开中国古代战争史,凡重大战争都与巫术有关;而且,对一些杰出的军事家进行认真研究,诸如姜子牙、诸葛亮等,他们不仅都个个“晓天文、精兵法”,而且“未卜先知”,能“呼风唤雨”,会“奇门遁甲”,一个个名符其实地都是大巫师③。
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是一幅完善的军事家形象。他的雄材大略,能力戳群雄,他的料事如神,能把纷乱战局控于掌握之中。在他一生的指挥战斗生涯中,《三国演义》对其多处传奇战术的描写,可谓出神入化。观气象以草船借箭,祭东风而呼风唤雨,预见庞统的死期结果,巧摆八阵图,祈天出泉,祭沪水解鬼怨,五出祁山驱六丁六甲,五丈原攘星,定军山显圣……其中,除草借箭可以直接说明诸葛亮深通天文气象外,其它的都是以“法术”的形式开展情节的,是在运用巫术作法。
诸葛亮自己也承认自己是个巫师。
赤壁大战前夕,周瑜正苦于无有破曹之良计时,孔明对他说:“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都督若要东南风,可于南屏山筑一台,名曰七星坛;高九尺,作三层,用一百二十人,手执旗幡围绕。亮于台上作法,借三日三夜东南大风,助都督用兵,何如?”……《三国演义》中描述建成的七星坛:
方圆二十四丈,每一层高三尺,共是九尺。下一层插二十八宿旗:东方七面青旗,按角、元、氏、房、心、尾、箕、布苍龙之形;北方七面皂旗,按斗、牛、女、虚、危、室、壁,作玄武之势;西方七面白旗,按奎、娄、胃、昂、毕、觜、参,距白虎之威;南方七面红旗,按牛、鬼、柳、星、张、翼、轸,成朱雀之状。第二层周围黄旗六十四面,按六十四卦,分八位而立。上一层用四人,各人戴束发冠,穿皂罗袍,凤衣博带,朱履方裾。前左立一人,手执长竿,竿尖上用鸡羽为葆,以招风信;前右立一人,手执长竿,竿上系七星号带,以表风色;后左立一人,捧宝剑;后右立一人,捧香炉。坛下二十四人,各持旌旗、宝盖、大戟、长戈、黄铖、白旄、米幡、皂纛,环绕四面。
而诸葛亮的八卦阵,是按遁甲分成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变化多端,可挡十万精兵。
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也都与神秘的巫术结合在一起。从陈胜吴广利用巫术鱼腹丹书篝火狐鸣,到清代义和团降神附体刀抢不入,无不充满巫术色彩,神秘莫测。
巫术与战争的紧密结合这一大气候环境,有力地促进了梅山文化吸纳战争场面,并做为自身的艺术支撑而得以传承并保存。
据明·隆庆六年《宝庆府志》载:宝庆“楚人信巫鬼,重淫祀。”充分说明了梅山文化区域民间巫术活动的盛况。
“庆大愿”活动集梅山地区巫术活动之大成,自始至终神秘莫测,去天堂请神,去地府镇鬼。但只要拨开其神秘面纱,认真加以研究,就会发现其基础是一幅古代战争的缩影[2]。
“庆大愿”活动的框架布局,是一幅战争图案的缩影。从净坛启圣的摆设将台,以供战争的总指挥太上老君或张五郎等前来就位,到各路兵马到来的“迎宾上殿”,听候战争总指挥的安排和命令。他们的前来,与凡间军事行动调遣部队一样,要“安营扎寨”。而且,作为主方代表的巫师们,一个个在迎接各方“将领”的过程中,都态度毕恭毕敬,虔诚认真地“监飱上祭”、“犒赏三军”;让他们酒醉饭饱,然后统一调遣军队,进行操练“绕坛”、“踩九州八卦”,都如古代战争摆设的阵式。如《三国演义》诸葛亮摆设的八卦阵,纷繁复杂地让人分不清东南西北。阵式摆设好了,就调兵谴将,以攻击擒拿做为敌对方的“邪鬼”。也许,梅山兵是所召集的各路兵马中,最为勇敢的一支精锐部队,要在遇到敌方力量相当强大时,才“加发梅山兵”。待战斗胜利结束后,马上“和神”庆功。事完之后,便“倒篡送圣”,须把各路将帅兵马送走。整个“庆大愿”活动,就是一幅活灵活现的一次有始有终的战争记录,只不过艺术化了而已!
“庆大愿”活动的歌词及道具,都说明了该活动为古代战争的缩影。如“踩九州八卦”场的第12段唱词:
“冀州子、冀州兵,要到兖州借雄兵;
借起兖州人和马,反手破了冀州城;
兖州子,兖州兵,要到青州借雄兵;
借起青州人和马,反手破了兖州城;
……
荆州子,荆州兵,要到扬州借雄兵;
借起扬州人和马,反手破了荆州城;
扬州子,扬州兵,要到天门借雄兵;
借起天门人和马,反身大破九州城!”④
如果说,上列唱段中表达了借兵的目的,用处和内容的话,那么,“差兵”段唱词,就更加充分地说明了派遣“南方八蛮兵,西方六雄兵,北方五狄兵,中央三夷兵”及“梅山五峒兵”奔赴战场的情景,将生动的调兵遣将画面,立体地呈现于观众的面前。
通过上面分析,就可以再进一步探索“开仙洞”和“封仙洞”中,那些“邪鬼”又作何解释呢?这些“邪鬼”,就是前一次战争中所捕获的俘虏。在“人民少而禽兽众”的年代,人力资源,即战斗力资源是很有限的。许多古书资料证实,很多战争就是由于部落间各自向对方争夺劳动力和战斗力而爆发的——男的用以劳动和战斗,女的用以繁衍后代。同样在梅山地区也不例外,也充分地利用所捕获的俘虏;在“庆大愿”活动中可以看出,平时将他们“封”于“仙洞”,以防逃跑,处在胜利方的监视之中,进行劳动生产;战时则用以填补扩充战斗力,待战争完毕后,再又“封”进“仙洞”,继续接受监视。这一事实,在“庆大愿”活动中的“开仙洞”和“封仙洞”中,集中而突出地做了形象的描述,只不过将这些俘虏艺术化为“邪鬼”罢了。
“庆大愿”活动的道具,也大多为古代战争的武器或军乐。在每场法事活动中的服饰方面,巫师们所戴的法帽,所穿的法衣彩裤,俨然紧衣待战的头盔铠甲;道具方面,使用的牛角、锣鼓,也都为古代战争中的军乐,尤其是牛角,是古代的南蛮军队中更为突出的一大特色;使用的法器,也都是法刀、马鞭;而且,巫师们使用法刀时,都有武术中的“招数”,令观者眼花缭乱;在许多场次中,尚有“扬鞭催马”动作,可谓是古代战争的真实写照。
综上看来,梅山文化中的战争记录清晰可鉴,只不过不象史书那样的记载形式,而是以艺术的形式进行仿真的描述记录,比史书记载的更具真实和生动,它借助巫术活动的手段进行描述记录和保存,主观上是当时梅山人处于生产力十分低落的时代,认为战争的威力可镇摄驱遂一切邪鬼,能祛病驱魔,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四季平安,于是乎便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他们熟知的战争中的场面和名将领,移植到宗教仪式中来充当法事场面和法事中的神;在客观上,这种巫术手段的运用,保存了战争的许多真实画面和史实,对我们今天研究特定历史阶段,特定地域的战事生活和军事状况,具有极高的活化的作用。
注释:
①据隆回县长鄄乡长鄄村师公马康恒“收魂”法事。
②据隆回县七江乡师公刘期贵介绍。
③据《封神演义》和《三国演义》有关章节。
④《邵阳市民间舞蹈集成》,1988年内部资料版。
[1]安化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马铁鹰.梅山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