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典故英译的互文性特征

2012-04-08于连江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2年12期
关键词:霍译字面互文性

于连江

(浙江外国语学院 英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汉语典故英译的互文性特征

于连江

(浙江外国语学院 英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根据互文性理论,任何一部原文作品总是浸润在该民族的文化体系中,同时又与世界上别的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互文性可以分成语言互文性和文化互文性。文化互文性又可以分为文化的内部互文性和跨文化互文性。译文和原文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互文关系。互文性不但在译者理解原文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在表达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从互文性角度对《红楼梦》两个译本中典故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说明互文性理论在理解和表达典故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出典故翻译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互文性;文化互文性;典故;翻译

一 引言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概念是法国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于20世纪60年代晚期首次提出的。她认为(1969),“每一个文本都是作为一种源自其他文本的‘镶嵌图案’(mosaic)而建构的,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因此,每一个文本都是互文本 (intertext),它处在一系列已经存在的或将要写成的文本网络之中;一个文本是“几种不同文本的换位,是几种不同文本之间的关联:在一个特定文本的空间范围里,来自其他不同文本的几种言谈相互交织、彼此中和。”克里斯蒂娃强调,互文性是指“将历史(社会)溶入到文本当中,将文本溶入到历史当中”。

著名的叙事学家杰拉尔德·普林斯在《叙事学词典》中对互文性下的定义为:“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它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且依据这种关系才可能理解这个文本。”

通过以上理论可知,任何一部原文作品总是浸润在该民族的文学、历史、哲学、宗教、传统、习俗传说等等构成的文化体系中,同时又与世界上别的民族文化有着相互影响、借鉴、交融等等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会与前人或同时代人的思想或话语发生种种直接或间接的文字的因缘。文本之间的这种互文性特点不仅给读者理解文本提供了依据,而且使跨文化交际成为可能。

互文性可以分成语言互文性和文化互文性(杨惠等,2002)。我们认为,文化互文性又可以分为文化的内部互文性和跨文化互文性。同文化内部的文本之间引用典故、谚语、习语等属于文化的内部互文性;不同文化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就属于跨文化互文性,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将原文的文化意象准确地传递给译文读者。

根据互文性理论,译文和原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文关系。译者是这两者之间的媒介,他兼有读者和作者的双重身份。译者的第一身份是读者,在阅读原文的时候,他首先必须根据自己的互文知识理解原文,属于文化的内部互文性;在表达阶段,译者的身份是作者,他根据自己的跨文化互文知识对原文进行有意识地改写,这属于跨文化互文性。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互文性尤为重要,它是译者使译作忠实原文、保持原文风格,再现原作魅力的条件。由此可见,互文性不但在译者理解原文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在表达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从互文性角度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典故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说明互文性理论在理解和表达典故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出典故翻译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二 互文性与典故翻译

根据《辞海》的释义,“典故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吴景荣主编的《汉英词典》对典故的释义为“allusion, literary quotation”;而allusion在英语中意为“an implied or indirect reference, especially when used in literature ” (Webster’s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 。

典故是历史文化的凝炼和结晶,是语言的精华。古往今来,在众多文人墨客的卷帙宝典中无不闪烁着典故的光辉。典故文字简洁洗练,语义含蓄深邃,回味隽永深长,因而,倍受文人的青睐。李白和杜甫的诗篇引经据典恰到好处、文才斐然,这正是其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圣经》、莎士比亚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也是因为其用典不凡、妙语连珠。英、汉文学作品频繁使用典故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据统计:“莎士比亚作品中典故多达数百条,《圣经》中仅收入词典的典故就达700多条,我国《全唐诗》中用典多达6700余条,《红楼梦》中引经据典之处更是不胜枚举。典故内容之丰富, 用途之广泛, 由此可见一斑。(包惠南,2000:65)”

典故具有突出的互文性特点。文人行文用典的目的是要美化言辞、锤炼篇章、引发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典故多为词组短语,偶尔由短句构成,这是典故的外在形式特征;典故的意义有三个表达层次:字面意义、引申意义、色彩意义。笔者认为,典故的字面意义形成语言互文性,其引申意义和色彩意义构成文化互文性。

典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特别集中,并且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行文恰当用典不但可使文章增辉添彩,而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然而,典故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不但会给本国读者在理解时造成障碍, 而且在语际转换中给典故的翻译造成很大的困难。有60多年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经验并编撰《lt;马克思恩格斯选集gt;中的希腊罗马神话典故》的戈宝权教授曾发出这样的感叹:“翻译典故难”。英汉典故翻译是这样,汉英典故翻译亦如此。

因此,典故翻译不仅要求译者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而且要有文化内部互文知识和跨文化互文知识。译者必须对其来源出处了如指掌, 追踪其文化中的互文性线索, 以求准确解读和传译原作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内涵。最理想、完美的翻译是能把典故的三个层次的意义都再现出来,即字面意义、引申意义、色彩意义。但这一点往往很难达到。笔者认为,当不能兼得典故的这三层意义时,应把重视原典的引申意义和色彩意义放在首位, 把忠实原典的形式和纯字面意义放在第二位。否则,容易造成文化内涵的大量流失,达不到应有的翻译效果,从而失去作品的文学性和趣味性。

三 《红楼梦》典故英译的互文性特征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文化百科全书式的奇书,其中引经据典之处不胜枚举。典故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翻译时如何将这些典故恰当地表达出来涉及到是否能再现原作的风格。《红楼梦》的两个译本堪称是翻译艺术的典范之作:一个是杨宪益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以下简称杨译本);另一个是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和约翰·敏福德(John Minford)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以下简称霍译本)。下面就对这两个译本中部分典故的翻译作以评述,旨在说明典故翻译应以跨文化互文性的角度为出发点,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例1:第38回中林黛玉的《问菊》:“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首叩东篱。”

杨译:My questions about autumn none can answer,

Musing alone I stroll to the eastern fence.

霍译:Since none else autumn’s mystery can explain,

I come with murmured questions to your gate.

“东篱”的典故出自东晋时曾任过彭泽令的陶渊明之笔,他辞官归隐后,极爱菊花,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有名的咏菊的诗句,所以,后人歌咏菊花就常离不开“东篱”字样,用“东篱”代指菊花。

然而,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读者而言,如果将“东篱”直译其字面意义“the eastern fence”,就达不到应有的联想和修辞效果,更难以理解为什么在“My questions about autumn none can answer”时,要“Musing alone I stroll to the eastern fence”,读者会反复揣摩猜测“the eastern fence”到底指什么;尽管译成“your gate”也没有准确传达“东篱”的意义,但从上下文中读者能大体上体会到原诗的意境,“your”指的是“菊花(chrysanthemum)的”,“gate”指菊花的gate,达到近似的效果。

例2: 第5回的金陵判词中:“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杨译:Alas for her wifely virtue,

Her wit to sing of willow-down, poor maid!

霍译:One was a pattern of female virtue,

One a wit who made other wits seem slow.

这是金陵十二钗判词正册判词一,其中包括了两个典故: 即“停机德”和“咏絮才”。“停机德”引自《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乐羊子出外求学,然而,由于他思念妻子,中断学业跑回家里。他的妻子就操刀割断了自己织机上正织的布匹,告诉丈夫:中断学业就同割断经线织不成布一样,徒劳无功,激励乐羊子继续求学谋取功名,不要半途而废。从此,乐羊子妻就成了贤惠妻子的典型,“停机德”也就成了封建社会妇女贤德的代名词。在此暗指具有此德的薛宝钗。

“咏絮才”的典故引自晋代才女谢道韫咏飞雪的故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说:晋代贵族谢安在雪天念了一句:“白雪纷纷何所似?”其侄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似。”其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飞起”。谢安称赞妹妹比哥哥答的好。从此,谢道韫便成为才女的典型,“咏絮才”因而用来比喻具有非凡文学才华的女子。这里暗指富有才华的林黛玉。翻译这两个典故时,要达到完满的效果是非常困难的。

杨译分别将“停机德”和“咏絮才”译成“wifely virtue”和“wit to sing of willow-down”,如果说“wifely virtue”译出了典故的引申意义的话,那么,按字面意义译出的“wit to sing of willow-down”则会使读者犹如雾里看花,造成理解上的模糊和困难,仍不知所云;而霍译分别为“female virtue”和“a wit who made other wits seem slow”,虽然舍弃了典故的字面意义,但却译出了典故的引申意义和色彩意义,即“女性的贤惠”和“过人的才华”。像“a wit who made other wits seem slow”这样的变通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例3:第17回贾宝玉题大观园诸景联中的杏帘在望联:“新绿涨添浣葛处 好云香护采芹人。”

杨译:The green tide fills the creek where clothes are washed.

Clouds of fragrance surround the girls plucking water-cress.

霍译:Emergent buds swell where the washerwoman soaks her cloth.

A fresh tang rises where the cress-gatherer fills his pannier.

“采芹”典出《诗经·泮水》:“思乐泮水, 薄采其芹”。泮水, 指泮宫之水, 而泮宫指学宫。后人把考中秀才入学为生员,叫“入芹”或“采芹”。因此, 下联中的“采芹人”字面意义是“采水芹菜的人”,引申意义是指贾府的读书人。而两位译者都不约而同地按字面意义译成了“采水芹菜的人”,没有加注解释“采芹人”的真正所指,没有译出该典故的引申意义和色彩意义,不但失去了典故应有的作用,而且会误导读者。

例4:第79回中的标题:“薛文起悔娶河东狮 贾迎春误嫁中山狼。”

杨译:Xue Pan Marries a Fierce Lioness and Repents Too Late,

Yingchun Is Wrongly Wedded to an Ungrateful Wolf.

霍译:Xue Pan finds to his sorrow that he is married to a termagant;

And Yingchun’s parents betroth her to a Zhongshan Wolf.

“河东狮”典出自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卷三载:陈造自称龙邱先生,“好宾客,喜畜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东为柳姓郡望(柳姓望族世居于河东地方),暗指陈妻柳氏。后人也常用“河东狮”喻指妒悍的妇人,此处指薛蟠之妻夏金桂。以狮喻人,颇为形象。杨译为“Lioness”,既顾全了其引申意义,又译出了其色彩意义,同时保留了原典故的形象;而且“Lioness”一词在英语中也确有“悍妇”的寓意。使译文读者能达到与原文读者产生共鸣的效果。相比之下,霍译为“a termagant”(泼妇,悍妇),虽然译出了其引申意义,但却失去了原典的色彩和形象。

“中山狼”的典故出自古代东郭先生在中山国救了忘恩负义的狼的寓言,喻指忘恩负义的人。中西文化中都用“狼”来喻指残忍、贪婪而又忘恩负义的人的形象。因此,杨译为“an Ungrateful Wolf”,非常恰当,既突出了该典故的引申意义和色彩意义,又再现了其字面意义;霍译为“a Zhongshan Wolf”,如果能进一步解释或注释“Zhongshan Wolf ”的含义就好了。

例5:第1回中贾雨村口吟联语:“玉在椟中求善价 钗于奁内待时飞”

杨译:The jade in the box hopes to fetch a good price,

The pin in the casket longs to soar on high.

霍译:The jewel in the casket bides till one shall come to buy

The jade pin in the drawer hides, waiting its time to fly. ①

① Yu-cun is thinking of the jade hairpin given by a visiting fairy to an early Chinese emperor which later tumed into a white swallow and flew away into the sky. Metaphors of flying and “climbing the sky” were frequently used for success in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玉在椟中求善价”的典故出自《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价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这段对话是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有块美玉放在这里,是装进柜子里把它藏起来呢,还是等待好价钱把它卖掉呢?” 孔子回答说:“卖掉它,卖掉它,我等待买主来。” “美玉”比喻人的才能,“卖掉它”比喻到社会上施展才能。贾雨村这句联语的意思是:我有了不起的才能等待人们来赏识。

“钗于奁内待时飞”是志怪小说《汉武洞冥记》里的典故。传说汉武帝时有神女留下一副玉钗,后来开匣时,玉钗变成一只白燕飞走了。贾雨村用这个典故,把自己比做玉钗,等待时机飞上云霄,即飞黄腾达之意。

应该说杨译和霍译都很好,都将“玉在椟中求善价”这一典故的三层意义大体再现了出来,读者也容易理解,但下联中的“钗于奁内待时飞”如果不加注解读者就理解不了“钗”没有翅膀为什么能飞?因此,霍译在此加了注释。注释典故的方法是非常可取的,尤其是对于像《红楼梦》这样的巨幅作品,注释典故既能保留原典故的字面意义,又能说明原典故的引申意义和色彩意义,是最为理想的方法;但缺陷是增加了译者的工作量,而且,过多的注释也会造成读者阅读时常被打断的不利之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杨译和霍译在译文上的差别及其在典故翻译处理上的差异。对于典故翻译的互文性,他们有时以译文读者为中心从文化的角度考虑互文性,有时以原作为中心从语言的角度考虑互文性。但他们都在不同层次上体现了忠实,可谓各有千秋。

许渊冲先生曾说过:“文学翻译的目的是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所谓‘知之’,就是知道原文说了什么;所谓‘好之’,就是喜欢译文怎么说的;所谓‘乐之’,就是对‘说什么’和‘怎么说’都感到乐趣。”(许渊冲,1998)译诗是以此为出发点,译典故希望也能如此。 所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保持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趣味性,我们可以将各种翻译方法综合并用,如:直译、意译、音译加注(加注方式可以是脚注、尾注、文内注等)等。对于典故的处理应不拘一法,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语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四 结语

笔者认为,作品间的互文性关系不但能成为译者理解原作信息的“钥匙”,同时,也能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正确表达提供依据和原则。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而且是两种文化的交融。“在翻译中,文化层面上的互文性应优先于语言层面上的互文性,作者和译者与读者相比,读者应摆在首要位置。这不论是在英译汉或是汉译英中,莫不如此。”(罗选民,2000:179)因此,笔者认为,汉英典故翻译中应遵循的原则应将典故的引申意义放在首位,以确保译作忠实原文、保持原文的风格;其次是典故的色彩意义,以再现原作魅力。在保证以上两点即文化互文性后,译者再考虑典故的字面意义即语言的互文性,从而使译文忠实于原文并最大限度地达到典故在功能上与原文的对等。所以,在《红楼梦》典故翻译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技巧以准确传递典故中所包含的典型的文化形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与此同时,译者还要根据典故所应用的具体场所和实际功能等因素灵活处理。在某些情况下,采用灵活变通的手法再现原文的神韵。典故的翻译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只有对典故的出处、结构和民族色彩了如指掌,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做到形式和内容的兼顾和统一,才能将典故所表达的信息成功地移植到目的语中。

[1]Biguenet, John. . The Craft of Translation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2]Hawkes, David and Minford, John.. The Story of the Stone [M].London:Penguin Books Ltd,1973.

[3]Yang Xianyi and Gladays Yang.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M].Beijng: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01.

[4]包惠南,等. 实用文化翻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2000.

[5]曹雪芹,高颚. 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6]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7]程锡麟. “互文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1996(1):28-72.

[8]崔永禄.文学翻译佳作对比赏析[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9]范家材.英语修辞格赏析[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

[10]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第三版)[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11]刘耕路.红楼梦诗词解析[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12]罗选民. “从互文性看《红楼梦》书名的两种英译”[A] .谢天振.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3]许渊冲. “美化之艺术”[J].中国翻译,1998(4):46-49.

[14]杨惠,等. “英语教学的互文性视角”[J].外语与翻译,2002(2):61-64.

[15]杨衍松. “互文性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4(4):10-13.

[16]郑海凌.文学翻译学[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0.

ClassNo.:H315.9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OnIntertextualityFeaturesofChinese-EnglishIllusionTranslation

Yu Lianjiang

According to the intertextuality theory, any text is rooted in the culture system of that nation, and it is closely related in some way to cultures of other nations. Intertextuality can be divided into language intertextuality and culture intertextuality. The latter can be further classified into inter-culture intertextuality and cross-culture intertextual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urce language text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text is always considered as intertextuality which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not only in the stage of the translator’s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rce language text, but also in the stage of his expres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text. From the viewpoint of intertextuality, 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t part of intertextuality theory played in the understanding and expressing processes of illusion translation by using the contrast analysis of the illusion translation in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Hongloumeng. The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som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for illusion translation.

intertextuality;culture intertextuality;illusion;translation

于连江,博士,副教授,浙江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教学。

1672-6758(2012)12-0065-4

H315.9

A

猜你喜欢

霍译字面互文性
汉语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规约层级递进模型”
金缕衣
浅析《红楼梦》中“黄”系词的类型及其翻译策略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别误会这些英语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文化语境视阈下的《红楼梦》诗词曲赋翻译策略的选择
别误会这些英语
论译者的翻译个性
——以霍克思英译《红楼梦》为例
论文学翻译中的形貌修辞*——以霍译《红楼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