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引入地方史资源的实践探索——以海南地方史资源为例
2012-04-08唐若玲
唐若玲
(海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海南海口 571158)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引入地方史资源的实践探索
——以海南地方史资源为例
唐若玲
(海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海南海口 57115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以中国近现代史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引入地方史资源,能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历史细节,增大历史可信度,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革命理想信念,增强历史责任感,激发他们探寻历史规律的兴趣,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当然,在教学中引入地方史资源应把握好适当性原则,以免产生以偏概全之嫌。
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地方史;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并列的高等学校四年制本科生四门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并于2007年春季对2006级本科生开设。笔者作为《纲要》课一线教师,深感要讲好此课,非下一番苦功不可。因为在教学中既要妥善处理好教材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与课时相对偏少的矛盾,还要解决文、理科学生历史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问题,更重要的还在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这一课程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变被动灌输为主动钻研。几年的教学实践,让笔者体会到,适当运用地方史资源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 引入地方史资源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历史细节,增强历史可信度
当代大学生均出生于二十世纪80年代末至
90年代,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与近代以来甚至改革开放前有着天壤之别。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大背景下成长的大学生,如果没有有效的沟通途径,是很难理解战争与革命作为时代主题的社会历史发展轨迹的。时代主题不同,决定了社会制度的优劣对比、意识形态的争斗较量,乃至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都有巨大差别。由于缺乏对历史背景知识的感性认识,加上中学时对历史知识的掌握都来自从书本到书本的应试教育式灌输,年轻人很难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文本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所作的阐述和先人们的种种选择。用生活在他们身边的人和曾经发生于他们熟悉环境中的事,引导他们加深对这段历史的认知,能有效增加其对历史可信度的认可。就像学者讲的那样:“对年轻孩子进行近现代史教育,也要从具体事物,具体问题进行讲解,不要专讲空洞的概念,那是不够的,效果还可能要差的。”[1](P110-111)学生只有了解历史细节,被还以历史真相,才能认可已有的宏观历史叙述,才可能认真用心去感知历史,思考历史,从而“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2](P1)达到《纲要》课的教学目的。
比如《纲要》课的具体教学目的和要求之一,是“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2](P2)近现代海南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探索、抗争,就是很好的脚注。海南是著名的宋氏家族根之所在。1861年,宋氏家族创始人宋耀如出生在海南文昌,这是一块教育相对发达、充满冒险精神的热土。1875年,年仅14岁的宋耀如离开家乡,下南洋到印尼谋生,后来到美国旅居。从小在家乡受到“知识改变命运”观念熏陶的他,到美国后,把读书当成改变命运、实现理想的重要手段。正是在美国接受的教育,使他深受林肯总统“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影响,并将其作为改造中国的蓝图,这是他日后坚定支持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事业,成为孙中山“最早的合作者和朋友”[3]的重要原因。他不但自己全力以赴支持革命,还是宋家儿女革命生涯的引路人,在他的引导教育下,其儿女们在近现代中国历史舞台上尽展风采,深深影响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成就了著名的宋氏家族。
海南是全国三大侨乡之一,广大华侨心系祖国,为祖国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海南,有与孙中山形同兄弟的华侨林文英的墓园,有抗战时从南洋回国加入抗战队伍的“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纪念园,有华侨在“实业救国”思想影响下回乡兴办实业的实体,有华侨资助家乡公益事业的实物。海南侨乡的社会发展,深深烙下了华侨们的拳拳赤子心。
海南是“红色娘子军”的故乡,在反抗封建制度的斗争中,海南妇女勇敢地拿起武器,加入了对敌斗争的行列。红色娘子军是海南妇女追求自由、敢于革命、不怕牺牲等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人民斗争史上的创举,是世界妇女争取解放斗争的光辉范例。
二 引入地方史资源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革命理想信念,增强历史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都是从应试教育模式中培养出来的,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下,他们虽然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应试教育急功近利等弊端的负面影响亦不小,加上社会上功利思潮泛滥、就业压力等,导致不少大学生缺乏对理想信念的思考,误以为理想信念是虚无飘渺的东西,看不到其对人生成长的重要性。邓小平曾经说过:“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民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4](P190)
海南岛四面环海,陆地面积不到3.4万平方公里,且中部腹地山高林密,人烟稀少,而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又多为敌人力量控制,革命的回旋余地小,且远离革命力量中心。但琼崖革命就是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在电台两度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创造了“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奇迹,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琼崖共产党人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念。正是在这样的理想信念支持下,琼崖共产党人克服了重重困难,抛头颅、洒热血,最终迎来革命的胜利。在1927年琼崖“四二二”事变中,年轻的女共产党员陈玉婵被捕了。敌人先是引诱她放弃信仰,当官太太享乐。面对诱惑,陈玉婵的回答是:“你们不要看错了人,荣华享乐我不要,我要的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发动群众闹翻身解放是我奋斗的目的。要我当黄司令太太么,除非日头从西出!”[5](P178)最后英勇就义。1927年,为反抗国民党白色恐怖,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先后成立了“琼崖讨逆革命军”、“琼崖工农红军”,从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回国的冯平任总司令。1928年,在反“围剿”斗争中他不幸被捕,敌人把他绑在竹椅上游街示众。他大义凛然对围观的群众说:“父老乡亲们,感谢大家来看冯平。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杀了一个冯平,还有千万个冯平!革命是杀不绝的,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6](P69)后来,他拒绝敌人劝降,英勇就义。1932琼崖革命第二次反“围剿”斗争失败,特委书记冯白驹带领琼崖党政机关干部和红军指战员100多人,退入母瑞山深处坚持斗争,过着“大地当床天为被”的原始生活,在山上整整坚持了八个多月,最后只剩下25个人,但没有一个人叛变革命,没有一个人中途退却。这25个人,就像25颗革命火种,在琼崖革命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延续了革命的星星之火。琼崖革命的红旗,就是因为有千千万万革命者的理想信念支持,才能飘扬到胜利的来临。
三 引入地方史资源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历史亲近感
心理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们感兴趣的往往是切合人们实际的,对之略有所知却又不完全了解的东西。”[7](P59)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大学生对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知识或多或少有所掌握,但这些知识都是基于宏大历史话语体系和宏观历史事件得来的。由于缺乏历史感知,这样的知识来源,有时未必能引起他们的共鸣,未必能激发他们探寻、思考历史发展规律的兴趣。换句话说,他们是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学习、掌握历史知识的,一旦考试结束,学习任务完成,这些历史知识就会被他们抛到九霄云外,很快忘得一干二净。如果我们用地方史资源,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人和事来对他们已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论证,这不但能拉近历史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也能激发他们进一步了解历史真相的兴趣,从而促使他们认真、理性地思考历史表象背后的规律性。
发生于海南的“白沙起义”,充分说明共产党是各族人民求翻身解放的救星,只有跟着共产党才有出路的道理。祖祖辈辈生活在五指山区的黎、苗族民胞在白沙起义前,并不知道共产党是怎样的组织。当他们受国民党残酷剥削,被迫揭竿而起时,凭的是满腔怒火。而起义遭到镇压后,他们的出路无非三条:一是向国民党投降,这是一条死路;二是找日本人,这也行不通;三是找好人。好人是谁?好人在哪?从没走出过大山的起义首领王国兴此前听说红军是好人,而眼下在沿海地区有一支与国民党不一样的抗日队伍,它的前身就是红军。于是他派了三批人马,尽历艰辛,终于找到了日思夜想的“父母军”。从此,黎、苗同胞在共产党领导下,终于迎来了翻身解放。1949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王国兴满怀深情地作了这样的发言:“我们黎族人民只有跟着共产党走,跟着毛主席走,我们才有权利的保障,才有光明灿烂的前途。”[8]这既是王国兴深切的人生感悟,也是几十万琼崖黎、苗族同胞的共同心声。
四 引入地方史资源应把握适当性原则
虽说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是由地方史汇聚而成的,但却不能因此认为某一地方的历史发展进程能全面反映整个国家历史发展进程的全貌,这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正是各地方各时期各具特色的历史发展进程,才使得整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形态各异,丰富多彩,对比鲜明,有血有肉。但如果将某一地方的发展史当成整个国家的发展史来描述,不管这个地方的历史发展多么丰富多彩,也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因为“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2](P13)因此,在《纲要》课教学中,运用地方史资源应坚持适当性原则。如何体现适当性原则呢?笔者认为应在坚持阐述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前提下,或者说在宏大历史话语体系中,用地方史中最具鲜明特色的人和事来验证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如在第三章讲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时,适当介绍宋耀如和海南华侨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事业的支持;在讲第五章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探索时,适当引证琼崖共产党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不懈探索的实践;在讲第七章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时,用白沙起义的发展过程,充分说明共产党是穷苦人民的大救星,跟共产党走,中国才能有光明的前途。
[1]白寿彝.怎样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白寿彝文集(历史教育·序跋·评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张珏.宋庆龄生前谈孙中山[J].党的文献,1994(4).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海口市中共党史学会.琼崖女杰[Z].海口市中共党史学会,2010.
[6]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民政厅.琼崖英烈传:第三辑[M].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91.
[7]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1991.
[8]解放军艺术中心、琼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电视文献纪录片《浴血琼崖》第五集《忠肝义胆》.2011年7月8日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和平年代》栏目播放。
An Attempt to Introduce the Local Historical Knowledge into the Instruction of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Contemporary History——A Case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Knowledge of Hainan
TANG Ruo-li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 571158,China)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Contemporary History is an important curriculum with the Chinese modern& contemporary history as its instructional contents,which can serve the education in ideology and politic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An introduction of the local historical knowledge into the i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will be very helpful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to have knowledge of historical details with more reliability in history and,be helpful to cultivate the faith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revolutionary ideal in conjunction with reinforcing their historical sense and stimulating their interest in exploring historical evolution,all of which are conducive to the instructional improvement.On the other hand,it is necessary to ensure the proportion of the local historical knowledge in the whole instruction lest the local historical knowledge should outweigh the contents of the course.
University Students;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Contemporary History;Local historical knowledge;Instruction
K 26
A
1009-9743(2012)01-0086-04
2012-03-02
唐若玲(1962-),女,汉族,海南文昌人。硕士。海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海南近现代地方史研究。
(责任编辑:张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