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自然的缅怀与告别——读蓝蓝的诗歌有感

2012-04-08曹雪莉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蓝蓝田园诗缅怀

曹雪莉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

对自然的缅怀与告别
——读蓝蓝的诗歌有感

曹雪莉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

当代女诗人蓝蓝的诗歌歌咏爱、歌咏自然、歌咏人性和生命这些永恒的主题,在当今充满喧哗和躁动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她后期的诗歌,充满了抒情维度和社会批判力量之间的张力。自然是蓝蓝诗歌抒情的重要维度,在对自然的缅怀和告别中,蓝蓝的心灵及其诗歌都经历了蜕变。

自然;缅怀;告别

在中国当代新诗坛中,蓝蓝是一位年轻而且有实力的女诗人,近十年来,蓝蓝的诗在诗歌界受到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蓝蓝诗歌的主题主要是歌咏爱、歌咏自然、歌咏人性和生命,她使诗歌重新恢复了抒情的维度,是对这个时代物欲横流下各种喧嚣和躁动的一种纠偏。蓝蓝早期的诗歌宁静、单纯、质朴、纯粹,充满了爱与美的意趣,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诗歌变得深沉而厚重,现实感明显增强。

一 缅怀乡村、自然的温情笔触

蓝蓝早期诗歌所歌咏的世界沾满了田野的清香,飘散着草木河流深情的芬芳。她以情人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她触及永恒之梦的笔墨包含着忧伤和柔情,以罕见的质朴书写了大地万物之美,以及人间莫测的悲欢离合。

蓝蓝诗歌中主要意象是大自然、乡村中的各种事物。对自然和乡村的回忆与倾心是她早期诗歌的主要基调。而在当代诗坛中,对自然的书写似乎已经沦为机械文明下一种无奈的枯燥和僵硬感,难以在我们内心引起深刻的共鸣和缅怀。自然,这个词语,走到今天似乎早已经丧失了原初的丰满意蕴。自然界中的一切,土地、河流、高山、峡谷、草原、荒漠在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已经变成商品,我们需要“买”自然,然后才有资格欣赏自然,这种尴尬的心理早已使我们丧失了最初人与自然那份原始的融合和默契。自然界的一切律动再也无法和生命的内在结构自在合拍,自然也不再是隐逸情怀的寄托,而且所谓自然的场所同样充满了商品世界的喧嚣,都市快节奏的眩晕感也在一步步侵蚀自然。诗人蓝蓝却把外部世界的喧闹与不安隔离在内心世界之外,倾心守护和书写着乡村、自然的一切。学者敬文东用“鞠躬的姿势”来注释蓝蓝及其诗歌的珍贵品质。在蓝蓝早期诗歌中,从其对自然与乡村景物和人、事的纯粹讴歌中可以看到蓝蓝对美好事物的挖掘、赞美与感恩。

首先我们看看蓝蓝早期的诗歌,从这一时期诗歌中品味其对自然的单纯的挚爱与缅怀。蓝蓝诗歌中关于自然,关于乡村的记忆俯拾皆是。在《在我的村庄》里,诗人写到:“在我的村庄,日子过得飞快,一群鸟刚飞走,另一群又飞来。风告诉头巾:夏天就要来了。”这几句诗中的意象,鸟、风、头巾,都沾上了浓浓的乡村之情,似乎是对一个逝去的乐园的低声缅怀。“我知道树叶如何瑟瑟发抖。知道小麦如何拔节”,“我看过炊烟袅袅升起,在二郎庙的山脚,树林和庄稼迅速变换着颜色”。读到这几句,好像置身夏日乡村田野的气息中,那种正午时分安静而又带有一点自然隐秘的氛围。“在我的村庄烛光会为夜歌留着窗户你可以去因那昏暗里蔷薇的香气因那河水在月光下一整夜 淙潺不息”,这里又写到她挚爱的村庄夜晚的景致,好像一首古老的歌谣,在村庄静谧的时空中低低吟唱。在《多久没有看星空了》里诗人写道:“星星。一颗。又一颗。每夜它等你。等你看它一小会儿。”“它在夜风中等你。静静地唱着灿烂的歌。”读这几句,仿佛置身于一种童话般的梦幻世界里,细小、轻微的声响触动内心最纯净和天真的部分,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敏感才能分辨得出,需要我们有瞬间的灵性启迪方能谛听到这些微小的天籁之音。

在蓝蓝的诗歌中,土地上的时光好像是静止不动的,时间没有明显地流淌,年年岁岁依旧。季节的循环重复,生活的单一,甚至生老病死,都变成了一种必然的规律存在,是一种自然的常态,没有任何凌厉的噪音。土地上生存的人们是没有时间概念的,时间有亘古不变的永恒意味。在《那个秋天》里,诗人就写到:“收豆子的时候,月夜或是你坐在田埂上草又软又香天空有些薄云,头顶的杨树 哗哗地唱着老叶子最后的忧伤忘了什么?时光还是你自己?”在这里,诗人内在的情感已经与身边的事物融为一体,淡淡的哀伤与幸福混杂的滋味慢慢袭上心头,诗人愿意在此藏身。在《萤火虫》里诗人写道:“绿荧荧的小虫游丝一样织进 山林、村落、溪水的流淌 爱哪,温柔的亲娘保住了多少往事和叹息众多细小的生灵保全了我幸福而忧伤的一生…… ”对自然万物,对一切细小生灵的感激和赞美,已经化成了诗人内在永恒的歌唱,为它们而喜悦或者忧伤的叹息,赋予我们人性的悲伤和高贵,在这里与宇宙万物和谐地融为一体的乡村世界充满了怀旧般的淡淡的忧伤,夹杂着幸福的喜悦。

蓝蓝早期的乡村田园诗中,都是这样一派静谧的风光,她似乎有意拒斥现代文明进入她精心守护的这片诗意的精神家园。她对自然的颂歌或者哀歌式的缅怀真诚而且富有极大感染力,我们在阅读这类诗时,内心的浮躁和浮华似乎被轻轻地过滤掉了,进入的是一个质朴单纯的世界,人性在其中也没有那么复杂和多变。这是其积极意义所在。然而,我们不能否定,过多的赞美必然会削弱诗歌内在力量,过多的温柔呓语也会导致一种软弱的逃避,类似一种不真实的书写。蓝蓝早期的诗歌中,构建的是乡村世界的乌托邦图景,似乎诗人希望在这样一种世界的沉醉中缓解现实的紧张和焦虑感。

二 告别自然的真实书写

乡村世界的那种理想的田园式生活场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早已经消失殆尽。蓝蓝缅怀的是一个早已经逝去的自然,那种自足和随意已经不复存在。我们面对的是高速现代化对人性的挤压,速度感取代了农业文明时代缓慢悠闲的节奏。早在海子的诗歌中,就已经出现了对乡村自然的告别。海子诗歌中描写的乡村也是宁静和自然的,然而海子有一种清醒,他能够看到乡村的穷苦和农民的痛苦悲哀,在幸福的眩晕中他会突然洞见痛苦的阴影。在《村庄》中,诗人写道:“村庄在五谷丰盛的村庄我安顿下来我顺手摸到的东西越少越好珍惜黄昏的村庄珍惜雨水的村庄万里无云 如同我永恒的悲伤”。从这首短诗中就可以看到,海子的乡村记忆有种苦难的悲凉感,他对乡村的回忆有种沉重的苦涩,似乎千年的历史积淀内化成他的生命关于乡村的独特记忆,他的精神世界并没有在乡村停驻或者说留恋于此,他的内心有种逃离和漂泊感,是种无根的痛楚。“九月的云,展开殓布”,“是雨滴,就会死亡”,《九月》只给村庄留下一个孤单而哀伤的背影。在海子的诗中,关于乡村的体验有股清醒的痛楚,不同于蓝蓝早期诗歌中那种幸福的眩晕和永恒的陶醉。

再纵观中国诗歌史,乡村、田园、自然,这些古老的母题一直绵延在中国诗人笔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诗歌写作的重要维度。先秦时代,人把自然景物作为比兴和比德的手段、内在情感和道德的诉求工具。《诗经》的《采薇》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蒹葭》和《关雎》等篇目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随处可见,但是景物不单纯是景物,是作为比兴手段。而屈原的《楚辞》更是自然万物的铺陈展示,风雨雷电,上天入地,磅礴浩荡,有种原始宗教的神秘气息。到汉魏六朝时代,诗人对自然的观察融合了玄学幽思,阮籍等游仙诗中自然景物充满了道教的隐逸意味,他们的游仙诗虚构了种种幻化无穷的“仙境”,那是诗人们逃避残酷现实的理想家园,他们纵酒、炼丹服药,都是幻想在这种境界中超脱。魏晋以后,山水诗兴盛,谢灵运、谢眺等文人笔下的山水不再具有明显的象征和隐喻意味,山水不再是隐逸者所专有,而成了一种单纯的审美对象。尽管在自然山水面前人们仍然有一些情怀,但归根结底还是对自然山水本身的欣赏,即所谓“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而这一时期,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完全就是一种自我隐逸情怀的寄托,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继承和发扬了陶谢山水田园诗传统,将祖国大自然美之精华、神韵在诗中展现出来,为唐诗又增添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形成了一个与边塞诗派交相辉映的山水田园派。南宋时期对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当首推“中兴四大诗人”,如杨万里,陆游也有一些诗充分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随着词、曲等不同文学样式的兴起,诗歌自唐代以后走过了它的鼎盛时期,作为诗歌内容之一的山水田园诗,也少有发展了,虽然它的流传至今不息。山水田园诗或者内容具有田园意味的其他文学作品一直在中国的文学传统里绵延至今,而且塑造了中国人特殊的审美文化心理。中国文学作品里的抒情成分也总是和对自然的感悟融合在一起。

在蓝蓝早期的山水田园诗里,依然可以感受到古人的那种悠闲,雅致,那种朦胧的怀古幽情和隐逸气息。但是如果蓝蓝的诗歌仅止于此,也许就不会那么引人赞赏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她的诗风变得深沉而厚重,现实感和批判意识明显增强。她以一种平民的视角审视都市街头巷尾流露的人性、人情,发掘都市角落的自然诗意。离开了她心目中的河流、山川、花草、树木,蓝蓝把目光投向城市,城市中的花草树木这时在她眼中有了另外一种味道。看蓝蓝的这首诗《让我接受平庸的生活》:“让我接受平庸的生活接受并爱上它肮脏的街道它每日的平淡和争吵让我弯腰时撞见墙根下的几颗青草让我领略无奈叹息的美妙生活就是生活就是甜苹果曾是的肥料 活着、哭泣和爱—— 就是这个——深深弯下的身躯”。对庸常人生的琐碎的无奈,对城市现代文明不再是一种逃避、刻意的忽略,她开始直面城市中充满焦灼与混乱的生活,并且不忘用自己诗意的眼睛去挖掘别人不曾看见的诗情和瞬间的心灵的温暖与感动。对城市和乡村的双重体验共同融合在诗人敏锐的笔触下,她为自己开掘了认识生活的新通道。再看《矿工》:“一切过于耀眼的都源于黑暗井口边你羞涩的笑洁净、克制你礼貌手躲避我从都市带来的寒冷”,“此时是我悲哀于从没有扑进你的视线 在词语的废墟和熄灭矿灯的纸页间是我既没有碰触到麦穗的绿色火焰 也无法把一座矸石山安置在沉沉笔尖”。诗中,蓝蓝凌厉的笔尖已经触到社会底层卑微的民众,她在强烈的社会和自我批判意识中建构了新的书写空间,这个空间糅合着诗人真诚的体验和忏悔,从中也可以看到蓝蓝直面生活带给她的废墟感和疼痛感,不再执着于脆弱的消逝的乡村幻梦。她开始把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体验融为一体,塑造出一个有真实体验感的世界。她在城市的街道,在生活的深处发掘诗意,窥见自然带给她的瞬间的喜悦和真实发现。她梦里的乡村已经不复存在,尽管她的笔触仍然割舍不了那股血液里对其的热爱和缅怀,但是她有了更多直面生活痛苦的素朴的勇气和力量。

结 语

总之,蓝蓝后期的诗歌开始直面真实的生活,思考人生。她由沉浸在理想的乡村、自然幻梦中开始走出那个梦境般的空间,来到更广阔的社会,她接受并爱上了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逝去的宗法制的乡村自然,那种宁静和时空的静止感也许是蓝蓝生命中永远无法丢失的情怀,但是她懂得生活的真实面貌,懂得从乡村走向城市的必然,懂得这一过程经历的阵痛和不安。蓝蓝对乡村自然的告别,怀着不安的缅怀,但是最终心灵得以在素朴的生活面前安置,有了更多的勇气。

[1]蓝蓝.燕麦草[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

[2]刘翔.蓝蓝诗歌:田野、童心或生活给予的一切[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6).

[3]李冬杰.我愿意接受这平庸的生活——蓝蓝诗歌平民美学的构建[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6).

[4]赵彬,苏克军.蓝蓝诗歌在我们时代的意义[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8).

[5]海子,西川.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The Recall and Farewell to the Nature——Based on the Poetry of Lan Lan

CAO Xue-li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s,Hainan University,Haikou 570228,China)

The poetry of contemporary poetess Lan Lan extols such eternal themes as love,nature,humanity and life and exerts a vital influence to the present noisy and restless society.Her later poetry expresses her deep emotions and contains powerful strength of social criticism.Nature is an important theme in Lan Lan’s lyric poetry.In her recall and farewell to the nature,both the poetess’mind and her poetry experience great changes.

Nature;Recall;Farewell

I 207.25

A

1009-9743(2012)01-0022-04

2012-03-06

曹雪莉(1987-),女,汉族,安徽亳州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文学与文化批评。

(责任编辑:张玉秀)

猜你喜欢

蓝蓝田园诗缅怀
田园诗
“脏脏的”蓝蓝
蓝蓝天空下是我们的家
田园诗,走向细微处
蓝蓝:故乡,从这里到这里
田园诗苑
浅谈田园诗的创新
月和船
深切的缅怀
缅怀先烈 传承文明 亲近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