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错位与精神的缺失——山水实景演出《印象·海南岛》的文化分析
2012-04-08常如瑜焦勇勤
常如瑜,焦勇勤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
自然的错位与精神的缺失
——山水实景演出《印象·海南岛》的文化分析
常如瑜,焦勇勤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
“印象·海南岛”是张艺谋“印象”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是其中较为“失败”的一个。演出过于注重形势,因此缺乏内涵和深度。观众只能够看到一幅华丽的现代文明背景下人类的生活图景,却看不到真正属于海南本土的特色和精神风貌。“印象·海南岛”系列未能够将自然的魅力以及海南岛真正的精神表达出来,相反,却勾勒出一幅现代人一厢情愿下的“印象”,这种印象无论在主题思想上,还是在内在精神方面都无法实现其抒写海南的宗旨,其商业价值更无从谈起。
印象·海南岛;自然;精神
“印象·海南岛”是张艺谋“印象”系列中重要组成部分,但却是其中较为“失败”的一个。它的失败不仅仅在于票房惨败,更重要的是某种内在精神的缺失。同“印象·刘三姐”、“印象·西湖”等印象系列相比,“印象·海南岛”似乎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海南”,它更偏重于“印象”,甚至仅仅是少数人对海南的以偏概全的理解。它所反映的不仅离真正的海南相去甚远,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歪曲了海南的自然精神和人文情怀。
在整个演出中,观众看到更多的是现代文明、现代商业文明之下的光影与声响,看不到真正的自然:光影中的沙滩要比真正的沙滩眩目刺眼的多,而海水也更加“人工”。这样的沙滩、海水在海南是很难见到的,自然被隐匿在一片嘈杂与浮华之中。所谓实景拍摄,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演出过于注重形势,因此缺乏内涵和深度。观众只能够看到一幅华丽的现代文明背景下人类的生活图景,却看不到真正属于海南的本土特色和精神风貌。在南海地区得天独厚的外景之中,海南人的生活应具有其独特的品质,并且海南人眼中的大海、沙滩、椰林以及所有这些景观构筑的自然也不同于“印象·海南岛”所展现的内容,而应当是发自内心的自我抒写。
一 自然在光影中的尴尬呈现
在“印象·海南岛”中,作为主体的大海是在光影的交叠中得以呈现的,其表现方式首先是间接的:利用在沙滩上嬉戏的少女来间接地反映大海,通过青春少女所表现出的神采和活力来表达美好的自然景观,给人的精神带来愉悦。随着演出深入,这种间接的表达方式逐渐走向清晰,最终利用水池、水柱以及水雾的多重效果直接地展现大海以及海南岛特有的自然风光。
这种表现方式在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当中是较为常用的方法,“印象”系列的一个重要主题便是通过实景的方式来呈现所要表达的意境,但是,“印象·海南岛”对实景(亦即自然)的表达却未能够表现出海南的风格。
从原始自然风光的角度来看,海南风光所具有的魅力要超过其他系列中表现的自然面貌。无论是大海还是沙滩,都要比光影下的人工景致更纯朴。遗憾的是,在“印象·海南岛”中,纯朴的天然景观是以金碧辉煌的方式来呈现的。构筑在宏大叙事主体之上的,是浮华的光影和令人目眩神迷的色彩,它类似于詹姆逊对现代性的简短概括:“宏大的集体计划”①詹姆逊:《詹姆逊文集(第4卷)——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王逢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页。。但是质朴秀丽的自然风貌却被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数百人组成的巨大方阵,以惊人的压抑震慑观者的心灵。复杂的光影变幻、呐喊的人群以及光怪陆离的声响,让人完全迷失在现代舞台的幻觉当中,完全找不到自然的本真面貌,甚至迷失了自我,仿佛置身于炽烈的国际都会,而不是在风光宜人的海滩享受阳光和雨露的滋润。
真正的自然隐匿在复杂的光影之后,舞台所表现的场景是经过人工刻意修葺的自然。这种“自然”既无法表达海南以及南海的风情,也没有任何文化内涵可言,自然只是在尴尬中自我呈现。
如果说,光影的意义本来寄希望于通过突出、或以某种梦幻般的方式来塑造自然,从而达到某种宣传效果的话,那么“印象·海南岛”并没有因夺目的舞台效果实现其最初的目标。相反,强烈的光影却掩盖了大海、浪花、蓝天以及沙滩本有的纯真色彩,如同现代人被遮蔽的心灵。表演中过多的虚饰冲淡了主题,形式的繁杂让“印象”的意义变得捉摸不定。例如,“印象·海南岛”中的大海更像是一个巨大的室内游泳池,而不是浑朴、内敛、深沉的南海。它给人以这样的错觉:大海并非是给予人精神以充实和愉悦的存在,而是满足人的肉欲和肤浅享乐的工具。事实上,借助华丽的灯光来表现现代人的迷醉与狂欢的热情,进而对现代人内心深处的荒诞与焦虑进行批判,早已为世人所熟悉,但是,“印象·海南岛”却将这种带有强烈讽刺意味的艺术表现方式用于传达最为质朴和自然的风情,这似乎是不相宜的。
此外,光影所宣扬的还有很浓郁的商业气氛,这也让自然处于更加尴尬的境地。巨额资金、恢弘的光影以及大量的人力投入,都无法改变自然的错位。自然本应当处于宏大叙述的中心地位,所有的虚饰都是为了更好地塑造自然,尤其是表达海南人内心深处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但在“印象·海南岛”中,观众看不到富有童话色彩和诗意的景色沙滩,相反,看到的只是由光与影组成的虚假现实,艳丽的颜色只表达了欲望与现代性的残酷,却无法掩盖现代人的矫饰与虚伪,尤其是在内心深处的焦虑;绿色的椰子人非但没有带来绿意和温馨,相反,却让人感到恐惧,更像是鬼怪和精灵,并非为了帮助构成自然的完美,而是窃取了自然的美,塑造了一种扭曲的、令人畏惧的形式,人造的绿色不仅没有了自然的柔和,而且略带僵硬的表演更传达出非自然的、机械的信息。
由此可见,自然在舞台上的歪曲呈现,实际上表达了自然的错位,尤其是内在的精神层面,这种错位似乎隐喻着某种无意识的尴尬。而且,这同“印象·海南岛”的初衷是相互矛盾的,这绝非导演的本意,只是在无意间流露出某种难以言说的现代尴尬。随着自然的消遁与没落,在舞台构建出的浮华背后只有空虚的精神与漂泊的灵魂。从某种程度来说,这并非个人所能控制,如果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这恰恰从更深层次上反映出现代人在内心深处存在的问题。
二 单调的奢华与内蕴的贫瘠
“印象·海南岛”所表达的自然是一种机械的、人工的自然的话,那么它采用的表达手段也过于奢华。但是,奢华的形式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内容作为支撑,显得浮泛而空虚。形式完全占据了主导,甚至消解了主题。
舞台采取了密集紧凑的方式来表现沙滩、海水、象征沙滩的帐篷、沙滩椅等,这些陈设并没有构建出海南特有的美感。因此过于紧凑的排列不仅给人的感官带来不适,而且令人感到恐慌。这样的环境非但不能够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相反表现出浓郁的、唯利是图的商业气息。在红色、绿色的交相辉映中,奢华尽显,但是却无法表达出更多的内涵。夸张的矫饰原本为突出大海、沙滩给人带来的吸引力——休闲和娱乐等闲逸主题,正如《海南日报》记者对王潮歌所作的采访那样,当被问及:“《印象·海南岛》是不是刻意地在某些方面表达休闲的概念?”时,她回答说:“刻意了,太刻意了,相当刻意了。”①南海网-海南日报,《<印象·海南岛>总导演称对不起海南人民》2009年3月23日,(http://news.hainan.net)。但是从实际的效果来看,它并没有实现闲逸主题下的内在精神的自我舒解。
同“印象”系列的其他几部作品相比,“印象·海南岛”的缺憾主要在于奢华的舞台没有能够结合海南岛真正的闲逸品质,而仅仅停留在表层。准确地说,它所表现的是一般意义上的海滩,而非海南岛的内在品质。海南岛的个性一方面在于其热带风貌以及由此形成的热带海岛人特有的性格,另一方面则在于海南岛的闲适与舒缓:
从海岛性格这个方面来看,“印象·海南岛”更多地表现了“外来者”的印象,以“他者”的眼光来审视这座极富个性的岛屿,而没有深切地体悟其本土性格。“印象”游离于对象之外,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歪曲了海南岛的真正价值。对光影和场面过度渲染的结果导向审美疲倦。观众看到的似乎只有现代文明塑造的假象:色彩斑斓的比基尼、五颜六色的沙滩帐篷、绿色的椰子人以及数不清的沙滩椅,却看不到真正的海南。玲琅满目的华丽装饰裹挟着现代人欲望的变相延伸。
另一方面,休闲作为“印象·海南岛”的一大主题,被“盛装”之后,其真实性值得怀疑。即使对内容避而不谈,场面的目眩神迷也没有真正提升休闲的意义。至少从空间这个角度来看,“印象”中密布海边的沙滩椅就无法实现真正的休闲。拥挤的程度更像是都市里熙熙攘攘的街道。这几乎完全背离了创作者的初衷,随着演出的深入,舞台呈现出的效果也在这个层面上逐渐萎缩,最后甚至变成了嘈杂和喧嚣,更像是某种宣泄式的表达。
因此,华丽的外表、虚饰的呈现以及夸张的场面并不能够掩盖内在的贫乏。对休闲这一主题的追求也显得过于直白,几近于露骨。即便忽略被表现者的需要,奢华本身也无法单独支撑自己,而且很难在感官上完全满足观赏者的全部诉求,尤其是在精神层面的真正愉悦。
三 难以寻觅的精神:真诚
自然的缺位导致内涵趋于贫乏,而奢华的表现手法则渲染了虚假繁荣。在此前提下,寻觅内在精神便成为“印象·海南岛”最值得反思的问题之一。
无论是用欢快跳跃的少女,还是借助赤膊上阵充满青春活力的小伙,“印象·海南岛”都希望能够传达出一种希望和愉悦,并尽可能地将这种热情写入“印象”之中,甚至让它成为海南岛的某种内在特质。尤其是在盛大的水景中,嬉戏的人群掩映在喷涌的水花、从天而降的水雾之间,宏大的叙事场面并没有表现出海景的壮阔,反而给人一种强烈虚假的感觉。因而所谓的“实景”演出也是缺乏基础的。
从地理位置来看,印象·海南岛剧场的选址也显得有些无奈,它并没有像“印象·刘三姐”、“印象·西湖”那样,利用灯光将丰富多元的“实景”体现出来,也没有像“印象·丽江”那样充分去挖掘当地的“实景”特色。它的“实景”元素虽然涵盖了大海、沙滩和椰子树,但并没有将其作为主导场景来表现,而是仅仅用灯光略微点缀了一下。大多数场景都是人造的海水、沙滩和游泳池,显得平淡无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败笔。
同时,在“印象·海南岛”所传递的信息中,闲适、快乐等主题显得格外空泛。演员所表现的不是真正的轻松、休闲,而是另一种紧张,是类似于现代都市生活的又一种紧张体验,而非彻底的休闲,更不是精神上的放松。
这种不适感主要产生于过度拥挤的舞台,海滨与沙滩所承担的宽松与宁静以及由此而生的闲适全都被挤占、压榨,就像不断扩展的城市对乡村和田野的压迫那样,海南岛真正的闲适空间也正在被逐渐挤压和消解。假如按照“印象·海南岛”中描绘的那样,海南的海滩很快就会淹没在人山人海的暴虐之中。这样的前景传达出的绝非希望,而是深重的忧虑。
相比而言,同“印象”系列的其他作品相比,“印象·海南岛”最为直接地表现出对经济利益的追逐,这当然是旅游岛的一个重要追求,但是这种直白的表现方式未免显得过于肤浅,几近于幼稚。休闲主题本身无可厚非,但是休闲成为唯一的主题严重削弱了海南岛的价值和意义。
总的来说,“印象·海南岛”是用浮华来掩盖空泛,不仅没有呈现出同浮华相对称的内容,而且在指导精神上也缺乏真诚。尤其是在一些细节上,海南岛的真挚与朴素完全被现代文明的虚饰与浅层次的享乐所取代,“真诚”成为大海边无家可归的流浪儿。
结 语
华丽的布景、耀目的灯光以及拥挤宏大的场面,最终都未能表现出海南岛的真正魅力,观众也无法从绿色椰子人的魅影中感知热带岛屿的美丽,相反,刺激、香艳的场面却带给人强烈的反感。缺乏真诚的表演和浮夸的呈现让整部演出演变成了一个“噩梦”。
总之,自然的缺位不仅仅表现在舞台上,更重要的是存在于阐释者的内心深处,“印象”的空泛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的缺失。“印象·海南岛”未能够将自然的魅力以及海南岛真正的精神表达出来,相反,却勾勒出一幅现代人一厢情愿下的“印象”,这种印象无论在主题思想上,还是在内在精神方面都无法兑现抒写海南的宗旨,其商业价值更无从谈起。
Dislocation of Nature and Lack of Spirit:Cultural Analysis On Impression Hainan
CHANG Ru-yu,JIAO Yong-qi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s,Hainan University,Haikou 570228,China)
Impression Haina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Yimou Zhang’s Impression Series,but a failure.The performance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form than the connotation.Audience can only catch modern pictures of lives instead of re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irit of Hainan.Impression Hainan does not express the charm of nature and the real spirit of Hainan.It is in fact a wishful"impression"of modern people.It is of none commercial value as well.
Impression Hainan;Nature;Spirit
G 127
A
1009-9743(2012)01-0018-04
2012-03-11
常如瑜(1983-),男,汉族,山西太谷人。文学博士。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学;焦勇勤(1970-),男,汉族,山东济南人。文学博士。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学。
2009年度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NSK09-08)、海南省高校科研项目“山水实景演出的美学分析与产业研究”(Hjsk2009-05)系列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张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