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看张培基英译《差不多先生传》

2012-04-07韩江洪

关键词:图里等值原文

韩江洪,陈 美

(合肥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合肥 230009)

一、引言

张培基在译坛孜孜不倦地耕耘了五十年,他的译著和专著在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被国内外图书馆收藏,长期以来海内外一直有学者在研究他的作品。目前我国对张培基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张培基的著作《英汉翻译教程》进行背景介绍、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二是从不同角度如中西思维方式、对等理论、顺应论、翻译美学和阐释翻译观等评价张培基的散文翻译;三是对张培基的译文及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进行赏析,并提出修改意见,或将张培基与其他翻译家的译作进行对比分析;四是运用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来分析张培基的译文。但少有人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这一角度来分析张培基的译文,对其译作《差不多先生传》的研究一篇是张培基的《英译胡适名篇〈差不多先生传〉》[1]56-59,在该文中,张培基给出自己的译文并分析了自己的翻译抉择和原因。有关《差不多先生传》的另一篇文章为卢东民和袁建伟的《试论人名地名英译之基本原则——以三种“差不多先生传”英译本为例》[2],作者以三种“差不多先生传”英译本为例,提出了人名地名翻译必须遵从按其相应音标标注和顾及特定时代背景两个基本原则,进而探讨了此种原则的重要性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这一角度对《差不多先生传》的张译本进行研究,通过文本和超文本两种方式重建译本所体现的翻译规范,丰富和充实翻译规范理论的实证研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并合理解释一些翻译现象。

二、描述性翻译研究和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

1.描述性翻译研究

传统的翻译研究关注“规范性”,以原文为中心,试图制定一系列的规范,使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去遵守。规定性翻译研究的主要不足在于“总认为自己的标准是唯一正确的,没有看到或是不愿意承认世界上实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翻译”,并且“把自己局限在语言这个狭小的圈子里,把翻译仅仅看作一种语言艺术,而不考虑文化的大环境”[3]。而图里提出以译语为导向进行研究,研究译者在文化环境中实际是怎么做的,而不是去规定应该怎么做。图里把译著视为译语文化中的既成事实,不去判断译著的优劣,只做客观的描写[4]。图里指出,经验学科的产生是为了对世界的某些现实进行系统的限定的描述。因此,任何经验学科如果没有描写分支的存在,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学科[5]。他认为,描写研究的方法是形成理论的最好方法。描写翻译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密切联系实际,使理论研究更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实践性。这种理论联系实际避免了主观推断和规定性论述,从而实现了理论来源于实践”[6]。图里进行描写翻译研究的目的就是发现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实际选择,即翻译规范。

2.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

图里把翻译规范分为初步规范和操作规范两大类。初步规范也分为两类:一是关于翻译政策的考虑,即影响或决定作品选择的因素。例如什么作者,哪些文学类型、学派、源语文献等等。二是关于翻译直接性的考虑,即是否接受从另外一种语言而不是源语来进行翻译[7]53。操作规范是指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的实际抉择。操作规范影响文本的模板,即语言材料的模式和文本的实际文字表达[7]54。

在初步规范和操作规范之外,图里还提出了首要规范的概念,并且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即译者要么以原文为准则,遵循源语的语篇关系和规范,要么遵循译语以及译语文学多元系统(或该系统的一部分)的语言和文学规范。首要规范决定一个译者翻译某篇作品(甚至是文学作品)时的整体取向。较少牺牲源语文化规范的翻译对于译语文化来说是一种“充分翻译”;而保留较多译语文化规范的翻译对于译语文化来说是一种“可接受翻译”[7]55。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开阔了翻译研究者的视野,为寻找各种翻译现象的依据打下了基础,有利于翻译研究走向系统化和规模化。

三、《差不多先生传》及其英译本

1.胡适及其作品《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五四运动时期他以提倡白话文和文学革命而声名大噪,在理论倡导的同时,他还进行了一些文学创作的“尝试”,主要包括小说、剧本和散文,其中以散文居多。他的散文以议论为主,范围广泛,形式多样,条理清晰,说理透彻,笔锋犀利,语言平实,独具风格。由于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胡适深感当时的国民处事马虎,不肯认真的“差不多”精神使他有感而发,写了这篇《差不多先生传》,希望通过差不多先生现象警醒国人,革除陋习。

《差不多先生传》中的差不多先生人如其名,常常把“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作为自己的格言。他的一生凡事追求差不多,但事情往往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令人感到心酸的是当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还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8]16胡适笔下的差不多先生实质上是当时万千中国人中的一个缩影,他的命运可悲,文中那愚昧的人们更可悲。这篇文章不仅立意深刻,而且艺术上也独具匠心。幽默的语言中渗透着一股辛酸和愤懑,对当时和现在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张培基和MrAbout-the-Same

张培基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毕生追求“忠实、通顺”的翻译理念,他翻译的作品自然流畅且极具文采,堪称翻译作品中的经典,令许多读者和翻译爱好者受益匪浅。张培基主张把翻译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四个字。忠实,首先指的是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还指保持原作的风格;通顺则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忠实与通顺相辅相成。忠实而不通顺,读者看不懂,也就谈不到忠实,脱离原作的风格与内容,通顺也就失去了作用,使译文成为编纂、杜撰或乱译[9]。在两者不能兼而有之的情况下,译者应优先考虑忠实这一标准。

张培基对胡适《差不多先生传》的译文MrAbout-the-Same不仅选词得当、语句自然流畅,忠实地反映了原作的内容,再现了原作语篇神韵,并且保持了原作明白晓畅、朴素自然的风格,充分体现了他的“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

四、张译本所遵循的翻译规范

1.初步规范

初步规范指决定文本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翻译政策和翻译直接性,由于译文是直接从源语而不是另外一种中间语进行翻译,下文将不着墨于翻译直接性,而主要从社会文化环境来分析译本翻译政策的考虑。

五四以后,中外文学的碰撞与交融主要体现在外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影响。自晚清以来,翻译外国文学作品逐渐进入繁荣阶段,新文化运动开始以后,更有大量外国文学被介绍进来,帮助中国文学进一步摆脱旧文学的束缚,促进了它的改变和发展,但由于当时的中国国力不强,对外的影响力较弱,中国文学并没有像国外一些主流文学那样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许多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是从《中国文学》开始的。《中国文学》于1951年问世,在此之前,外国人对中国文学的了解甚少。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文学译成外文后向向国外介绍的大多数是诗歌、小说、戏剧,唯独散文被冷落了,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当然有其历史原因。文革期间,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年代,处处缺乏宽松的气氛,散文因其本身“率真”的特点,很难流行,就更谈不上向国外推荐了[8]2。

进入新时期以后,国内文艺空前繁荣,促进了我国对外文学编译事业的发展。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使文学世界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更多的外国读者越来越关注中国文学,这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因素。同时,中国文学向海外传播有利于展示中国文学文化风采,建构世界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有利于沟通国内外中国文化的研究重任和促使中国文化的影响力真正深植到英语世界中,国家大力支持这一事业并取得了一些成就,散文翻译也越来越多。张培基选择此时翻译胡适的散文既满足了外国读者想要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愿望,又顺应了中国文学向海外传播的时代潮流,这体现了社会文化环境对翻译工作的影响。

2.首要规范

首要规范是指决定译者在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中选择重某一方或居中态度的规范。《差不多先生传》一文语言简单平易,其译文MrAbout-the-Same全篇采取的是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能忠实传达原文内容,有助于译者保持原作风格特色和口语化风格,同时考虑到读者接受性这一因素,在不便于直译的地方采取意译有利于读者理解和接受译文,使译文更好地融入到译入语文化中。如:

原文: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译文:His surname is Cha and his given name,Buduo,which altogether mean“About the Same”.He is a native of every province,every county and every village in this country.You must have seen or heard about this person.His name is always on the lips of everybody because he is representative of the whole Chinese nation.

译文采取直译加解释的方式来翻译,以原文为准则,遵循了源语的语篇关系和规范,保存了原作的风格,是一种“充分翻译”。又如:

原文: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译文:After Mr.Cha Buduo's death,people all praised him for his way of seeing through things and his philosophical approach to life.They say that he refused to take things too seriously all his life and that he was never calculating or particular about personal gains or losses.So they called him a virtuous man and honored him with the posthumous reverent title Master of Easy-Going.

译文采取的是意译的方式,把句子内容的大致意思清楚地表达出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是一种“可接受翻译”。

以上所举的是文中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纵观全文,张培基在源语文本与目标语文本两者间更侧重源语文本,直译与意译相结合,较之可接受性,译文充分性的体现更加明显。

3.操作规范

操作规范主要指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规范,具体体现为模板规范和文本语言规范。

(1)模板规范 模板规范决定译本中段落的位置、分割、增添和省略。MrAbout-the-Same与原文相比,段落位置完全一致,也无大段的省略和增加现象,总体上与原文无大的出入。

(2)文本语言规范 文本语言规范决定具体的翻译策略,影响句子的组织和词的选择。

首先是对句子的处理。张培基的译文中对句子的处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句子的衔接与连贯,二是句子的合译和按顺序翻译。

由于东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角度不同,其语言表述上的差异当然也是不可避免的。表现在句子的衔接与连贯方面,举例如下:

原文: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译文:Whatever we do,it's OK to be just about right.

原文: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

译文:The teacher corrected him,“You are wrong.It's Shanxi,not Shaanxi.”

以上所给的两个译文都译出了主语,原因在于汉语中主语有时可以甚至必须省略,多个没有主语的句子可以并列在一起,但是英语的句子结构多以主语+谓语的形式出现。又如:

原文: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

译文:His mother sent him out to buy her some brown sugar,but he returned with some white sugar instead.

原文: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经开走了。

译文:One day,he wanted to go to Shanghai by train on urgent business.But he arrived at the railway station unhurriedly only to find the train already gone,because he was two minutes late.

原文:于是这位牛医大夫走进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译文:Thereupon,the veterinarian walked up to his bed to work on him as if he were a cow.Consequently,Mr Cha Buduo kicked the bucket before an hour was out.

以上译文中都增加了连接词语,这是因为在句内词语的关系方面,汉语经常省略连接词语,依靠句内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达到连接的目的,英译时则要适时地增加关联词语,把原文的这种内在联系揭示出来,以避免句子结构松散或脱节。在句子的衔接与连贯方面,张培基兼顾忠实与通顺,充分照顾到了目标语读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

此外,汉语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但英语散文的行文紧凑严谨。因此在翻译汉语散文时,出于不同的语言习惯考虑,会把原文中几个句子或分句合并为一个句子译出。如:

原文: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译文:He walked home while talking to himself and kept puzzling over why the train hadn't waited for him for another two minutes.

原文: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

译文:But what with pain and worry,he could ill afford to wait any longer.

原文:大家都说他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译文:So they called him a virtuous man and honored him with the posthumous reverent title Master of Easy-Going.

以上几种翻译方式原因在于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若把原文“对等”地译过去,就会显得啰嗦,不够简洁,张译本句子短小,精悍,语言逻辑关系清晰,体现了其英译艺术。

译文中对句子的另一种处理方式则是直接按照原文句子的顺序来翻译,其中最为典型的是:

原文: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是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是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译文:He has a pair of eyes,but doesn't see clearly.He has a pair of ears,but doesn't hear well.He has a nose and a mouth,but lacks a keen sense of smell and taste.His brain is none too small,but he is weak in memory and sloppy in thinking.

若把整句译为He has a pair of eyes which doesn't see clearly,apair of ears which doesn't hear well,a nose and a mouth which lacks a keen sense of smell and taste and a brain which is none too small but weak in memory and sloppy in thinking 也能表达原文的内容。两者相比,张译本虽在简洁、流畅方面稍逊,但却忠实地再现了原文幽默讽刺的神韵,并保存了原文排比句的修辞手法。张培基的翻译理念是“忠实”优于“通顺”,其译本看似繁杂,但却把原文中对差不多先生有五官和没五官根本就差不多的辛辣讽刺传达到位,做到了忠实于原文这一点。

其次是对词的处理。张译本对词的处理分为以下三种:第一,对特有文化词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文中将“法号”译为reverent title,“圆通大师”译为Master of Easy-Going,采用的是归化的翻译手法,但通篇看来,异化的策略占主导地位。如除文章标题被译为MrAbout-the-Same并在第一段中给出解释外,“差不多先生”的称呼在文中统一被译为Mr Cha Buduo,既保持了民族色彩,又不至于妨碍读者理解。再如“陕西同山西”译为Shaanxi or Shanxi,“十字”和“千字”分别译为the Chinese character“十”和the character“千”,“王大夫”和“汪大夫”被译为Vet Wáng和Dr Wāng,都是采取异化策略的结果。异化能更大程度上传达汉语的文化色彩,传递不同的文化信息,有利于加深西方读者对中国的了解。

第二,通过词的增减和变换达到忠实于原文的思想内容,风格和神韵。文章中有“他小的时候……”和“他在学堂的时候”两句,译文都增添one day一词,成为one day when he was a child…和one day in school,否则就不符合英语习惯,意思模糊。文中“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译成He stood staring helplessly at the smoke belching from the diminishing train…其中增添的stood 和belching from 都是原文中虽无其词而有其意的成分。又如“不肯算账,不肯计较”译成was never calculating or particular about personal gains or losses,其中personal gains or losses(个人得失)也只是原文的内涵而已,在原文并无相应的词。最后一句“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译为But lo,China will hence be a nation of lazybones,其中增添的俏皮语lo作“瞧”解,在译文中仅仅相当于一个强势语,用来加强译文的修辞效果,不能看作无中生有的随意增词[1]57。原文“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差不多”译成Well,all I can do is leave tomorrow.After all,today and tomorrow are about the same,其中增添的well和after all符合口语习惯,同时原文中的“走”在翻译时被省去,译文地道且信息并未丢失。

文章中有“何必太精明呢?”一句,如果按照字面而译为What's the good of being keen and sharp,显然与原意相左。胡适笔下的“精明”实际上与今天的“精确无误”同义,现译为What's the good of being precise and accurate,似较确切[1]56-57。文中“他说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其中“格言”被译为pet phrase而非motto或maxim,是因为原文中的“格言”实际上就是口头禅的意思。

原文“活人同死人也……差……差不多”被译为Live or die,it's about…about…the same…,名词被译为动词,更加简洁且原意不变。文中有“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和“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两句,其中“先生说”和“他说”如分别译为the teacher said 和he said,都显呆板,现译为the teacher corrected him 和he retorted,似较灵活传神[1]57。

第三,为保持原作风格对原文中词语的翻译。原文中“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中的“一命呜呼”是俏皮话,相当于上海方言“翘辫子”。如用died 或passed away 等来表达,规范有余,神似不足,故以戏谑性俚语kicked the bucket取代之[1]57。文章中“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中“治病”被译为work on him 而非treat him,传神地反映了差不多先生像牛一样被医治的事实,做到了神似。

综上所述,张译本体现了社会文化因素对翻译对象的选择的影响,其译文遵循了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忠实、通顺,异化占主导地位以及神似的翻译标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一篇优秀的译作不一定是遵守翻译规范的结果,译者为了获得理想的翻译效果,也有可能会违背某些翻译规范,张译本就是打破等值论的束缚,进行翻译的一个成功的范例。

五、张译本所违背的翻译规范

翻译等值(translation equivalence)是西方翻译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在英国,最先正式提出等值论的是卡德福特。他认为“翻译可以作如下定义:一种语言(源语)的篇章材料被与其等值的另一种语言(目的语)的篇章材料所替换”,但由于原文与译文两种语言的特点不同,在实际翻译中,无论在词语含义、语法特征方面,也无论在修辞手段的运用及风格的表现方面,译文与原文存在不同层次的等值。根据翻译等值的内容,可分为结构等值、语义等值和语用等值三方面[10]120-121。

结构等值指译文结构、语法、形式与原文相等;语义等值就是译文的词、句子成分和句子与原文的意思等值;语用等值可分为语用语言方面等值和社交语用方面等值。语用语言等值翻译近似奈达提倡的动态对等翻译,具体地说,就是在词汇、语法、定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次上,不拘泥于意义的形式,只求保存原文的内容,用译文中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值,而社交语用等值翻译,指的是为跨语言、跨文化的双语交际服务的等值翻译[10]121-122。

张培基在翻译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并未完全遵守等值论,他的翻译是创造性的。如原文标题《差不多先生传》被译为MrAbout-the-Same,对此张培基解释道:“文章的标题虽可一字不漏地译为AbiographyofMrAbout-the-Same,AStoryofMrAbout-the-Same或LifeofMrAbout-the-Same,但 均 不 如把“传”字撇开,仅仅译为MrAbout-the-Same即可,读来干净利落,符合标题应尽量简短扼要的要求。”[1]57又如:

原文: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

译文:The name of this person is a household word all over the country.

对以上翻译,张培基解释道:“若逐字译为As to this person,everybody knows him and he is wellknown everywhere,恐不尽如人意,其中As to this person是画蛇添足,其余部分虽无语法毛病,但文字欠地道。现译为The name of this person is a household word all over the country,似略胜一筹。”[1]56

原文: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译文: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eparting at 8:30and 8:32?

此句译文并未按照前文对类似结构的翻译方法将原文译为Departing at 8:30or departing at 8:32,aren't they about the same?现译文更加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且避免了繁琐和重复,虽然与原文形式上不一致,但实现了语义等值和语用等值,相比固守原文形式的翻译,效果更佳。

原文: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

译文:Luckily,Vet Wáng is about the same as Dr Wāng.Why not let Vet Wáng have a try?

原文是陈述句,译文采用了反义疑问句,句子类型的转换起到提起注意的作用,若译为I'll just let Vet Wáng have a try,虽做到了形式上一致,但语气较平淡。

原文: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译文:They say that he refused to take things too seriously all his life and that he was never calculating or particular about personal gains or losses.So they called him a virtuous man.

原文中“不肯……不肯……不肯……”在译成英语后,变为he refused to…and that he was never…,译文虽未按照原文逐一对应翻出三个不肯,但准确传达了原文的主要意思,修辞处理合适,通俗易懂,照顾了整体效果。

六、结束语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我们进行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我们看到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作用。翻译规范在张培基的整个翻译过程中都发挥作用: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作品选择,这构成初步规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策略,更加侧重译文的充分性,这构成首要规范;最后,译者通过句子和词的处理,采取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以求忠实、通顺地传达原文信息,追求神似,符合目标语读者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这构成操作规范。与此同时,张培基的译文也违背了等值论的翻译标准,不过从整体效果来看,这种违背是值得的也是应该的。在结构、语义与语用之间,张培基放弃死守原文形式,追求在内容上和语用上与原文的统一,体现了其翻译的创造性。由此可见,好的译作并不一定都遵循翻译规范,它也有可能是违背某些翻译规范的结果。

[1]张培基.英译胡适名篇《差不多先生传》[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5,(2):56-59.

[2]卢东民,袁建伟.试论人名地名英译之基本原则——以三种“差不多先生传”英译本为例[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10,(2):22-24.

[3]金敬红.描写翻译研究评介[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446-448.

[4]张淑贞,赵 宁.图里与翻译规范理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6):136-137.

[5]Toury.Gideon.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

[6]苗 菊.翻译准则:图里翻译理论的核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1):29-32.

[7]Toury.Gideon.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Translation[M].Jerusalem:Israel Academic Press,1980.

[8]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15-20.

[9]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7-8.

[10]张 俐.翻译理论中的等值论[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20-123.

猜你喜欢

图里等值原文
找不同
找不同
找不同
异步电动机等值负载研究
找不同
电网单点等值下等效谐波参数计算
基于戴维南等值模型的静稳极限在线监视
汉语国俗语义在维吾尔语中的等值再现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