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一个“愁”字能尽言
———张继《枫桥夜泊》新读

2012-04-02王晓燕

成才 2012年6期
关键词:枫桥夜泊禅院张继

■王晓燕

怎一个“愁”字能尽言
———张继《枫桥夜泊》新读

■王晓燕

唐代著名诗人张继落榜后途经寒山寺,写下千古流传的《枫桥夜泊》。今天,《枫桥夜泊》这首诗被编入多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以“愁”字为主线,引导学生从诗中的景物体会诗人落榜后的满怀愁绪,以此来品味诗中的情境。

面对教学观摩中一次次笼罩课堂的“愁”,笔者想说,怕是不光一个“愁”字所能尽言。

一、把握诗人创作的心路历程

诗人从落榜至夜泊枫桥,经历了从失意到亟待解脱的思想过程。

1.在人生起落中,儒家文化的引领作用

张继所处的唐代,作为学子所必习读的儒家经典有:《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论语》等等,其坚定的修习者必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必具读万卷书,走天下路的恒心;必竖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人生格言——读书人向往的是挥洒着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的人生……但凡有此等素养的文人士子,怎可能会愁到满胸惆怅而不能释怀的境地呢?

落榜之后的失意是理所当然,然而,并非完全不可接受。大凡能进京赶考的学子,必须有面对落榜的心理准备,诗人亦不可能例外。虽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然其最大的否定应来自自身的不认可,此时需要的是身心的调整——进京赶考,遥远路途的奔波和苦读书经的辛劳,交织着落榜的失意,这种复杂的感受,必将贯穿诗人归乡途中。失落学子怎能不去思量人生经历,总结得失;必有所悟有所得,继而迈步人生。

2.因机缘的巧合,佛教文化的点化之功

与此同时,从另一层面来讲,佛教文化对唐代文人的影响至深。佛学讲求随缘,解脱,摒弃无名烦恼与困苦,回归人性的真我,正所谓“佛渡有缘人”;至关重要的是,佛教在看待由矛盾产生的困境问题上,亦有“烦恼即菩提(智慧),菩提即烦恼”之说,指引信众祛除人生中如迷雾般的烦恼之道,就是依靠自身,通过觉悟,得以智慧。这种理念,基本意同于我们熟知的“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在一个机缘巧合之时,也正是枫桥夜泊时刻,寒山寺禅院的钟声不期而至,敲击了张继的心灵。寓意于钟声中的佛学经义,当若迷航灯现,引领张继得以用智慧解脱困境——可以这样说,张继从落榜离京后,经一路颠簸,处于人生的失意之困境,再到情愁满怀,已然茅塞难当,正所谓痛则不通,其时张继的情感已然满怀待释,其修习于儒家书经的所学所思,契合于禅院钟声在关键时刻的敲击——张继立刻觉悟,得以去除负累、放下执着;然后,自然地总结人生成败得失,继往开来,达到以后的成就。此刻问世的《枫桥夜泊》有愁,但并非缠绕于愁而无法自拔。

由此可见,处于恰当的时间、地点、身心状态等条件下,落榜后失意的张继,在人生跌宕之际,心路颠簸之刻,感悟于人生得失,受益于交织一起的儒家文化和佛学文化,得以顿悟解脱。于是乎,这首名扬千古的旷世之作才自然而然地挥诸笔下。

二、《枫桥夜泊》精彩之处的赏析

1.夜泊之愁——直面人生的不如意

如何去理解文中的愁?我们来先看两首与“愁”相关的诗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这种从情到景,叙述得淋漓尽致的愁,当为古今诗作中无以复加的极致……李清照终其一生,困于情愁难以解脱。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李白的《将进酒》表现的是藐视人生坎坷的洒脱……诗仙泰斗的境界,往往可以高瞻,恐怕学来却大大的不易。

而《枫桥夜泊》则是显示诗人对人生困境解脱的感悟,隐喻感怀人生际遇之起伏,暗藏佛教顿悟的禅境——由事入情,情景交织,峰回路转,淡然入妙。诗人以愁绪入笔,直面现实,再用开悟收官,放下心头失败之耿耿,重启生活的风帆,人人可为,人人必为,其愁自然烟消云散……

2.禅院钟声——警醒世人于混沌不明

诗作中的钟声,为什么穿越千年,给人至深的映象和记忆?

现实中,有人把诗作提及的禅院钟声,作为愁苦之音理解,亦存偏颇。普天之下,钟声无二,慈悲无别,听闻禅院钟声,而产生无限愁苦感觉的,恐少有其人。相信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读及此诗,读者对禅院钟声产生的感受,是那种蕴育着神圣的祥和,这是人们对幸福美好的自然渴求,心中自然会涌起些许平淡而高远的向往。

自唐以来,我国各大寺院多在佛殿两侧建钟鼓楼以为悬挂钟鼓之用。寺院作息皆以钟板等法器为讯号。我们可以在《敕修百丈清规·法器章》中寻找答案:“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洪亮钟声原来是警醒世间群生的,是人生迷航之际可作清醒之用的。唐人张继当是闻禅院钟声而醒,闻钟而明,闻钟而宁……

3.诗作结构之巧妙,从言情景到言意境,极富曲径通幽的禅意

为更深刻体会诗作的本意,我们沿袭古人的做法,试作推敲:“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把这首诗最后一句尝试调整两个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我心。”

可以看到,发生字词更换后,并没有改变诗作的文意,却能更贴切地体会诗人的心境。如把全诗的上下两部分,拆开来看,前部分写景,描景之宁静,叙不眠之情愁;到诗作的下部分诗人勾勒出禅院钟声这一意境,没有继续渲染加深上半部分的愁绪,表叙已明显过渡到安宁平和,仿佛已置身世外,心神俱宁……客观地说,正是后半部分,达到了物我两忘、形神俱宁的禅境。何为禅境?就是人于迷茫中,自觉自悟出的宁静状态,往往妙处在不可言传,只可神会。

琢磨此诗作,诗中表现出的重点已不是上半部分的愁情,而是生命仿佛重新支撑出新的起点的意境——希望又燃起,归乡后,还可以发奋重头来过。世间事、世间人,何尝有别于此呢?

三、《枫桥夜泊》展示的魅力

1.赏析诗文,品语言彰显的巧妙意境

“冷月悄落,寒鸦偶啼,忽觉霜华漫天;江枫影绰,渔火隐约,仿佛有知,对人眷顾,悄悄陪伴我愁不眠。夜正半,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穿越长空传到客船。”

读到此处,我们用心体会这个清幽寂远的意境:颠沛流离的进京赶考,失落返乡的劳顿,晚间旅途驻足的片刻安宁,江畔秋夜的渔火,给落魄之人带来的是无尽的愁思。羁旅学子怀愁失眠,正当纠结难解,无以释怀之际,静夜卧闻寺院钟声。划过长空的钟声,正如当头棒喝,令人幡然觉悟,那没有挑明的意味,一切尽在不言中。诗人把失意后的凄冷的心情,以及不期而至的禅院钟声,付诸笔下。

六景一事,所有景物的摄取极具创意:江边岸上,静动相映、明暗相合;景物的衬托与心绪的变化,在进展中那么的和谐自然;在手法上,从情景交织到解脱情愁,由冷秋与失意相合到物我两忘变化过程中,意境随之升华,造就了它在诗词艺术领域的典范地位。

品读此诗,即入江南古地,领略秋日水乡夜景之静美,亦让人不禁联想起繁华的姑苏和淡然立于城外山上的寺院;使人仿佛也甘于时光重来,一同去领略张继那静卧小舟之夜,也好月明听钟。读此诗,人们会本能地产生复古情结,远离喧嚣浮华,返璞归真之意油然而生。

2.由文至意,体味诗作意境与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枫桥夜泊》读来当是“水乡旅途夜愁思,禅院钟声不期至”的山水画卷。略略沉思,人生不平凡,自古寻常事,放下心头愁,更上一层楼。诗作本身在文学语言艺术上的表现,引人入胜,在思想层面的思索,更使千百年来许许多多的人沉吟,久久萦怀。

此诗描叙了文人通往成功路上的不如意,是理想和现实在人生旅途偶有差异的矛盾事实。品味此诗,确实会让人唏嘘感慨于诗人当时的困境,也会感同他的顿悟。虽古今世人的生活不尽相同,但在林林总总的人生处境中,我们还是应该依靠自身,克服困难,走出困顿迷茫。

诗词歌赋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作为文学艺术,诗词对读者或引领,或释怀,或神往,或默契……其魅力,就在于读者会情不自禁移身于诗作表述之情景,在品味的过程中,情投意合,豪情万丈,唏嘘感慨,心旷神怡……

同时,诗词歌赋还充实了我们的内心世界。其魅力,更在于读者自然移心神于诗作包容的丰富内涵。在欣赏诗作本身后,会进一步感悟作者凭托诗作所昭示的动机和思想,对人生得失的思考与启迪。人们往往更会钟情于这一意境,醉心于这个作者用心神构筑形成的,仿佛也能同感共享的、有别于现实的精神意境。

(作者单位:武汉市硚口区崇仁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枫桥夜泊禅院张继
宠儿 短篇小说
少壮当自强的张继
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遍能法师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峨眉山大佛禅院纪念馆雨中揭幕
从及物性角度分析《枫桥夜泊》及其三种译文
对唐代古诗《枫桥夜泊》意境的赏析
例谈写景类古诗词的教学
完美
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