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主干性课堂提问”浅探
2012-04-02杨路
■杨路
语文教学“主干性课堂提问”浅探
■杨路
“主干性课堂提问”是指由教师课前设计好整堂课的一个中心问题,再围绕这个主干问题,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情,因势利导,层层深入,设计一系列枝干问题的一种新的课堂提问方式。这种教学,能够充分地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领者,形成“教师引路——学生行动”的模式,有效减少教师教学中的无效提问次数,避免课堂中的杂乱无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主干性课堂提问”课例
我根据课文特点,以主干性问题——“故乡的桂花为什么会令作者‘魂牵梦萦’”为主线,带动学生学习了《故乡的桂花雨》(七年级鄂教版)一课。以下是部分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猜个谜语:“叶密千层秀,花开万点金。”这句诗描写的是哪种植物呢?(桂花)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和桂花有关的文章。请大家把书翻开《故乡的桂花雨》(板书课题)。请你听老师的朗读,边听边想:“文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我’对故乡桂花的感情?”(教师配乐朗诵)
生:故乡的桂花令我“魂牵梦萦”。
师:小小的桂花为什么会令作者“魂牵梦萦”?请你用简洁的话进行概括。
(一时学生面面相觑,埋头无语。尴尬中我只得再次发问)
师:这样吧,咱们先看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生:我从“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多了”这句可以看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很香,香飘有十里,每家都能闻到桂花的香味。
师:“不说香飘十里”,那到底有没有“香飘十里”?
生:没有。
师:哪个字说它真的“香”?
生:是“浸”字。
师:我们在描写“香”的时候一般用“飘”字,这里怎么用“浸”字啊?
生:因为很香很香,整个宅院都浸在香味里了。
师:我们看,这个“浸”字是什么旁呢?
生:三点水。
生:是浸在水里的意思。
师:对,淹没在水里就叫“浸”。水看得见吗?
生:看得见。
师:摸得着吗?
生:摸得着。
师:桂花的香气看得见吗?摸得着吗?
生:看不见,摸不着。
师:那现在用了一个“浸”呢?
生:香气就变得看得见了,摸得着了。
师:真的吗?
(生笑了)
师:那该怎么理解呢?想想老师平时怎么教大家理解重点词的?方法是什么?
生:先解释这个词,然后结合文本看看有没有运用修辞或者描写,最后结合课文看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师:对了,那这句该怎么说呢?
生:这个“浸”是指“沉浸”其中,这里不仅写出了桂花香气的迷人,而且说明了桂花也带给了全村人快乐,所以我才那么的爱他。
师:因此读这句话的时候,注意要把“浸”字读得轻一些、柔一些。谁愿意读一读?
生:(朗读)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真好!太投入了!(掌声)
二、“主干性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本节课我所设计的核心问题并不多,共有4个,但在实际教学中却被分解成了很多小问题,自我感觉课堂提问数量偏多,一堂课共有近30个小问题,几乎是一分半钟一个问题,似乎有“满堂问”之嫌。仔细想想:教案上明明只写有4个问题,为什么会化解成这么多问题呢?
1.急于求成,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教师在平时上课,特别是上公开课的时候,常常会忽视学生的学习和反应状况。为了能更好地展示自己,往往课堂节奏过快,当学生没能说到刀刃,答出精髓时,老师就会急于想告诉学生答案,势必要进行诸如“再想一想”、“还有吗”之类的不断追问与提醒,导致问题数量增加。另外,老师为了进行深入感悟、引导多元理解,会无形中添加很多问题。这样,学生忙于应付提问,根本无暇思考,思维就只停留于浅表层次,无法向纵深发展,从而得不偿失。
2.课堂形式安排比较单一
有效的提问可以串联起一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但若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仅仅只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无疑会造成提问数量增加,挤占思考等有效学习的时间,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三、“主干性课堂提问”方法探讨
1.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尽管课堂提问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教学形式,但不能独霸课堂,挤占过多的课堂教学时间。所以,当学生回答得不大理想时,教师应该再给予学生一定的自读领悟时间,这样比教师直接提问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师生交流,还应该辅以多种教学形式,如小组讨论、同学互解、朗读体悟、自读圈注、写话训练、静思默想等。
2.注重主干性提问分解的预设性
在经过这次的教学后,我感到教师一定要把握提问时机,在课堂教学中逐步积累经验,不断完善,提高提问质量。
(1)设计的主干性问题要切中要领。教师的提问应该是干净利落的,一个问题提出来了,如果还需要若干个问题来解释的话,这个提问就是不成功的。所以,教师的提问应该简洁清晰,指向明确。
(2)设计的主干性问题要有层次性。比如,七年级阶段的学生,概括能力较弱,具体体会的能力稍强,因此,提问应该遵循具体体验——抽象概括的原则,同时明确指出解题的方法,这样才能水到渠成。
(3)针对主干性问题,合理设计铺垫性的分解问题。对主干性问题要适当分解,以备师生交流卡壳时作帮助学生的梯子用,避免提问过多。
为此,我对教学的设计进行了新的调整,将原有的提问修改如下:
①自读课文,划出文中最能体现“我”对故乡桂花情感的一个句子。
②仿照示例,用简洁的语言从三方面概括桂花为什么会令作者“魂牵梦萦”?
③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找出文中能体现“我”对故乡桂花喜爱的字词,并从修辞、描写等角度进行赏析。
④结合本文的中心思想,想想母亲为什么说“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呢?
经过这次的反思和修改,我又在同类班级试教了两次,欣喜地发现运用了新的方法后,学生回答问题时卡壳的次数明显减少,思维的层面更加深入,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作者单位:武汉市积玉桥学校)
责任编辑 王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