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诗“道狭草木长”之“长”音义辨正
——兼释“孟夏草木长”之“长”
2012-04-01陈明富
陈 明 富
陶诗“道狭草木长”之“长”音义辨正
——兼释“孟夏草木长”之“长”
陈 明 富
(1.浙江大学 汉语史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8;2.南京工业大学 政治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一些译本、 教材等对于陶渊明诗歌《归园田居》其三“道狭草木长”一句中的“长”字注音释义颇有分歧,意见有两种,一是应读cháng,作形容词,义为“长短”之长;一是应读zhǎng,作动词,义为生长旺盛,丛生。孰是孰非?从词语“草”、 “木”及“草木”与其后词语的搭配情况,以及诗句意义、 陶诗用语规律等角度来看,陶诗“道狭草木长”之“长”应为动词,读zhǎng,义为“滋长”或“丛生”。另外,陶诗《读〈山海经〉》其一“孟夏草木长”中的“长”也应为动词,读zhǎng,义同“道狭草木长”中之“长”。
陶诗;道狭草木长;长;音义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是两汉魏晋南北朝八百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创者, 《归园田居》是其田园诗的典型代表。[1](P57)《归园田居》共五首,其中第三首为: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2](P42)这首诗因其语言质朴,意境清远而广为传颂。但对于其中“道狭草木长”一句中“长”字的音义理解,则颇有争议,不仅一些译本、 教材注释不一,而且教学中师生理解也时有龃龉分歧,同时网上也争论不修。争论观点不外两种,一种认为“长”应该读cháng,形容词,义为“长短”之长;一种认为应该读zhǎng,动词,义为生长旺盛,丛生。认为读cháng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长”表示草木枝叶很长,因为枝叶长,加之“道狭”,所以才“夕露沾我衣”;一是该诗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一句中用来描述“草”、 “豆苗”等植物的“盛”、“稀”都是形容词,兼之“道狭草木长”中“狭”也是形容词,因而“长”没有理由不是形容词,即读cháng;还有认为“狭”与“长”都是形容词,不仅对称统一,而且正好构成一对反义词,读zhǎng、作动词就完全没有必要。认为读zhǎng的理由主要是“长”义为生长旺盛,因为道路窄,草木又生长旺盛,所以才让露水沾湿了衣服,句意同样能说得通。但是这种解释与第一种观点的理由相比,似嫌解释力度尚不够,因为第一种意见不仅同样能解释句意,而且能照顾到语言形式,理由似乎更充分。同时持第一种意见的认为将“长”理解为动词“生长旺盛”之义有“增字为训”之嫌,犯了训诂之忌,而解释为形容词“长”就没有这一问题。
那么,这里的“长”究竟应该读cháng还是zhǎng呢?看来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会曲解诗意,还会影响教学。对于“长”的音义问题,下面我们主要从语言及文献的角度,同时结合诗意和陶诗体例等多个方面来作以分析。
假设“道狭草木长”之“长”就是形容词,读cháng音,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草木长”的搭配情况。“草木长”是“草长”与“木长”的意思,首先来看“草”与“长”的搭配情况。从语料考察来看,“草”后如接谓词,多为形容词,主要是“盛”、“疏”、 “绿”、 “荣”、 “湿”、 “碧”、 “芳”、 “衰”、 “萎”、“垂”等词,如唐贯休《送僧归南康》: “远思芳草盛,不入楚山行。”骆宾王《久客临海有怀》: “草湿姑苏夕,叶下洞庭秋。”李适《中和节日宴百僚赐诗》:“云开洒膏露,草疏芳河津。”李从善《蔷薇诗一首十八韵,呈东海侍郎徐铉》: “嫩刺牵衣细,新条窣草垂。”褚亮《奉和咏日午》: “草萎看稍靡,叶燥望疑稀。”杨师道《赋终南山用风字韵应诏》: “草绿长杨路,花疏五柞宫。”陈子良《赞德上越国公杨素》: “川长蔓草绿,峰迥杂花明。”张九龄《奉和圣制早登太行山率尔言志》: “气色烟犹喜,恩光草尚荣。”“草”后接形容词“长”的也有,如唐周瑀《潘司马别业》: “门对青山近,汀牵绿草长。”韩愈《鸣雁》: “江南水阔朝云多,草长沙软无网罗。”张孝祥《夜游宫》: “芳郊迥,草长川永。”但“草”后接形容词“长”的情况总体不多,更多是接动词“长”,如《梁书·陈伯之传》: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南北朝杂记·卢思道》: “榆生欲饱汉,草长正肥驴。”皇甫冉《送郑二之茅山》:“水流绝涧终日,草长深山暮春。”温庭筠《江南曲》: “花开子留树,草长根依土。”可见,“草”后接形容词“长”的情况不多。
再看“木”的情况。从考察来看,“木”后多接动词“生”、 “长”、 “落”等,如《论衡·程材》: “夫竹生於山,木长於林,未知所入。”武三思《凝碧池侍燕应制得出水槎》: “彼木生何代,为槎复几年。”张祜《中秋夜杭州玩月》: “岸沙全借白,山木半含清。”贯休《秋晚野步》: “闲步不觉远,萧萧木落初。”虞世南《结客少年场行》: “云起龙沙暗,木落雁行秋。”“木”后如接形容词,有两种情况,一是“木”作“草木”之“木”即“枝叶”义讲,这种情况其后形容词使用不多,主要是“茂”、 “深”等,如唐陈元光《落成会咏一首》: “凌烟乔木茂,献宝介圭崇。”吴筠《题龚山人草堂》: “结庐迩城郭,及到云木深。”齐己《酬洞庭陈秀才》: “青草湖云阔,黄陵庙木深。”刘兼《秋夕书事》: “摇落江天万木空,雁行斜戛塞垣风。”“木”作“枝叶”义讲时,其后也可接形容词“长”,但这时的“长”不是指枝叶长,而是指树高,“长”为“高”义,如《南齐书·五行志》: “永明六年,石子岗柏木长二尺四寸,广四寸半,化为石。”《新语·无为》“故近河之地湿,而近山之木长者,以类相及也。”“木”后接形容词“长”,“木”更多的是“木头”、 “树干”等义,而不是“枝叶”义,这种情况较多,如《墨子·备蛾傅》: “杜格,狸四尺,高者十丈,木长短相杂,兑其上,而外内厚涂之。”《墨子·经说下》: “木与夜孰长,智与粟孰多,爵、 亲、 行、 贾,四者孰贵?麋与霍孰高?”《汉旧仪补遗》: “上林给栗木,长安祠庙作神主,东园秘器作梓宫,素木长丈三尺,崇广四尺。”《齐民要术·耕田》: “春候地气始通:椓橛木长尺二寸,埋尺,见其二寸;立春後,土块散,上没橛,陈根可拔。”可见,“木”作树木之“枝叶”义时,其后很难发现不接形容词“长短”之“长”的情况。
再看“草木”后接形容词的情况。“草木”后一般可接形容词,如“茂盛”、 “枯”、 “疏”、 “稀”、“深”等,例如《孟子·滕文公上》: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吕氏春秋·季春纪》: “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国有大恐。”《吕氏春秋·孟夏纪》: “行冬令,则草木早枯,後乃大水,败其城郭。”《汉书·郊祀志上》: “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鬯茂。”杨巨源《郊居秋日酬奚赞府见寄》: “日晚汀洲旷,天晴草木疏。”李涉《醉中赠崔膺》: “炀帝陵边草木深,汴河流水空归海。”杜审言《赠苏味道》: “雨雪关山暗,风霜草木稀。”《唐会要·尊崇道教》“草木茂盛之月。”“草木”后也可接“长”,但从语料考察来看,“长”为动词,很难发现有形容词的情况。如《艺文类聚·木部上》: “子路曰:‘二亲之寿,匆若尘过隙。草木长,霜露不息。使贤者欲养二亲,其道不行。’”李白《春归终南山松龛旧隐》: “别来能几日,草木长数尺。”杜甫《武侯庙》: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岑参《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孟夏边候迟,胡国草木长。”柳宗元《法华寺石门精舍三十韵》: “始欣云雨霁,尤悦草木长。”这些句中的“草木长”之“长”均未动词。从考察来看,“草木”后接动词的情况要远多于形容词,接动词又如《礼记·月令》: “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礼记·中庸》: “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汉书·地理志上》: “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说苑》卷第十六: “草木秋死,松柏独在;水浮万物,玉石留止。”《南齐书·东南夷传》: “土气恒暖,草木不落。”可见,从搭配情况来看,“草木”后一般不解形容词“长”。究其原因,主要是“草木”之“木”含有“枝叶”之义,前面考察过,“木”有“枝叶”义时,其后很难接形容词“长”,一般用“茂”、“深”等词;加之“草”后形容词多为“盛”、 “疏”、“绿”、 “荣”、 “湿”、 “碧”、 “芳”、 “衰”、 “萎”、 “垂”等词,用“长”的并不多。所以“草木”连用,其后很难接形容词“长”,只能接动词“长”。
如果“草木”一定要用来表达具有形容词“长”的意思,只能是“草木”的“叶”或“枝”“长”,而不是“草木”后直接接形容词“长”,如徐夤《郡庭惜牡丹》: “明年万叶千枝长,倍发芳菲借客看。”贯休《观怀素草书歌》: “月兔笔,天灶墨,斜凿黄金侧锉玉,珊瑚枝长大束束。”刘沧《题吴宫苑》: “芦叶长侵洲渚暗,苹花开尽水烟平。”李颀《粲公院各赋一物得初荷》: “微风和众草,大叶长圆阴。”李峤《兔》: “目随槐叶长,形逐桂条飞。”李义府《堂堂》: “蕙花已老桃叶长,禁院悬帘隔御光。”
另外,从陶诗的用语规律来看,“草木长”之“长”也不宜为形容词。我们先来看同是《归园田居》系列中的第二首诗: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诗中有两处“桑麻长”的用语,其中“但道桑麻长”意为见面只谈些农事的情况,其中“桑麻长”指的是桑树和麻的长势,代指农事;“桑麻日已长”指桑树和麻等农作物日渐长大的意思。可见,两处“桑麻长”之“长”都非形容词,只能理解为动词“生长”的意思。“桑麻”中“桑”属于“木”类,“麻”一岁一生,应属于“草”类,因而“桑麻”和“草木”的性质相同,从而也可看出“草木长”之“长”应为动词,而不是形容词。另外,陶诗《读〈山海经〉》系列中的第一首诗的第一句就有“草木长”三字,这个应该最能说明问题。该诗第一句为: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里的“长”是动词还是形容词。如果是形容词,该诗句意为:四月份到了,草木长得已经很长了,屋前屋后的树木已经长得枝繁叶茂了。显然,句中的“木长”与“树扶疏”的语义罗嗦重复,因而“长”为形容词不合用语逻辑。如果“长”作动词,诗句意为:四月份正是草木生长旺盛的时候,屋前屋后的树木已经长得枝繁叶茂了。这样,“孟夏草木长”的作用就相当于一个时间用语,只是说明气候时令及环境的变化而已,与“绕屋树扶疏”不仅不冲突,而且能起到衔接自然、 主次分明的作用,这与丘迟《与陈伯之书》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恨”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一句的艺术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从陶诗的用语规律来看,我们没有理由将“道狭草木长”之“长”理解为形容词,而应该是动词。
下面针对将“道狭草木长”之“长”理解为形容词的几种理由来谈谈其误解的情况。首先,有意见认为诗中“盛”、 “稀”、 “狭”都是形容词,“长”也应是形容词。其实,要是了解陶诗的用语规律,就不会认为此处“长”在形式上一定为形容词,因为陶诗中形容词和动词不对称的情况是有的,如《九日闲居并序》“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中的“凄”、 “澈”、 “明”与“息”,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重云蔽白日,闲雨纷微微”中的“蔽”与“纷”, 《杂诗》其二“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一句中“易”(变易)与“永”, 《劝农》“智巧既萌,资待靡固”一句中的“萌”与“固”等。因为陶诗毕竟不是律诗,同时诗歌用语还要根据文意来安排,不能只讲形式而忽略内容。
另外,认为“道狭草木长”中“狭”与“长”在语义上是反义词也是不妥的。在古汉语中,“狭”的反义词为“阔”、 “宽”、 “广”等,并非形容词“长”,《汉语大词典》: “狭,窄。横的距离小。与‘宽’、 ‘广’相对。”[3](P5.52)“狭”与“阔”、 “宽”、 “广”等可以连用,如: 《礼记·礼器》: “礼之大伦,以地广狭,礼之薄厚。”《史记·天官书》: “为经,不移徙,大小有羌,阔狭有常。”《文心雕龙·比兴》: “《艺概》卷二《诗概》:‘兴与比有阔狭之分,盖比有正而无反,兴兼反正故也。’”《三国志·吴书·周鲂传》: “又彼此降叛,日月有人,阔狭之间,辄得闻知。”《颜氏家训·归心》: “百里之物,数万相连,阔狭从斜,常不盈缩。”《南齐书·东南夷传》: “那伽仙屡衔边译,颇悉中土阔狭,令其具宣。”《宋书·历志下》: “夫日有缓急,故斗有阔狭,古人制章,立为中格,年积十九,常有七闰,晷或虚盈,此不可革。”《春秋繁露·天地之行》: “辨五行之本末、 顺逆、 小大、 广狭,所以观天道也。”《论衡·谈天》: “天地,含气之自然也,从始立以来,年岁甚多,则天地相去,广狭远近,不可复计。”《世说新语·容止》: “为人有记功,从桓宣武平蜀,按行蜀城阙观宇,内外道陌广狭,植种果竹多少,皆默记之。”“狭”与“阔”、 “宽”、 “广”等间隔对举,如: 《汉书·司马相如传下》: “尔狭游原,迥阔泳末。”《齐民要术·养马》: “以锯子割所患蹄头前正当中,斜割之,令上狭下阔,如锯齿形。”《北齐书·杜弼传》: “诏又问曰:‘说者皆言法性宽,佛性狭,宽狭既别,非二如何?’”《商君书·算地》:“故有地狭而民众者,民胜其地;地广而民少者,地胜其民。”《释名·释衣服》: “妇人上服曰褂,其下垂者,上广下狭如刀圭也。”《宋书·孝武帝本纪》:“朕虽戮力宇内,未明求衣,而识狭前王,务广昔代,永言菲德,其愧良深。”《魏书·景穆十二王传下》:“熙、 略兄弟,早播民誉,或才疏志大,或器狭任广,咸不能就其功名,俱至非命,惜也。”古汉语中,“狭”与“长”也经常连用,但“狭长”并非表非此即彼的反义对比,而是表示既“狭”又“长”的意思。因为“长”与“狭”本质上并非是同一维度的两个极端,“狭”是就横的距离而言的,其反义是“阔”、 “宽”、“广”等,而“长”是就两段距离而言的, 《汉语大字典》: “长,凡空间、 时间距离较大者。与‘短’相对。”[4](P1685)《汉语大词典》: “长,指在空间的两端之间距离大。”[3](P11.610)“长”的反义是“短”。“狭长”连用表示既“窄(狭)”又“长”的意思,如《释名·释水》: “侧出曰汍泉。汍,轨也,流狭而长如车轨也。”《释名·释兵》: “狭而长者曰步盾,步兵所持与刀相配者也。”《周书·萧詧传》: “如周面狭长,以《法华经》云‘闻经随喜,面不狭长’,尝戏之曰:‘卿何为谤经?’如周踧躇,自陈不谤。”可见,“道狭草木长”中“狭”与“长”在语义上决不可以构成反义关系。
所以,“道狭草木长”之“长”只能作动词,读zhǎng。那么“长”的意义如何解释较好呢?《汉语大词典》: “长,生长,成长。”又“滋长;助长。”[3](P11.610)《故训汇纂》: “长,引申之为滋长、长幼之长。《说文·长部》段玉裁注。”[5](P2392)结合诗句意义,“道狭草木长”之“长”应解释为“滋长”或“丛生”较合适。“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句意就是指道路狭窄,兼之路两旁草木丛生,因而晚上归来时被草木上的露水沾湿了衣服。如果将“长”理解为“生长旺盛”也谈不上增字为训,因为此处“长”即“生长旺盛”的意思,是对“滋长”或“丛生”的进一步阐释,不过“长”释为“滋长”或“丛生”更为精练恰当一些。同样,陶诗《读〈山海经〉》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中“长”也为动词,读zhǎng,义为“滋长”或“丛生”。另外,“道狭草木长”之“长”作动词,也使该诗韵律显得比较和谐,尽管陶诗非律诗,并不像律诗的平仄那样严谨有规则,但是陶渊明有时也是讲求一定的韵律的。下面来看《归园田居》其三各句句末的平仄情况: “种豆南山下(仄),草盛豆苗稀(平)。晨兴理荒秽(仄),带月荷锄归(平)。道狭草木长(仄),夕露沾我衣(平)。衣沾不足惜(平),但使愿无违(仄)。”该诗基本上形成平仄相间的格式,而且每两句的末字都平仄相对,从而使得全诗形成了较强的韵律感。
总之,从词语“草”、 “木”及“草木”与其后词语的搭配情况,以及诗句意义、 陶诗用语规律等角度来看,陶诗“道狭草木长”及“孟夏草木长”之“长”均为动词,读zhǎng,义为“滋长”或“丛生”。
[1] 袁行霈. 陶渊明研究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2] 陶渊明撰,逯钦立校注. 陶渊明集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9.
[3] 罗竹风主编. 汉语大词典 [Z].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3.
[4]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 汉语大字典 (缩印本) [Z]. 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 湖北辞书出版社, 1993.
[5] 宗福邦等主编. 故训汇纂 [Z].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责任编辑:潘文竹
Discriminating the Sound and Meaning of Zhang in “Vegetation Growing on Narrow Roads”
CHEN Ming-fu
(1.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History,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2. College of Political Education,Nanjing Indu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1816, China)
The character zhang in “vegetation growing on narrow roads” of the third poem of Tao Yuanming’ Return to a Pastoral Life can read as “cháng” as an adjective meaning “long’ or “zhǎng” as a verb meaning “vigorous growth”. Which is right and which is wrong? The zhang in “vegetation growing narrow roads” should be a verb pronounced as “zhǎng” and defined as “grow”or “clusters”. In addition, the zhang in “vegetation growing in Meng Xia” in the Tao’s first poem of Reading “Book of Mountains and Seas” should be also a verb pronounced as “zhǎng”, with the same meaning.
poems by Tao Yuanming; vegetation growing on narrow roads; zhang; sound and meaning
H13
A
1005-7110(2012)06-0102-04
2012-07-18
陈明富(1973-),男,河南罗山人,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博士后,南京工业大学政治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史、 训诂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