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评《崂山道教与〈崂山志〉研究》

2012-04-01

东方论坛 2012年6期
关键词:崂山基础性道教

孔 哲

简评《崂山道教与〈崂山志〉研究》

孔 哲

崂山有“海上名山第一”之称,崂山道教被称为“全真道教第二大丛林”。声名显赫如此,笔者主观臆测,认为其研究著作当是汗牛充栋。仔细检视才知道:崂山道教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有著作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尤其是基础性研究方面缺乏严谨、 扎实、 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此种情形下,苑秀丽女士和刘怀荣教授的合著《崂山道教与〈崂山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8月)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崂山道教基础性研究的不足,为进一步研究崂山道教文化铺就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崂山道教以及青岛市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从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出发,认为“近期内迫切需要研究的不是崂山道教的开发问题,而是有关崂山道教文化的一些基本的学术问题”。由此,作者在一个全面的视野上展开论述。该书采用专题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将全书分为上、 下两编。上编主要对崂山道教文化的研究概况、 道教与齐地的关系、 崂山道教发展分期及各期的基本特征、 20世纪以来崂山道教的现状等专题进行了初步考察。第二章“齐文化与道教及崂山道教之关系”将崂山道教文化的渊源追溯至“为神仙方术活动为核心的战国秦汉方仙道,与植根于战国以来黄老之学深厚土壤之上的黄老道”,为历代道教与崂山道教发展正其本、 溯其源;而第八章“20世纪以来的崂山道教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实地考察、 采访了当代崂山高道,展现了近、 现代崂山道教发展历史和现状。下编以知人论世为本,论述《崂山志》版本、 续书及研究历史与现状,系统考证黄宗昌、 周至元两位作者的家世、 生平,初步考察了《崂山志》的创作缘由、 思想倾向、 体例、内容、 写作特点及文化价值等问题,比较二者的异同。与此同时,作者也对二《志》的史学、 文学、宗教、 民俗、 旅游等多重价值进行了分条缕析地论述。

综观全书,以下特点给笔者以深刻印象。创新性为本书特点之一。本书虽立足基础性研究,但是书中许多论题是首次提及。如对黄宗昌、 周至元两部《崂山志》的全面研究;再如对于黄孝纾与崂山之因缘的论述。考证严谨是本书特点之二。本书立足基础性研究,理清崂山道教发展的历史便是本书重点所在。作者广泛搜罗先秦至近代崂山道教相关史料,并加以考证,其考证皆严谨可信,为我们还原了崂山道教的历史沿革。此外,附录中还对新世纪版《崂山志》进行了校对,指出了该版的众多错误。这些都可见作者文史功底之深厚。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本书特点之三。作者不仅仅立足于文字资料的搜集和考证,还注重实地考察。第八章述及崂山道教发展现状,作者曾经多次前往太清宫以及周边地区进行考察,并同太清宫高明见道长等人进行了深入交流,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准确描述崂山道教的现状提供了保证。

正如作者所言,“对于在整个古代社会文化不太发达,又只有百年城市发展史的青岛来说,崂山道教恐怕是真正历史悠久、 影响广泛,并在今天仍能引起国际性关注的文化资源之一”,“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崂山道教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乃是青岛在迈向国际化城市的进程中应当给予充分重视的一个问题”。研究、 保存、 利用崂山道教文化是青岛发展“现代化国际文化城市”的重要文化战略之一。该书从应用价值的高度出发,致力于基础性问题的研究,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崂山道教发展溯源和《崂山志》研究的问题,还对崂山道教发展史的研究具有示范和借鉴意义。唯一不足的是,全书很多方面未能全面展开,系统性还不很够,我们期待作者提议的《崂山道教发展史略》、 《崂山道教文化史》早日出版!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崂山基础性道教
吕梁财政四项举措支持基础性养老服务发展
崂山茶事
西夏道教补议
登崂山
编制崂山
崂山又日新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中国移动4G基础性网络部署策略研究
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文明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