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
2012-04-01陈夫龙
陈 夫 龙
评《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
陈 夫 龙
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大的成功是个人的发现,随着个性主义和启蒙主义思潮的西风东渐,在君权、 道统和父权的阴影笼罩下窒息了数千年的东方“人之子”终于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他们的个性意识逐渐觉醒,以一种决绝的姿态和重估一切价值的气魄行走在“成为自己”的路上。他们中的先觉者从个性解放和自由人格的角度,对现代“新人”进行了大胆的理想预设、 全新想象和价值建构,构筑起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制约下截然不同的现代“人”之形象。无论实践中的人还是通过文学艺术的方式形塑的人,无不在言说着成长路上的艰辛和现代性追求的曲折。现代中国人个性意识觉醒及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乃至民族国家独立自强的历史实践成为他们不断成长、 成熟的见证,而关于成长问题的文学想象和艺术表达也就成为了现代中国人成长历程的形象记录。于是,“成长”开始进入20世纪初夜中国的现代性图景,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个人主义话语赋予了现代中国人“成长”的价值原点,“使‘成长’这一原本被压抑和忽略的个体生命事件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转变为一个重要的现代性事件”。[1](P20)可以说,自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中国人的成长问题,成为贯穿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史和文化史的重要价值追求之一,对于成长问题的文学想象和叙述也就成为了现代中国作家的一项重要文化使命。
时至今日,中国的现代性问题仍在继续,关于中国人的成长问题的书写依然在进行,“成长小说”作为一种小说类型在现代中国也已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并且取得了不菲的艺术成就。相对于创作上的日益红火,国内学者对成长小说的研究却略显滞后。虽然目前对20世纪中国成长小说无论在主题内涵、 叙事模式、 人物分析还是在文本细读和整体研究方面成就蔚然,但总体观之,对于当代成长小说研究的比重和研究质量均占明显优势,对现代成长小说的研究却相对缺乏。2011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顾广梅新著《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弥补了这一研究的缺憾。毫不夸张地说,顾广梅的研究成果是“一部有创新力度和深度的学术专著,它不仅填补了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的薄弱环节,并且也为成长小说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新理路、 新方法和新范式,其学术价值和方法论意义应给予充分肯定和估量”[2],无论研究方法的选取、 理论创新的力度,还是文本细读的深度,均堪称成长小说研究的范本。
从整体上看,该著采用发生学、 文化诗学和叙事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综合研究视角,从发生源流、嬗变轨迹、 叙事类型和诗学维度等多层面切入,对“五四”到1949年之前30年中国现代成长小说进行整体勘探和文本细读,重新发现和勘定曾被文学史所忽略的众多现代成长小说文本的价值意义,深入梳理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嬗变轨迹和叙事类型,并从身体成长、 心理成长和精神成长三个诗学维度深刻揭示了现代中国人的“成长之谜”。
在研究方法上,该著游刃于各种“为我所用”的研究方法之间而不显得局促匠气,从而使得对研究对象的把握和开掘从容自如、 新见迭出。人的“成长”这个研究论题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对它的研究不能局限于某一种方法,必然会涉及到哲学、 社会学、 心理学、 文化学等各方面的内容,与之相应在对现代成长小说进行理论透视、 文本解读和价值建构时只有采用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视角才能达到研究目的。可贵的是,著者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发生学、 文化诗学和叙事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综合研究视角来解读研究对象,在运用过程中能够做到扬长避短、 有机整合,毫无机械堆积的痕迹,从而能够有效地驾驭论题,取得突破性的创新效果。在绪论中,著者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结合古今中外各自独特的语境,对成长小说作出了自己的分析,并针对学界对成长小说界定的缺陷和不足,从四个角度对之进行了分析定位,同时参照西方成长小说的“模型”,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即中国式的成长小说是指叙述属于青春——青年期的成长主人公从幼稚走向成熟,并发展出典型性格的一种现代小说类型。这就为论题的进一步展开奠定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前提。第一章探究了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发生问题,有着鲜明的问题意识和追根溯源的探究精神。这一章主要采用了发生学的理论方法,探讨了现代性语境下成长问题的提出和成长小说的发生,并从“五四”个人主义话语、 “新人”的公共形塑和作家主题意图三个层面探究了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价值原点、 历史动因和个人动机。特别是“新人”的公共形塑一节重点选取了五四前后到新中国成立各个时代有代表性的社会文化期刊,以资料研究为基础,采用文化研究和社会学相结合的方法,考察论证了对五四时期的“自由新人”、 革命时期的“革命新人”、抗战时期的“民族新人”和延安时期的“翻身新人”的文学想象与理论形塑,梳理了其与现代成长小说发生的深层关联。第二章采用历史学和叙事学相结合的方法梳理阐述了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嬗变轨迹与叙事类型,显得理路清晰、 观点鲜明。该著将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分为三个时期:五四开端期、 左翼革命爆发期和抗战收获期,每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主题内涵和叙事特征,根据主人公不同的成长状态将现代成长小说分为三种叙事类型:在路上的成长迷梦、 被放逐的成长幻灭和到达“远方”的成长神话,从而文本中的成长主人公也呈现出三种形象类型:迷梦型成长主人公、 幻灭型成长主人公和神话型成长主人公。在具体论述中能够做到对成长主人公形象的还原式分析和对作家创作心态的把握紧密结合,显得逻辑严密、 论证合理。第三章、 第四章和第五章整体上根据弗兰克尔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结合哲学和文化学的方法对中国现代成长小说从身体、 心理与精神三个维度进行了全方位的理论透视和文本分析。其中,第三章从身体成长的诗学维度考察了身体的时间神话、 身体的空间实践和身体欲望的话语转移,在具体论述中借鉴运用了巴赫金的时间理论、 列斐伏尔的空间批评理论、 弗洛伊德的欲望压抑——转移理论和福柯的身体规训理论。第四章运用了拉康的后现代精神分析学理论,从心理成长的诗学维度探究了主体生成的三个心理阶段。第五章从精神成长的诗学维度探讨了成长主人公领受新知识与新教育、 寻找意义与信仰的成长历程和终极归宿。总体上看,该著在对理论方法的运用上不是简单机械地移植,而是各就其位、 鞭辟入里的整合与提升。
该著做到了理论方法与研究对象恰到好处地有机契合,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论证的合理性和理论创新的可能性。在理论创新上,主要体现在:揭示了“新人”的公共形塑与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发生的内在关联;在梳理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嬗变轨迹的过程中发现了三种叙事类型及相应的三种成长主人公;发现了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三个诗学维度即身体成长、 心理成长和精神成长。
在著者看来,“新人”的公共形塑是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生成的原因之一。晚清民初的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了对国民性的反思和改造,但救亡图存的特殊国情使得个性意识在逐渐觉醒的过程中不断融入民族复兴和国家再造的新民强国之路,也就是说,中国式的成长问题不仅仅是生命生存意义上成长个体如何从幼稚走向成熟,更要关涉到社会文化乃至民族国家意义上成长个体如何告别“旧我”而走向“新我”。五四个人主义话语成为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发生的价值原点,无论五四前梁启超的“新民”还是五四时期鲁迅的“人之子”,都是对封建传统人格范型的颠覆和批判。从五四到新中国成立的30年,对现代理想人格的公共形塑对“新人”成长的文学想象和表达及理论表述和界定具有鲜明的启示作用。著者从理想人格即“新人”的公共形塑出发探究了五四前后至解放时期社会文化语境对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发生的影响,探讨了现代中国人的成长是如何被话语权力所规约的。也就是说,通过考察五四至解放理想人格的流变来考察现代中国人成长的方向、 目标和轨迹,进而考察中国现代成长小说何以发生的原因。在对历史文化资料的详尽考察和理性辨析中,著者整理叙述出了各个时代对“新人”的想象并揭示了其与现代成长小说发生的内在关联。著者归纳总结的四种新人即五四时期的自由新人、 左翼革命时期的革命新人、 抗战时期的民族新人和延安时期的翻身新人,通过各个时期的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的话语建构与理论表述,并借助大众传媒的平台和政治文化宣传的优势进行公共形塑,从而获得了特殊时代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而凝结在理想人格中的‘意义’,就是被某一社会普遍认同的理性和价值”[1](P46)。于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在现代传媒对“新人”公共形塑的影响下,在这种意义创设的前提下,开始了对新人成长的想象和叙述。这就意味着,对“新人”的公共形塑和对“新人”的文学想象与叙述之间存在一种直接关联的关系,而这正是中国现代社会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内在实质性关联的有效例证。各个时代社会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新人的公共形塑,而新人的公共形塑制导和规约着现代成长小说的发展方向、 主题内涵和叙事旨归。
著者在梳理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嬗变轨迹并探究其叙事类型时,发现了在路上的成长迷梦、 被放逐的成长幻灭和到达“远方”的成长神话这三种叙事类型及成长主人公的三种形象类型:迷梦型成长主人公、 幻灭型成长主人公和神话型成长主人公。在具体论述中著者将三种叙事类型和三种形象类型有机结合,揭示了蕴涵其中的成长规律、 人物性格和精神内涵,从而成为该著理论表述的亮点。
该著理论创新最难能可贵的是发现了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三个诗学维度,提出了身体成长、 心理成长和精神成长三个维度的思想艺术原则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诗学内涵,并对中国现代成长小说从这三个诗学维度进行了哲学和文化学阐释。这是著者将西方弗兰克尔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和中国式现代成长小说创作实践相结合而得出的创造性结论及其运用发展。在著者看来这“三个维度的成长都有自身的重要性和独特性,缺一不可,三者之间并不存在孰轻孰重的关系。总体上看,这三个维度的成长对成长个体来说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它们并非单独孤立,而在多数情况下几乎同时进行。它们之间还时时相互影响或制约,……只有揭示出三个维度的成长过程和基本内容,揭示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才能最终把握完整人性的自我和完整人生的奥秘”[1](P104)。可谓真知灼见。在身体成长的诗学维度上,著者对时间神话、 空间实践和欲望的话语转移三个面向进行考察,发现和揭示了现代成长小说所展示的身体成长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味。在心理成长的诗学维度上,著者在整合成长主人公心理成长的普遍性和独特性基础上,将拉康的“后镜像阶段”再次划分,即分为对父亲镜像的拆解和对“象征之父”的符号性认同两个阶段。在著者的理论视域中,中国现代成长小说中的成长主人公的心理成长由三个阶段构成:一是镜像阶段对母亲镜像的辨识与想象性认同;二是后镜像阶段对父亲镜像的拆解和审视;三是后镜像阶段“象征之父”的想象性介入和象征性认同。并在具体的理论阐释和文本解析中揭示了成长主人公心理成长的价值意义与内在规律。在精神成长的诗学维度上,从领受新知识与新教育和寻找意义与信仰两个层面揭示了精神成长的加法有利于培植成长主人公成熟的人格和信念,更能凸显出作为精神主体的人的成长之美。在具体论述中,不仅揭示了公共领域里的知识建构和知识焦虑与精神成长的关系,还发掘了意义、 信仰特别是痛苦体验之于精神成长的意义。在对这三个维度的理论架构和文本阐释中,显示了著者非凡的理论创新勇气和超强的文本解读能力。
从著者对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及其理论架构的新见迭出来看,无不得益于其对中国现代成长小说文本的敏锐感悟、 深入解读及理性把握。对著者文本解读能力的论析,此处不再赘述。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是顾广梅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精心修改而成,2009年6月初在她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上,我作为她的答辩秘书,亲临了众多专家对其论文好评如潮的盛况。从她将“中国现代成长小说”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对象到写作、 答辩再到作为专著出版的漫长过程,可以发现她对学术的敬畏精神和精品意识。我们期盼她在学术研究上,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1] 顾广梅.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2] 朱德发. 序 [A].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