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儿童抽动障碍32例临床观察
2012-04-01指导魏小维
李 亮,朴 香,指导:魏小维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儿童抽动障碍,又称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神经精神性疾病[1]。笔者跟随导师学习,运用调神疏肝法针刺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儿童抽动障碍患儿均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32例中男28例,女4例,男女比为7∶1;年龄最小者5岁,最大者17岁,平均年龄10.27岁;病程最短者14个月,最长者5年,平均病程为1年6个月。
1.2 诊断标准 依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CCMD-2-R)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标准:1)起病于21岁之前,大多数在2~15岁。2)主要表现为多种抽动动作和一种或多种不自主发声,两者不一定同时存在。3)抽动症状1 d反复出现多次,几乎天天如此,只在数周或数月内症状的强度有变化,且能受意志克制数分钟至数小时,病程至少持续1年,且在1年内症状缓解不超过2个月。4)不自主抽动或发声,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
1.3 统计学分析 将治疗前后抽动量表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W检验进行数据正态性检验,并根据结果对检验数据用配对t检验及符号秩和检验进行处理。
2 治疗方法
治则:调神疏肝,熄风止动。主穴:百会、四神聪、印堂、风池、神门、合谷、阳陵泉、太冲。均采用捻转泻法。配穴:脾虚肝旺者,加太白、足三里;喉内作响者,配上廉泉、金津、玉液、咽后壁点刺;眨眼者,加翳风、丝竹空、太阳;歪嘴、伸舌重者,加地仓、颊车;摇头、耸肩严重者,配风池、肩井;均用平补平泻法。隔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 ,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观察指标 以1989年美国儿童精神病研究院的《耶鲁抽动程度综合量表》[2](YGTSS)提供的标准进行评分。分别评估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且对每类抽动进行5个方面评价:次数、频数、强度、复杂性、干扰性。每方面的评分从0~5分共6个等级,每级1分。独立评估抽动障碍所导致的损害,从0~50分共6个等级,每级10分,并将评分加入抽动总分,最后得出量表总分。
3.2 疗效标准 YGTSS的评分减分率为疗效标准。减分率= (治疗前量表评分-治疗后量表评分) ÷治疗前量表评分×100%,对治疗后2个月进行疗效评定。临床痊愈:减分率在n≥90%;显效:减分率在60%≤n< 90%;有效:减分率在30%≤n< 60%;无效:减分率在n<30%。观察治疗前后YGTSS 的各项分值变化。
3.3 治疗结果 32例中,痊愈2例,显效8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5%,显效率33.3%。
4 体会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风胜则动”,故小儿抽动、抽搐动摇、震颤、挛急皆属于风,是风气偏盛所致。
导师运用调神疏肝法针刺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经过多年临床验证,疗效确切。组方中百会为督脉穴,督脉入络脑,四神聪治“狂乱风痫”,刺百会配四神聪可调理脑神;印堂有加强调理脑神之功;阳陵泉为筋之会穴,可疏调筋脉;太冲可疏肝熄风,配合谷以开四关;风池调理气血,疏通脑络;三阴交为三经交汇之所,调节肝脾肾三经气血;神门可安心神而定志。诸穴合用,旨在调节全身脏腑气血运行和功能变化,恢复脏腑、躯干、四肢的正常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缓解各种抽动动作的目的[3]。通过本次对疗效的临床观察,表明调神疏肝针刺法在改善儿童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等临床症状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并为临床医师在选用针刺方法治疗儿童抽动障碍方面提供了临床试验依据。
[1]刘智胜.小儿抽动障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2.
[2]钟佑泉,吴惧,谢晓丽,等.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度量表对抽动障碍患儿的临床评估[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3):214-216.
[3]杜元灏.针刺处方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