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世忠教授针药并用治疗荨麻疹经验

2012-03-31,沈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蒺藜血海乌梅

孙 ,沈 巍

(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 针灸治疗学教研室,海南 海口 571101)

荨麻疹通常根据病程的长短不同分为急性和慢性以及特殊型荨麻疹(皮肤划痕症、寒冷性荨麻疹、胆碱能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日光性荨麻疹、压迫性荨麻疹、色素型荨麻疹)[1],慢性荨麻疹通常指病程3个月以上不愈或反复间断发作,皮损为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水肿性斑块,境界清楚,皮疹时隐时显,剧烈瘙痒,发无定处,退后不留痕迹。部分病例可有腹痛、腹泻或有发热、关节痛等症。[2]该病在临床中较为多见,西医治疗多为抗组胺药物或激素治疗,容易产生依赖及毒副作用,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医专家杨世忠教授针药并用治疗该疾病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及治则

荨麻疹属祖国医学“瘾疹”的范畴,最早出于《诸病源候论》“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瘾疹。热多则色赤,风多则色白,甚者痒痛,搔之则成疮”。认为其主要由于“皮肤虚”以及“风”邪引起,杨教授将其归纳为患者“皮肤虚”源于享赋不耐,气血虚弱,且血虚风动,风性轻扬,善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致病病位游移,行无定处,故症见患者剧烈瘙痒,“数变”是指发病急、变化快。故见瘾疹的皮肤瘙痒来势急骤,缠绵难愈。故治疗上当以养血祛风解表止痒为主要治则。

2 临证经验

2.1 中药治疗以养血祛风解表止痒 杨世忠教授总结长期治疗经验,治疗该病多以荆防四物汤加蒺藜、乌梅、黄芪、甘草为主方,再随症加减疗效甚佳。荆防四物汤在临床中为养血活血除风的要方,方中防风、荆芥祛风解表止痒,四物汤养血和血,黄芪固表益气,蒺藜有“草中名药”之称,有抗病毒、抗过敏、抗衰老的功效,常应用于肝之疏泄功能失常而导致的肌肤失养、气血不合等诸多皮肤疾病。[3]乌梅性酸平,《本草经疏》谓其“味酸,能敛浮热,能吸气归元”。甘草调和诸味。皮疹热重则重用生地黄,加金银花、银柴胡;寒重则重用黄芪;血虚者重用当归,加鸡血藤。

2.2 自血疗法结合针刺补泻 杨世忠教授治疗本病针灸方法灵活,有过敏病史者多选用自血疗法诱导和激发躯体免疫系统产生非特异性免疫作用,达到抗炎、抗过敏功效。[4]针刺时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热则疾之,寒则留之”“宛陈则除之”,如果急性病人,多根据病情选大椎放血,针刺曲池、合谷手阳明大肠经擅开泄穴,奏清泻阳明疏风解表之效;慢性病人多用三阴交、血海养血和血,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效。若患者热重则视情况选取膀胱经背腧穴刺络放血,寒重者多选用温针方法,适当调补气海、关元,益气调元和营。

3 病案举例

例1.蒙某,男,35岁,2011年3月10日初诊。主诉:皮肤瘙痒1月。患者于1月前阴雨天夜晚出现皮肤瘙痒,上肢及后背出现红色疹块,大小不一,扁平,一角硬币大小左右为多,瘙痒难忍,患者自服扑尔敏后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得以入睡,后每晚均有出现疹块,时轻时重,重则服扑尔敏,口干,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细数。处方:荆芥10 g,防风10 g,当归10 g,生地黄15 g,川芎10 g,白芍10 g,蒺藜10 g,乌梅10 g,黄芪10 g,甘草10 g,银柴胡10 g。7剂水煎服。并予以自血疗法,抽取患者静脉血3 mL,注射双侧膈俞各1.5 mL,针灸取穴:曲池、合谷、三阴交、血海,加电疏密波25 min,日行针刺。7 d后患者自述症状好转,可暂停服用药物,复原方中药7剂、针刺7 d,半月后患者自述症状消失,获愈。

例2.孙某,女,51岁,2011年5月11日初诊。主诉:皮肤疹块剧烈瘙痒1年余。患者自1年前绝经后开始反复出现风疹块,以头面、四肢等暴露部位剧烈瘙痒为主,怕风怕冷、多在劳累后加重,眠差,舌淡苔白,脉细。处方:黄芪20 g,荆芥10 g,防风10 g,当归10 g,生地黄10 g,川芎10 g,白芍10 g,蒺藜10 g,乌梅10 g,甘草10 g,何首乌藤15 g。7剂水煎服。针灸取穴:三阴交、血海、气海、关元,行温针灸,隔日1次。10 d后患者瘙痒止。随诊3个月未复发。

4 结语

杨世忠教授治疗该病多以荆防四物汤加蒺藜、乌梅、黄芪、甘草为主方,再随症加减,并配合针刺补泻以及自血疗法,疗效甚佳。例1中患者口干,手足心热故加重生地黄用量,加用银柴胡,《本草求原》中认为银柴胡奏清肺、胃、脾、肾热,兼能凉血之效。例2中患者瘙痒剧烈,且围绝经期出现虚象,方中重用黄芪,加重首乌藤养血安神。例1用自血疗法,提高免疫,奏抗过敏功效。针刺前者用曲池、合谷同属手阳明大肠经,擅开泄,奏清泻阳明疏风解表之效,并用三阴交、血海养血和血。后者温针三阴交、血海、气海、关元,益气调元,调理营血,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效。

[1]袁菲.过敏性荨麻疹的种类和治疗[J].中国医刊,2008,43(4):14-1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皮肤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7.

[3]李光宗,张广中,王倩,等.蒺藜在皮肤科的应用[J].北京中医药,2008,27(1):1.

[4]方玲玲,张洁.荆防消风汤配合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60例[J].新中医,2006,38(3):83.

猜你喜欢

蒺藜血海乌梅
Efficacy of Wumei Baijiang prescription (乌梅败酱方) on regulatory T cells/ helper T cells Immune balance in mice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蒺藜的本草学考证
彭涛妙用乌梅丸加减验案
从“欲解时”论乌梅丸治厥阴病
又被蒺藜扎了
活血化瘀按血海穴
“气至病所”验案三则
望梅止渴话乌梅
手机“血海”:中小品牌末路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