橐 三焦说
2012-03-31郑君,张昆
郑 君,张 昆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2.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济南 250002)
三焦肇始自《内经》,医界围绕其之阐发与争论,历代而不休,可谓蔚然。期间不乏才高识妙者,因之形成的诸家三焦说亦可各占医史之一隅。或许《内经》之三焦玄冥幽微,变化难极,亦或后世之各承家技,添枝加叶,总之,于当今之学者而言难免有“观于冥冥者”(《素问·八正神明论》)之惑。《素问·示从容论》有言:“夫圣人之治病,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本文试以援物比类法探究《内经》三焦之论,以思求经旨而明其理,进而蠡测历代三焦诸家之说,去粗取精而践其用。
1 《内经》三焦说
1.1 三焦是有形的,为“生化之宇”的“器” 《灵枢·胀论》曰:“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异名而同处。”《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由上经文可知,作为六腑之一的三焦可谓“生化之宇”的“器”,有形自不待言。但在《内经》中其具体形象并不明确。
《素问·五脏生成论》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素问·阴阳别论》言:“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从“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素问·血气形志》)和“少阳心主为表里”(《灵枢·九针论》)两段经文以及《灵枢·经脉》中关于三焦、心包的经文可知,与三焦相对应的是心包(或称心包络、心主),两者一阴一阳互为表里。笔者试着先从心包着手来类推三焦。
1.2 三焦的形象为某一“大主”外的“代言式”的“臣使” 心包的形态:《灵枢·经脉》云:“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三焦手少阳之脉,……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而其他十条经脉至其本脏(或腑)时只言“属”,到其表里相关之脏器时但言“络”。因此心包之“散络”与三焦的“循属”“历络”构成了比类。再参考以下经文:“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灵枢·营气》);“胸腹,脏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灵枢·胀论》)“布膻中,散络心包”;(《灵枢·经脉》)“膻中者,臣使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素问·灵兰秘典论》)“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素问·脉要精微论》)“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可刺心包络所流”;(《素问·刺法论》)“三焦者,上合手少阳”。(《灵枢·本输》)可知心包居膈上胸中,三焦位膈下腹内,且形态范围均较一般脏腑要大,其中心包包裹于心外(此点历代无争议,从后世之解剖也可证明之)。
心包的功用:一是“代心行令”,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可刺心包络所流”;二是“代心受邪”,正如《灵枢·邪客》曰:“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
另外,《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灵枢·邪客》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可见心包形象是包绕在“君主之官”及“五脏六腑之大主”即心外的“代言式”的“臣使”。援物比类,三焦也应是包绕某一“大主”外的“代言式”的“臣使”。
1.2.1 三焦是“大主”肾(小心)的“臣使” 笔者在学习《内经》诸篇后发现,与心同属五脏系统的肾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大主”,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素问·刺禁论》言:“脏有要害,不可不察,……心部于表,肾治于里。……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笔者认为“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句应以“互文见义”而解之,若再结合“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句,能称得上“阴阳”“道”境界的“父母”应是“君主之官”及“五脏六腑之大主”的心和“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的肾。由于当时社会礼教的影响,如《礼记·曾子问》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肾是不能够被直呼“君主”的。因此若去掉礼教的影响,心则是“鬲肓之上”的“君主”,而肾就是“七节之傍”的“君主”,两个“君主”是“心”与“小心”“父”与“母”的关系(《史记·孔子世家》有载:“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其中称国君夫人为“寡小君”)。《素问·刺禁论》中那段文字也就可写为“鬲肓之上,中有父(心,君);七节之傍,中有母(小心、小君,肾)”。后世的“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理论或取象于此。这其实是阴阳和合观在《内经》中的一次体现(阴阳也是援物比类中的一种)。援物比类当时的政治形态,此种思想也可以得到印证,如“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使勿被毒药,无用砭石”(《灵枢·九针十二原》)。甚至在《内经》中还可以看到心肾之间的联络路线,通过经文“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素问·奇病论》)、“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素问·痿论》)、“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素问·评热病论》)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胞脉(络)属心而络于胞中或系于肾,胞脉(络)是《内经》中心肾(胞中)的通道。至此,围绕三焦涉及到了心、心包、肾、小心、阴阳、胞中、胞脉(络)等多个概念。笔者认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三焦背后的条件,是三焦本身的源头活水。
总之,心与小心构成了比类,心包若是“君主之官”及“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的“代言式”的“臣使”,那么三焦就应是“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的小心(肾)的“代言式”的“臣使”,并包绕其外。《灵枢·本脏》中的“肾合三焦膀胱”一语亦可为凭。
1.2.2 三焦是“大主”胃的“臣使” 在《内经》中除了肾因“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可以称其“大主”外,笔者发现胃亦是一“大主”,如《素问·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灵枢·五味》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分析《灵枢·五味论》后,发现胃向外输出五味之气或言“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须借三焦这一通道,如“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甘入于胃,其气弱小,不能上至于上焦,而与谷留于胃中。”可见三焦亦应是包绕于胃外的。若再结合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灵枢·痈疽》)和“大肠、小肠皆属于胃”(《灵枢·本输》),就可以类推三焦是包绕在胃、大肠、小肠之外的,并为其行气血津液等。
1.3 三焦内涵的丰富性及其之间的关联,三焦之形象类于橐 结合《素问·举痛论》《素问·调经论》《灵枢·决气》《灵枢·五癃津液别》《灵枢·平人绝谷》《灵枢·营卫生会》等篇对三焦的记载,如《素问·举痛论》曰:“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不难得出,这里的三焦又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者彼此影响又各有不同,与腠理、玄府、血脉、膀胱等多个“器”相通,其间变化出入着营气、卫气、血、津、液、汗、溺等物质。
“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下焦如渎”,(《灵枢·营卫生会》)“上焦泄气,出其精微,剽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灵枢·平人绝谷》)“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则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灵枢·五味论》)等经文中关于下焦的描述与“三焦者,上合手少阳……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是六府之所与合者”(《灵枢·本输》)中关于三焦(十二经脉范畴内的三焦)的描述大体一致的。而上焦、中焦输布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的描述却类似于“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问·厥论》)和“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素问·奇病论》)中描述的脾的功能。但《灵枢·本脏》中的“黄帝曰:愿闻六腑之应。……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却明确的道出了六腑之三焦不仅具有了与肾相合,与膀胱密切联系的下焦意义,还与原来本属于上焦、中焦的“器”(腠理)等相应。至此三焦就有了为肾和胃(后天八卦图坎卦在先天八卦图的位置上正好是坤卦)两“大主”行气的形象。
《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此至阴之类”,正由于这些脏腑均有津液等“水”的共象,而成“至阴”之类。因此三焦的形象与功用就与“至阴之类”密不可分,相互关联。
由上得出,在《内经》中三焦的内涵是不一致的,不再仅仅是“三焦者,上合手少阳”的十二经脉范畴的三焦。由于援物比类的方式不同,三焦的形象也随之改变,也正如水,有形却无定形。有时可以是不同层面的交叉叠加。但是无论怎么变化,三焦代为其他脏腑行事的“臣使”功能是不变的。恰似“天地之间,其犹橐 乎?虚而不屈,动之愈出”之橐 ,其形随物反应而已,其用臣使枢机而已。
2 《难经》三焦说
《难经》在论述三焦的过程中将肾间动气、原气、命门等概念引入,如《难经·六十六难》:“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难经·三十九难》:“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故言脏有六也。腑有五者,何也?然∶五脏各一腑,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属于五脏,故言腑有五焉”,从中不难看出,《难经》中的肾间动气、原气、命门、胞等名词之间演进关系恰恰反映了《内经》中的肾、小心、胞中之间的关系,也就更加明晰了三焦的形象。再结合《难经·三十一难》之“其治在脐下一寸”和《难经·六十六难》之“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等经文,则提出了人体上应有“腧穴级”的“三焦”,反映了《灵枢·阴阳系日月》“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的思想(类似现代全息模式),更加丰富了三焦的层次内涵,并且表明了不同层次的“三焦”是相互贯通(神通)的。《难经·二十五难》之“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的出现也就理所应当了。
另外,《难经·三十一难》之“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则高度集中地概括了《内经》中三焦的功能。“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一语完全验证了“三焦也应是包绕某一‘大主’外的‘代言式’的‘臣使’”的类推。
3 “不惧于物”看三焦
如何对待如此多形的且相互“神通”的三焦?如何突破这种全息模式的瓶颈,实现“治之极于一”?(《素问·移精变气论》)《素问·示从容论》言:“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笔者据此认为,援物比类方法和全息模式应互为补充,才能实现三焦的“形与神俱”,《内经》中的“三部九侯”“色脉相参”为我们提供了范式,开后世诊疗之大经大法也,可为纲领,从而为我们从“不惧于物”(《素问·上古天真论》)的更高层面看三焦提供了可能。
4 内难以降的诸多三焦观点及启发
自内难之后,可谓是“先王道统为天下裂”,诸子百家各自得了道统的一麟半爪,结果形成争鸣之势。关于三焦的“相火论”“有形论”“无形论”,有形之“三焦为包罗五脏六腑的腔子”“三焦为胃部上下之匡廓”“人身之油膜”以及解剖学形态的各式三焦未尝不可。期间围绕三焦又涉及元气、脾、肾、胃、心包、心、命门、胞中、少阳、丹田等等一系列概念,繁杂无复以加。
笔者认为,若能明于三焦之故,则本源洞悉,而后其所生之千条万绪,可以知其所从起。由上分析可知“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巧妙结合所形成的“动态整体观”可谓是“三焦之故”,这亦应是祖国医学的一贯之理。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伤寒论·序》)张仲景可谓深知其故。其创立了六经辨证,诊治过程实乃一步一法矣。其中的“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等条文为我们提供了六经范畴的三焦形象。从《外感温热篇》:“气病有不传血分,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及“邪留三焦不得外解,必致里结”等的记述可以找到卫气营血辨证范畴的三焦。吴鞠通的三焦辨证之三焦仍没有超出《内经》之三焦橐 。
不同疾病其致病特点不同,援物比类的分法也应随之而不同,相应的三焦意义就有所不同,因此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就应当随之改变。历代的三焦诸说无疑为我们诊治不同病证提供了“形与神俱”的信息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