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出血性疾病
2012-03-31陈建芳
陈建芳
(宜兴市人民医院 中医科,江苏 宜兴 214200)
经方,本是古代经验方的称谓,明清初期伤寒学迅猛发展,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被医家视为医学的经典,仲景方便由古时的“经验方”变为经典的“经方”,徐灵胎曾说“古圣治病之法,其可考者惟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经方,现已成为经典方以及经方医学的代名词,经方医学强调方证相应,重视药物及其配伍的研究,重视临床技术的研究,很多医者曾经觉得很难应用经方,经方家吴希恕先生指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临床治疗有无疗效,就在于方证是否对应[1]。所谓方证,简单而言,就是指某方的适应证,毫无疑问,这对临床医生如何运用经方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笔者崇尚经典,喜用经方,在临证中常遇见一些出血性疾病,运用经方疗效满意。
1 温经汤治疗崩漏
患者,女,21岁。初诊时间:2010年4月6日。自12岁月经初潮后经常阴道出血,淋漓不净,偶有连续7 d干净,为此常常苦恼不已,曾用中西药治疗乏效。末次月经3月13日,量少淋漓10 d,至3月23日开始增多,挟有血块无腹痛,现仍然有少量出血。患者形体偏瘦,面色无华,纳食不多,平素怕冷,口唇干燥。舌淡红,脉细。B超示:子宫未见明显异常,附件区未探及明显包块,盆腔未见明显包块及积液(子宫内膜9 mm)。证属崩漏,为气血不足,内有虚寒,拟温经汤调治。处方:吴茱萸3 g,桂枝10 g,当归10 g,川芎10 g,白芍10 g,牡丹皮10 g,炮姜6 g,姜半夏10 g,麦冬20 g,党参10 g,甘草6 g,阿胶10 g(另烊)。7剂。每日1剂,水煎日服2次。
2诊:4月15日。药后第2天阴道出血量增多,今将净,无血块,无腹痛,舌中稍白,脉略数。原方加女贞子10 g,墨旱莲10 g,14剂,服法同上。
3诊:4月30日。近半月来阴道出血仍淋漓不净,近2 d量增多色红无血块,质黏稠,大便干结,舌偏红,舌根稍白厚,脉细弦。拟先以黄连阿胶汤出入:黄连3 g,炒黄芩6 g,阿胶15 g(另烊),白芍30 g,生地黄30 g,玄参10 g,6剂。服法同上。
4诊:5月9日,药后第5天阴道出血止,仍以温经汤加二至丸调治,15剂,服法同上。
5诊:5月27日,近2周未见阴道出血,自发育以来从未有这么长时间干净过,患者很高兴,10 d前曾有白带增多,苔薄白,脉细,仍以温经汤加二至丸调治,7剂,服法同上。
6诊:6月7日,月经于5月29日至,8 d干净,无不适,舌脉如前,温经汤原方调治2月左右,连续2月月经周期正常,经期6 d,停药。
2 泻心汤治疗崩漏
患者,女,43岁。初诊时间:2010年5月10日。末次月经4月20日,至今共22 d淋漓不净,挟血块,伴腹痛,昨晚起床6次,量多如冲。患者形体壮实,腹壁充实,体力劳动者,面部肤色暗红,油光闪闪,大便干结,舌红,苔薄白,脉沉滑数。证属崩漏,瘀热内结,拟泻心汤合失笑散加味:黄连6 g,黄芩10 g,制大黄6 g,生大黄6 g,蒲黄、五灵脂各10 g,生地黄30 g,白芍30 g,炮姜6 g,甘草6 g,7剂。免煎剂开水冲服,日2次。
2诊:5月18日。药后排出较多血块,量多如冲1 d,今出血量已极少,腹痛止,苔薄白,脉沉滑。热减血虚,泻心汤合胶艾四物汤加减:黄连3 g,黄芩10 g,制大黄6 g,生地黄30 g,白芍30 g,川芎12 g,当归10 g,7剂。服法同上。
3诊:5月26日,阴道出血已止,时觉心悸头晕,脉软滑,拟原方加桂枝10 g,甘草6 g,7剂,服法同上。
4诊:6月2日。头晕心悸除,上方去桂枝甘草续进7剂,服法同上。
以上2例均为崩漏,前者自发育至就诊时历时8年余,月经失调,多为淋漓不净,患者倍受痛苦,从患者体质和临床表现看,属气血不足,伴有虚寒,故用温经汤调治,本方具有养血益气,温经散寒,调和月经的作用,方中当归、川芎、白芍是传统的调经药物,阿胶能止血补血,常用于月经过多、贫血,牡丹皮清热化瘀止血,麦冬养阴清热,吴茱萸、桂枝、半夏温经和中降逆,炮姜、甘草温经止血,党参益气,本方运用范围颇广,漏下、下腹部冷痛、不孕或月经至期不来等均可考虑使用本方。本方的作用,从现代医学来看,可能是参与调节神经及内分泌系统,调节子宫血液循环及子宫功能等多个环节,是“多靶点”的作用,既治月水来过多,又治至期不来,可见是具有双向调整作用。后者患者形体壮实,表现为瘀热内结,故用泻心汤合失笑散加味,方中黄连、黄芩、大黄清热泻火,大黄、蒲黄、五灵脂、生地黄、白芍清热化瘀止血,炮姜、甘草止血。本方主要用于实热挟瘀之崩漏。
3 猪苓汤治疗尿血
患者,女,35岁,初诊时间:2009年10月21日。突然出现尿血,伴腰部酸痛,小腹微胀急,尿频、尿痛,尿常规:蛋白(+++),隐血(++++),镜检红血球(++++),B超示;双肾、输尿管、膀胱未见明显异常。口渴,唇红,舌红,苔薄白,脉细弦。证属阴虚有热之淋证,拟养阴清热,利尿通淋,猪苓汤加味:猪苓20 g,茯苓20 g,泽泻20 g,六一散15 g,阿胶12 g,栀子10 g,黄柏10 g,3剂,免煎剂开水冲服,日2次。第2天尿常规:蛋白(+),隐血(++)。第3天尿常规:蛋白(-),隐(血-),尿路刺激症状及腰、腹部症状均消除,拟原方巩固疗效,7剂,服法同上。
猪苓汤是张仲景用于淋证的方子,淋是指尿频、尿急、尿痛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并伴有尿血、口渴、浮肿、失眠等症状,现常见的泌尿道感染和结石等,大多属于古代淋病范畴,膀胱术后的尿血、盆腔肿瘤放化疗后的膀胱炎等也能用猪苓汤。临床多用原方,药后尿路刺激症状一般能很快消除,如心烦舌红加栀子,小便涩痛加甘草,腹痛窘迫加四逆散。
4 泻心汤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
患者,男,78岁,初诊时间:2011年10月26日。患者为住院病人,西医诊断:1)COPD加重期;2)继发性支气管扩张伴咯血;3)陈旧性肺结核;4)肺功能不全中重度;5)前列腺增生;6)脑梗死后遗症刻下咳嗽咯血已十余天,多则咯血盈盂,色鲜红,床位医生介绍已用过各种止血药乏效,建议用中药试治。患者形瘦面红,腹痛拒按,胸闷纳少,口干便秘,舌苔焦黄,脉弦滑。证属热盛伤络,拟泻心汤加味:黄连6 g,黄芩10 g,制大黄12 g,生地黄40 g,白芍40 g,桑叶40 g,7剂,免煎剂开水冲服,日2次。
2诊:2011年11月3日。药后第4天咯血减少,刻下大便通畅,胸闷面红已减,腹痛已除,咳嗽偶挟淡红色痰,舌苔白厚腻舌中焦黄,脉弦滑。肺热未净,挟有痰湿,拟原方加半夏厚朴汤调治,以后病情稳定,原方加减调治半月出院。
泻心汤是《金匮要略》用于止血的经典方,对上消化道出血、气管出血、五官出血以及颅内出血等上部出血均有疗效,原文为“心气不定,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清代经方家陈修园说过:“余治吐血,诸药不止者,用泻心汤百试百效”。本案患者虽年事已高,形瘦,但面红口干,腹痛便秘,苔黄脉滑,均提示内有热结,故用泻心汤清泻实热,又加生地黄、白芍、桑叶清热凉血止血,疗效满意。
[1]陶有强,石应轩.冯世纫经方临床带教实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