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0例确诊日光性角化病临床特征分析

2012-03-31程艳艳

当代医学 2012年20期
关键词:日光角化紫外线

程艳艳

日光性角化病是发生在皮肤表皮内的常见的一种肿瘤,也称为光线性角化病,病变位置主要在面部、颈部、手背等经常暴露的部位,老年人好发此病,可能与紫外线照射存在关系[1]。本文通过对日光性角化病患者的病理特点和临床特征进行的综合分析,旨在研究日光性角化病的发病特征、发病部位、临床特征和误诊疾病及鉴别,以提高该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提出预防措施降低患病率。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与方法 将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70例日光性角化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统计相关数据结果。其中,男性患者46名,女性患者24名,发病年龄44~95岁,70例患者中,小于50岁2例,51~60岁10例,61~70岁18例,71~80岁22例,81~90的患者11例,大于90的患者7例;70例患者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1年;患病部位在面部61例(87.12%),8例患病部位在颈部(11.43%),1例患者手背部患病(1.43%);患病部位有疼痛症状的患者9例(12.86%),伴瘙痒症状患者47名(67.12%),患病部位无特殊不适感的患者14名(20.00%);在治疗方法方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有32例(45.71%),其余38例患者采取外用软膏治疗(54.29%);初次诊断错误的患者有36例患者,误诊率为51.43%,误诊率较高。

2 结果

2.1 日光性角化病的发病特征 日光性角化病好发于老年男性,集中在60~80岁年龄段的患者,占总数的68.57%;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增长,此病的最长病程也在不断增长。该病病程较长与患者对此病的认识不足导致病情延误有关。

本次综合调查的70例患者中,最长病程达21年。在70例患者中,有38例患者为农民(54.29%),17例为工人(24.29%),其他职业的患者有15例(21.43%)。所有患者中以农民的患病率最高,三种职业患者的患病部位和性别差异不明显。这与农民在外劳作,接受紫外线积累照射的时间长有关系。

2.2 日光性角化病的发病部位 日光性角化病的患病部位集中在面部的有61例(87.12%),在颈部的患者有8例(11.43%),在手背部的患者有1例(1.43%),面部皮损患者最多,为87.12%。这些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日光性角化病好发的患病部位一般是头颈部和手背等经常接受日光照射的部位,也支持了此疾病的发生与紫外线照射有关的观点。

2.3 日光性角化病的临床特征 患病部位主要呈现瘙痒症状的患者有67.12%,也有患者感觉疼痛(12.88%),其余20.00%的患者并没有自觉症状。大多数患者皮损部位表现为红色或灰褐色的丘疹或者斑片,患病表面有干燥的粘连鳞屑,部分患者皮肤出现糜烂,有结痂。皮肤周围还有日光损伤的特点,如萎缩、血管扩张或者是色素改变。日光损害特点的出现,也支持了日光性角化病和紫外线之间存在必然关系的观点。

2.4 日光性角化病的误诊疾病 70例日光性角化病患者,初次诊断正确的患者有34例,有36例患者初次诊断错误,误诊率较高。注意需要与脂溢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和色素瘤等疾病鉴别。此次综合分析的70例患者中,有14名患者初次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20.00%),有12名患者诊断为基底细胞癌(17.14%),有10名患者诊断为色素瘤(14.29%)。

3 讨论

3.1 病理特点分析 日光性角化病,其基本的病理特点是角质层的HE染色呈现出蓝色的柱状角化过度和粉红色的柱状角化不全,两者相互交替着出现,在表皮下层可见到不典型角质形成细胞,这类细胞的细胞核较正常细胞大、染色质也较丰富,有时可见丝状分裂相,细胞排列有些紊乱,这种不典型细胞成芽蕾状态,然后向下进入真皮乳头层,这时真皮浅层胶原也显示出明显的日光弹力变性[2]。

日光性角化病的病理改变一共有三种:(1)肥厚型角化病:主要是表皮角化过度并且伴有柱状角化不全,棘层呈现出肥厚和萎缩状态交替现象,细胞之间的排列紊乱,而且还会有异型细胞和核分裂的现象出现;(2)萎缩型角化病:主要呈现表皮萎缩,基底层的细胞呈明显异形性质,还能看到棘突松解的角化不良细胞;(3)原位癌型角化病:这类日光性角化病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在表皮细胞的排列紊乱,并且伴有异形性。

诊断该疾病,组织病理表现如下:(1)为癌前病变,可见到表皮细胞排列紊乱,并伴有少数细胞的异型性现象;(2)日光性角化病的三个分型:肥厚型、萎缩型及原位癌型;(3)真皮上部胶原嗜碱性变,稠密的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浸润。

3.2 临床特征分析 日光性角化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的损伤,皮损部位出现红或红褐色的亦或是灰白色圆形丘疹,有时也可呈现不规则的角化性丘疹,丘疹之间的界限清,表面会覆盖一层鳞屑,干燥并相互粘连,剥离不易,丘疹周围呈现红晕,皮损交互过度的患者还会出现皮角。

皮损一般发生在身体暴露位置,面颈部和手背多见,其次下唇、前臂以及头部的秃发处也有表现,多发性的皮损多见。患者一般会觉得瘙痒或轻度的痒痛,有些患者并无自觉不适症状。未经治疗的患者中,有的皮损会继续发展,成为鳞状细胞癌[3]。

3.3 日光性角化病的治疗和预防分析 日光性角化病的治疗方法主要集中在手术治疗和物理疗法之间。一般是采取冷冻、微波、电灼或者是激光治疗,此外还要辅助用药,可用一些维甲酸类软膏外用治疗。如果发现有恶变可能要及时进行彻底切除,以免引起严重后果。

天气灼热时出门,一定要做好防晒工作,最好能够遮盖皮肤,尽量避免或者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直接照射,对有毒物质要尽量隔绝接触。

4 结论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长期暴露在外界环境中,紫外线对其的照射会引起皮肤一系列的改变。紫外线长期照射,皮肤较易引发炎症,皮肤的自我修复能力也会因此受到抑制,代谢方面就会随之发生改变,这也会引起免疫系统的变化,细胞会因此大量死亡或者是变异,也就导致皮肤癌的发生,这也是日光性角化病、鳞状细胞癌和皮肤基底细胞癌等疾病出现的主要病变基础。

随着目前的环境变化,大气臭氧层破坏速度逐渐加快,紫外线对人体造成的辐射将会愈来愈多,人类皮肤癌的患病几率将会大大增加。

本次调查让我们了解了日光性角化病的病理特点和临床特征,广大医疗工作者要大力宣传此病的预防措施和相应的治疗方法,争取做到准确诊断,降低误诊率,鼓励患者积极治疗,降低死亡率。另外,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也要及时准确,要加强皮肤癌的预防措施。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77-578

[2]王建军,李振刚,王乐,等.光线性角化病48例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8,12(30):1181-1182.

[3]朱学骏,涂平.皮肤病的组织病理诊断[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1:226-227.

猜你喜欢

日光角化紫外线
紫外线指数,提醒你保护皮肤
看不见的光——红外线与紫外线
随日光衰老的石像
让人又爱又恨的紫外线
跟踪导练(五)6
实对称矩阵对角化探究
巨大角化棘皮瘤误诊为鳞状细胞癌1例
实对称矩阵正交相似对角化的探讨
日光性角化病的诊治进展
晒书日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