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培养探析

2012-03-30魏晓峰

关键词:体育课意识体育

魏晓峰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3)

一、创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气氛是培养意识的基本条件

不同的环境培养出不同的意识形态。体育环境可以分为精神和物质环境。物质环境是指各式各样的体育场馆、安全而新颖的体育器材。良好的体育运动场地设施、体育器材和先进的运动设备会激发学生运动激情。因此,学校要积极开辟体育资源,提供充足体育运动场所,添置先进器材设备来满足各种类型学生的体育锻炼需要。

精神或心理环境也很重要。由于受传统项目的熏陶,使一些开展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学校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要强于非传统项目学校。而这一熏陶不只是表现比赛成绩上,而更多地表现在学校定势教育的舆论导向上,以及群众性活动所造成的学生精神和心理上的“环境优势”。因此,加强宣传教育,积极组织开展广泛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可以形成良好的精神和心理环境,有利于学生体育参与意识的培养。因此,在改变观念的前提下,还须采取措施,加大对高校体育的投入,积极开展电化教学,组织丰富多彩的各种比赛,以及组织学生参观大型比赛。只有通过有力的措施和手段及必要的激励政策,才能将体育活动中有益于增进健康的意识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加强学生体育参与意识的培养。

二、提高锻炼能力是培养体育参与意识的核心

从意识形成过程来看,体育参与意识不是先天的,必须通过参加体育实践和学习体育知识两个过程才能形成和不断提高。根据大学生已有十几年体育实践经历及具备较高意识水平的特点,高校体育教学在培养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方面,除继续丰富体育实践活动外,应重点加强理论知识教学。必须把人类丰富的体育知识体系经过浓缩,简化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尽快提高到较高水平。

大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体育参与意识的重要时期,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力、判断力和自我约束力,但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不稳定,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高等教育为加强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时机和基础。体育参与意识不是短期内可以形成的,而大学体育教育时间却只有二三年。所以,大学体育教育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让学生通过体育教育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及继续锻炼的方法和意识,培养学生在课余体育方面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和运动观。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是培养意识的关键

在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下,各科教学都存在学生“厌学”的现象,体育课也不例外。从根本上讲,并不是学生内心讨厌体育课或体育活动,而是对体育课教学内容、方式、手段感到枯燥和厌倦。这是体育教学中的传统“教”与新时期学生“学”的对立。某些老套的教学内容,是造成学生失去兴趣、不喜欢进而厌倦体育课的重要原因。在陈旧落后的教师主体论的前提下,体育课全然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学生却置于“被训练、被管理”的从属地位。因而体育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练习的方法思路,都重在如何传授知识的“教法”很少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在学习活动中的“学法”。只注重教材内容的逻辑联系和竞技技术体系去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很少从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态情感出发,从认识、体验和掌握教材内容的角度去考虑,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手段。因而,体育课变成了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的整齐划一的“木偶式”被动表演,完全忽视学生个性、特长、爱好的培养,限制了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

因此,在体育教学大纲内容的制定和评价方法选择方面,要首先考虑学生身体素质基础、技能难易程度、心理承受能力、娱乐性的需要,注意优先选择那些基础性、全面性、娱乐性强的知识技能,要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同时打破单一传统的“体育达标式”教学模式,建立以“启发、调动、愉心、育人、健身”的多样化、现代化教学体系。体育教学中应注入竞争意识因素,以体育竞赛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体育竞赛是促进学生体育情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竞赛本身就是一种参与。就是实践。由于竞赛参与有其独特的激励特质,不同于普通参与,所以,在体育课上采取竞赛的方式来培养学生体育情感和体育精神的效果比一般参与好很多。体育竞赛还能激励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能力。

体育参与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必须通过大学体育来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终身保持健康锻炼意识的最终目标。大学体育应在完成对大学生的最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教育前提下,更加注重学生体育参与意识的培养,这是大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建立体育参与意识的关键所在。

[1]王月芝.大学体育文化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102-103.

[2]董晓艳.对北京市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原因的探究[J].新西部(下半月),2009(6):36 -38.

[3]刘红玲.加强青年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J].柳州师专学报,1999(1):42-43.

[4]张培成.试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及其培养[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1):165-166.

猜你喜欢

体育课意识体育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体育课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