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1计划”助推中国高校创新活力

2012-03-30

关键词:体制黑龙江省协同

冯 晓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2011年4月24日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重要讲话精神的战略举措,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推动我国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紧密结合的战略行动,对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创新实力必将产生深远的、重大的影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行动。

“2011计划”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地方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2011计划”的实施,对于大力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2011计划”的核心精髓

“2011计划”的重心在于“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突破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的机制体制壁垒,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2011计划”必将给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和动力,“2011计划”针对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八个方面的改革要求,着力解决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2011计划”是以国家急需和世界一流为出发点、目标和方向,强调引导高校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聚集创新团队,形成创新氛围,产生创新成果,培养创新人才。

“2011计划”是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计划贯穿着全新的理念和思路,切合国家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发展的需求。只有通过三位一体的机制创新,才能针对创新能力有效提升。目的是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增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三者之间的协同与互动,增强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增强高校创新能力发展的导向性。其中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因此要准确把握计划的特点和要求,找准切入点,提高可行性,切实增强协同创新的有效性。

“2011计划”是以依托协同创新中心,构建和实施“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重大需求”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大力推进学校和学校、学校和科研院所、学校和行业企业以及学校和区域发展以及与国际合作的深度融合,逐步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

二、“2011计划”实施加速高校体制机制体改革

“2011计划”从突破制约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内部机制障碍着眼,打破高等学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把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通过系统改革,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活力,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氛围。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校教育的生命线,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高为突破,体制机制改革是推动道路发展的核心动力。”“2011计划”就是此次改革的宗旨,致力于将高校体制机制改革从单一、局部的改革引入到系统、全面的改革,实现高校创新方式的根本转变。

实施“2011计划”是解决教育、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紧以及科研资源配置分散、封闭、低效等问题,所以必须把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作为重点,突破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创新组织从个体、封闭方式向流动、开放的方向转变;促进创新要素从孤立、分散的状态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充分认识“2011计划”对学校科技工作的重要意义,坚持目标导向,着力推进开放协同、科教融合和机制创新;要全面审视,明确方向,以协同创新引领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积极主动,以协同创新推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东北农业大学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这一历史机遇,精心准备、主动策划,在推进协同创新过程中,大力促进东北农业大学的发展。学校成立了“2011计划”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机关部处做好相应的组织、策划和政策研究工作,积极参与谋划,落实行动,认真组织实施。充分调动和发挥专家、教授的聪明才智,在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2011计划”精髓的基础上,针对我校人才、学科、科研的特色与优势,结合龙江区域发展重点,提出符合计划要求的协同创新项目。中心建设是顶层设计,所以要确定目标方向、建设内容、工作重点;同时重点考虑体制机制创新的运行模式,希望在原有基础上有重大突破的实施方案。

学校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战略基地,黑龙江省粮食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家粮食安全,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否能保证粮食安全将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肩负着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黑龙江省已连续实现粮食产量1千亿斤的目标,但还要实现2015年粮食总产达到1 500亿斤的战略目标。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计划”。

针对黑龙江省的特殊地位,学校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以北方寒地主要粮食作物为主体,着眼北方寒地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从北方寒地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创新、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合理的水肥管理和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以及实现作物生产机械化等方面出发,突出现代化农业与集约化特色,建立北方主要粮食作物现代化生产体系,依托优势高校的综合学科群,联合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地方单位、企业等创新力量,积极培育北方寒地现代化大农业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立足北方,探索形成协同创新模式和机制,显著提升创新能力,逐步成为北方寒地现代化大农业学术高地、创新中心、研发基地、产业引领阵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

同时,学校按照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提升计划的要求,根据学校的人才、学科和科研的优势,有效整合创新资源、面向省内急需、凝练方向,结合黑龙江省重点发展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面向黑龙江省重大发展行业产业、区域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等,积极联合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组建有黑龙江省地域特色和优势的行业产业及区域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重点建设面向区域、行业、产业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培育一批“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和显著效益,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为积极推进“2011计划”的实施,保障“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机制体制改革,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学校在人事管理、人才计划、招生指标、科研任务和分配政策等方面给予优先或倾斜支持,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政策汇聚区,建立“2011协同创新中心”,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

四、实施“2011计划”的初步构想

高等学校推进和做好“2011计划”的实施,必须进一步深入思考“2011计划”实施背景下高校自身的定位问题,必须切实搞清楚“2011计划”与产学研的关系,与创新基地的关系。只有打破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桎梏,打破分散、封闭、陈旧的科技创新体系,贯彻协同创新发展理念,才能真正建立适应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需求的高校科技创新体制与机制。

作为省属农业院校,近年来东北农业大学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着眼点,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政、产、学、研”间的合作,为协同创新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2011计划”的实施,至目前我校积极参与“大豆油菜棉花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与“生猪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等科学前沿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和相关工作。特别是在行业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方面,由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联合组建了“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同时,重点牵头组建3~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培育6~8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学校力争在不同层面上实现协同创新。

黑龙江省2011年粮食产量已达到557.05亿公斤,总量、增量、商品量、调出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黑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到2016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达到1 500亿斤。东北农业大学依据区域发展规划,站在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最重要的战略需求的高度,牵头组建了国家级“黑龙江省粮食产能提升协同创新中心”。“中心”以提升黑龙江省粮食产能为目标,下设1个创新平台、11个分平台和40个研究方向。

东北农业大学在谋划实施“2011计划”过程中,始终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出发点,以服务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为落脚点,重点是“黑龙江省粮食产能提升协同创新中心”的实施。

一是剖析制约黑龙江省粮食产能提升的突出瓶颈问题,确立协同创新方向,确定协同创新课题,牵头组织省内外乃至国内外优秀人才,组建协同创新团队,联合开展攻关。

二是主动联合地方政府、行业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多方汇聚国内外优质资源,积极推动“政、产、学、研、用”的大联合、大协作。

三是积极探索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相关支柱产业骨干企业为支撑、国内外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为基础的“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协同创新体制。

四是深入推进人事聘用、人才培养、科研管理等模式改革,健全完善的有利于协同创新开展的良好保障机制体制。

五是构建黑龙江省粮食产能提升的人才学术高地、研发服务基地、创新引领阵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EB/OL].2012-03-15.http://www. moe. edu.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16-zcwj/201204/13371.html.

猜你喜欢

体制黑龙江省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