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危机及解决办法

2012-03-30林宣佐

关键词:空巢子女养老

林宣佐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空巢家庭简单说就是指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家庭,它的出现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由于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出现带有未富先老的时代烙印,他们的养老问题关系到和谐新农村的建设与农村社会的稳定,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

与城市空巢老人相比,农村空巢老人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与精神安慰等方面面临更大困境。

(一)经济供养方面

经济供养不足是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统计年鉴显示,2010年底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 919.01元,其中农业收入为1 723.49元,占总收入的30%,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却达到4 382元。可以看到,农村老人仅仅依靠土地收入养老已经入不敷出,更何况其中很多老人患有各种慢性疾病,医疗费用的支出对农村空巢老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由于很多农村空巢老人长期被排除在养老保障制度之外,他们的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

(二)生活照料方面

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据老年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目前我国老年人中70%患有各种老年病,其中15%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导致子女赡养角色缺失。空巢老人患病后无所依靠,其日常生活无法得到子女妥善的照料。

(三)精神安慰方面

精神生活的空虚会引发空巢老人的心理危机。老年人在身心日趋老化,正需要晚辈依靠之时,子女却成家立业、远走高飞,易产生孤苦、自卑、自怜等消极情感,即所谓的“空巢综合症”。农村空巢老人普遍处于缺乏关心的状态中,导致其晚年生活质量降低。

二、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危机的成因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可以预见未来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会激增,养老问题也会日益严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危机的出现与以下五个原因密不可分。

(一)社保体系不完善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行的不顺利使得农村空巢老人的弱势地位更加突出。占我国总人口75%的农村居民,整体的社会保障支出仅占全国社会保障总支出的11%;而占全国总人口25%的城镇居民的保障支出却占据了全国社会保障费用的89%。空巢老人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由于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土地的养老功能越发脆弱,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将日益艰难。我国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步入老龄化社会,社保体系亟待完善。

(二)空巢家庭增多

空巢家庭的增多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的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到2015年,65岁以上空巢老年人口将超过5 1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近1/4。农村留守老人约4 000万,表明农村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此外,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的家庭户人口为124 461万人,家庭均户的人口为3.1人,与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相比减少0.34人。可见,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农村的家庭规模逐渐小型化,空巢家庭日益增多。

(三)传统孝文化淡漠

传统孝道观念的淡化使得家庭养老失去了文化依托。我国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如季文子说:“孝敬忠信为吉德,盗贼藏奸为凶德。”《国语》亦云:“事君以敬,事父以孝。”农村老年人,由于劳动能力的逐渐丧失,缺少了必要的经济来源,对子女养老的依赖程度非常高。然而随着当前社会扭曲价值观的扩散,很多年轻人逃避赡养义务。尽管空巢老人与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是理想的养老方式,可以在经济供给的同时,兼顾精神安慰和生活照顾,但孝文化的淡漠使得农村空巢老人的家庭养老之路日益艰难。

(四)家庭养老功能削弱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一直实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方式,其内涵是子女必须尽到家庭赡养的义务。然而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传统“户籍制度”的松动,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这些青壮年为了追求更多的发展机会甚至长期离开农村居住地,加剧了代际分居现象。他们离家的时间越来越长、距离越来越远,家庭关系随之淡化。尽管成年子女是家庭养老责任的承担者,但是随着现阶段家庭养老方式的多元化以及村庄助老服务内容的增多,有些子女通过购买养老资源的方式分担了自己的赡养义务,削弱了家庭养老的功能。

(五)精神生活单调

精神生活的孤寂无助直接影响空巢老人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数。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生活圈狭小、兴趣爱好较少,对一成不变的生活失去希望,精神生活匮乏,容易产生失落感和空虚感。学者穆光宗指出,在农村有相当比例的老人到了晚年仍然继续劳动,老年人自养一直是农村老人养老模式的一个重要形式。可见,单调无助的自养生活再加上长期缺乏精神慰藉,对空巢老人的身心造成极大伤害。

三、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危机的解决办法

如何整合我国农村的村庄、家庭和个人的养老资源,解决目前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危机迫在眉睫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健全社会保障,维护老人利益

由于家庭养老的不稳定性长期存在,农村空巢老人养老要以制度化的社会保障为依靠。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政府要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以更好地维护农村空巢老人利益。首先,要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制建设进程。只有建立强制性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规,才能为空巢老人提供具有权威性的法律保障。其次,要加大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财政投入,提高对空巢老人就医资金的支持。只有保证政府资金足额到位,逐步减少农民个人出资比例,才能真正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看病难的问题。最后,要规范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操作程序。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障线,为了保证符合条件的空巢老人能够按时足额领取低保金,要对低保金实行专款专用。

(二)借鉴成功经验,扶持空巢家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扶持政策对解决空巢家庭的养老问题有导向作用。同样处在儒家文化圈的韩国做法值得借鉴。韩国政府强调弘扬由家庭照顾老人、孝顺老人的传统价值观。政府对与老人同住的人减免了部分遗产税和收入税,同时还提供家庭津贴。政府期望通过家庭津贴和住房津贴等,减轻赡养老人的家庭负担,以提高其赡养老人的积极性,保持家庭照顾老人的传统。据此,我国政府也可以采取激励办法提高家庭成员养老积极性。例如,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发展特色招商引资,引导更多空巢家庭中的青壮年在当地就业。对于在村镇打工并且照顾老人的青壮年,要在住房补贴、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鼓励。又如从政策上鼓励二代、三代家庭成员就近居住,强化子女对空巢老人的赡养义务。

(三)强化传统文化教育,落实日常生活照料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子女照顾老人的压力也将越来越重。孝敬父母、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随着农村家庭养老观念的改变,农村舆论道德压力的减弱,其所蕴涵的赡养责任逐渐被淡化。由于子女对老人赡养义务的缺失,使得空巢老人的孤独、寂寞感更加强烈。和其他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相比,家庭是对空巢老人提供精神赡养和日常照料的最主要场所。家庭成员内部的照顾具有天然优势,能保障空巢老人的经济生活和精神满足,其发挥的作用是其他社会化机构不能替代的。因此,农村要结合时代需求加强对传统孝道文化的宣传力度,强化家庭成员“孝道”与“责任”的统一,在弘扬尊老敬老的道德风尚的同时推动家庭照顾的落实,从而切实提高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四)改进家庭养老形式,发展村庄养老服务

我国的农村社会是“熟人社会”,同村邻里之间的交往比较密切。处于熟人社会的成员之间容易被动员起来实行养老互助,实现农村养老资源的合理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发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鼓励和支持社会志愿者为老年人服务。发展社区服务具体落实到农村社会就是发展村庄养老服务,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在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的状态下,可以利用自然形成的村庄进行养老互助服务。发展村庄养老服务既能为空巢老人提供全方位的照顾,又能满足空巢老人就近养老的意愿。

(五)融入村庄生活,转变空巢心态

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也应引起社会关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是我国老龄工作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更需要空巢老人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农村空巢老人要转变对晚年生活的态度,从思想上把对子女的依赖心理转移到村文体活动上,从而提高晚年生活质量。农村老人应走出相对封闭的家庭生活,参与丰富多彩的村庄文娱活动,在活动中排解寂寞,使晚年生活更加充实。

[1] 魏太星,邱保国,吕维善.现代老年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413.

[2] 李鸣皋.拜托空巢再塑晚年[J].中国健康月刊,1997(2):36.

[3] 王石泉.中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与服务体系的重建[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212.

[4] 何资桥,曹中平.湖南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5):532-534.

[5] 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模式的变革与仰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5):43.

[6] 谢泽宪.韩国家庭养老能走多远?[J].社会,2000(3):57.

猜你喜欢

空巢子女养老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