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文化遗产开发

2012-03-29刘显世唐月民

东岳论丛 2012年12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价值文化

刘显世,唐月民

(1.山东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2.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一、文化遗产:一个变动和拓展中的概念

对文化遗产进行界定和类型划分是十分困难的事情。比较权威的界定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以下简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的第十七届会议上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的有关规定。在该公约中,文化遗产包括以下三项:(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3)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见张松:《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与国内法规选编》,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9页。。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该公约中的文化遗产指的指是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属于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显然既包括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也包括可移动文化遗产。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关于文化财产国际交流的建议》。其中认为“文化财产”是指各个国家主管机构认为具有或可能具有历史、艺术、科学或技术价值和意义的作为人类创造或自然进化表现和明证的实物,包括下列各类中的实物:(1)动物的、植物的及地质的标本;(2)考古实物;(3)具有人种学意义的物品及文献;(4)美术和工艺作品;(5)文学、音乐、摄影及电影作品;(6)档案及文献②《关于文化财产国际交流的建议》,见国家文物局法制处:《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这里所指的“文化财产”就是“可移动文化遗产”,它和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皆可以归入物质文化遗产以内。

除了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其中,第2条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3/001325/132540c.pdf。

我国对文化遗产做出的权威解释见于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该通知中明确指出: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②《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见中国网,2006年1月9日。。

以上的种种界定说明:人类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视野的不断拓宽而逐渐深入和细化的。这就表明文化遗产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不同的界定自然有不同的分类体系。由于本文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探讨现实中的文化遗产开发问题,因此可以把文化遗产划分为可再生文化遗产和不可再生文化遗产。无论可再生文化遗产还是不可再生文化遗产,都具有某种文化内涵,具有历史、审美、科学等价值,可以对其进行资本投资并直接带来经济效益。

二、现实困境:文化遗产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冲突

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势必建立在对其价值分析基础之上,而对文化遗产价值的分析离不开经济学的视角。当然由于文化遗产的特性复杂,我们需要从繁芜的表象中找到本质。戴维·思罗斯比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他指出:“遗产项目是一种文化资本,既具有经济价值,又具有文化价值,因此需要从经济和文化两个角度来衡量项目所带来的净收益流。”③戴维·思罗斯比:《经济学与文化》,王志标,张峥嵘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4页。

现实中,文化遗产最常见的产业开发是与文化旅游业的联姻,其经济价值亦获得极大体现。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进而开发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最终凭借独一无二的文化旅游区优势、品牌优势,为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被认为是一条成功的经验。无锡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吴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为保护、发掘、弘扬、传承吴文化,也为了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全面提升无锡城市综合竞争力,从2006年开始,无锡每年举办中国(无锡)吴文化节。随着无锡市旅游文化工程的推进建设,越来越多已修复并开放的名人故居等历史文化遗存,成为无锡旅游业着力打造的另外一块金字招牌和向中外游客推介的重点旅游产品。

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一些文化遗产的破坏也引人关注。故宫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1)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故宫的宫殿建筑,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标志着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我国在建筑艺术上的卓越成就;(2)珍稀文物的宝库。收藏大量古代艺术珍品,占全国文物总数的六分之一,为国内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3)中国古代帝王宫殿建筑之瑰宝。现存规模之大,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文物之众多,在中国古建筑中绝无仅有,是世界著名的皇宫建筑群。(4)促进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故宫文物分成宫廷原状和古代艺术两大陈列体系,先后布置了51个原状陈列,真实性很高,建立十余个专馆,先后举办各种展览数百余次,赴欧、亚、美、澳、非五大洲展览数十次,宣传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艺术传统,促进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④《世界文化遗产:故宫》,人民网,2004年5月9日。。英国著名旅游指南出版商佛罗摩推出的《500个在消失前应该到访的地方》,收录了全球一批面临破坏甚至濒危的旅游目的地,北京赫然在列,理由是故宫“每年有近700万人到访,令这座入住过24位中国帝王的宫殿,承受着沉重压力。”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表示,我国已经有很多文物遗址,都出现“旅客数量”超过“文物建筑承载量”的问题,长期超载势必对这些遗址造成危害,“其中,长城和故宫的问题最严重。”①《故宫人患已造成一定程度损坏 急需限流标准》,中国网,2008年11月10日。

近些年来,我国各地“申遗热”的“投入—产出”模式被人批评为就是“提款机”模式,被利益化的遗产不再凸显文化价值,而仅仅是一个用来营利的商品,背后涌动的是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的狂躁心理,是完全功利化的。这和“申遗”成功前后的经济价值不同直接相关。平遥古城1997年申遗成功,旅游门票收入从1997年的125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75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从125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6.7亿元。丽江在2008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旅游综合收入就达到13.44亿元,占当地国民生产总值的50%。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在现实开发中形成了尖锐的冲突。敦煌莫高窟申遗成功后,游客数量猛增,由此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和文物见光过度,许多壁画出现变色、剥落现象。短短几十年间,莫高窟遭受的人为损坏超过了过去千余年的自然侵蚀②《我国“申遗热”背后的隐忧》,《西海都市报》,2010年9月18日。。

三、和融共生:文化遗产开发中的保护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天然地结合在一起,不能分割,和则共生,分则两亡。从逻辑上讲,无论是不可再生文化遗产还是可再生文化遗产,对其开发和利用首先要考虑的是保护问题。如果对文化遗产没有条件进行有效保护,就不应对其开发,更谈不上利用了。对于不可再生文化遗产的保护,人们一般易于理解。因为这类文化资源一旦失去,便永不再来。对于可再生文化遗产的保护,人们则不易理解。其实恰恰是这类文化遗产应引起我们注意,因为人们对可再生文化遗产往往存在误解,以为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蝎”的,所以对这类文化遗产毫不珍惜,在实际开发中,容易犯恶意掠夺、污染浪费的错误。须知,文化遗产的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发生相互转化的。如果我们对可再生文化遗产进行掠夺式和毁灭式开发,那么所谓的可再生就变成不可再生了。

在人类文化遗产开发史上,主要存在两种态度:一为先破坏后保护;二为边保护边开发。事实证明,先破坏后保护的方式是一种短视行为,给人类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损失,人类也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以我国文化旅游业较为发达的云南省为例。十余年前,有“高原明珠”之称的滇池清澈见底、游鱼可鉴。但当地政府为发展经济,使滇池沿岸企业遍地开花,在带来经济腾飞的同时,在不经意之间使滇池变成一个巨大的“粪池”。现在国家不得不投入数百亿元资金来治理滇池的污染,教训可谓惨痛。相对于此,对文化资源进行边保护边开发的方式是较为合理和科学的。因为没有必要的保护,也就不会有持续的开发;同样没有合理的开发,也就没有稳定的保护。同样在中国云南,纳西古乐本来已经濒临失传,只有寥寥数十人识得古乐古谱,当宣科先生把它变成有利可图的产业时,丽江古城一下子就涌现出一、二十个纳西古乐演奏团体,现在会演奏纳西古乐的丽江人已经难以计数,这样,纳西古乐就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保护③伍皓:《“云南文化现象”:对文化的经济学解读》,《云南日报》,2004年5月19日。。可见,保护好文化遗产,这是文化产业开发的资本,也是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但是,如何把握文化遗产开发中保护与开发的度是我们应注意的。

在文化遗产保护中,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保护问题是值得需要特别重视的。冯骥才曾这样描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民间文化传承人,掌握着祖先创造的精湛技艺和文化传统,他们是中华伟大文明的象征和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杰出的民间文化传承人是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化的活宝库,他们身上承载着祖先创造的文化精华,具有天才的个性创造力。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就存活在这些杰出传承人的记忆和技艺里。代代相传是文化乃至文明传承的最重要的渠道,传承人是民间文化代代薪火相传的关键,天才的杰出的民间文化传承人往往还把一个民族和时代的文化推向历史的高峰④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问题》,《学习日报》,2007年6月11日。。

四、整合与创新: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我国是文化遗产丰厚的国度,其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远未释放。根据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文化软实力蓝皮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010)》显示,世界文化市场,美国独占鳌头,占43%的份额;欧盟紧随其后,占34%;人口最多、历史悠久的亚太地区仅占19%。这19%中,日本占10%,澳大利亚占5%,剩下的4%才属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亚太地区国家①《文化软实力:我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不足4%》,《中国青年报》,2011年2月20日。。从中可见,作为文化遗产大国的我们却是文化产业小国,这与我国的经济地位和文化地位不符。在产业化背景下,走整合与创新之路,将是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文化遗产类型来讲,文化遗产整合策略指的是同质或异质文化遗产的整合。同质文化遗产的整合指的是同一类型文化遗产的整合开发。《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名著中的精品,借名著打造“水浒游”,应注重满足游人的体验、休闲、参与需要。与水浒有关的各市县应整合资源,减少不必要的竞争,把古典名著按照现代人的旅游需求重新包装,打造出旅游精品②乔显佳:《山东两个“水浒”县城抱团引爆“水浒文化旅游”》,《齐鲁晚报》,2011年10月6日。。异质文化遗产整合策略指的是不同类型文化遗产的整合开发。台儿庄古城的文化遗产资源的整合具有代表性。台儿庄古城打造的文化价值是:(1)世界二战遗址最多的城市。1938年春的台儿庄大捷,使台儿庄一战扬名天下,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有53处战争遗迹保存完好。台儿庄和华沙是世界上仅有的两座因战火毁坏而重建的城市。通过重建,成为世界上二战遗迹最多、保存最完好的纪念城市;(2)运河文化的活化石。各种建筑风格集于一体,七十二座庙宇汇于一城;(3)京杭运河最后一段活着的古运河。拥有京杭运河仅存的最后3公里古运河,被世界旅游组织称为“活着的古运河”;(4)东方古水城。城内拥有18个汪塘和30华里的水街水巷。在台儿庄古城内,有100多个专题博物馆、展示馆,引入了柳琴戏、运河大鼓、鲁南皮影、伏里土陶、曹县面人等3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③《“天下第一庄”——台儿庄古城》,台儿庄古城官方网站,2011年10月1日。。

文化遗产创新策略,是指文化遗产开发模式创新。以昆曲为例,昆曲在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起源于元朝末年昆山地区,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在开发上,昆曲尝试与流行曲目结合,首次结合是在王力宏的《盖世英雄》专辑里面出现的《在梅边》、《花田错》、《盖世英雄》,这不仅是流行音乐的里程碑,也让昆曲为青年人所接受并喜爱。昆曲的舞台上一向以《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老剧为主。作为中国昆曲艺术保护工程重点扶持的首个新创剧目,浙江昆剧团用十年时间创作了新编历史剧《公孙子都》。其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题思想深刻,开拓了昆曲在正剧上的表现力。昆曲传统剧目中为观众所熟知的多为爱情剧,《公孙子都》则是一部心理戏,讲述了春秋时期郑国讨伐许国一战中,副帅公孙子都争功心切,用暗箭射死主帅颖考叔后终日惊惶、最后身亡的故事。其以传统剧目《伐子都》为底本,跳出古人“善恶相报”的狭义是非观,着意写子都暗箭射人后的惶恐不安——“避过法诛却难避心诛”,以此鞭挞人类共有的心毒——嫉妒。主创人员表示:“虽然故事发生在东周列国时期,但嫉妒是人类的‘原罪’,这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以引起现代观众的共鸣。”④《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中国网,2010年12月31日。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价值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谁远谁近?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