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曲池穴对健康青年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2012-03-29王鸿波闫禹竹
王鸿波,闫禹竹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针灸治病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它的独特的治疗方法为世人所瞩目,而针刺对健康人脑血流动力学存在的何种影响,在此方面的研究极少。应用经颅多谱勒超声(TCD)诊断技术进行针刺不同时间点的脑血流动力学血流变化的研究是在无损伤下直接观测脑动脉系统的血流变化,这是一个较新的尝试和探索。曲池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肘关节疼痛、高血压、荨麻疹等。本实验是通过TCD来观察在不同时间点上针刺健康青年人曲池穴对于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影响,为针刺曲池穴对疾病的治疗机理及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1 材料与对象
1.1 材料
采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提供的CompanionⅢ经颅多普勒超声仪(由美国维迪公司生产),探头频率2.0 mHz。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的华佗牌针灸针。
1.2 对象
选取40名健康的青年志愿者,男女各20名,年龄在21~28岁之间,经TCD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正常,既往身体健康,无任何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危险因素。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前准备
实验前48 h以及在实验整个过程中,实验对象需禁烟禁酒及禁药物;实验时间为餐后2~4 h之间,要求实验对象静息平卧10 min以适应周围环境后开始进行测定;房间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23.00±2.78)℃,湿度保持在(55±5)%。
2.2 定位取穴
实验中整个定位取穴操作均由有临床经验的同一针灸专业硕士研究生负责。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06)中的腧穴标准对所有的实验受试者进行取穴定位。曲池(LI11):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2.3 检测方法
实验采用CompanionⅢ检测仪,实验中整个检测过程由同一经颅多普勒专业医师进行操作,以减少误差。实验对象为仰卧位,取样深度是56 mm,在适当的取样容积内,经颞窗分别探测5个时间点,即针刺前(针刺前10 min)、入针时(即针刺得气时)、行针时(留针20 min)、出针时(留针30 min,出针时)、出针后(出针后10 min)的双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待多普勒信号清晰稳定后,分别记录这5个时间点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值。操作中需注意入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均应行平补平泻手法。
2.4 统计分析
记录针刺前、入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出针后5个时间点的 Vs、Vd、Vm、PI参数值,并将所有数据录入SPSS系统,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用±s表示,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方法应用t检验,P<0.05为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
3 结果
针刺曲池穴后,大脑中动脉 Vs、Vd、Vm在入针时、行针时分别与针刺前相比,均显著增快(P<0.05),而出针时、出针后的 Vs、Vd、Vm与针刺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曲池穴后4个时间点的PI值与针刺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见表1、表2。
表1 针刺曲池穴不同时间点左侧MCA的TCD各参数的比较(±s,n=40,单位:cm/s)
表1 针刺曲池穴不同时间点左侧MCA的TCD各参数的比较(±s,n=40,单位:cm/s)
注:与针刺前比较,*P <0.05。
时间点 搏动指数(PI)收缩期(Vs)舒张期(Vd)平均期(Vm)0.88 ±0.02 92.00 ±2.63 51.30 ±2.30 67.95 ±1.64入针时 0.88 ±0.02 100.95 ±2.71*64.20 ±6.09*76.65 ±1.81*行针时 0.86 ±0.02 98.60 ±2.54*58.20 ±2.87*73.95 ±2.15*出针时 0.85 ±0.01 87.70 ±2.01 54.15 ±2.35 68.45 ±1.48出针后针刺前0.84 ±0.01 90.45 ±2.63 54.80 ±2.02 70.25 ±1.68
表2 针刺曲池穴不同时间点右侧MCA的TCD各参数的比较(±s,n=40,单位:cm/s)
表2 针刺曲池穴不同时间点右侧MCA的TCD各参数的比较(±s,n=40,单位:cm/s)
注:与针刺前比较,*P <0.05。
时间点 搏动指数(PI) 收缩期(Vs) 舒张期(Vd) 平均期(Vm)0.83 ±0.02 92.00 ±2.67 44.50 ±2.06 65.40 ±1.80入针时 0.87 ±0.02 97.20 ±2.58*54.10 ±2.61*71.95 ±2.14*行针时 0.88 ±0.01 99.45 ±2.23*53.85 ±2.89*71.50 ±2.31*出针时 0.81 ±0.01 90.55 ±2.22 52.40 ±1.80 68.50 ±1.67出针后针刺前0.79 ±0.02 90.55 ±2.71 52.80 ±2.32 68.50 ±1.95
4 讨论
《医宗金鉴》载:“主治中风,手挛筋急,痹风疟疾,先寒后热等症。”有学者[1]发现电针刺激曲池穴可引起大脑中特定区域的激活,进而揭示曲池穴多种疾病的中枢功能机制并具有多元性。另有蔡氏等[2]应用电针刺激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曲池穴和足三里穴,可对其神经功能的缺损具有相对特异性的调节作用。这些都充分说明曲池穴对中枢神经系统可发挥一定作用。
在本项研究,参数Vs、Vd、Vm当中,Vm的生理意义最大,Vm的增高表明脑血管具有较高充盈度并且血流量增多;若Vm降低则表明脑血管充盈度减弱,血流量减少[3]。本研究在入针时和行针时大脑中动脉的Vs、Vd、Vm的血流速度均较针刺前有显著增加,这说明针刺对大脑中动脉血流具有正性调整作用。另一方面,PI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针刺曲池穴没有使大脑中动脉收缩等不良反应。本项实验结果证实了在各种缺血性脑系疾病的治疗当中采取针刺曲池穴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但是,在出针后10 min这一个时间点检测大脑中动脉Vs、Vd、Vm,血流速度无显著变化,其PI与针刺前相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的后遗效应不明显,提示在采取针刺曲池穴治疗的过程中要重视入针得气以及留针行针,以提高临床疗效。
[1] 闫立平,孙忠人,谢兵,等.电针曲池穴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表现[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3):61
[2] 蔡玉颖,刘志顺,王顺,等.电针曲池、足三里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3(6):64
[3] 丁宁,陈伊,郑美华.TCD与神经电生理学诊断[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