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床经验统计看胆经腧穴作用规律与特异性*
2012-10-11张秉芬陈少宗
张秉芬,陈少宗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14)
经络学说认为,“同一条经脉的穴位具有相似的功效和作用,均可治疗本经、本脏或本腑疾病”。这一理论总结实际上蕴含了古人关于经穴作用特异性“循经性”的认识,即本条经脉的经穴效应有别于其他经脉的腧穴。但古人的这一理论总结与临床实践有很大的距离,或者说远离了客观实际[1~2]。本研究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1~2],从临床经验统计角度对“胆经腧穴作用规律与特异性”进行了分析和考察。
本研究对临床经验的统计,仍以《针灸学》[3]、《腧穴学》[4]、《中国针灸大全》[5]为参考材料。相关的统计结果见表1。
从权威文献记载的腧穴主治作用来看,如表1,足少阳胆经的44个腧穴中,与胆腑密切相关的穴位只有16个左右,约占胆经穴位总数的36.4%,而大多数的胆经穴位(约63.6%)的主治作用与胆没有明显的直接关系。统计的这几部针灸著作所记载腧穴主治作用的大量经验,可以说是两千年来较为可靠的临床实践的总结,统计结果表明,“同一条经脉的穴位具有相似的功效和作用,均可治疗本经、本脏或本腑疾病”这一理论总结是极不完备的,并非胆经的所有腧穴都能够主治胆系的病症。由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胆经腧穴的主治作用范围大体可以分为4部分,即头面部颈部病症、上腹部病症、下腹部病症、下肢部病症。很明显,胆经腧穴的主治作用规律在总体上与神经节段性支配规律是一致的,各部位的交感神经的节段性支配规律如《神经解剖学》所示[6]。可以说胆经腧穴的主治作用规律或特异性是由相关神经节段性的支配空间所决定的[7~11]。由于胆经腧穴的主治作用范围涉及多个脏器,所以古人关于经穴作用特异性“循经性”的认识也有很大的欠缺。
表1 胆经腧穴的主治作用规律
虽然与胆高度相关的阳陵泉等小腿部的胆经穴位所处的神经节段(L4~S3)与肝胆所处的神经节段(T7~T9)相距较远,但在脊髓内部,这两个部位的神经节段却有密切联系。研究表明,胆系的神经节段性支配(T7~T9)与阳陵泉、光明、阳辅、悬钟等腧穴的神经节段性支配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从一个侧面进一步佐证了“腧穴-脏腑”相关规律的解剖及生理学基础主要是神经节段性联系的观点是科学的,也就是腧穴的主治规律或特异性是由神经节段性联系所决定的[7~11]。这与以往的同类考察结论[1~2]是一致的。
这个例子再次证明,古人关于“同一条经脉的穴位具有相似的功效和作用,均可治疗本脏或本腑疾病”的理论总结是不成立的,总体上也不存在“经穴作用特异性的循经规律性”,对一种逼真性很差的理论总结进行实证研究不可能获得正向的积极结果。多数以传统概念体系为指导的针灸学的科学研究在立项之初就决定了其结果的悲壮色彩。
总之,本研究的统计结果进一步支持了如下结论:经络学说作为传统针灸学的核心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在传统的体系之内根本不可能得到有意义的修正,事实上也无法进行修正。传统体系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该体系在这种特定的文化土壤中的繁育达到了历史的“完美”,在今天现代科学背景之下,按照原来的传统轨迹根本不可能超越这种“完美”[1~2]。
[1] 陈少宗.从临床经验统计看肾经腧穴的主治规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7):10 -11
[2] 陈少宗.从临床经验统计看胃经“腧穴-脏腑相关规律”[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8):8 -10
[3] 邱茂良,张善忱,余仲权,等.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118
[4] 罗永芬,高忻洙,路绍祖,等.腧穴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5-227
[5] 王雪苔.中国针灸大全[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33-279
[6] 张培林.神经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51
[7] 陈少宗.论腧穴特异性研究中的思维方法问题[J].医学与哲学,2004(9):57
[8] 陈少宗.从传统针灸学到现代针灸学——针灸现代化50年之回顾[J].医学与哲学,2006(9):57-59
[9] 陈少宗.建立现代针灸学理论指导下的针灸治疗体系[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10):1 -3
[10] 陈少宗,巩昌镇.现代针灸学[M].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4
[11] 陶之理,王培良.足三里穴区传入神经元的节段性[C]//中国解剖学会1980年学术会议论文要,1980: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