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式经典诗文语块运用于对外汉语写作实验研究
2012-03-25吴双
吴双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北京 100083)
专题式经典诗文语块运用于对外汉语写作实验研究
吴双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北京 100083)
对外汉语写作教学;语块;经典诗文;留学生;阅读
留学生在汉语写作中,不仅普遍采用汉语口语语体写作,且语言苍白平淡,表达手段单调贫乏,主要原因在于汉语书面语输入不足。根据语块理论,我们设计了相关实验:选用一些古今经典诗文让留学生进行写前阅读,并通过练习的方式强化其习得效应,然后促使他们将所习得的语块运用于写作。实验结果表明,有目的地输入经典书面语语块可有效提高留学生汉语写作水平,读写同步训练可有效改善写作质量。因此我们建议应多选择一些经典诗文语篇作为范文进入写作教材,阅读、写作教学也应彼此打通,相得益彰。
1.问题的提出与假设
当留学生进入中、高级阶段,能否写出基本正确而又符合汉语书面语表达习惯的作文成为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的迫切要求。“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丰美的词汇,灵动的句式,飞扬的文采,读起来如风行水上,意味无穷——这无疑是中国人评价汉语书面语表达质量的关键。而外国留学生在写作时苦于言辞贫乏,表达手段简单,而难以“尽意”,甚至难以“达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其汉语书面语范式输入不足,以致对汉语书面语的感知、应用能力偏低,书面表达多呈口语化倾向。
古今中外的母语学习者无一不是对其母语文化中耳熟能详的经典诗文进行长期的阅读→理解→背诵→默写→应用——读写一体,才培养出运用自如的语言生成能力的,其原理就在于经典诗文这种兼具词汇与语法特征的套语序列十分便于母语学习者整体储存、提取和产出。其实,不仅仅母语写作者需要接受本族语中书面语的涵养和熏陶,二语写作也一样需要,是否有办法可以提高留学生汉语书面语的表达能力呢?
由Nattinger&De Carrico(1992)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的语块(chunks of language)理论认为二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使用频率和接受程度都很高的短语词汇(lexical phrases),由于融合了语法、语义和语境的优势,它们具有较为固定的语法结构限制、稳定的搭配意义和特定的语用环境,可作为既成规则和模式存在于学习者记忆中,当需要表达时就会率先从存储中提取出来,以帮助学习者完成语言组织。这与传统的汉语作为母语教学读写一体理念不谋而合。如果把习得的语块用于写作,那么留学生就会“粮草充足”,必会减轻做“无米之炊”的焦虑。
但二语学习者天然不具备母语者的书面语习得和表达优势,如果促使二语学习者也用阅读理解方式习得二语书面语经典语块并随后写作,是否有助于提高其写作质量?为了了解二语学习者在该过程中的真实学习状态以及他们对这一教学行为的实际感受,笔者设计了相关实验。
2.经典诗文语块运用于汉语写作实验
为了避免在实验过程中,留学生可能因为别的课程学习等未经控制因素介入的影响,在认知能力方面自然发展和汉语知识方面自然增长,导致实验处理的效果受到干扰,而难以将写作水平的提高(因变量)单纯归因于新的写作教学方法(实验变量),所以本实验尽可能缩短时间周期,即在实验处理(进行语块学习)后,紧接着测验留学生的写作情况(后测)。另外,本实验为避免实验效果被混淆,例如留学生开学时可能因身心松散而致使写作水平下降,期末时为应付考试展开强化学习而使汉语水平整体明显提高,而选择在教学节奏较为轻松自然的学期中间开展。
2.1 实验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对外汉语写作过程中汉语语块的专题式经典诗文阅读输入对留学生汉语写作质量的影响。
2.2 有关变量的界定
自变量:以阅读和练习方式习得语块并用于留学生汉语写作教学活动。
因变量:留学生作文中的语言质量。
2.3 实验对象
因本实验旨在考察不同汉语水平留学生在语块输入教学实验前后写作质量的变化,而且该专题的阅读及写作可能具有一定难度,故实验对象选择了二、三年级,即具有中、高级水平的留学生。用于数据分析的46名受试者分别为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选择“汉语写作”课程的留学生,分别来自韩国、日本、葡萄牙、意大利、巴西、瑞典、芬兰、古巴、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印尼、老挝、泰国、蒙古等国家,其中二年级22人都来自一个随机选择的班级,三年级24人分别来自两个随机选择的班级。男生14人,女生32人,平均年龄23岁。
他们分别通过一、二年级所有的考试并处于同一分数段而得以升级,被随机安排在二、三年级相应的平行班级里,均已受过一定的写作训练。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对两班同时采用了相同的步骤进行实验,即实验前测作文题目及写作要求、汉语语块教学及练习内容,实验后测作文题目及写作要求都完全一样,采用同一原则下的评分标准,写作教师均由笔者担任,写作教学时长也完全一样。
2.4 测量工具和实验过程
本研究采用写作测试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进行。实验过程见表1。
表1:实验过程
为了避免前测的写作经验对后测可能产生的暗示和帮助性影响,因此本实验前测、后测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写作内容。
2.4.1 习得语块活动和写作测试
2.4.1.1 按年级分组
该实验采用了两个单组前后测然后比较的设计方式,即对两个年级实验组都先进行前测,然后实施实验处理,再进行后测,并通过比较前后两次测验的成绩来确定实验的效果。即教师在布置关于春天话题的写作内容和要求后,引导学习者进入关于春天的经典诗文语块学习和运用的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只进行活动引导,不评价学习者的具体写作内容,然后将两组前后测的结果进行对照和分析。
2.4.1.2 写作前测(110分钟)
为了便于从前后测试平均成绩的差异中看出实验产生的效果,学习语块之前我们对留学生进行了写作前测,并统计了写作成绩及作文中语块数量。
两个年级实验组的前测写作要求完全一样,都是要求看完7幅图后对图画内容进行连续构思,然后写作400~600字记叙文《失而复得》。教师布置写作内容和要求后,完全由学习者自行写作、完成任务,教师不介入写作过程。考虑到韩国、日本留学生在这两组里所占人数相对较多,我们分别随机抽取了两名来自韩国、日本的留学生的作文,见例1和例2。
例1:以前有一个老爷爷。有一天他想买一个东西。但现在在手中没有钱,所以他决心了取钱。/他去银行以后,等了自己的循序,以后才到了循序,他去工作人员的前边,以后说了。“我要取钱。”工作人员说:“要多少?”“1千块钱。”终于,老爷爷取了钱。但很担心了忘钱。所以他很仔细地在包里躲起来。他放心以后出去了银行。/出来外边以后,他觉得很累。因为他是已经老,还有他的心、身体一直紧张的样子。所以他要休息。他突然发现了一个公园。他决定了公园里有的椅子上休息。/他坐椅子以后,他的包也放在椅子上。他很累了。所以在椅子上体息了大概30分钟。他30分的时间内一边要想买的东西,一边想回家体息。所以他决定了‘快买东西以后回家吧.’/他站起来就走了。但包是还在椅子上了。他舍不得忘记了包。/过了20分钟后,一个年轻人发现了这个包。他看起来这个包是年轻人的。所以他马上去警察居,把警察想找主人。警察说:“当然,这是我的事。”听了警察的话,年轻人回去了。/警察看这个包,但包很熟悉了。所以他想了想。忽然他想起来了老爷爷。下午,他也那个银行取钱了。这时候,他看见了老爷爷。/警察去老爷爷的家,给老爷爷的包。老爷爷取了包以后,对警察说:“谢谢,真的感谢你。”老爷爷这样一个劲儿地说。/老爷爷找了包以后,就去商场买到了东西。(二年级韩国留学生金智慧的《失而复得》)
例2:如今,随着社会迅速发达,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缺乏亲切心。但下段介绍的故事是在现代化的社会发生的,一个老人和钱的故事。/有一天,一位脸上满着皱纹,头发白白的老头儿去银行取了钱。金额也不少,所以他也得用心保管,把钱放在包里,然后从银行里走出去了。/过了一会儿,这位老头儿走得很累,找到一个长凳,坐在上面休息了。然后他休息好了,觉得有精神了,继续走下去了。/后来,有一个男人走过来,在长凳上看到有一个包。他过去捡起来了。他拿着那个包想到底是谁丢的。他自己想也没用,于是他把包交给警察,让他们找失主了。/警察的一位警官打开包,找了失主的线索。最后他找到了失主的身份证。警官立刻查找失主的地址,他自己去找失主,把包亲手交给老头儿了。老头非常感谢警官,跟警官握了手。/从这篇故事可以看出,虽然会有一些不善良的人,但现代的这个社会仍有很多能够为陌生人着想,体贴别人的人。(三年级日本留学生盐野勇辅的《失而复得》)
2.4.1.3 写前指导——开展习得语块实验活动(110分钟)
首先告诉留学生下次课将写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写前指导课上,为了强化留学生习得关于春天的经典语块,教师选用了一些语言相对浅显,而寓意丰富、语言精美,关于春天的古今经典诗文①为了了解是输入接近现代口语的现代语篇,还是更加书面化的古典诗文语块,哪一种更有利于提高留学生汉语书面语产出的质量,我们分别选取了现代文学经典名篇朱自清的散文《春》,唐诗经典名篇《春江花月夜》和一些唐诗名句,以及《文镜秘府论·地卷·九意·春意》中经典四字对偶句作为阅读语料。,通过阅读、视听及多种练习方式向留学生作“输入”式熏染。教学与练习过程为:
1)练习一:利用教室配置的多媒体视听设备欣赏朱自清《春》散文配乐朗诵音像;要求学习者默读或朗读朱自清《春》散文;要求学习者用书面形式简要回答问题。
2)练习二:利用多媒体视听设备欣赏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歌配乐朗诵音像;要求学习者默读或朗读《春江花月夜》;要求学习者读后填空;要求学习者用《春江花月夜》中的句子替换相同意思的口语语段。
3)练习三:朗读“唐诗选读”中的诗句;要求学习者选用“唐诗选读”中的诗句填空;要求学习者选用“唐诗选读”中合适的诗句替换相应的描述语段。
4)练习四:运用语块,进行创造性练习,要求学习者运用练习一、二、三范文中的好句子,将口语化的句子改写成书面语。
与此同时,我们要求留学生注意观察春天景象,用心体会所学诗文对春天美好景象的描写和表达作家思想感情的方式。
2.4.1.4 写作后测(110分钟)
语块操练之后,两个年级实验组的后测写作要求完全一样:要求留学生根据自己对春天的观察和感悟,充分利用上次课所学的描写春天的经典书面语块,写作一篇关于春天话题的汉语作文。见例3和例4。
例3:非常挨冻的东天已经瞒了遗迹。一场春雨冲刷了残冬的遗迹。春来了。/路上、家上的花还有树者提醒了起来。小草们偷偷地从地里出来了。树上的叶子也是偷偷地开起来。过了一段时间小草和叶子很长大了、所以开满了漂亮、美的花,树上的叶子是嫩嫩的,绿绿的。路上都是有色‘绿色、红色、黄色、白色等’。路好像一幅画。/风也是觉得非常善良、温和。如东风是好像很生气的爸爸、但春风是善良、温和的母亲。因春风接近我的身上的时候非常清新、软一些这个羊子是母亲让我抚摸的样子差不多。正好朱熹的“春日”中所请的一样:“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我觉得春风是最有魅力的风。/春雨是常下。这个也是像妈妈一样。妈妈为了孩子什么都可以帮助,什么都给孩子。雨也是为了春天的花、树、等有生命的东西给了水分,营养等。帮助它们可以长大。还有雨是像偷儿一样。它非常偷偷地下了雨、小心的下了雨。正如韩愈的“初春小雨”中所请的一样:“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天像妈妈,温和的、存在的理有是为了我们。(二年级韩国留学生金智慧在写作后测中写的《春天里》)
例4:不知不觉冬天过去了,严寒刺骨的寒风向我们挥手而别。暖洋洋的阳光接替了寒风,告诉我们春天来了。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发现植物也在这个暖暖的气温中悄悄地蹦出了活力,长出了嫩绿的叶芽。/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出自《春晓》。这是中国盛唐很有才华的诗人孟浩然所写的五言绝句。细细咀嚼这个诗篇可以引领我感受春天的生活,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这些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我好像回到了古代,与中国诗人一起看到了这一幕。我也好像看到了这个夜里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他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时光似箭,如严寒的冬天不知不觉中过去了,温暖的春天也会一样过去,春天带来的不仅是温暖,而是生命的气息。小草偷偷地萌芽,嫩嫩的,绿绿的。如杜甫所写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一下就持续几天,但春雨带来的并不是沉默,而是活力。春雨让生命更有精神。/春天还是代表“新”的季节。新的生命,新的一年,新的生活。一年之计在于春,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脸上充满着喜悦。/春天像慈和的母亲,守护着人们,充满了仁爱。(三年级日本留学生盐野勇辅在写作后测中写的《感悟春天》)
2.4.2 问卷调查
写作测试之后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受试者对于汉语经典诗文阅读并操练后写作实验的看法及个人汉语写作用语习惯。该问卷可作为参考,与测试中得到的结果进行比照。
2.4.3 作文评分及语块数量统计
为了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对留学生在实验活动前后的作文,分别从内容思维、篇章组织及句子复杂、流利程度等3方面进行评分,即语言分、结构分及内容分。其中语言分考察文本输出,即有关谴词造句的思维活动,我们主要从词语水平,以及语法错误、用词错误、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格式错误、字数等方面考察衡量语言的准确度,采取根据语言形式错误的扣分原则来评分;结构分主要考察学习者作文中和篇章结构组织有关的思维活动,为了尽可能全面客观地测量学习者篇章结构组织的质量,我们主要从内在层次推理是否清晰严密,以及组句水平(简单句句数、复合句句数)、分段水平、构篇水平、承接水平(通过表示过渡、关联、衔接的段、句、词对全文予以上下承接)等考察并评分;内容分主要考察学习者作文中与思想内容有关的思维活动,为了能较全面客观地衡量学习者与内容有关的思维水平,我们从主题是否鲜明准确、内容是否偏离主题要求、内容是否丰富深化、主次是否清楚突出等角度进行考察并评分①为了保持评分标准的一致性,前后测作文评分人均由笔者担任。。以上3项的总和即为总分,用以测量留学生汉语作文的质量②为了保证前后测量的一致性,减少测量误差,前后测评分人均为研究者本人,按照同一评分标准施评。。
同时我们还对前后测作文的语块数量分别按古典和现代两项进行了统计。
3.专题式经典诗文语块输入实验结果分析
为保证实验的精确性,便于定量处理和分析,我们对于凡有可能进行量化调查的材料,都进行统一标准的测量,对留学生的作文评分、语块数量、调查问卷等均采用统一样式和标准施行。
3.1 留学生前、后测作文中语言单项成绩相关小样本假设检验
我们主要想考察的是二、三年级留学生在实验前后作文中语言单项成绩是否发生了变化,因此使用t-检验:平均值的成对二样本分析,对其前、后测作文中语言平均成绩进行了相关小样本的假设检验,见表2。
表2:t-检验:平均值的成对二样本分析
从表2可见前测中两个年级留学生语言平均水平差不多,三年级(66.75)比二年级(65.05)仅高1.7分,说明高年级留学生书面语言表达基础依然薄弱,然而在后测中双方均取得明显进步,分别较前提升了10.19分、13.88分;自由度df分别为20、23;所求/t/分别为4.09和7.59,均大于单尾临界值1.73和1.7,p值均小于0.05,所以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保留备则假设,二、三年级留学生在实验后书面表达能力均较前有显著提高。尤其三年级比二年级后测成绩提高了5.39分,表现出高年级具有很大的提升潜力,因此我们推想,语块教学法均有助于中高年级留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尤其适宜于在高年级留学生写作课教学中使用。
3.2 “春天”经典语块练习平均成绩统计与分析
为了强化留学生对“春天”话题写前语块的习得效果,我们特别安排了相关练习,两组练习平均成绩统计见表3。
可以看到三年级在“简要回答问题”上的分值较高(5.98),说明其概括能力高于二年级;在“填空”题上两个年级成绩(5、5;5.95、5.96)几乎一样,说明他们在学习和初步理解所读经典语料的能力上是一致的;在“替换”题上,三年级留学生更偏好较长的诗篇,对《春江花月夜》掌握得要稍好一些(4.8),而二年级则偏好篇幅短一些的“唐诗”(4.7)。总的来说,二、三年级留学生在进行练习一、二、三的操练中成绩差别不大,这说明,无论阅读现代还是古代经典诗文,中高级留学生在内容理解和语言上并不存在特别的困难。然而,在仿写和改写题中,三年级成绩明显高于二年级,尤其是仿写题上差异最大,可见阅读练习成绩和年级高低呈正相关。
三年级留学生在回答问题、仿写造句、口语改写成书面语方面水平明显高于二年级。可惜实验在书面语改写环节上用时太少,所以很多留学生未来得及完成这一题,但他们都一致认同该练习对他们的写作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3.3 前、后测作文中语块数量统计与分析
我们对前后两次作文中的语块数量进行了逐篇逐句的统计,将留学生在文中引用和化用的语块分为“古典”和“现代”两类①写作前测中出现的成语、惯用语、套用的句式(如“他健步如飞”,“又沉又重”),无论用得对错(如“张老爷高兴得蹦蹦跳跳”),都视为使用了语块。而明显由留学生组装出来的生涩句子(如“李先生很感激对警察和找到给自己的人”)不计入语块数量统计。后测中主要选择留学生使用了与“春天”经典诗文语料内容和词句相关的句式计入语块数量统计(如“小草偷偷地萌芽,嫩嫩的,绿绿的”)。,发现后测较前测有很大进步,见表4。
表3:“春天”话题写前语块练习平均成绩统计表
表4:前后测中语块使用数量对比
由表4可见留学生在后测中使用的语块数量均明显高于前测,二、三年级现代语块使用数量较前各增加了128、209,可见留学生普遍自觉地直接借用或化用所学语块抒发情怀,无疑,这应当归功于写前语块输入活动。从后测看,三年级留学生自觉运用“春天”语块的数量(现代语块191、古典语块23)远高于二年级(现代语块88、古典语块12),可见高年级留学生对经典语块的应用率更高,这一点在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见表7)。其中,两个年级运用“春天”现代语块的数量(88,191)均远远高于对古典语块(12,23)的运用,后测中古典语块使用数量较前测仅各增7、13,虽然阅读练习中现代散文(745字)字数远少于古典诗词(约1155字),然而实验活动之后,留学生在作文中普遍迅速地将现代语块转化为生产力,可见短时间内留学生对现代语块的习得效果更好。我们推想这应该就是二、三年级后测作文语言进步的原因。
3.4 后测作文中语块数量与后测作文语言质量的相关系数及分析
考虑到影响写作语言质量的因素非常多,只有进一步证明语块数量、练习成绩与后测作文中语言成绩之间的相关程度,才能印证语块习得活动对后测作文中语言成绩的提高是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我们进行了相关系数的统计,见表5。
表5:前后测中语块数量与语言成绩相关系数对比
表5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颇为异常的情况,即在关于作文语言质量的印象与其语块使用数量的相关程度上,二年级(0.174→0.522→0.737)其实比三年级(0.346→0.395→0.553)从低到高的跨越幅度要更大。而这点与问卷调查的结果相异(见表6、表7),这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现象呢?
从作文看,多数留学生语块化用恰当,上下关联得很好;但有些来自西方国家的留学生可能由于文化陌生的原因,较少使用练习中出现的语块,然而作文语言想象丰富,用语生动,连贯流畅;另有部分留学生则过度使用语块导致堆砌失当。这说明影响作文语言质量的因素很多,语块虽然并不是唯一提高作文质量的途径,但这些常见表达春天的汉语语块出现频率高、用途广泛,的确能有效地增强留学生的语言表现力。
在前测作文中,二年级由于会使用的语块极少,基本上靠朴实的语言来写作,即使用上了语块,也多为口语语块,如“王大爷今年已经八十出头了”,“不瞒您说春节的时候小偷特别多”,“要歇息一会儿”,“小伙子一下子想起来了爸爸妈妈的话”等。而三年级的语块似乎正由口语化向书面化过渡,如“回家以后我才发现两手空空的,刚取的钱找哪儿都没找到,焦急得不得了……听到警察的话,我才恍然大悟,胸中充满了感谢之情,对警察和那位素不相识的年轻人表示感谢。”
后测中,我们发现,二年级留学生虽然使用语块的数量总体不及三年级多,有些人还不太会用语块,然而尝试用语块的多半都用到了“实处”,如“我很喜欢吹面不寒杨的春风。中午,吃饭后躺在闪太阳的有大窗户的房间里看书的时候,太阳很暖暖地闪着我,带着青草味儿,好香的花味儿的风微微着吹了我的脸。太舒服了,真的像妈妈的手抚摸着我一样的感觉。”而三年级明显比二年级对语块的使用更多,一方面产生了许多语言质量高的作文,但另一方面出现了不少堆砌语块的作文,如“清凉的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特别是茉莉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高兴起来唱春天的歌,蝴蝶飞来飞去跳舞在花前。”这两例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朱自清的《春》中“‘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段话,但前者是化用的,让所学语块为自己的表达服务,而后者则是完全套用了这段话以及摘自《文镜秘府论·春意》中的对偶句“蜂歌树里,蝶舞花前”,文章中仿佛失去了自我。参考调查问卷(见表7),我们发现,二年级留学生更多地采用了“间接运用”的方式。
可喜的是,三年级后测中出现了一些带有创造性化用的书面语块:“花香进蜂,草香进蝶”,“鸟歌森里,花舞风中”显然源自对“蜂歌树里,蝶舞花前”的仿写。“春雨让你感觉有点冷,但他们知道,场场细雨催春近,换起装,颜色一天又一天地深”,“风里带着各种花的香,去年的树叶半空中飘荡。山林绿色满着树,鸟儿安在自然风光中”,这些文白夹杂的句子,是留学生在读了古典语块之后,自然产生的“唱和”,虽然还不够流畅,甚或存在诸多错误,但其韵律之和谐动听,内容之生动含蓄,语句之凝练紧凑,无疑给留学生作文平添了浓郁的中国书卷韵味。
3.5 问卷调查
为了考察参加实验的二、三年级实验班留学生对实验中使用的提高语块学习意识活动和产出性训练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认识,我们同时对其进行了问卷调查。
在问及留学生关于写前的练习对作文所产生影响时(见表6),二、三年级分别认为“帮助很大”和“帮助较大”的留学生共计27.3%、92.2%;与此相反,二年级留学生对该活动感觉“一般”的则很多,高达72.7%,而三年级留学生则只有7.8%人数感到“一般”和“帮助较小”。这几个数值差距非常大,可见高年级留学生中受益者多,而中年级留学生则觉得受益不大,可能类似活动更适宜在汉语水平高的留学生中开展。
表6:“写前我们学习并做了‘关于春天’的语言练习,你觉得它对这次写作有帮助吗?(只填一项)”不同选项人数的百分比
在问及留学生对语料使用的情况时(见表7),三年级留学生表示“用得很多”的比率(38.5%)高于二年级留学生(22.73%),而表示“不知道该怎么用”的人主要以二年级留学生(22.73%)为主,三年级则只有3.9%,远远低于二年级。由此可见,高年级留学生利用语料帮助写作的能力明显强于较低年级留学生。但有意思的是,二年级留学生表示“间接引用了”语料的人数(31.82%)远高于三年级(19.23%),综合表5,可见他们更多的是受到语料中描述春天情思的启发。该实验中还有一些现象呈不规律性表现,印证了笔者在教学中感到两个实验班留学生具体写作水平良莠不齐的现象。
表7:“写作中,你运用这个语言练习中的材料了吗?(可多选)”不同选项人数的百分比
在经典诗文的语言、结构、内容三方面,留学生更喜欢哪一项?而哪一项又给予了留学生更大更实际的帮助呢?见表8。从表8可见“语言”一项,三年级留学生选择帮助“非常大”和“比较大”的共占81%,占绝对主流,远高于二年级留学生(46%);“结构”一项,三年级留学生认为“非常大、比较大”的占大多数(66%),比二年级(38%)感觉更好;“内容”一项,三年级(81%)、二年级(82%)的留学生都充分肯定了从经典诗文的内容中得到了丰富的借鉴和启发。当问及留学生是否“喜欢”这些语料时,二、三年级各有59%、73%的留学生表示“非常”和“比较”喜欢这些语料中的“语言”形式,各有63%、58%的留学生喜欢其“结构”,各有72%、81%的留学生喜欢其“内容”。除了少数语言基础明显较差的留学生对“语言”和“结构”感到“帮助较小”和“不太喜欢”外,无一人认为“没有帮助”和“不喜欢”。
如果说留学生回答该活动对己有多大“帮助”属理性认识的话,那么,他们对这些中国人喜爱的经典语块是否“喜欢”并乐于接受即探寻考察他们的感性认识。我们发现,对“语言”一项,三年级留学生(81%,73%)觉得“帮助”大,也“喜欢”的人数都高于二年级留学生(46%,59%)。
我们想可能是由于低年级留学生在心理上觉得更需要学习规律性强、看似简短一些的句式,而高年级则在语言和内容上更喜欢接受富于文化内涵的经典语块。
表8:“你觉得这些诗文练习材料对于你写作中哪方面的帮助比较大?你感觉更喜欢它的哪方面?”不同选项人数的百分比
当问及留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时(见表9),分别有46%、65%的留学生选择了朱自清的《春》,因其语言简明易懂,内容感人,位列第一;但也分别有59%、35%的留学生喜欢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该诗语言华美,离别思乡的主题非常贴近留学生的心理,也反映出留学生对具有语篇性质的经典诗文的喜爱。相较而言,唐诗和对偶句效果较“一般”,然而,在作文中,留学生引用除了常常引用《春》外,也多引用唐诗和对偶句,对《春江花月夜》引用似乎不多。留学生对语块的选择反映出了不同的使用心理机制。
表9:“对这些语言练习材料,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是哪些?”不同选项人数的百分比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笔者原先担心所输入的语料由于多半采用古代汉语写成,可能留学生普遍会无法适应而采取排斥态度,但事实上,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传世经典语块也同样被留学生乐于接受和运用。对于现代语块,由于留学生来华留学所学主要以现代汉语为主,所以掌握和运用得都更好。而对于古典语块,笔者特别关注了来自西方国家的留学生,虽然他们对古典语块用得相对较少,然而问卷中他们明确表示自己非常喜爱这些古典语块,尤其喜爱《春江花月夜》所表达的诗情画意——由此推想,这可能跟学习和操练时间太短暂(仅110分钟)而影响习得效果有关,也可能跟地域文化之间的陌生程度相关,如果进一步强化对古典语块的教学和操练,无论是来自东方还是来自西方国家的留学生作文中的文采都将会更好。
4.实验的理论依据
留学生的后测作文,虽还有很多语言错误,但无疑比前测作文的意象更加丰富,语言也更加优美、流畅、地道。那么,短短的110分钟的语块习得活动对写作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根据Pawley&Syder(1983)的假设,如果二语学习者大脑中也存储了大量的目的语语块,在写作时就可以减轻从思维到词汇提取、加工、表达整个认知过程的负荷。从留学生在学习了专题式经典诗文语块后的应用情况看(如例3和例4),留学生在书面表达的文采以及丰富性、地道性等方面明显胜于前测作文,体现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特点,尤其是高年级留学生在流利度、准确度和连贯程度上,比较低年级留学生表现得更好。这证明语块理论用于对外汉语教学是有积极意义的,语块教学不仅减轻了留学生在相关话题写作中进行语言规划、信息加工和编码的负担,也提高了他们使用汉语的自动化和丰富程度,有效解决了他们在写作过程中既要根据句法规则临时组装句子,又要解决思维的复杂性和记忆生词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Krashen(1985)的输入假说认为语言习得的有效途径是输入大量可以理解的语言,而且输入的语言应该略高于目前语言水平,而Swain(1985)认为,除了必要的可理解性输入,二语学习者还应该进行可理解性语言输出,只有当输出活动中伴随着有意识的分析和修正时,才会有助于二语学习者流利和正确地使用目的语。因此,写作教学应该在有意识地输入相关语块的同时,促使留学生积极应用那些适合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精彩语块展开写作,但这中间有一个重要环节,即学习者习得语块的过程,因此该实验设计了相关输入与习得的练习。
1)输入语块
我们选择了专题式经典诗文语块,从基础和实用两方面对留学生进行输入。一方面,利用多媒体视听朱自清《春》、《春江花月夜》和一些唐诗的配乐朗诵音像;另一方面,组织留学生阅读这些经典语料,且予以辅助性讲解,以期使其输入足够的相关信息,并尽可能消除输入障碍。
2)辨认语块
读后简要回答,以及对唐诗上下文的缺失部分进行填空,用所学语块替换有相同意思的口语句段,都是为了唤起留学生对汉语书面语韵律美的感知,培养留学生在注意、分析、记忆和获取信息的认知基础上,提高辨认语块和识别语块的能力。
3)积累语块
练习,既是输入活动,同时也是输出活动。简答、填空、替换练习首先强化留学生对春天语块的准确理解和记忆,促进他们将春天语块的知识纳入现有的汉语知识结构,同时,要求留学生用所学语块完成输出任务,目的也在于强化他们对语块记忆储存和检索提取的能力。只有对有关春天的经典语块的用法熟悉了,留学生才能在写作春天话题作文时提高大脑中搜索和获取所储存春天语块信息的速度。
4)运用语块
仿写造句,是促使留学生进行创造性模仿,用产出性方式进行的练习,该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语言知识建构过程,使留学生对经典诗文语块用法的印象更加深化,从而检验其内化吸收的效果;列举一些留学生日常写作中出现的口语化语段,要求留学生运用所学的经典语块将其转写为意义相同的书面语语段,目的是为了促使留学生通过运用新学的书面语块来替代常用的口语化表达,加速留学生对春天语块的内化吸收过程,从而使其表达更准确流利,语汇更丰富。要求留学生撰写春天话题的作文,促使留学生进一步综合运用所学的春天语块创造性地生成一个完整的书面语篇,使语块习得活动真正成为推动留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提高的助力器。一方面可增强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对留学生的熏染,使其表达更富于中国文化意蕴;另一方面,有利于留学生将其口语体写作转变成精练的书面语表达。
从语言练习的习得效应看,在输入足够的相关信息后,启发留学生进行一系列由浅入深的练习是必须和可行的。这些练习并不是与写作无关的机械重复,而是螺旋式地提升了留学生的写作水平。
5.结语
该实验证明,经典诗文语块的输入,产生的效果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从留学生后测作文的统计(见表5)和问卷调查(表6、表7),我们发现,不同年级留学生对所学语块的运用和感受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从实际的写作看,二年级留学生起点低,但进步非常大,他们就像新海绵,一方面对那些自己还不太熟悉和理解的诗文语块颇感生涩,但另一方面一旦发现了新养料,便猛劲吮吸,并马上笔下生辉。而对于三年级,从问卷看,高年级留学生自我感觉非常好,自觉能将语块综合利用于写作中的能力很强,然而从写作看,却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部分人创造性地运用语块,借助所学语块的“推力”,“龙飞凤舞”起来;而另一部分人,却沦落于抄袭与堆砌。
但尽管如此,经典诗文语块的输入对于迅速提高留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实效性是毋庸置疑的。该活动“打破”了写作和阅读课“分家”的界限,Krashen在其“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中指出:“可理解输出不足以在实质上帮助语言能力的习得,要发展语言能力更理智的做法是增大可理解输入”(1998:175-182),可理解输入是第一性的,二语习得的关键是接触大量可理解,有趣又相关的目的语;同时,Swain提出的“输出假说”(Output Hypothesis)认为,学习者必须经过大量的语言输出活动才能内化输入的语言,最后达到习得语言的目的,即写作可有效提高留学生的汉语综合能力(1985),即输出是第二性的,写作有助于将已理解的输入转换成输出能力。这二者的结合与中国传统的先“博闻强记”,而后“妙笔生花”,“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理论意义是一致的。
该实验尚存许多有待完善和探讨之处,如将一次语块输入活动延续为多次反复进行,效果必然更加理想。另外,鉴于时间关系没有开展朗读练习,如果能培养留学生正确朗读、熟练朗读和用表情朗读的话,可能更有助其习得汉语书面语语感。同时,如果对一年级留学生也开展该项实验,可能更有助于衡量高、中、低年级在习得语块上的具体差异,有利于我们了解在编写教材时怎样才能更准确地将合适的经典语块编入相应具体教学步骤。
我们建议应该在中、高年级写作教材中多选入经典诗文语篇,尤其是多选现代经典诗文语篇。对古代经典诗文不必刻意回避,但虑及其语言较为艰深、形式与当代语篇形式较为脱离等不利因素,可多拆分为语块形式选入,留学生也会爱学和爱用。
总之,对外汉语教学界亟需有效解决如何提高留学生汉语书面语表达能力的问题。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期待同行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有效的研究。
Krashen,S.D.1985 The InputHypothesis Issues and Inplications.Longman.
———1998 Comprehensible output.System(26):175-182.
Nattinger,J.&J.DeCarrico.1992 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38-44.
Pawley,A.&F.Syder.1983 Two puzzles for linguistic theory:native-like selection and native-like fluency,In J.C.Richards.&R.Schmit.(eds.).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Longman.
Swain,M.1985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In S.Gass.&C.Madden Row ley.(ed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Newbury House.
The Empirical Study of Applying Classical Poem sand Articles to Writing in TCSL
Wu Shuang
(College of Chinese Studies,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teaching writing in TCSL,chunks of language,classical poems and articles,international students,reading
The internationalstudents usually use Chinese colloquial expressions in writing because of lacking enough inputof written Chinese expressions.According to the“Chunks of Language”theory,we design an experiment to help the students practise their Chinese writing skills by encouraging them to read a number of ancient classical poems.Then they are required to write essays by using different types of ancient classical language.The results display a dramatic improvement in international students’Chinesewriting competence.Thus the necessity of introducing classical poetry in Chinese reading and writing teachingmaterials is proved.
H195.3
A
1674-8174(2012)03-0027-10
【责任编辑 刘文辉】
2011-11-18
吴双,女,四川达县人。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