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试题解题中的思维定势陷阱及应对策略
2012-03-22浙江省杭州四中下沙校区310018李正佑
浙江省杭州四中下沙校区(310018) 李正佑
地理试题解题中的思维定势陷阱及应对策略
浙江省杭州四中下沙校区(310018) 李正佑
一、地理概念感知的思维定势陷阱
地理概念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所反映地理事实的属性进行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后得出的反映地理事实属性的知识,它体现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地理知识的推演、地理原理的建立都离不开地理概念。因此对地理概念的准确理解与灵活应用是地理学科的基本要求,也是学习和掌握地理科学的关键。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是学习和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中心环节。能否对地理概念作出准确的理解是高考检查考生对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程度的重要手段。
【例1】(2012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第1小题)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召开,大会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第(1)题。
(1)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有
①推广太阳能、核能
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
③增加森林面积
④提高单位GDP能耗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错因分析】本题结合“气候变化大会”热点材料考查节能减排的知识。结合高考后学生和教师的反映,笔者认为命题者可能希望适当地提高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于是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设置了思维定势的陷阱:①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②降低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容易对这两点思维定势陷阱视而不见的一般是平时学习比较粗心的考生。一方面是这些考生没有仔细看清概念,将降低“非化石能源”的比重误读为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另一方面可能与思维定势有关:教师在复习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注意分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与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区别:增加森林面积可通过吸收二氧化碳来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但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部分考生因此会首先排除选项③(笔者认为命题者在此处的表述存在一定缺陷,从某种程度上对考生产生了误导作用)。基于以上分析,部分考生就会错选答案A。这种错误的产生,一方面应归因于命题者题干表述上的不严谨,另一方面应归因于考生受思维定势影响,审题不认真。
【应对策略】规避地理概念感知思维定势陷阱的重要方法是正确理解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改变传统的“强化死记硬背,轻视能力培养”地理概念的教学方法,利用归纳法、比较法等多种方法掌握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比较是地理概念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基本方法。比较地理概念的异同,明确不同概念的区别及其联系,通过对比法和类比法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似、相反或者包含关系的地理概念进行比较,区分其异同,达到深化概念特性和分清概念内涵的目的。如此题组中的“非化石燃料”和“化石燃料”是一对矛盾概念,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同时还需要通过训练消化和运用概念。
二、图像信息获取的思维定势陷阱
图像信息指包括地图、原理示意图、统计图和联系图等各种类型图像提供的信息。地理试题以图像形式提供信息,不仅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而且能更好地考查考生的读图用图的能力,体现地理“能力考查”的指导思想和命题意图。获取图像信息包括从图像的名称、图像、坐标刻度等地理图形语言中获得解题信息。但试题命题者会有意在图形语言中设置陷阱(如坐标刻度大小差异产生的柱状错觉等),从非智力因素角度增加试题的“难度”。
【例2】(2009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第4~5题)读图,完成(1)~(2)题。
世界不同地点气温和降水年变化图
(1)四地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A. ①温带海洋性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
B. ②热带草原气候;③温带季风气候
C. ①温带季风气候;③亚热带季风气候
D. ③地中海气候;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2)四地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仅分布在北半球
B. ②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
C. ③主要分布在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
D. ④主要分布在纬度40°~60°的大陆东岸
【错因分析】本组题通过图像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很常规的。按理难度应该不大,但根据《解读2009 备战2012 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第(1)题难度为0.68,第(2)题难度为0.42。面对普通统计图很多考生按照思维定势轻松判断出四地的气候类型:①为温带季风气候,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③为热带季风气候,④为地中海气候。判断出气候类型后,却找不到正确答案,这实际上是一种“警示”信息。因为命题者暗暗地设置了两个陷阱:①是气温和降水量的图例。命题者一反常规,把传统的“曲线表示气温,用柱状表示降水”图例颠倒了——用曲线表示降水,用柱状表示气温。②是纵坐标刻度上的差异。此组题的四幅图中无论是降水量,还是气温,其标注的数字有差异。这种思维定势的陷阱在其他年份其他地区的地理试题中也多次出现。
【应对策略】从图像上获取信息的关键是严格遵循图像判读的顺序和方法。不同的地理图像有不同的判读方法和步骤。坐标类统计图判读时一定要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图例、横坐标、纵坐标、变化趋势、极值点等都不能忽视。特别是同一幅图有多个坐标和多条曲线时,一定要分清不同曲线表示的不同地理事物。同时还要注意不同图幅之间纵坐标刻度上的差异,千万不要只关注曲线和柱状的高低。越是熟悉的统计图,越是要仔细认真。切勿陷入思维定势的陷阱。如果出现上述按常规思路无法找到正确答案的时候,考生应该重视这种“警示”信息,立即转换思路,按统计图的判读要求重新认真审题,跳出命题者设置的陷阱。
三、地理知识迁移的思维定势陷阱
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可以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和转换,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在实际操作和运用过程中,部分考生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在新的问题和情境面前往往表现出手足无措,或是对知识点的生搬硬套,或是东拼西凑、胡乱编造,直接影响了解题的效果。
【例3】(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卷第1~2题)下表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布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完成(1)~(2)题。
国家甲乙丙丁城市化水平(%)90 83 66 32
(1)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
A. 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
B. 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
C. 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
D. 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
(2)下列关于乙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口出生率低
B. 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
C. 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城市
D. 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
【错因分析】该题组从能力考查来看,主要考查地理表格的判读和知识迁移能力。“命题者主观上认为这是一组难度适中的题目,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此组题目却成为浙江省2011年文综高考地理部分失分率最高的题目之一”。教材中关于城市化差异的内容是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方面进行对比,具体国家并没有涉及到日本和沙特阿拉伯。第(1)题根据表格可判断甲为英国,丁为泰国。首先将A和B选项排除。接下来部分考生就掉进了命题者设计的知识迁移陷阱——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日本是经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一般在75%以上,沙特阿拉伯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一般较低,答案应该选D。实际上,“沙特阿拉伯石油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农业比重小,城市化水平较日本高”,“沙特阿拉伯因地理环境较为干旱,荒漠广布,农业欠发达,同时因石油资源丰富,开采加工发达促使城市化水平较高”。【应对策略】针对命题者设计的此类知识迁移陷阱,考生一般很容易上当,而且很难意识到。考生不能实现知识有效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缺乏知识转换的场所和条件。转换问题情境,将问题进行类化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解决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平时复习时,注重知识的正向迁移,避免出现想当然的思考方式,及时发现知识漏洞,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另一种方法是针对此类组题可先看第(2)题的答案。用第(2)题的答案来验证第(1)题选择的正确性。也就是通过第(2)题中“A和B选项的阐述均符合日本”的“警示”信息,对第(1)题做出正确判断。但很多考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导致解题的连环错。
总之,对于思维定势这类“非智力因素”陷阱,解决的关键是审题要仔细、认真,时刻提醒自己面对熟悉的题目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避免陷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