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股动脉穿刺行脑血管介入治疗后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循证护理
2012-03-20许金兰李先锋马红英蒋利玲
许金兰 李先锋 马红英 蒋利玲
(广西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南宁市 530022)
脑血管介入治疗是指在X线电视监视下借助导引器械(针、导管、导丝)经血管途径递送特殊材料进入神经系统病变区,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治疗技术分为支架植入术、球囊扩张术、血管内动脉溶栓术、机械碎栓术、血管栓塞术、血管内药物灌注术等[1]。脑血管介入穿刺术主要采用股动脉入路进行穿刺。随着介入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脑血管介入治疗以其安全、微创、效果好等优势被迅速推广应用,但其毕竟是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措施,术后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循证护理是近年来逐渐发展并成熟起来的护理模式,我科将循证护理应用于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护理中,有效地预防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增加了患者术后身体的舒适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我科病房经皮股动脉穿刺行脑血管介入治疗者84例,其中发生并发症6例,男2例,女4例,年龄43~68岁,均在接受经皮股动脉穿刺行脑血管介入治疗后发生股动脉穿刺并发症,其中皮下淤斑2例,穿刺处出血2例,皮下血肿1例,假性动脉瘤1例。
1.2 方法
1.2.1 循证护理问题 科室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小组成员由1名科主任、1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士、2名责任护士组成。成员均接受过循证护理知识的培训,掌握了有效的循证护理方法。循证护理小组针对介入治疗患者的病情,采用循证护理方法寻找临床需要解决的护理问题,脑血管介入术后24 h内由专人护理,及时询问患者的主观感觉,结合相应的体格检查,经过综合分析评估,总结出脑血管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常见的并发症:淤斑、出血、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
1.2.2 循证支持 根据提出的循证护理问题进行文献查询,找出循证支持,结合临床经验及患者的病情和需求,提出现存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找出最佳证据,制定护理计划,落实护理措施。
2 循证护理
2.1 瘀斑
2.1.1 循证 穿刺部位皮下瘀斑是介入治疗后常见的皮下渗血表现,其形成原因为穿刺处压迫不当或反复穿刺导致少量血液渗入皮下;术中、术后使用抗凝药物;肢体制动不严,以及患者自身的血管因素,如过度肥胖、凝血功能欠佳、血管畸形等。淤斑的出现大多在术后24 h内,局部皮肤表现为青紫色,触痛。之后的1~3 d内皮肤的青紫色会加深,5~6 d后经过自身的吸收,淤斑颜色逐渐变浅至消退。
2.1.2 护理措施 脑血管介入治疗术后应加强对患者穿刺肢体的观察,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皮肤的色泽及温度、淤斑的大小及扩散的速度,及时为患者讲解出现淤斑的原因、颜色的变化情况,减轻其焦虑与不安。淤斑出现1周内禁用热毛巾湿敷穿刺处。如果短期内淤斑颜色快速加深,或者范围明显扩大,可能与手术后服用抗凝剂有关,应及时报告医生,做好相应的对症处理。
2.2 出血
2.2.1 循证 术后穿刺点出血多由于穿刺不当,穿刺部位过高或过低,血管损伤,过度抗凝和压迫止血不当,术侧肢体不能严格制动,或术后过早下床活动等原因所致。
2.2.2 护理措施 术后加强巡视,在取得患者和家属同意情况下,将术侧肢体用约束带固定于床尾,防止肢体过度屈曲[2]。制动卧床期间,协助患者的生活所需,嘱患者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冒,防止因咳嗽、打喷嚏而增加腹压导致穿刺处出血。多进食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高营养、低脂、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以免大便用力引起穿刺处出血。一旦穿刺处出血,立即采用指压法进行止血,戴上无菌手套在穿刺点处手指压迫20 min,以不再出血为宜,然后用多层无菌纱布重叠放置于穿刺处,再采用“8”字形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或者采用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对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配合医生积极处理。
2.3 皮下血肿
2.3.1 循证 穿刺部位皮下血肿是血管内穿刺插管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3]。产生的原因一般是由于患者自身的血管情况,如血管硬化、血管壁变脆、血管滑动等,致多次反复穿刺使血管壁损伤;术中使用抗凝剂、溶栓药、扩血管药物;术后穿刺部位压迫止血不当;患者未按要求制动,有增加腹压的行为,这些因素都会引起血肿的发生。另外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肝肾功能不全、使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过量,均是血肿形成的主要原因。
2.3.2 护理措施 术后应加强巡视,严密观察穿刺部位,触摸术侧肢体足背动脉搏动、皮温变化情况。讲解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嘱其术肢制动,减轻思想顾虑,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皮下血肿多出现在术后24 h内,血肿处皮肤呈紫色,穿刺点周围明显隆起,局部扪及硬块,皮肤张力增高,疼痛明显。原则上应充分止血后将出血向四周分散,局部冷敷。局部皮下小血肿无需特殊治疗,一般可自行吸收[4]。当出现较大皮下血肿时应立即给予术侧肢体绷带加压止血包扎,可以减轻肿痛,减少渗血,根据情况拆除绷带。24 h内禁止热敷,用冷敷一次不超过20~30 min,冷敷后给予浸有50%硫酸镁无菌纱布局部湿敷,也可用马铃薯切片外敷血肿部位,利用马铃薯的消肿散瘀、清热解毒、解痉消炎之功效,加快皮下血肿的吸收。还可以配合理疗,予神灯照射,每日1~2次,每次30 min,可加快皮下血肿的吸收。
2.4 假性动脉瘤
2.4.1 循证 假性动脉瘤也是穿刺部位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其产生多与动脉损伤有关,术前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术后加压包扎力度不够、患者的依从性、高血压与肥胖等因素均可导致假性动脉瘤的发生。假性动脉瘤一般发生在术后24~48 h,表现为穿刺部位大面积淤斑、肿胀、触及有搏动性的肿块,质地较硬,疼痛明显,听诊穿刺部位有血管杂音,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确诊。
2.4.2 护理措施 介入术后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术肢制动8~10 h,护士应加强巡视,每30 min巡视一次,做好生活护理。密切观察穿刺处有无出血、皮下淤血及皮下血肿的形成,一旦有出血或者血肿出现,立即通知医生,重新加压包扎压迫止血,严密观察出血情况及血肿的变化程度,做好记录。同时注意穿刺侧肢体远端血液循环的情况,如皮肤温度、双足背动脉搏动强弱是否一致,用听诊器听穿刺处有无吹风样血管杂音。重视并耐心听取患者的主诉,如穿刺局部疼痛剧烈,应引起高度警惕。假性动脉瘤有出血及血栓栓塞的危险,应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假性动脉瘤一经确诊,立即首选徒手压迫法,加压的力度要适当,不可将血管压闭,为提高压迫的成功率,首先徒手压迫60 min,再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 h,对徒手压迫失败的患者,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手术治疗。本组1例假性动脉瘤患者经徒手压迫治疗获得成功。出现假性动脉瘤的患者,常常表现出焦虑与不安,护士要及时做好安慰工作,解除患者心理疑虑,增强治疗的勇气和信心,以良好的心态主动、愉快地接受手术。
[1]杨 莘主编.神经疾病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1.
[2]赵芝香,唐迎红,许秀萍.经股动脉穿刺行以及介入手术后并发症延迟性皮下血肿的观察及护理[J].现代医院,2010,10(3):87-88.
[3]郭婧颖,符晓艳.脑血管介入治疗术经股动脉穿刺局部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J].重庆医学,2009,8(11):1334 -1335.
[4]张丽娜.经不同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术后及并发症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6(4):196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