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医疗保健消费 培育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
2012-03-20徐盛鑫叶向明胡希家
徐 芸,徐盛鑫,叶向明,胡希家
(《卫生经济研究》杂志社,浙江 杭州310009)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将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医疗卫生作为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在本轮医改中其公益性得到了极大的回归,政府责任得到了较好的落实,而作为第三产业——服务业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属性逐渐被淡化,这可能会导致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走向另一个极端: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居民医疗卫生需要得不到满足,同时对自身健康投资意识不强等。因此,笔者认为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扩大医疗保健消费,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与新“医改”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目标并不矛盾,也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发展战略相契合。
“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通过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其中医疗保健消费作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提升居民医疗保健消费能力、改善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条件、培育新的医疗保健消费热点来实现,从而使医疗卫生事业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健康水平提高作出更大的贡献。
1 提升居民医疗保健消费能力
从消费理论看,消费热点的形成和作用必须有建立在生产发展基础上的较高收入支持。热点消费是属于家庭也属于社会的重大消费项目,需要家庭支付大数额或高比例的收入。因此,从微观上看,参与热点消费的家庭,生活水平必须达到温饱以上。从宏观上看,社会必须具有一定规模并且已经处于等待和选择状态的消费能力,即具有由较高水平的人均居民收入支撑的社会购买力。
按联合国最新统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975~3855美元为中等收入国家。按2009年的汇率计算,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3885美元,已接近中等收入国家[1]。因此,我国居民已经基本具备了扩大医疗保健消费的能力。并且,鉴于医疗消费的特殊性,政府在帮助居民提高医疗保健消费能力方面应该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方面。与此同时,要区分人群,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低收入人群要通过医疗救助,保证其能够消费得起基本医疗;对中高收入人群可以促使其参加商业医疗保险,提升他们对医疗保健消费的层次。
1.1 扩大医保覆盖面,逐渐降低参保居民个人负担比例
据新华社报道,截止2010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医疗保险的人数已有43 263万人[2],加上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有8.34亿人,两者合计,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所覆盖的人数已经超过12.66亿。这意味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不仅实现了制度全覆盖,而且正在快步走向人员全覆盖。但是必须看到,社会医疗保险离覆盖全民还有距离,全国13亿人口中,还有1亿多人还没有参加社会医疗保险,如果扣除其中重复参保的部分,未参保的人数还会再多一些。同时,社会医疗保险覆盖面的扩大并不意味着人民群众医疗保障实际水平的同步提高。从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的角度出发,在稳定并扩大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率的基础上,目前更重要的是减少医保费用的个人负担比例,增加医疗保险的支付比例。为此,政府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1.1 提高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
尽管 2012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和新农合的补助已经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但要真正做到城乡一体或者逐步向城乡一体靠拢(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1000元/元·人左右),各级政府必须继续加大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财政补助力度,使其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水平及财政补助水平逐渐接近。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政府财政更应加大医疗保险这个对改善民生起重要作用领域的投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1.1.2 提高参保居民和参合农民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
在《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中提出,到2010年,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的基金支付“封顶线”要从职工平均工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倍提高到6倍,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根据相关数据,城乡居民政策范围内的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比例由2005年的不到30%提高到2010年的60%左右;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由住院向门诊拓展,80%左右的地区开展了居民医保门诊统筹[3]。随着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推进,参保人的个人就医负担应逐步减轻,享受的医保待遇水平和范围应逐步提高和扩大。因为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报销比例的逐步提高,是提高参保居民医疗保健消费能力的前提之一。
1.2 探索建立补充性医疗保险
补充医疗保险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辅助是依据基本需要之外的特殊需要而建立的,旨在增强人们抵抗疾病风险损失的能力,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补充医疗保险无论在性质、地位还是保障水平、保障内容和实施方式上看,都与基本医疗保险有一定区别,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构成了互补的关系,对居民的医疗保健消费起到一定的补充保障作用。在现阶段商业医疗保险还不发达的情况下,补偿性医疗保险也可作为一种向商业医疗保险的过渡产品。国家应鼓励经济发达地区和有条件的单位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来应对高于封顶线的医疗费用。如北京市2001年开始实施的《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就建立了大额医疗费用互助制度,大额医疗费用互助资金由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用人单位按全部职工缴费工资基数之和的1%缴纳,职工和退休人员个人按每月3元缴纳。大额医疗费用互助资金用于支付起付线以上门诊和统筹基金支付住院封顶线以上的费用。
1.3 发展商业性医疗保险
如前所述,基本医保和新农合的保障水平有限,且仅仅补偿住院或门诊超定额部分的直接经济损失,很多人往往会忽略住院期间的其他间接经济损失,如营养费、交通费、误工费、护理费等。这些也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遏制居民对医疗保健服务的消费。从国际上看,许多国家都将商业保险作为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目前我国“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现状,商业医疗保险应当发挥积极的补充作用,以满足社会高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扩大和提升居民对医疗保健的消费层次和水平。
一是在制度设计上将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社会医疗保险遵循广覆盖原则,重点解决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保证社会公平;商业健康保险遵循自愿配置原则,重点解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以外的需求。二是完善和落实配套支持措施。在税收政策方面,落实“企业补充医疗保险4%税前列支”的政策,既支持了商业保险发展,也没有增加财政负担。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甚至可考虑对企业和个人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给予减免税收的政策。三是促进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要建立协调合作机制,在覆盖人群、目录范围、保障水平等方面紧密衔接,促进商业保险提供有效的、对社会医疗保险起到补充作用的产品和服务。据麦肯锡(McKinsey & Co)的咨询顾问在2010年年底时预测,中国的私人保险可能会变得更便宜、更容易获得,到2020年将形成一个规模达900亿美元的市场。这个数据未必准确,但一旦商业医疗保险形成气候,成为社会医疗保险的必要补充,必将对扩大医疗保健消费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 改善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条件
社会已经具备支持消费热点所需的生产技术水平、生产规模扩大和生产结构调整的能力,是消费热点形成的生产力基础。扩大医疗消费的前提之一是必须能提供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针对目前存在的“看病难”问题,必须理清思路,加大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与可得性。
2.1 提高医疗保健服务的供应能力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医疗服务体系特别是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投入力度,将其作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五大重点之一,其出发点就是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如在经济发达、交通较便利的地区应基本建立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每个县(市)至少有1所达到二甲水平的综合性医院,所有建制乡镇都有1所达到国家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行政村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努力提升农村基层卫生基础条件、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农村医疗整体服务能力,基本建成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提供充分的保障。
2.2 建立医疗保健服务人才配套政策
医疗保健服务的提供者—医护人员是扩大医疗保健消费的前提之一。随着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投入的加大,我国医疗保健机构的硬件设施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由于人才的缺乏,导致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低下,居民仍然向上一级大医院聚集,造成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下降,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忙闲不均,最终造成居民看病难,也抑制了居民对医疗保健服务的消费需求。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医学人才进入基层医疗机构,使他们贴近居民,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护人,为居民扩大医疗保健消费提供基础。
2.3 大力发展民营医疗保健机构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有利于增加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扩大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也有利于建立竞争机制,提高整个医疗服务体系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多年来,准入一直是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第一个环节,针对目前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进入难、限制多的问题,必须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各类医疗机构,社会资本可按照经营目的,自主申办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依法登记,分类管理;同时,在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时优先考虑社会资本,制定和调整区域卫生规划时要给非公立医疗机构留有合理空间;另外,还要尽可能简化并规范外资办医的审批程序,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设立审批权限由国家下放到省一级,外商独资医疗机构的设立由卫生部和商务部审批[4]。
3 培育新的医疗保健消费热点
医疗保健消费热点的形成除了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外,还需要一定的政策环境,其中主要是经济政策环境。政府支持或限制的经济政策,对消费热点的形成将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医疗保健是我国的技术水平、资源、生产能力可以支持和保证的服务;其次,医疗保健消费的关联效应大,扩大其生产规模可以促进主导部门生产的增长,而且可以带动一系列产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如制药、医疗器械制造、IT、保险、建筑等行业;最后,医疗保健服务是一种优效产品,符合人类消费的本质要求,同时它又是生命期长、消费需求能够持续增长的产品,可以在较长时间里作为消费热点,拉动市场繁荣,促进生产增长,在其进入常规消费阶段后,仍具有稳定的消费需求。麦肯锡顾问认为,“如果中国的医疗保健支出只是与预测的GDP增幅保持一致,到2018年相关支出将增至4800亿美元。随着保险覆盖更完善,高质量的保健护理更容易获得,老龄化、城市化和生活方式转变将导致的需求上升,医疗保健开支的增长速度可能会快于GDP。如果到2018年,医疗保健开支达到GDP的6.5%,那么市场规模可能会再增加1500亿美元”[5]。可见,从医疗卫生领域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来看,这是一个很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应该把更多的资源用于维护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作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引导,创造条件培育医疗保健消费热点。
3.1 满足民众对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
医疗保健作为具有一定福利性质的产品,政府的投入会对医疗保健消费热点的形成起到极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政府投入的目的主要在于能够保证满足居民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医学科技进步;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对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优惠政策;对民营医疗机构的税收优惠及合理补助等。
3.2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
解决看病难问题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单靠国家的投入远不能解决医疗资源短缺和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为此,2010年12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发改委、卫生部等部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文件的出台,首先将改善民营医疗机构普遍面临的准入门槛高、经营压力大、发展空间小、技术人才缺乏、监管机制不健全、社会氛围不佳等困难和问题,让其拥有与公立医院公平竞争的环境。其次将缓解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目前我国的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造成了看病难问题,第四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结果均显示,城市地区看病比偏远地区、农村地区更难。而社会办医的特点就是资源跟着需求走,随着医疗服务市场的充分开放,看病难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社会资本办医尤其可以满足高收入阶层对医疗保健服务的特殊需求。这样,既可以使高收入阶层的医疗保健消费需求得到有效释放,同时,也可以适当减少他们对基本医疗服务的利用,从而缓解普通民众看病难问题。
3.3 开发、扩大、规范医疗保健市场
世界卫生组织一项全球调查显示:约有75%的人群正处于亚健康状态;约20%的人群需要专业医疗机构诊治;而真正达到健康标准的人群仅占5%[3]。另外,随着老龄化社会的临近,人们对生命和健康的追求将进一步提升[6]。有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保健产业生产总值为5000亿元左右,占当年GDP比例的2%。据预计,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将分别达到9600亿元、24 800亿元和57 200亿元的规模,保健产业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将达到20%,以保健滋补品、整形美容、健身器具、针灸按摩、健康体检等保健养生产品和服务组成的保健养生产业将作为一项极具潜力的朝阳产业迅速崛起[7]。
作为供方,医疗保健机构要努力扩大医疗保健消费的内涵和外延,不要只围绕着“疾病”和“病人”,而要围绕人的疾病、亚健康、健康的任何状态,提供医疗保健服务。要敢于冲破传统的医疗保健服务内容和项目的束缚,面对市场需求,充分利用拥有医学科学知识的优势 ,敢于创新,为“健康人”和“亚健康人”提供适宜的符合市场需要的服务内容和项目。
针对目前社会上养生保健机构和养生保健产品鱼目混珠的现状,政府必须规范养生保健市场,制定相关产业的准入和监管制度,明确职能部门的职责,对假冒伪劣保健品及夸大疗效的养生保健服务进行严厉的打击,情节恶劣和造成严重后果的应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为居民的医疗保健消费创造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
3.4 加大健康教育促进居民的健康投资
所谓健康投资,是指为了自己及家人的身体健康而在健身、运动、医疗保险、健康体检、医学知识指导、营养保健品等方面在金钱、时间或精力上的支出。目前,学者一般将居民健康投资不足的原因归咎于收入增长缓慢;医疗卫生费用的快速增长抑制了居民的医疗保健需求;政府对卫生投入不足,三级医疗网设置不合理,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下降;医疗保障领域存在着制度空白,医疗保健服务的可得性下降等。但其实一些社会文化方面的因素对居民增加健康投资的积极性也产生着消极影响,如受文化水平所限和旧观念的影响不能及时感知到疾病或讳病忌医导致病情延误等现象,还都广泛地存在于一些人群之中。
为此,应加大舆论宣传的力度,使全体国民牢固树立健康投资的理念。一是更新观念,将健康作为最大收益。在国家加大医疗保健投入的同时,明确作为健康主体的个人对健康的投入责任。树立正确的医疗保健消费观有助于将积极主动的态度转化为现实的消费行为。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美国人的平均寿命增加了30年,而健康长寿的原因是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一生都在不断地进行健康投资[8]。二是引导民众加大在健身器具、养身保健的书籍和报刊、健身俱乐部活动方面的投入,特别是要让民众认识到保健知识是最好的保健品,应舍得花钱购买健康指导,从而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
[1] 辛 灵.拉美陷阱逼近中国 国民收入倍[EB/OL].(2012-09-10).http://news.Nfmedia.com/nfdsb/content/2010-12/06/content_18189456.htm.
[2] 徐 博.全国参加城镇医保人数达 43263万[EB/OL].(2012-09-10)ttp://finance. qq.com/a/20110810/007604.htm.
[3] 蒋德理.专访仇雨临:统筹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很有必要[EB/OL].[2011-02-15].(2012-09-10).中国社会保障网,http://www.cnss.cn/new/ttxw/201102/t20110215_250813.htm.
[4] 卫生部.卫生部关于调整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审批权限的通知 [EB/OL].(2012-09-10).http://www.moh.gov.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yzs/s3577/201102/50571.htm.
[5]麦肯锡称中国医疗保健消费增速将超 GDP[EB/OL].(2012-09-10).http://news.hc3i.cn/art/201011/8049.htm.
[6] 文艺橙,赵秋丽.75%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 养生产业显示广阔发展前景[N].光明日报,2010-9-12.
[7] 刘长忠.中国保健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将达 20% 发展空间巨大[EB/OL]. (2012-09-10).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100515/23447942910.shtml.
[8] 罗俊华 .健康投资:“看病难、看病贵”的治本之药[J].中国卫生资源,2007,6:272-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