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医疗保健消费的现实意义
2012-03-20叶向明徐盛鑫胡希家
叶向明,徐 芸,徐盛鑫,胡希家
(《卫生经济研究》杂志社,浙江 杭州 310009)
长期以来,医疗卫生服务一直被认为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医疗卫生事业被定性为公益性的福利事业,职工通过公费医疗制度免费获得医疗卫生服务。随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行,需要职工个人承担部分医疗服务费用的理念逐渐被接受,但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只谈利用,而不谈消费;对到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人只称患者,而不称为消费者。
1 相关概念
1.1 消费
消费经济学理论认为,社会最终消费由居民消费与公共消费两部分构成[1]。居民消费是指由居民个人承担费用,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自己各种需要的过程,分为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自发消费与收入无关,即使当期没有收入,居民也要进行消费(或动用前期储蓄,或举债消费),主要满足居民对相应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所产生的实际要求,即客观需要;引致消费对当期收入比较敏感,一般随着收入的变化而上下波动,主要满足居民对相应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所产生的主观愿望,即主观需要。
公共消费是指由政府和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承担费用,满足社会公众需要的过程,包括国家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社会救济和劳动保险支出等。公共消费由政府自身消费和社会消费构成,扩大公共消费主要是后者,而不是前者。社会主义公共消费表明广大劳动者对社会公有消费资料的共同享用,反映了消费者之间的平等权利和体现了劳动者的共同富裕。
1.2 医疗保健消费
根据消费经济学理论,医疗保健消费由居民医疗保健消费和医疗保健公共消费两部分构成。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是指由居民个人承担费用,利用医疗保健服务来满足自己生存健康需要的过程,主要包括特需医疗消费、保健服务消费及部分基本医疗消费。医疗保健公共消费是指由政府和非营利性组织免费或优惠为社会全体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过程,主要包括预防服务消费和部分基本医疗消费。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基本医疗消费比较特殊,一是需求刚性,维系生存健康权利的基本医疗消费无法回避,不管有无支付能力,都会千方百计消费基本医疗服务;二是公益性,基本医疗消费不仅对自己有益,而且对他人、甚至整个社会都有益,也就是经济学所说的外部效益;三是公平性,WHO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任何个人,不论其职位高低、收入水平多少,都有享受基本医疗服务的权利。因此,基本医疗消费既有居民消费的特点,又有公共消费的特点,政府应优惠向社区全体居民提供,同时居民在消费基本医疗时也要承担部分费用。
通过对相关概念的梳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医疗卫生服务属于消费的范畴,由居民医疗保健消费和医疗保健公共消费两部分构成,前者由居民个人承担费用,后者由政府和非营利性组织免费或优惠为社会全体居民提供。作为社会主义的公共消费一部分的医疗保健消费,对全面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政府可以通过消费政策、价格政策、消费信贷政策等方式促成医疗保健消费热点的形成。
2 基于经济学理论的思考
2.1 扩大医疗保健消费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众所周知,医疗经济负担是指居民就医自付医疗费用给居民带来的直接经济影响。从上述分析可知,医疗服务消费包括基本医疗消费和特需医疗消费。基本医疗消费属于自发消费,价格弹性较小,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特需医疗消费属于引导消费,价格弹性较大,在生活中可有可无。试想,居民在收入不高的情况下,根本不会浪费金钱在点名手术、住高档病房和购保健产品上;同时,即使居民收入较高,也不会过度消费特需医疗服务,使自己陷入贫困境地。因此,让居民感觉有医疗经济负担的主要是基本医疗消费。
消费经济学理论认为,公共消费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入效应”和“挤出效应”。在一些领域,公共消费和居民消费具有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也就是说,如果政府的公共消费上升,居民将大量替换出用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开支,并将其转化为其他方面的消费,居民的消费由此扩张,产生消费的“挤入效应”[2];如果政府的公共消费不足,那么对居民来说,将在教育、医疗等方面花费更多,其他方面的消费就会被迫减少,表现为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
当前,由于公共消费不足而导致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已是一个客观事实。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居民看病费用主要由自己负担,导致医疗经济负担沉重。扩大医疗保健消费主要是通过扩大医疗保健公共消费,加大政府对预防服务领域的投入,使居民少生病、甚至不生病,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居民就医费用支出;同时加大政府对基本医疗服务的投入,完善医疗保险体系,以更加优惠的措施甚至免费向社会全体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从而减少居民在基本医疗消费方面的个人支付。反过来,基本医疗服务价格下降,可以释放由于支付能力不足而压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使基本医疗消费总量增加。同时,居民用于基本医疗消费的个人支出减少,可以通过培育新的医疗保健消费热点,将其转化为特需医疗消费、保健服务消费,产生医疗保健消费的“挤入效应”,从而扩大医疗保健消费。因此,扩大医疗保健消费可以减轻居民医疗经济负担,而居民医疗经济负担减轻又可促进医疗保健消费的扩大,两者并不矛盾,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2 医疗保健消费对社会经济的贡献
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扩大医疗保健消费对社会经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对社会经济有直接拉动作用,同时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二是提高劳动力身体素质,间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三是消除疾病隐患,减少疾病经济损失。2.2.1 直接拉动经济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发布的《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显示[3],受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深等因素推动,预计“十二五”期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到47%左右,超过工业成为经济增长最大贡献力量,届时中国将迎来一个“服务经济时代”。医疗保健服务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医疗保健行业从业人员的劳动,可以直接拉动GDP增长。目前,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5%左右,在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不仅低于OECD国家,而且低于巴西、古巴、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4]。同时,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是卫生总费用占世界卫生总费用仅2%,因此我国医疗保健消费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国外的发展经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保健消费将会不断升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会不断提升(发达国家的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对社会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也会大大增强。
2.2.2 间接促进经济发展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导致地区经济增长的原因,健康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保健消费的增加会提高就业人员的健康水平,提高其劳动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1993年世界银行在研究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后提出,良好的健康状况可以提高个人的经济生产率,提高各国的经济增长率[5]。伊罗(Arora)运用9个发达国家100~125年的62个健康相关时间序列考察了健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健康和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非常相关,由健康相关变量导致的增长在26%~40%之间[6]。世界银行1995年采用的国民财务测量方法将国民财富分为三类:一是物质资本,二是自然资本,三是人力资本。根据世界银行对192个国家的评估,物质资本占国民财富的比重为 16%;自然资本占20%;人力资本占64%。德国、日本、瑞士等高收入国家,人力资本占国民财务比重的 80%左右。扩大医疗保健消费,就是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力资源素质,保证有更多、更好的劳动力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从而增加整个国民财富,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有学者估计,1950~1982年,我国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从 35年增加到69年,由此可创造经济价值24 730亿元左右,平均每年大约773亿元,相当于GNP的22%[7]。
2.2.3 减少疾病经济损失
疾病经济损失不仅包括看病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而且包括患病人员工作效率下降及其他行业需求萎缩导致的间接经济损失。例如,2003年暴发的非典疫情对我国的经济影响非常严重,不仅对旅游、餐饮、交通、娱乐等行业带来致命冲击,而且对多数产业部门也带来不利影响。据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教授估计,非典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0.3~1.0%[8]。又如,我国艾滋病等传染病的流行形势也非常严峻,对经济持续增长产生重要的负面影响,据兰德公司估计,艾滋病等各类传染病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在 1.8%~2.25%之间[9]。另外,日益增多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也将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人力损失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扩大医疗保健消费可以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阻止疾病传播和恶性转归,从而达到减少疾病经济损失的目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面提供,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在政府保障居民基本医疗的背景下,鼓励在经济上尚有“余力”的居民投资健康,扩大医疗保健消费,不仅可以减少政府在非基本医疗方面的负担,从而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有更多财力来保障居民的基本医疗,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而且可以提高居民整体健康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稳步发展,从而保证政府有更多财力投入到医疗卫生行业中,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当前扩大医疗保健消费是与时俱进,国家应切实出台相关措施,鼓励居民投资健康。
[1] 百 度.公共消费[EB/OL].(2012-09-07). http://baike. baidu.com/view/952353.htm.
[2] 杜乐勋,张文鸣.中国卫生绿皮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58-259.
[3] 社科院.服务业 2015年占 GDP比重将达 47%[EB/OL].[2011-3-2].http://www.caijing.com.cn/2011-03-02/11065 4341.html.
[4] 刘尚希,王宇龙.财政政策:从公共投资到公共消费[J].财政与发展,2008,4:18-25.
[5] 世界银行.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投资于健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
[6] Arora S.Health and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A multi-country srudy[D].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Ohio State University,1999.
[7] 黄永昌.中国卫生国情[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35.
[8] 胡鞍钢,李春波.SARS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和影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9] RAND.China’s continued economic progress:possoble a dversities and obstacles[R].Beijing:5th annual CRF-RAN conference,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