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探讨
2012-03-20唐立健
唐立健
(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
人力资源管理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科学性与艺术性、时代性与应用性、操作性与人本性为一体的现代新兴管理学科[1],对于培养适应医学模式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复合应用型卫生管理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在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如何根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确定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当前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1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特点
1.1 知识背景以医学为主
人力资源管理属于交叉学科,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以往该课程主要针对企业管理相关专业开设,这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较偏重于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知识支撑。近年来,很多综合性大学或医学院校设立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也列入必修课程之一。与前者相比,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更加强调医学知识的学习,医学课程所占比重大多在 45%以上[2];管理类专业课程比重偏低,尤其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课程设置受到较大限制,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内容的全面有效开展。
1.2 突显卫生行业特色
卫生行业是一个特殊的领域,服务的主体是人,目标是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同样,卫生行业中的人力资源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知识密集型、培养周期长、时效性、开发过程的连续性等特征[3]。而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科。为激发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要突显卫生行业特色,在教学内容和方法选择上必须与卫生行业和卫生人力资源的特点紧密结合。
1.3 强调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择业面相对较宽,毕业后主要集中在卫生事业单位和各级卫生行政机构工作。在卫生事业单位,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针对组织内部人力资源开展。而在卫生行政机构,除了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还要负责整个地区卫生人力资源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因此,为达到教学目标,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必须同时兼顾宏观和微观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2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设置时数偏少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一般不超过54学时,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开课的学时更少,通常为36学时左右。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内容繁多,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人员招聘、人员开发与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劳动关系管理等。在限于36学时的情况下,为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很难做到全面深入细致,有些重要的知识点也只能泛泛而讲,则导致知识线条过粗、重点不突出,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容易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抵触情绪。
2.2 教学内容与现实需求脱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内外环境的变化,卫生事业单位尤其是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一些新的理念与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被引入和应用,如绩效工资、人员聘用制度改革等。而目前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内容与现实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很多学生到医院实习或毕业工作后发现所学的知识比较陈旧或者比较理想化,难以将其应用于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
2.3 教学方式相对较单一
人力资源管理教学长期以来是教师主导课堂,以单向灌输知识为主,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学生成为被动的知识接收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全面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重理论、轻实践,也不利于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尝试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但由于课时设置的不足,案例教学则简化为案例分析,学生只是针对案例进行简单的回答问题,难以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理想效果[4]。
2.4 课程考核过于强调理论考试结果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以理论考试为主,这种考核形式可以测试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但过于强调记忆能力,并不能客观的反映出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综合运用能力。而且也容易促使部分学生投机取巧,平时不认真听课或旷课,考试前突击复习也能够获得高分。有的老师也尝试将平时考核与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但是平时考核成绩所占比重比较低,一般为 20%,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同时在考核内容上相对比较简单,主要看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等,考核标准不明确,难以达到平时考核的真正目的。
2.5 教材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为主,有极少部分教材为医药人力资源管理,虽然教材上注明供卫生管理专业使用,但实际主要是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医药行业中运用的探索和研究,并不完全适用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面对这一问题,承担该课程的教师大多首先选择一本国家统编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础,授课过程中再结合卫生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特点对具体内容予以补充或删减。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材建设滞后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但是学生会经常抱怨老师课上所讲内容与教材内容不一致,加大了他们对该课程学习的难度。
2.6 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少
近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但“谁来教”却成了一个难题。部分高校是从其它院校外聘教师上课,但这些外聘教师主要讲授企业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其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要求。有的高校则由校内教师担任该课程的教学,但其中大部分教师并不是毕业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完成教学任务是“边教边学”。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任课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从而使很多知识点只能停留在层面上的阐述,这也大大影响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3 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效果提高策略
3.1 结合专业特点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其教学内容必须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在内容设置上要具有针对性。以“人力资源规划”一章为例,一般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主要介绍作为组织如何在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预测的基础上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但对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还需详细介绍如何从宏观上进行卫生人力资源的规划,两者在具体内容和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此外,在人员招聘、培训、绩效考核和薪酬设计方式方法上,卫生单位与企业也存在较大不同。为达到教学目标,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必须将重点放在适用卫生领域的理论和方法的介绍上。
3.2 加强师生课后沟通与交流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通常为大班授课,同时学时偏少,因此师生之间的课后沟通与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沟通与交流的内容,一般包括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看法和期望、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知识的疑问、案例讨论等。在沟通与交流的方式上,可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和网络交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交流成为师生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具体可通过校园网络论坛、QQ、电子邮件等方式。通过师生之间的课后沟通与交流,不仅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而且对促进师生良好关系的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
3.3 教学方式和方法多样化
3.3.1 案例讨论教学法
案例讨论教学法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点,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5]。在采用案例讨论教学法时,可采取以下三个步骤:案例设计、课堂讨论和归纳总结。其中,案例的设计至关重要,尽量选择内容新颖、与卫生管理实践联系紧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在日常教学中,可选择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小型案例,在教学主要内容结束后,则选择一个大型案例串联起人力资源管理整个课程体系。
3.3.2 情景模拟教学法
所谓情景模拟是将卫生单位现实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搬到”课堂,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体验管理活动[6]。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人员招聘”一章比较适合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可采用“模拟人才招聘会”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扮演招聘人员和应聘者。招聘模拟单位主要选取一些知名的医院或者卫生行政机构,以方便学生做好相应准备工作。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组织规划、人际沟通、应急处理等能力。
3.3.3 外请专家讲授法
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过程中,针对相关章节内容,可聘请相关专家授课。比如,“职业生涯规划”一章可聘请某综合医院院长来讲授;“绩效管理”一章可聘请某卫生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来进行讲解等。这些专家个人阅历丰富,具有长期从事卫生管理工作的经验,在授课过程中可将其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结合起来,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够从中获得人生的启发。
3.3.4 教学软件模拟法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成为医院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系统和支撑环境[7],作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会使用这些系统,并能够将其应用于管理决策中。当前,市场上已研发了多种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软件,除了拥有丰富的案例资源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平台,学生可通过模拟实习来体验各个角色需要处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事务,熟悉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个流程,再结合案例寻求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对策。
3.4 改进考试内容和方法
考试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达到考试的真正目的,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传统的考试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首先,笔试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核,加大论述和案例分析等题型的比重,内容上应体现时势性,避免与往年重复。其次,加强平时考核方式和方法的探索,比如:“工作分析”一章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对指定单位的某个职位分析,并形成职务说明书;“职业生涯规划”一章让学生撰写一份“职业规划书”等。此外,还可与小组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具体表现相结合。同时应加大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和完成,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
3.5 加快适宜教材的开发
由于目前市场还没有完全适合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教材,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作为高校专业授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和自身教学经验的积累,积极编写适宜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教材。在编写该教材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教材具有可读性,可以借鉴其他优秀管理类教材的“导引案例—内容介绍—应用分析”的顺序来编写教材,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二是教材内容要具有实际操作性,体现以问题为中心,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学到相关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6 提高专业教师授课水平
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主要以青年教师为主,为能够针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上好这门课,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重视理论学习,及时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其次要加强对外交流,可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参与编写教材等方式,加强合作和交流,学习和借鉴成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最后,要加强自身实践的积累,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到卫生行政机构、医院等单位进行兼职锻炼,切实参与到卫生人力资源管理中去,并将这些实践积累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 匡爱民,刘培元.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11,32(3):80-82.
[2] 张 旭,陈立明.高等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重庆医学,2006,35(6):564-566.
[3] 梁万年.卫生事业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09-210.
[4] 陈 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教学改革刍议[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5):177-178.
[5] 薛 琼,张延东.关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11,(3):43-45.
[6] 李淑玲.《人力资源管理》多元化教学方法探索[J].经济师,2010,(10):114-115.
[7] 严丽娟,姜伟林,张 明,等.电子化人力资源系统在某三甲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现与应用[J].医学与社会,2012,25(4):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