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苦难和重生的历程

2012-03-20

文学自由谈 2012年3期
关键词:自选集

●文 苏 叶

读三卷本《柳萌自选集》,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作家此前的一生足迹,几乎悉数烙印于此。

缱绻梦幻,翩翩风华,怀抱高洁,可还没等展开柔嫩的枝叶,几乎还是个大孩子,就被突袭的恶风摧折为贱民。叱夺,加罪,发配,流放,饥馁,苦力,审斗……二十余年的冤辱,戕割了柳萌最好年华,带给他和家人深重的伤害与悲屈。

世事变迁,当柳萌在历史的风霜中成了一株斑疤累累的沙漠断柳时,命运又陡然翻转,他重新回到当年驱赶他的红墙下。带着重病的妻子,窘迫的“家当”,在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在百废待举的热土,像无数被历史斩杀过的文人一样,在文山字海中重拾梦想,担当起新时期文艺复兴的责任。

他无暇也无心掸尽泥尘,和时间抢时间,向生命夺生命,除了自己的写作,柳萌更像一位资深的裁缝,日日夜夜地飞针走线,裁剪缀掇,把全部精力掷撒于文学锦绣:编书,办刊物,组稿件,审核,联络……凡此等等,都在为人缝嫁衣,做礼服,垫坎肩,修补孔雀裘。为中国文坛从毁灭中复苏,壮大,倾心尽力地做事。

这样一位曾经沧海,又纵览群山之人的“戏剧”人生,在苍茫时际秉笔记叙,这三卷《柳萌自选集》不可能不厚重。这些文字是悲怆沉郁,还是庙堂银缸,红烛照眼?

令人意外,都不是。

苦难和重生的历程,在柳萌笔下波澜不惊。那不疾不厉的叙说,映印着风云聚散的颜色,其不可阻遏的力量,似是负载了作家渊海般的深沉。书中一些章节的情景,他淡静细切地叙来,令人如身历其境,感受刻骨的哀痛,又对人间烟火无比留恋,个中滋味似苦还甘,难以细辨,常常令人掩卷,不忍卒读。

1958年春那个寒冷的雨天,柳萌写道:“中央各部委戴上右派帽子的罪人,冒雨从北京城四面八方向前门火车站聚拢,沾亲带故的男女老小,都来给发配异乡,从此生死难料的亲人送行。”这简直是一个广纳全景的哀戚的电影场景。一个个压抑痛楚的特写则是:“凝滞的眼神,沉默的泪滴。新婚夫妇手拉着手久久相对而视,想亲热又不敢亲热,想劝慰又不便劝慰,两人眼角都挂着泪珠,皱皱巴巴的神态,凄凄切切的情绪。此时此地,极其平常的叮咛话说出来,每一句都如同闷雷,击在乌云密布的心头,摧落积蓄多时的泪雨,顺着众人的眼角流出,有的赶紧扭过头去,有的止不住地抽泣。送行的人不忍看一眼走的人,却又想再看一眼熟悉的身影……”

什么是古典诗词中的“断肠”?柳萌为我们做了最形象的诠释。他用最单纯的白描,如摄像镜头般将人间惨剧冷峻地一一囊括。深入骨髓地刻画出“无数难言的话”,“无形的可怕的闸门”。用不着喷泻激愤,只用这血泪相和的累累细节,就将人间残忍的祸孽,为我们留下了永久的历史刻痕!

这种平实文字的份量是柳萌独有的。中国人说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也许,只有一颗任其搓揉得百孔千疮而慨然承受的心,才会获得这份不温不火的淡定吧?

写磨难苦楚,写生离死别,煽情易,平淡难。激愤易,柔软难。只有为数极少的作家在此类题材的字里行间见温柔见敦厚。这是品性使然。我们看到作者无论身处何境,是逆是顺,是苦是乐,他的敏感总是贴近人的心。首先感受的是人本体的情感反应。事件在他笔下,几乎没有单独的描述介绍,它总是和人的血肉丝丝牵连着,使我们触摸到人心的悸颤,情感深处的曲波。

他写母亲独自一人,站在桌前用菜刀切肥皂,一条长肥皂,从中间切开,分给她在远方下乡的两个知青儿子。这个被远归的罪囚偶然撞见的孤凄画面,完全不用渲染,铭刻下母亲的酸辛和舐犊之情。

家人离散,一年只有十二天探亲假,漫长岁月,发配荒原的贱民,区区数日之间,往返于拥挤不堪的京包线。那两条冰冷的铁轨,无异于两行流不尽的眼泪。这平实的言词,的确,只有宠辱不惊的人,才能以不加任何雕饰的最简约的语言,表达出蚀骨伤魂。

流徙年复年,家书抵万金。连这点儿权利都被剥夺,作家也不用激抗的笔墨,而是把自己如何在监视下,设法一而再地偷寄书信,甚至如同地下工作者写密电码似的机警,以及终获家中回函的曲折细细写来,其间不乏躲过狼眼的自得和庆喜,令读者在悲涩中不禁会心莞尔。

还有“文革”中被歹人用火烤用冰冻严刑相逼;还有境况卑贱身心俱损,连累拔牙百般罹难……等等,不乏闹剧中荒谬的诙谐,苦难中宁静的微笑。这些沉沉往事,通过柳萌的徐徐叙谈,百般滋味蕴含其中。其情至真,其真至柔,其柔至难至苦,同时至诚至善。随便翻到哪一篇章,都可以看见作者的一颗心,一双眼,一身风骨,附着在绵绵情义上。他不炫,不煽,不咒声怨气,不尖嘴利舌,更没有油腔滑调。那些素笔陈述的点滴,如柳絮飞花,轻沾衣襟,拂之不能去。

儒家说,仁者爱人。学者方东美早就著文钦敬这种人格。他赞成老子说的:“含德之厚,此于赤子。”以前孔子欲居九夷,有人问:“陋,如之何?”孔子回答:“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自然是不能用先贤的锦句来轻喻今人的苦痛的。但我们的确看到,一个从杀戮的狞态中脱身的人,以静肃的寻常姿态回首平生,更多的是珍惜人间颠沛路上的温情。

《柳萌自选集》三卷之书,有大量篇幅记叙重返文坛后的人和事。他写在汪曾祺家替别人的书店请老先生写店匾,自己也想要墨宝,又不好意思开口,就在书桌旁磨磨叽叽地翻弄字纸篓,想在扔掉的纸张中捡一两幅宝贝。汪老问:“你这是干什啊?”得知是想要字画,把他一拨弄,说:“要什么字,说!”

寥寥数语,作者的憨实本分,汪老的睿黠体察,文化人之间“过招”的性情趣味全画了出来。故雨新知,平民百姓,文人雅客,闲花野草,凡此种种,在柳萌笔下总是饱蘸深情。

他自己说,人生在世几十年,就是活个人品、人情、人缘、人味儿!

这是他的价值观。他对美好,挚爱满腔。对丑陋,极度痛恨。他抨击社会歪风抨击《文人的堕落》,直言《政绩要算得失账》,敏锐地讥讽《无障碍的障碍》,呼吁将真正的德政施惠于民,少来假大空。他的杂文,清晰地表明他与圆滑世故、势利奸诈是绝缘的。

有评论家说,读柳萌的散文,不如说是读它坎坷艰辛的人生,读他独有的性灵。又有评论家说,柳萌看似豪迈,其实充满柔情和哲理。他秀美的气质深深隐藏在心中。这都是确切的。先前的苦难和后来的平顺都没让他扭曲变形。

读这部《柳萌自选集》,总使我想到俄国革命的十二月党人。我还想到柳萌他们这一代新中国的知识分子,除了各自的秉性、天赋、知识各异而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深受俄罗斯优秀作品的影响。高贵的精神,浪漫的理想,开阔的抱负,坦荡的人格,芳洁的涵养,纯洁的多情……这笔精神财富自青少年时期就进入这代人的血液。令人痛惜的是,他们中最耿直最热情最单纯最有才华的优秀分子,几乎无一幸免劫难!从劫难中捡回余生,如果仍保有赤子之心,会倾其精力追回梦想。柳萌是其中之一。这些人的坚韧豁达,和常人的从俗心态有本质的区别。

这是一种高贵的气度和尊严。诗人雪莱说,道德的伟大之处在爱,在奉献自我,在淘冶情操。当列夫·托尔斯泰穿起农人衣裳,自奉极简,把土地分给农奴的时候,他成了真正的精神贵族。他毅然放下一切外在的、物质的、功名利禄的袍褂,只求道德的修正,只求心灵的善良与质朴。

这是作家人道主义的本色。也是文学对人性应有的终极关注。

猜你喜欢

自选集
夏商
元稹进献令狐楚、唐穆宗两部诗歌自选集编纂考论
《我的思想与观念:爱因斯坦自选集》
一束光
成长的足迹 成功的印记
接枝
江南小城
叶延滨自选集
张默诗画作品
有思想的学问,有学问的思想——评《文学伦理学批评及其它—聂珍钊自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