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四个文学的永恒主题

2012-03-20

文学自由谈 2012年3期
关键词:无子引申义心神

●文 高 为

太太探亲去了。晚饭后我坐在沙发上,漫无目的地看着电视,从第一台逐个换到最后一台,然后再顺原路返回。11点后,又把电视调成了静音,只是不想去睡觉,无聊地看着不断变换的画面,不觉东方之既白,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

按照《辞海》的解释,孤独:1、无父的幼儿和无子的老人,《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2、孤单无助。由于对孤独有了兴趣,所以最近集中读孙犁先生的著作时,就稍稍留意了一下,下面选几个例子。1、小说《幻觉》(1982年11月26日):女同志说:“你感到孤独吗? ”2、《致贾平凹》(1982年12月4日):“我很孤独寂寞。 ”3、小说《无花果》(1987年5月15日):“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老伴去世,我很孤独寂寞。”孤独或单独使用,或与寂寞连用,它们似乎是同义词,我个人感觉还是有点区别的。

寂寞:1、清净;无声。2、亦作“寂漠”。冷落;孤独。 寂:1、静悄悄;无声。2、孤单;冷落。3、心神安静,无杂念。 (《辞海》)孤独与寂寞共同之处是孤单。寂寞的本义是无声,引申义是心神安静,如“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陆游《卜算子·咏梅》)“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而孤独的本义是无父无子,引申义是无配偶或无朋友。“早寄别后篇,微吟慰孤独。”(苏舜钦《送韩三子华还家》)所以,报纸上说日本孤独老人自杀率很高,而不说寂寞老人;而我们也常说不甘寂寞,而一般不说不甘孤独,因为孤独更多是有形的,是可以解决的,而寂寞更多是无形的,是无法解决的。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比如说,名教授的太太去世了,老人“不甘孤独”,续娶了一位。此老希望永远“电视中有影,广播里有声,报纸上有名”,让其弟子们有活动就请他出席,我们就会说他“不甘寂寞”。既然寂寞是无声,不甘寂寞也就是不甘心不认头无声无息,无名无誉。有的人享受寂寞,据说成功的要素有三条:天赋、恒心,还有一条就是寂寞。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女子与“小人”也可以反唇相讥:唯男子与“大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谁愿意被“召之即来,挥之则去”呢?不管是女子与“小人”,还是男子与“大人”,对别人,哪怕是最亲近的人,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召之即来,挥之则去”啦!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引用印度的古典名著《创世纪》说:印度的亚当有了夏娃很快乐,可没过几天就要求上帝把夏娃带走,再也忍受不下去了。如此反复了四次,直到上帝要求他与女子同甘共苦,一直过下去。“我以为这幅景象,直到眼前,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这与孔子的两难非常相似。鲁迅在《一点比喻》,林语堂在《增订<伊索寓言>》中,都转述过叔本华的一则寓言:寒冬,豪猪们挤在一起取暖,因个个身上有刺而分开;再靠拢,又分开;多次反复,终于找到了既能互相取暖而又不彼此挨扎的适当距离。叔本华以此喻人类社会。我们也可以说,人类为了摆脱孤独而彼此靠近,又因互相厌恶而疏远,再靠近,再疏远,直至找到彼此能够接受的距离。“地上的人群就像天上的星星那样拥挤,天上的星星就像地上的人群那样疏远。”人与人的心是不相通的。

有一则寓言说:上帝最初造人时,男女是同体的。因为他们整天争吵不休,上帝就把他们一分为二。分开了的男女因为孤独,又投向对方的怀抱。这是一个隐喻:在一起而不能被对方了解,也就是寂寞,所以就分开;分开了又孤独,所以要找伴。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时常好奇:大作家、大学者与几乎没文化的太太,比如说胡适与江冬秀,他们在一起经常谈些什么。难道只聊饮食?胡适有太太,所以他不孤独,但他的妙文不能为太太所欣赏,甚至不能为太太所关心,这又难免寂寞。当然,夫妻即使是同行,也未必彼此就完全了解,毫不寂寞,心心相印,否则就解释不了演员夫妻的分分合合,教授伉俪的离离娶娶。寂寞大约等于孤独感,孤独感与孤独还是有区别的。孤独是状态,孤独感是感觉,也就是常说的“内心的孤独”。“你孤独吗?”问的不是“你有配偶吗?”或“你有朋友吗?”而是“你有孤独感吗?”

“相交遍天下”,说的是不孤独,“知己无几人”,可以理解为寂寞。同样,“同床”,说的是不孤独,“异梦”,可以看做是寂寞。有的人孤独,但不寂寞,比如单身的作家、艺术家,他们有的人甚至享受孤独。有的人寂寞,但不孤独,比如前呼后拥的大官,左拥右抱的大款,桃李遍地的大师。孙犁《致冉淮舟》(1963年5月23日)“我身体很好,食量一直很好,就是寂寞一些”。“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陈寅恪)说的是大师的寂寞。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真正能与孔子对话,对孔子有启发的有几人?寂寞也是一种境界,也就是第三种释义,“心神安静,无杂念”,如“为取山水意,故作寂寞游”。(孟郊《游枋口》)寂寞是“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朝”,是“开门即是世界,闭眼亦成乾坤”。寂寞是独上高楼、一览众山小、打遍天下无敌手独孤求败似的悲哀,所以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惊喜。

也许,上述的文字根本就没必要写,因为有个合二而一或一个顶俩的词,那就是“孤寂”——孤独寂寞。如:“旅馆坐孤寂,出门成苦吟。”(于濆《旅馆秋思》)英国托马斯·德·昆西的《烂漫童年忧伤多》,主要描写他六岁时面对姐姐死亡的感觉,万余字的文章竟然使用了近三十个“孤寂”。“孤寂像光一样地安静,也像光一样具有最大的力量;人,生来就具有孤寂特性。所有的人,孤寂地闯入世界,而又孤寂地离开了世界……啊!孤寂的重担,它会在它存在的每一阶段上向人们迎面压来。这强大有力而又具有本质属性的孤寂,过去与人同生,现在与人同住,将来与人共死!”(见《一个鸦片吸食者的忏悔录》,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据说文学描写的永恒主题有爱情、死亡、战争,看来还得加上一个:孤寂——孤独与寂寞。

猜你喜欢

无子引申义心神
“无子”问题与社会、家庭应对策略*
——以民国之前文献为中心
“无子”问题与社会、家庭应对策略
二十世纪美术钩沉·吴嘉行
“耐”字原是剃胡须
徐母育弯枣树
画说汉字——摆(bai)
小朋友绘画作品展
兰芝无责 仲卿之过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
心神宁片中酸枣仁成分的质量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