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对科技英语名词化结构的翻译力
2012-03-20陈丽红
陈丽红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50)
1.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现代科技发展必将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对科技翻译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科技文献的翻译任务也更为艰巨。科技英语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EST)指用于科学和技术交流方面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英汉是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在语言结构、语言表达习惯、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别。翻译过程中,既要理解原文,忠实于原文,又要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了解社会、科技知识,能使文字简洁、表达客观和内容确切。本文以顺应理论为指导,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科技英语的特点及其名词化现象的分析,对科技英语翻译策略进行探讨。
2.文献回顾
科技英语的典型特征是大量使用名词和名词词组,在一致式中用动词和形容词体现的过程和特征被隐喻化,由名词体现,这被称为名词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探究。叶新认为,科技英语中存在着大量名词化现象,并影响着科技英译汉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了做好科技英译汉工作,不仅需要积极地认识英语名词化现象,而且需要有效的解读方法和领会语篇含义的翻译技巧(叶新,2005:60-63)。谢金荣发现名词化现象在英语中无处不在。名词化是语法隐喻的主要来源。名词化过程主要是把表达“过程”的动词或说明某一事件的小句加以“物化”,从而浓缩成动词性名词。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动作过程的参与者或发出者丢失了,这样所得到的名词化词组就会损失部分原有的信息,语义上可能产生歧义或模糊。但是,名词化词组却孕包和浓缩了许多信息,它可能是多个命题的组合体。名词化词组由于失去了动作的参与者或发出者,在描述事件或说明事物时显得更为客观;因此,名词化是科技英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谢金荣,2006:120-124)。缪海涛也发现,名词化是英语的一种常见语言现象。通过名词化,一个词可以表达几个不同的概念,从而具有双重、乃至多重的语义特征。从认知功能的角度出发,探讨名词化的认知特点和理据,进一步揭示其功能和应用(缪海涛,2009)。 范文芳、王明杰(2003)探讨了分析句法、转换生成语法和系统功能语法有关名词化的主要观点。其研究结果表明,学者对名词化现象的阐释远非一致,对名词化及其相关的许多问题仍然需要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杜玉生(2009:120-124)认为,从英语历史发展、人类认知心理、思维方式及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四个方面分析名词化现象的成因,并根据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详细阐释名词化的表现形式,最后从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探究名词化现象的汉译途径。上述这些研究成果都停留于一个较低的层次,并没有上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若能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无疑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3.顺应理论
顺应论是Verschueren在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新解》一书中提出的一个语用学研究模式。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使用是语言使用者基于语言内部和(或)外部的原因,在意识程度不同的情况下不断地选择语言的过程。人类之所以能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进行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语言选择,是因为自然语言具有三个特点:商讨性、变异性和顺应性。语言的商讨性(negotiability)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地严格按照形式—功能的关系作出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基础上完成的;变异性(Variability)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顺应性(adaptability)是指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灵活变通从而达到成功的交际。根据语用学综观论和顺应论,语言使用要在四个方面顺应: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Verschueren,1999:55-67)。
变异性、商讨性、顺应性这三个特点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它们使人类能动态地使用语言。在顺应理论的框架内,语言使用者要动态地让语境因素和结构客体互相顺应。语言交际中,话语构建的核心是交际行为。人在其所掌控的诸多语言选项中选取适当的语言形式或策略来传递信息或施为做事。语言选择的过程是对语言使用的根本描述(Verschueren,2000)。在顺应理论的概念中,选择是语言使用的基础和根本。选择的实现归因于语言自身所具有的三种属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由于这三种属性的存在和作用,语言交际过程中的形式或策略选择成为可能(Verschueren,1999:55-67)。
从顺应理论的角度看,语言使用的本质就是做出语言形式或策略的选择。有了选择这一本质特征,语言形式和策略的运用机制也就无异于它们与相关语境因素所发生的顺应关系和过程。通过顺应的实现,特定的语言形式和策略的选择、发挥并实施其在语言交际事件中的意义功能。顺应理论是一个兼具包容性和解释力的理论,故借助于它对科技英语中名词化结构翻译进行研究。
4.名词化结构的界定和特征
名词化是科技英语的一个重要的语体标记。名词化就是把句子中的动词或形容词转换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从而使名词或名词词组获得动词或形容词的意义而具有名词的语法功能(林巧莉,2004:27)。动词的名词化是动作的概念化。可以认为,动词的名词化过程就是其动作逐步从动作静化为动态、抽象概念直至与该动作相关的人或事物的过程。名词化过程也是语言形式化或语法化的过程之一。在其过程中,动作的时体意义和主客体意义相应转化为不同的形态标记或句法限制。语法研究往往只注重归纳名词化各形式的句法制约,忽视其深层的认知结构分析(张权,2001:29-34)。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是科技英语的特点之一。因为科技文体要求行文简洁、表达客观、内容确切、信息量大、强调存在的事实,而非某一行为。科技英语中名词化句子可作主语、宾语、介词宾语、表语、宾语补足语、定语、同位语和状语等。换句话说,除了不能担任谓语外,可以用作句子其它一切成分。例如:This annihilation produced heat that would have kept the proto-stellar cloud of hydrogen and helium from cooling and shrinking and thus preventing fusion reactions from igniting.句中的annihilation、cooling、shrinking、igniting 都属于名词化现象。名词化结构使复合句简化成简单句,而且使表达的概念更加确切严密。
科技英语中的名词化结构以动词的名词化最为突出。动词的名词化类型主要有以下四种:
(1)动作名词:protection
(2)动词性名词:the protecting
(3) 动名词:protecting
(4) 不定式:to protect
在这四种名词化结构中,从动作名词到不定式,名词性特征[+N]渐减,动词性特征[+V]渐增。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也曾指出,语言文字的表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在结构深层产生出新的语义来(Chomsky,1968:107 )。因此,与动词相比更具静态特征,不像动词那么生动具体和形象化。若简要陈述事实、概念,仅仅说明动作和技术特点,无需动词那么生动具体,可用名词代替动词。科技工作者在处理事物的现象、事实特点、特别是运用抽象化的逻辑思维时,名词化结构恰巧迎合了他们语言表达上的需要。
人们对翻译标准的表述各异,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但是共同点在于:都主张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译文通顺流畅、合乎译语规范,都强调原语,译语行文风格应保持一致。
5.科技英语翻译的特点
翻译是一个动态的、整体的过程,意义随着顺应动态语境的生成而生成。科技翻译不像文学翻译那样虚幻多变,它注重实效稳定,往往有比较固定的模式。从总体上看,科技翻译以语言分析和逻辑思维为主,译者绝不可抛开原文严密的逻辑性而任意想像或为了所谓传神的表达而随意运笔,不折不扣传递原文的信息是科技翻译的最根本要求。在此意义上,科技翻译很大程度上注重于科学性。但是作者对原始资料的积累和表述有一个过程,从信息被感知,经过大脑过滤并组织,直到信息被阐释,作者并非没有一点主观意念或感情色彩。
科技翻译的对象是科技论文、信息等方面的科技文本,大致分为科学著作、科普读物、技术性文本等。科技翻译的目的是传递信息、交流经验,诉之于人的理智,以知识充实人。任何翻译过程通常是科学性和艺术性交错融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科技翻译同样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只是更偏重于科学性,即具有客观性、正确性、严密性、逻辑性等特性。科技语篇要求高度的精确性、客观性、正式性和权威性,这一性质是科技语篇大量使用名词化的重要理据。名词化的使用可以帮助科技语篇优化语篇配置,增加科技语篇中实词的密度和信息浓度,让科技语篇更加简练。
科技英语语篇中有些名词化结构看起来在汉语中较具体、形象,如在上下文中并不十分强调它的具体名称或具体说明,则可以抓住它的主要含义,用汉语中含义比较概括或比较抽象的词来表达。科技语篇汉译时的着眼点应放在句式上。句式确定后大量的工作就是从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来表达英语中的词义,尤其是名词化的结构。英语动词的名词化在翻译中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简练的表达,使语言变得更加生动,信息得以浓缩,译义更为确切。科技英语汉译中的名词化是各种词类向名词的转化,属于词类转换的范畴,译者若运用得当,可使译文明白晓畅、地道自然。
6.顺应论对科技英语翻译的解释力
如上所述,动态顺应指交际者随着所处语境关系(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的变化,顺应地与语言结构中各个语言层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动态地解释了交际者选择语言过程中的顺应作用。顺应论认为,语言与语境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不仅要顺应语境,也要改变和重塑语境(Verschueren, 1999:76)。 语言选择也会影响语境的变化。译者应从语境出发理解原文、选择意义、动态顺应和灵活选择翻译策略以产生最佳顺应性译文。具体表述为:理解语境,明确意图、动态顺应,选择意义(译文)、顺应意识,策略选择、选择意义,实现目的。看下面三个例子:
例(1):
Nothing better expresses resistance to arbitrary authority than the persistence of what grammarians have denounced for centuries as “errors”.
译文:最能体现人们抵制专断权威的事情是:几个世纪以来,语法学家所谴责的错误总是反复出现。
例(2):
Given the growing evidence that adequate vitamin D status during pregnancy is important for fetal development,the AAP also recommends that providers who care for pregnant women D levels in this population.
译文: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孕期保持警惕体内有足够的维生素D对胎儿发育十分关键,所以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孕妇产品供应商对孕妇人群体内的维生素D水平进行测量。
例(3):
Our data suggest that ectopic fat accumulation in the liver may be more important than visceral fat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such a beneficial phenotype in obesity.
译文:我们的数据显示,在确定肥胖是否具有这样的有益类型方面,肝脏内是否异常地聚集了脂肪也许比内脏脂肪更为重要。
例(1)原文中 expresses resistance to...和 the persistence of...是典型的名词化现象,实际上都是强调动作的名词,所以翻译的时候首先搞清楚,这是正式文体,属于语文学学科,明确原文作者的意图顺应原文的意义将它们分别译成“抵制”、“反复出现”。例(2)和例(3)都是医学方面的文本,属于科技文献。例(2)原文中 during pregnancy、fetal development和例(3)原文中 fat accumulation、in the determination、in obesity这些名词化结构都是动作名词,与动词相比更具静态特征,不像动词那么生动具体和形象化。简要陈述事实、概念,仅仅说明动作和技术特点,具有双重性,即既具有名词的特性又具有动词的特性。所谓名词的特性是指行为名词可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表语和介词宾语等成分。所谓动词的特性,是指行为名词可带宾语和状语。例如:例(3)ectopic fat accumulation后面的in the liver起状语的作用,可改成动宾结构+状语accumulate ectopic fat in the liver。实际上in the liver是用来修饰一个动作即accumulate这一动词。像这样的名词化现象使文本具有高度的严肃性和严谨性,体现其技术性强、客观描述事物的特点。可见翻译时,需读懂整个原文句子,必须完全弄清整个句子结构以及各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否则就会出错。只有从语境中去理解语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才能正确选择意义。例(1)译文将expresses resistance to译成 “抵制”,the persistence of译成“反复出现”,使译文读者具有原文读者同样的该文本正式语气的感受。例(2)译文将带有介词的名词化结构during pregnancy译成“孕期”,for fetal development译成“对胎儿发育”,用词十分贴切,动态顺应原语语境和译语读者的期待,传达出原文的写作意图,从而实现交际的目的。例(3)译文将ectopic fat accumulation译成“异常地聚集了脂肪”;the determination译成“确定”,译法非常合适,顺应交际场合的动态性及其意识程度,随交际环境的变化灵活采用翻译策略,达到了交际目的。动态顺应主要指语言使用中“意义的动态生成”,语言的选择与顺应贯穿翻译活动的始终,体现于译者与原文、译文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对名词化结构的翻译,不能停留在结构表层上,仅满足于词汇本身概念含义的对应,而必须深入到结构的第二层、第三层中,按照转换的规则,从概念的组合当中发掘其关联含义。名词化结构的翻译,在结构上要从表层剖析至深层的含义;在概念上从词汇的绝对词义剖析至相对含义,因为词汇的概念意义只是词汇含义的基础,翻译时绝对不能停留在这点上,而必须对词义持动态观,不能持静态观;要从发展转换中理解,不能僵化地孤立地去理解。
7.结语
综上所述,名词化是科技语篇的重要特征,在科技语篇中扮演着重要功能。以顺应论为视角和切入点来研究科技文本翻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进行研究。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语境在翻译中是理解与表达的重要依据。由于时代背景、交际环境、译者个人的意识形态、审美情趣、所欲达到的预期目的等因素的千差万别,原语与译语难以完全对应。只要翻译时注意其行文特点和写作规律,译语顺应了读者对象、原文具体的交际场合,达到了翻译的目的,译文就可达到可接受的程度。研究科技语篇中名词化的功能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科技语篇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为科技英语翻译服务。
[1]Chomsky, Noam.Language and Mind[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68:107.
[2]Verschueren, 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 1999:76.
[3]陈平.英语名词化及其建构的意义[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6-20.
[4]杜玉生.英语名词化现象及其汉译途径[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120-124.
[5]范文芳,王明.论三大流派对英语名词化现象的研究[J].外语研究, 2003(3):15-18.
[6]缪海涛.英语动词名词化认知功能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7]谢金荣.从认知角度分析英语名词化现象[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6(2):120-124.
[8]叶新.科技英文名词化与汉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5(3):60-63.
[10]张权.英语动词名词化的认知结构分析[J].外国语文,2001(6):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