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前的应用价值
2012-03-19何志坚罗灿华谭羽灿徐国建朱峥嵘
何志坚 罗灿华 谭羽灿 徐国建 朱峥嵘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佛山市 528000)
动脉夹层是因为内膜的局部发生撕裂,受到了比较大的血液冲击,动脉的内膜发生剥离和扩展,所以在动脉内出现了真假两腔[1],从而出现一系列撕裂样疼痛的临床表现。主动脉为人体主干的血管,承受着由于心脏跳动出现的直接压力,并且血流量非常大,如果一旦出现了内膜层的撕裂,没有进行及时、恰当的治疗,发生破裂的机会比较大,同时死亡率也会比较高[2]。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主要根据患者夹层的类型来确定手术方式。2006年10月到2011年10月我院收治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患者65例,术前全部采用螺旋CT进行评估。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0月到2011年10月收治的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的患者65例,其中男44例,女21例;年龄最大的82岁,年龄最小的32岁;病程最长的32个月,病程最短的1个月;均经本院确诊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均采取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进行治疗。
1.2 方法 在手术前均使用螺旋CT进行评估[3]。使用高速螺旋CT(GE Light Speed 16),设定为300 mA的电流,120 kV的电压,7.5 mm 的层厚,7.5 mm 的床移,薄层重建1.25mm。造影剂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浓度350~370 mgI/mL,总量120~180 mL。让患者平卧在检查台上,经前臂静脉注射造影剂,注射完17~20 s进行扫描。设定检查的区段,临床扫描的一般区段是胸2到骶2的椎体,主要包括主动脉的全长、弓上分支的起始部及骼外动脉。检查结束后,观察患者1 h。使用工作站将图像进行重组。
1.3 主要评估项目 患者裂口位置、裂口数量、真假强的区分、夹层范围、降主动脉直径大小等。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5例患者中在术前的螺旋CT评估和手术所见裂口的位置相符合60例,相符率92.31%。65例患者中,术前的螺旋CT评估和手术所见裂口的数量相符合的62例,相符率95.38%;术前的螺旋CT评估和手术所见真假腔的判断相符合的65例,相符率100%;术前的螺旋CT评估和手术所见夹层范围的判断相符合的65例,相符率100%。在术前的螺旋CT评估降主动脉直径大小为(28.7±6.8)mm,手术所见降主动脉直径大小为(29.8±6.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螺旋CT检查可以对患者的实际病变有一个比较充分的了解。通过检测可以从患者微小动脉的分支位置以及整体的病变情况,充分地给予多层面、多角度、局部到整体、内部到外部地进行评估;对患者的手术指征和决策有一定帮助;螺旋CT作为术前诊断的方法,对比常规造影除了准确、无创、快捷外,同样可以测量需要支架的长度和直径,根据主动脉的形状,选取锥形或者直筒型支架,判断是否加用限制型支架,是否需杂交手术,为术前准备提供准确数据。
临床上使用螺旋CT,更好地突破了原来传统CT设计,可以沿着人体的长轴进行连续匀速的旋转,同时扫描床进行同步、匀速的递进,其扫描的轨迹是螺旋状的前进,可以进行快速不间断的容积扫描。在中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的治疗上,可以很好地对患者的裂口位置、裂口数量、真假腔的判断有很好的术前评估。有报道称螺旋CT扫描的敏感性可达到85%以上,并且特异性可接近90%[4]。本文中65例患者中在术前的螺旋CT评估和手术所见裂口的位置相符合60例,相符率92.31%;裂口的数量相符合的62例,相符率95.38%;真假腔的判断相符合的65例,相符率100%;夹层范围的判断相符合的65例,相符率100%;术前的螺旋CT评估降主动脉直径大小为(28.7±6.8)mm,手术所见降主动脉直径大小为(29.8±6.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用造影剂量比常规造影更小,减少了对肾的损害。CT还是术后随访方便快捷的方法,避免每次随访常规造影的创伤。以上都证明了螺旋CT可作为目前最为常用、有效的手术前影像学的临床评估方法。
综上所述,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术前使用螺旋CT在治疗上均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以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对手术的成功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李真林,卢春燕,胡 刚,等.16层螺旋CTA术前评估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7,22(12):1308-1311.
[2]郑敏文,魏梦绮,徐 建,等.多层螺旋CT在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的应用价值[J].中国 CT和 MRI杂志,2007,5(4):24-26.
[3]王照谦,杨志强,孙喜霞,等.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随访中的价值[J].中国循环杂志,2010,25(4):292-294.
[4]Pitton MB,Herber S,Schmiedt W,et al.Long-term follow-up after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acute emergencies[J].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2008,31(1):23 -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