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模因论看民族文化定型

2012-03-19宋洪英

外语学刊 2012年1期
关键词:模因人脑民族

宋洪英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80;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洛阳471003)

模因(мем,мим;meme)①,国内学者译作“觅母”、“拟子”、“敏因”、“密母”等(谢朝群 林大津 2008:64-65),是一种含有特定观念的信息单位,可以通过模仿、学习由一个人复制并传播给另一个人。这些信息单位通过人们的语言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在不断复印及传播过程中,有一些模因因为不能适应生活环境被替换甚至彻底消失,另一些则因为更具有生命力得到不断强化和完善而长久地流传下去,成为强势模因。民族文化定型就是这样一种强势模因。

1 模因与模因论

模因论是借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传承规律的一种理论假设,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诠释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进化与传承的规律。模因论(миметика;memetics)的核心概念是“模因”。

首次使用“模因”这一术语的是德国进化论生物学家Richard Semon,在The Mneme一书中,他用mneme一词来解释人的记忆问题,认为是模因将过去与现在结合成有机统一体。(Semon R.1921:12)后来,牛津大学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在其著作The Selfish Gene中将基因进化与文化进化进行类比后指出,基因是生物选择的基本单位,而模因则是人类文化进化的基本单位②。Dawkins主张将这个文化进化的基本单位命名为meme,“曲调、思想、时髦的话语、煮粥或建造拱廊的方式等都是模因。正如基因通过精子或卵子从一个身体转到另一个身体,在基因库中进行传播一样,模因也同样可以通过广义上所说的模仿的过程从一个脑子转到另一个脑子,进行传播”。(Докинз 1993)

Dawkins指出,所有的生命都是由“复制”这一本质现象繁衍和进化出来的,模因则是为了阐释文化进化原理而被创造出来的概念,它是一种通过模仿对文化进行复制和传播的单位,或是能够描述“模仿”行为的一个单位。(道金斯1998:242)模因一经提出,就引起了社会学家、生物学家及其他学科学者的广泛关注,模因论也成为这些学科研究者争论的焦点话题,并从一开始就分化出两大流派:一派秉承了Dawkins的理论假设,将模因界定为人脑中的文化复制单位,由于大脑的内部结构是无法观察到的,因 而 这 一 派 被 称 为“内 隐 派 (интерналистское направление)”,例如 Brodie 就提出,模因是易于掌握的文化遗传单位,它根植于人脑中,能够从一个人脑复制到其他人脑(Броди 1996);另一派则认为模因是可以观察到的文化人造物(культурные артефакты)和行为,因而这一派被称为“外显派(экстерналистское направление)”,例如Gatherer(2001)就坚持模因是一种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文化现象,它可以是具体的(如人的行为、人工制品),也可以是抽象的(如法规、制度等)。“外显派”认为,模因论要想成为一门科学需要进行量化研究,而且应当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能够进行量化分析的文化现象上;“内隐派”则认为人脑的活动最终可以借助最新科技观察到,而且文化是信念不是产物。直至2002年,西英格兰大学心理学家 Susan Blackmore在综合研究了 Dawkins、Brodie、Gatherer等“内隐派”和“外显派”学者的观点后,将模因界定为任何形式的信息,包括宗教、法制、历史、歌曲、习惯、发型、菜系(饮食)、发明、做事的方式等,当人们握手、唱生日快乐歌或投选举票时,就是在激活其头脑中的模因。(Блекмор 2002)

时至今日,几本主要的英语词典都收录了这个词,牛津英语词典对meme的解释为:“An element of culture that may be considered to be passed on by non-genetic means,esp.,imitation.(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播)”。美国韦氏词典对meme的解释为:“an idea,behavior,style,or usage that spreads from person to person within of culture.(在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散播的思想、行为、风格或习惯)”。

国内的模因论研究起源也得益于Dawkins的The Selfish Gene的中译本出版。科学出版社于20世纪80年代就翻译出版了 Dawkins的《自私的基因》(道金斯1981),不过当时并没引起太多关注;后来,吉林人民出版社分别于1998年和2001年推出了《自私的基因》(道金斯1998)新译本以及The Meme Machine中译本《谜米机器》(布莱克摩尔2001),之后,模因论在英语学界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关注,21世纪初开始出现相关论文和专著,模因论被引入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特别是语用学、翻译学、修辞学和语言教学等领域。总体上看,国内学者大多将模因视作一种包含文化遗传单位在内的一切可复制的信息单位,例如:“模因指的是通过模仿进行自我复制的任何实体。”(何自然何雪林2003:201)“模因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通过模仿而得到传递。”(何自然2008:69)“在模因论中,模因是一种复制因子,文化复制,或曰模因复制,通过信息在社会范围内的传播而产生,而文化信息被看作是自私的复制因子或思维病毒,它们利用人类相互模仿与复制的能力努力使自己不断得到传播,延续自己的生命。”(谢朝群 何自然2007:47)

模因及模因论被引入俄罗斯是20世纪90年代,其标志是 Dawkins的 The Selfish Gene俄译本的出版(Докинс Ричард. Эгоистичный ген . М.:Мир,1993),21 世纪又出版了 Brodie的 Virus of the mind 俄译本(Броди Ричард.Психические вирусы — М.:ИВЦ Маркетинг,2002)。此外,Википедия 词典也收录了 мим(мем)一词,并将其解释为“传递文化信息的单位,通过模仿、学习等由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③。不过,模因论的研究在俄罗斯远不如英语国家那么深入,也不如国内英语界那么热,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是 Евдокимов Петр,他写了一系列 介 绍 模 因 论 的 文 章 发 表 在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Ноэт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的 网 站 上 (http://www.noetic.ru/)。就笔者掌握的情况来看,俄罗斯目前关于模因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研究上,例如用模因解释和改善人的交际行为,用精神病毒(ментальный вирус)来解释模因对人健康的影响④等等,与国内英语学界集中在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更是有所不同。而国内俄语学界发表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很少。目前还鲜见运用模因论来进行语言与文化研究的。本文试图运用模因理论来解释语言文化中的定型现象。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模因是一种可以复制和传播的信息单位,存在于文化的各个领域(宗教、法制、历史、艺术、饮食、科学、生活习惯、传统习俗等),对揭示文化形成和进化的奥秘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这已基本成为大部分学者的共识,我们也赞同这种观点。按照 Blackmore的观点,模因通过从一个大脑复制到另一个大脑在社会上传播,就像基因为了获得生存和复制的机会不停斗争一样,模因也为了在人脑中存在下来获得新的复制机会而不停斗争;它以不易察觉的方式发展并塑造着我们的文化,是我们的文化形成和生物发展的强大力量。复制和传播模因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行为,同时,模因就像基因一样在复制的时候会进行选择和发生变化,正如Dawkins所说,虽然人类文化基本上是保守的,但它也能够引发某种形式上的演化(道金斯1998:238);模因的复制可通过模仿、教育及其他方式进行。总结起来,模因具有以下特点:1)模因是一种文化信息单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传密码,它使这个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宗教观等诸种观念以及相应行为的传承限于某一可辨认的范围;2)模因可以模仿并被复制,尽管在传承的过程中会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某些变化,但“文化遗传密码”却贯穿始终;3)并不是所有的模因都能“存活”下来,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受社会、文化、生活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在竞争中获胜的成功模因才能在一定的文化范围内得到不断发展并被传播;4)模因传播就像基因的遗传一样需要有一个载体,通过这个载体进行复制、发展和传播,这个载体通常为人脑。

2 民族文化定型

民族文化定型也被跨文化交际研究学界称为文化定型。文化定型(stereotype)的概念源于美国社会学家W.Lippmann(1922),指人们对另一群体成员所持有的简约看法,比如,“保守的英国人”、“浪漫的法国人”等。Lippmann最初是将定型作为消极的概念来使用的,他认为这是一种对他民族、他文化的偏见(成见),往往是错误的、不理性的。不过后来的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定型是一种普遍的、不可避免的人类认知方式,它能节省人们理解复杂社会现象的精力和时间,因此更多地将定型作为中性概念来使用。

Сергеева认为,“民族文化定型是对某个民族行为和举止的概括性认识”(А. В. Сергеева 2006:81)。与之类似,俄罗斯另一位学者 Маслова认为,定型就是“对某个民族典型特征的概括性认识”,例如,德国人的严谨守时、俄罗斯人的“也许(авось)”、中国人的礼、非洲人的激情、意大利人的易怒、芬兰人的固执、爱沙尼亚人的慢条斯理、波兰人的殷勤有礼等等(В. А. Маслова 2001:108),这些特征是对这些民族整体上的定型化认识,它在每个民族成员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对此,在М.А.Булгаков 的《Мастер и Маргарита》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诗人 Бездомный 和文联主席 Берлиоз正在莫斯科的牧首塘公园的长椅上聊天时,看到了一个人,这个人留给Бездомный 和 文 联 主 席 Берлиоз的 初 步 印 象 是“иностраннец(外国人)”,但“иностраннец(外国人)”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只有具体到对某个民族特点的认识和看法才能成为民族文化定型。因而,当 Бездомный和Берлиоз与这个人进行初步接触,有一些更为细节的了解后,他们的反应是:

“Немец”,— подумал Берлиоз.(柏辽兹想:“是德国人。”)

“Англичанин,— подумал Бездомный,— ишь,и не жарко ему в перчатках”.(无家汉想:“是个英国人,真是的,也不嫌戴手套热。”)

这说明在 Бездомный 和 Берлиоз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对“немец(德国人)”和“англичанин(英国人)”的既定认识和看法,他们在牧首塘所看到的这个人的某些言行和举止与他们印象中的“德国人”和“英国人”的某些特征正好吻合,表征这些特征的知识模型被启动,并驱动联想动作,形成了相应的联想反应⑤,这些联想反应的出现就是因为民族文化定型在语言个性的头脑中起作用。

由于定型是对某种文化以及该文化群体成员典型特征的固化的概括性认识,因此也被称为文化定型或民族文化定型。根据定型所涉指的对象的不同,民族文化定型 又 可 分 为 自 定 型 (автостереотип )和 他 定 型(гетеростереотип):自定型是指特定民族文化群体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相应地,他定型就是指对其他群体或民族的认识与评价。这两种定型在日常生活中都普遍存在。从个体获得定型的角度看,定型的形成与后天的文化教育分不开。

自定型的出现是因为每个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都有一套特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和观念,大家都认可这种观念并按照这个规范来说话行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们是这样的、我们应该这样做的”认识,即该民族的文化定型,人们将民族文化定型作为必须遵守的范例(образцы),目的是为了“不被大家笑话”。(В. А. Маслова 2001:108)需要指出的是,只有那些被该社会群体共同认可的、符合该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的观念和认识,才能在该社会文化范围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并最终成为社会文化的定型,这种情况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是因为一个人从婴儿起就开始了学会做人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称之为文化学习过程,即社会化。(Scollon&Scollon 2000)⑥在这一过程中,个体通过对他人言行的模仿,逐渐接受本民族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并以此作为自己言行的最高准则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最终完成社会化。他定型一般通过他人或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刊、杂志等媒体获得然后将这种认识加以传播和扩散,即横向传播。(布莱克摩尔2001:239)定型作为一种认识能够成为人们头脑中的固化概念,是需要经过人们的不断复制和传播才能实现的。定型的这一特点符合了Dawkins对“思想模因”的界定:是可以从一个人的头脑传到另一个人的头脑的东西。(道金斯1998:247)

基于上述,我们将民族文化定型的形成过程概括为:被认识的客体(特定的群体或民族)→认识主体(人脑)→认知结果(对该特定群体或民族的认识)→(模仿)复制→传播→定型认识(民族文化定型)。人们不可能对世界上所有的人和事进行亲身体验和认识,因此便对具有相同特征的社群或民(种)族进行有序的简单化、模式化处理,从而形成对该人群或民(种)族的定型认识,最后,已经形成的民族文化定型再被复制、传播。

3 民族文化定型是一种模因

Blackmore认为,判断“模因”的基本依据是“模仿”,任何一种东西,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传递,它就可以称为模因。(布莱克摩尔2001:12)由上可知,民族文化定型是一种关于特定民族或群体典型特征的概括性认识,在特定的文化范围内被不断复制和传播,因而我们可以说民族文化定型就是一种模因。按照Blackmore的观点,人脑中有许多潜在的模因,每种模因都为抢夺在人脑中的复制机会而斗争,就像基因的遗传会受到自然选择而优胜劣汰一样,模因的复制与传播也会受到社会、文化、生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成功的模因才能获得不断被复制的机会传播开来而成为强势模因,那些失败的模因则在文化进化中被淘汰而消失,而定型就是在斗争中成功地获得更多的复制与传播机会的强势模因。从螺旋动力学(Спиральная динамика)的角度看,模因是我们意识的内部机制与外在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当外在生活环境趋于稳定或我们总是置身于同一生活环境中时,就会产生相应的行为定型和思维定型⑦,简言之,行为模因和思想模因的不断重复(复制)就形成了行为定型和思维定型。由此推断,定型是某些模因为取得不断复制的机会,在与社会文化环境的斗争中取得胜利的结果。而民族文化定型作为一种“对现实客体或其范畴的超固化、超稳定的认识”(Ю.Е.Прохоров 2003:73),在无数模因的竞争中胜出,经过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之后夺得在人脑中不断复制和传播的机会,成为强势模因。它根植于特定民族或群体的人脑(意识)中,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人们的观念和言行举止等各方面表现出相同或相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特质,从而完成其作为“文化遗传密码”的使命。

民族文化定型是一种强势模因,首先是因为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信息的长效性)。民族文化定型作为一种含有一定文化信息的信息单位,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逐渐形成并在人们的意识中沉淀下来,从而作为成功的模因被不断复制和传播,形成无需证明的“定论”式信息。俄罗斯有句家喻户晓的谚语:“Незванный гость хуже татарина.”这句谚语就包含着关于鞑靼人的民族文化定型。自从成吉思汗在罗斯建立金帐汗国以来,关于鞑靼人的认识和印象便凝结在这句谚语中,成为一种强势模因 在 俄 罗 斯 传 播,例 如:“Незванный госmь хуже mаmарuна, но, несмотря на пословицу, нахальный посетитель выходить не хочет.(不速之客就像鞑靼人一样不受欢迎,尽管谚语这样说,但厚颜无耻的访客却不想出去。)”(Ф. Достоевский);“Только рожа плоская,а глазки маленькие,злые,как у mаmарuна.(只是脸是扁平的,眼睛很小,露着凶光,就像鞑靼人一样。)”(А.Приставкин).当模因得到传播时,包含于模因之中的观念或行为自然也就得到了保持(布莱克摩尔2001:25),因此当 Незванный гость хуже татарина.或者 татарин 作为模因被复制和传播时,隐含在其中的“粗鲁、野蛮、凶狠”之类的民族偏见也随之被复制和传播,成为偏执的定型认识存在于俄罗斯人的认知结构中。

民族文化定型是一种强势模因,还因为它作为文化遗传密码在选择上的强制性和“自私性”。对于特定的群体和民族成员来说,他们从一出世就面临着一个“后文化世界”。后文化世界里的种种价值和意义都是先于个体的经验而存在的,一个人一生下来就面临着一个现存的、既定的文化世界,这个世界的价值和意义,不仅通过强有力的宗教、政治、法律等文化制度强加给他,而且还通过习俗、礼仪、教育等形式灌输给他,使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司马云杰1992:80-105)知识、礼仪、习俗、训诫等都是模因,我们每个人一降临到人世间,就通过互相模仿而做着相同的事情,我们实际上是模因躯体化的“宿主”,它们同基因一样,是自私的,尽其所能地传播它们自身。(布莱克摩尔2001:13-14)民族文化定型在人脑的认知结构中占据着认知基础的地位,因而更容易“强制”人们优先对其进行复制和传播,当人们模仿父母或同辈的言行举止时,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复制和接受了民族文化定型这一模因,然后再将其传播出去。因此,Маслова说:“我们生活在文化强加给我们的定型世界中”(В. А. Маслова 2005:59),就像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父母和更改我们的遗传基因一样,我们同样也难以选择和更改我们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基因。

民族文化定型是一种强势模因,还因为它在选择上具有优越性。“人不但随基因自然进化,也随模因而整体演化,传播发展着自身及其文化”(朱义华2011:104),由于民族文化定型在选择上的强制性和“自私性”,使其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别无选择地获得了复制和传播的优越性。民族文化定型是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下形成的,符合和顺应了该社会文化的需要和特点而成为该社会文化的“遗传基因”,为该社会文化所认同和接受,作为模因“更易于引起人们的注意、更真实地被人们记住、更易于被传递给别人”(布莱克摩尔2001:25),故能在一定的文化范围内优先得到发展并被传播。

4 结束语

模因是一种信息单位,存在于文化的各个领域,模因可以通过学习和模仿进行传播,复制和传播模因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行为。模因像基因一样,为了在人的头脑中争得被复制和传播的机会而不停地斗争,只有那些在斗争中获胜的成功模因才能“存活”下来,并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得到不断强化和完善而长久地流传下去,成为强势模因。民族文化定型就是这样一种强势模因。民族文化定型是对特定群体或民族典型特征的概括性认识,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形成,富含文化信息,它“寄宿”在该社会成员的头脑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变化,是这个社会与民族的文化遗传密码,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强制”该社会的个体模仿和传播,在“遗传”选择上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经过横向和纵向传播后成为一种强势模因。

注释

①俄语的мим是根据英语的meme音译而来,作为术语也被写作мем。

②参见 Евдокимов Петр. Миметика.noetic.ru.

③参见 http://ru.wikipedia.org/wiki/%D0%9C%D0%B5%D0%BC

④参见http://www.raido-centre.ru/index.php?id=26#Мем

⑤详情参见薛恩奎教授关于“模式联想思维”论述的文章.

⑥转引自文卫平(2002:13)。

⑦参见 Бек Д.,Кован К. Спиральная Динамика Грейвза. Принципы Спиральной Динамики.nlping.ru.

何自然.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J].外语学刊,2008(1).

何自然 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里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苏珊·布莱克摩尔.谜米机器——文化之社会传递过程的“基因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文卫平.跨文化交际中的定型观念[J].外语教学,2002(3).

谢朝群何自然.模因与交际[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7(2)

谢朝群林大津.meme的翻译[J].外语学刊,2008(1).

薛恩奎.模式联想思维与词汇语义理据[J].外语学刊,2000(3).

朱义华.模因论观照下的语言哲学意义观[J].外语学刊,2011(4).

Blackmore S.The Power of Memes[M].Susanblackmore.co.uk,2009.

Gatherer D.Modelling the Effects of Memetic Taboos on Genetic Homosexuality[J].Journal of Memetics-Evolutionary Models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jom-emit.cfpm.org,2001(4).

Lippman W.Public Opinion[M].NY:Harcourt,Brace,1922.

Semon R.The Mneme[M].London:Allen and Unwin,1921.

Евдокимов П. Миметика[M].noetic.ru,2007.

Евдокимов П. Мимы и культурная революция[M].noetic.ru,2007.

Красных В. В. 《Свой》 сре∂u 《чужuх》:мuф uлu реальносmь?[M]. М.:ИТДГК 《Гнозис》,2003.

Маслова В. А. Лuнгвокульmурологuя[M]. М.:Академия,2001.

Маслова В. А. Когнumuвная лuнгвuсmuка[M]. Мн.:ТетраСистемс,2005.

Прохоров Ю. Е. Нацuональные соцuокульmурные сmереоmuпы речевого общенuя u uх роль в обученuu русскому языку uносmранцев[M]. М.:Едиториал УРСС,2003.

Сергеева А. В. Русскuе:сmереоmuпы пове∂енuя,mра∂uцuu,менmальносmь[M]. М.:Флинта:Наука,2006.

Терминасова С.Г.Язык u межкульmурная коммунuкацuя[M].М.:СЛОВО/SLOVO,2000.

猜你喜欢

模因人脑民族
我们的民族
人脑拥有独特的纹路
让人脑洞大开的绘画方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多元民族
让人脑洞大开的建筑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试论翻译中的模因*
Sox2和Oct4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