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偏头痛45例
2012-02-26马志伟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中医医院延安717300
马志伟 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中医医院(延安 717300)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多为头颅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及大脑皮层功能失调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征,患病率为5%~10%。笔者于2006年9月至2011年11月以针灸为主治疗偏头痛45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90例为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中医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所有病例均排除脑器质性病变,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男20例,女25例;年龄17~73岁,平均43.5岁;病程3个月~20年。对照组45例,男22例,女23年龄16~68岁,平均43.2岁;病程5个月~18年。均确诊为偏头痛。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一侧头部搏动性疼痛,多伴有恶心呕吐,往往反复发作或两侧交替性发作,呈周期性、发作性、剧烈性、搏动性疼痛。无先兆偏头痛为反复发作的一侧或双侧额颞部疼痛,成剧烈的搏动性疼痛,后转为持续的钝痛,疼痛持续时伴颈肌收缩可使症状复杂化,常伴恶心、呕吐、畏光、出汗、全身不适、头皮触痛等症状;有先兆头痛,在头痛发作前数小时至数日可有倦怠、注意力下降和打哈欠等前驱症状。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高等院校教材《神经病学》相关标准[1],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及三叉神经痛,同时脑血流图及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提示脑动脉供血不足、脑血管痉挛,明确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者,中医属偏头痛。表现为头昏胀痛,两侧为重,神疲乏力,伴恶心呕吐,舌红少苔,脉细无力。知情同意接受治疗者,纳入试验病例。
治疗方法治疗组取风池、百会、率谷透天冲、列缺、太冲、太溪穴为主,头痛较甚者配以太阳、头维、合谷、阿是穴等,伴眉棱骨痛者加阳白、攒竹等,发病时温度较低酌加灸法(艾卷温和灸)。针具、穴位常规消毒,选用28号1~1.5寸不锈钢毫针,患者坐位针刺,均采用平补平泻、虚补实泻手法,留针30min~40min,每日1次,14d为1疗程气血亏虚者于百会、足三里针上加灸。针灸期间停用药物治疗,治疗前、后均做脑血流图观察疗效。
对照组西比灵胶囊(国药准字号:H10930003)10mg,每日1次口服;二氢麦角胺(国药准字号:H20056948)1.5mg,每日3次口服;尼莫西平(国药准字号:H20003010)20mg,每日3次口服。疗程同治疗组。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痊愈:头痛及其伴随症状消失,脑血流图及TCD正常,随访半年无复发。显效:头痛及伴随症状显著减轻,脑血流图及TCD基本正常,随访半年偶有复发。有效:头痛减轻或发作次数减少。发作时间缩短或周期延长脑血流图较治疗前改善。无效:头痛和伴随症状无改善。
治疗结果两组疗效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
对两组数据进行χ2检验,两组疗效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
典型病例黄某,女,45岁,已婚。于2011年3月1日初诊,患者自诉头痛十年余,开始自百会出疼痛,逐渐以左侧为重,诱发原因不明,伴恶心,呕吐,自服止痛片(具体用药药名不详)后症状有所缓解,如此反复发作。曾于当地医院就诊治疗,给予“西比灵胶囊,奋乃静”等西药治疗,症状有所缓解。近来,头痛、恶心症状加重,频率增多,随我院针灸科就诊。患者现神清,精神一般,面色略白但润,纳可,小便增多,夜休差。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细。头颅CT示: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血管神经性偏头痛;中医诊断:头痛(左侧)(肝胆火盛兼有心肾不交型)。按以上治疗组针法,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头痛症状基本消失。
讨 论偏头痛的病因尚不明确,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而引起的非器质性脑血管机能性疾病,可能与调节运动有关的中枢神经部分功能失调有关[3],约60%的偏头痛患者有家族史,其亲属出现偏头痛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3~6倍[4]。其发作可由某些食物和药物所诱发。另外,强光、过劳、应激及情绪不稳等也是偏头痛的诱发因素[5]。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会于头。若外邪侵袭或内伤诸疾皆可导致气血逆乱,瘀阻脑络,脑失所养而发生偏头痛。它的病因不外外感与内伤两类。外感多因六淫邪气侵袭,内伤多与情志不遂、饮食劳倦、跌扑损伤、体虚久病、禀赋不足、房劳过度等因素有关。
“穴性”是腧穴性质的简称,是指腧穴因其所在部位、经脉属性不同而显现的穴位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反映在治疗作用方面的特异性。一般穴性问题主要研究腧穴与机体的相互作用规律,是通过探讨腧穴的特性、功能,对疾病的疗效和对机体的内在影响来阐释腧穴的作用机制。其主穴风池归足少阳胆经,为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平补平泻法可舒筋活络、通利官窍。针泻本穴可疏风散邪、通络止痛,本穴为治风要穴,因此对外风、内风所引起的偏头痛有良好效果;百会属督脉,为督脉、足太阳经交会穴,平补平泻法可活血通络止痛,“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本穴位于巅顶,为手足三阳、足厥阴经交会穴,本穴可以治疗多种原因所致之头痛;“头项寻列缺”,列缺归手太阴肺经,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祛风止痛;太冲,足厥阴肝经输穴,疏肝理气,肝脉上达巅顶,而肝与胆相表里,若肝胆火旺或肝阳上亢,风阳火热上扰清空,可致头痛,针本穴可清泻肝胆、潜降风阳;太溪属足少阴肾经,为原穴、输穴,滋肾养阴,针用补法。诸穴合用,通达上下,共治偏头痛。
[1]黄友岐.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1995:199-203.
[3]成汝梅.头维十字刺治疗偏头痛32例[J].陕西中医,2007,28(1):1067.
[4]闫立刚,夏 辉.盐酸培他啶联合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偏头痛40例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4):480.
[5]张全贵.针灸治疗头痛的几点体会[J].山西医学杂志,1998,(3):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