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县域经济增长收敛的成因及政策建议
2012-02-26祁守成
杨 懋,祁守成
(1.兰州工业学院管理工程系,甘肃 兰州 730050;2.西北师范大学化工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近年来,甘肃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发展很不平衡,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扩大,成为影响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相关实证分析表明,甘肃县域经济增长不存在绝对收敛,而呈现多俱乐部收敛特征,尤其是收入低水平俱乐部收敛趋势更为明显,县区经济水平差距逐年扩大。县区经济水平差距是历史、社会、经济、自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便是同一因素,由于各县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以及经济增长方式有很大差异,其对不同县区的作用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分析县域经济增长收敛特征形成的原因,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县域经济差异的本质,并提出相应的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对策。
一、甘肃县域经济增长收敛特征形成的原因
1.自然条件
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自然条件虽不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它对经济发展仍起着重要作用。甘肃按地形可以分为河西走廊、祁连山地、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五大类型。位于河西走廊和祁连山地的各县区一方面拥有丰富的铁、煤、镍、稀土、石油、芒硝、石棉等矿产资源,另一方面拥有发展农业所需的光照、灌溉、土地等优良的基础条件,从而形成了资源加工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县区,经济水平相对较高。陇南市所属各县区位于典型的山岭地带,土地资源缺乏,自然灾害频发,而且受地形的影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与周边县区联系困难,经济发展非常落后。陇东地区的华亭、庆城、华池等县煤炭和石油资源较为丰富,近年来随着资源开发和加工力度的加大,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该区域其他县区以及定西市所属县区位于半干旱的黄土高原,林草植被稀少,风蚀、水蚀交替发生,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对经济的制约作用非常显著。陇中地区的兰州市,地理区位优越,交通发达,经济发展条件较好,其中西固区是全省的石化工业基地。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大部分县市属高寒区,地貌形态复杂多样,交通不便,工农业发展的条件都很差,经济发展落后。
2.经济发展战略
1998年甘肃提出,“5年内再造一个河西”的战略;2001年,按照国家西部开发建设规划,甘肃提出重点发展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初步提出“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一体是指兰州白银核心区,两翼是指天水和酒嘉经济区。从甘肃发展战略制定的思路来看,本来经济发展条件就比较好的“一体两翼”地区的经济实力不断得到加强,而经济基础相对较弱的陇东南地区和甘南、临夏地区却很少被惠及,这无疑强化和加剧了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3.经济发展基础
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西固区、金川区、嘉峪关等一直居于甘肃省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地位,这些县区经济发展的最初优势是丰富的资源禀赋,但是一旦这种优势形成,就具有一种自我强化的能力,集聚了某一行业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资金的积累能力很强,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定西市、陇南市、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所属县区,由于农业生产基础欠佳,交通通达状况不理想,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深陷贫困恶性循环的陷阱,除非有强大的外力的推动,否则很难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4.资本因素
甘肃省各县区资本存量和资本的形成能力存在着显著差异。在历年的政府投资方向上,兰州市属城区、酒泉市、张掖市、武威市、庆阳市所属部分县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例较高,这些县区也是近年来收入增长较快的县区群体;陇南市、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所属县区固定资产投资额所占比例很低。由于这些县区交通状况差,有限的投资主要用于交通建设,用于工农业生产的投资相对更少,因而这些县区成为收入最为落后的县区群体。各县区投资分布不均是导致县区经济增长呈发散特征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促进甘肃县域经济增长收敛的政策建议
1.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用现代发展理念推进县区经济发展,全面提升县区的经济、生态、生活、社会功能,把县区经济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首先,坚定走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现代农业的经营方式,培养新型农民,逐步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的水平,从而提高土地的产出率、资源的利用率和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以及农业的效益,增强农业的竞争力。
其次,努力促进县区经济增长。积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重视投资环境的营造
目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仍然是投资,并且在未来5年至10年仍将如此。政府必须改善投资环境,做到本地资金留得住、区外资金进得来。
其一,落后县区财政实力不强,政府投资能力有限。省级政府应在投资方面,制定合理的规划,对相对落后的县区要有一定程度的倾斜,加大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力度。
其二,要改善投资环境,必须转变县区政府职能,推动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法治型转变,高度重视政府信用,提高政府行为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以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的投资积极性。
3.突出特色经济的发展
发挥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是壮大县域经济、提升县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特有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为县区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供了潜在的竞争优势。
其一,尽快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特色产业的范围、发展目标、基本思路、战略重点和空间布局,制定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重大政策。在此基础上,努力孵化培植一批依靠当地资源优势、有规模的龙头企业。
其二,适当集中力量,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使其逐步走上专业化、特色化和集群化的道路,谨防低水平重复建设。在产业重点领域,当前应重点支持具有优势的特色农业及农产品精深加工、特色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在产业空间布局上,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专业化分工,鼓励特色产业向专业化、集群化方向发展,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配套能力。
4.积极发展小城镇
城镇化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积极探索城镇化建设之路,发挥城镇辐射作用,加快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壮大县区经济。
其一,小城镇之间既能优势互补,达到共同繁荣的目的,又能避免重复建设。必须根据各县区的历史、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产业,见表1。
表1 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产业策略
其二,解决小城镇的资金瓶颈问题需多渠道融资。通过政策引导,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一套由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小城镇建设投融资体系。同时大力吸引外商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参与小城镇的投资与开发,如取消原有政策条条框框的限制、实行优惠政策等。
其三,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从控制污染源头入手,将控制污染同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来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事后处理方式。努力实现由资源消耗型的粗放经营向资源节约型的集约经营转变,如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关停那些规模小、能耗高且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培养城镇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城镇居民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最终实现小城镇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协调统一。
5.重视开发人力资源
各县区客观存在的人力资本差距将会长期影响县区经济的发展,必须重视和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
首先,农村基础教育是当前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经费缺乏是其难点。自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基础教育的主要财政负担者是县级财政。而甘肃大部分农村教育经费缺口有扩大迹象,主要在于县区财政实力有限,难以长期支持基础教育的发展,故应当打破教育垄断,取消对私人部门投资教育的种种限制,大力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促进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的公平竞争。
其次,必须注意教育投资的效率问题。目前,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已成为教育的普遍问题,应尽量减少不切实际的教学内容,加大实用性课程的教学课时量,这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客观需要。
最后,在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改革上要加快步伐,减少阻碍劳动力流动的限制,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以使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够转移就业。劳务输出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各县区应积极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如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与不断完善,有针对性地开展组织与培训,相关就业信息的及时提供,对劳务输出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和服务。
[1]陈 星,张春霞.以县域经济为依托的小城镇发展战略[J].农村经济,2004,(5):28-30.
[2]李瑞记.论县域经济与小城镇建设问题[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1):29-30,32.
[3]曹应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J].陇东学院学报,2009,(1):84-87.
[4]查尔斯·I·琼斯.经济增长导论[M].舒 元,等译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