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法自然”思想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启示

2012-02-15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经济学理论

付 娜

天津农学院,天津 300384

《西方经济学》一直是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其奠定了经济学、管理学专业的理论基础,并提供了理解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方法。但传统《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内容枯燥,脱离实际等问题,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究其原因,是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规律缺乏深刻的了解。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昭示人们在教育中一切要按照教育本身的规律去做,切忌刚愎自用,主观行事。

一、“道法自然”在教学中的体现

“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可以理解为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存在。道法自然,即是说道的运行是依照着自然规律而进行,要求人们按规律办事。教育亦是如此,在认知和学习方面真正的规律是从认识到领悟,从领悟到实践,从实践中创新。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生的兴趣、注意力、认知、领悟、创新能力皆不相同。道法自然就是要求教学回归本真,一切要按照教育本身的规律去做。要了解学生特点,精通教学内容,熟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因材施教,由浅入深,讲求方法,不断的提高教学效果。

二、传统西方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讲授式教学,忽略了实践教学

目前,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多采取的是单一的讲授法教学。讲授式教学基本上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方式,不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使教学出现枯燥无味,脱离实际等状况,学生不能直接体验知识、主要凭借记忆掌握知识,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之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而不能够积极思维,不利于学习能力和独立思维、批判精神的培养。

2.学生需求不同,教学缺乏针对性

面对多变的市场经济现状,学生也有了对课程内容的不同需求,对学生进行单一的课堂讲授,教师难以因材施教,教学缺乏针对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对西方经济学中一些理论推导、计算、模型分析学习起来感觉很困难,这些学生期望老师教学侧重实践,尽量少一些推导计算,讲透基础理论并指导实践就可以了。还有部分学生有考研的愿望,而西方经济学是大多经济类专业必考的专业课程之一,这部分学生对课程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另外,还有学生对课程的部分内容极其感兴趣,要求深入、拓宽这些内容,如金融市场、货币政策等。学生的不同需求,使教师在教学尺度上很难把握。

3.教材体系中国化,缺乏经济学派的介绍

目前,一些院校在本科层次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与教材的采用上,过分强调了系统化,形成了中国化模式,教材和讲授体系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事实上,那些被称之为“原理”的进入教科书中的知识虽然构成了包括基本假设、定理和命题、各种数学模型以及基本结论在内的庞大的现代经济学知识体系,但它们都经过了加工,或是被剥去了展现其理论锋芒的“棱角”,或是被做了“截头去尾”处理。原作者不少原创性思想在筛选进教材的过程中被省略掉了,既没有与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深入联系,又缺乏理论的更新与丰富。

另外,从西方经济学演变历史来看,往往不同的理论观点及主张的出现都是由不同的经济学派提出的。然而,我国传统的教学内容模式在西方经济学理论教学时却将学派介绍进行了弱化的处理,只进行基础理论的讲授。而学生在接受这些理论时,没有理论产生背景的衬托,没有对理论发展的研究,不清楚这些理论在经济学发展史上的意义,自然也就不会对这些理论有深刻的理解。

三、“道法自然”思想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启示

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一切事情都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教育亦是如此,要能顺应学生本性,体现教育本质、抓住学科特点,才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道法自然应用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上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不言之教,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老子提出的“不言之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可一味说教,而应该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潜在的积极因素,强调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中主动地、自觉地学习。例如,在西方经济学有很多问题存在一定的争议,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这些有争议的问题,可以采取讨论法教学。讨论时由教师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适时给予评价,引导学生在问题讨论中不断质疑和释疑,使其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讨论的题目并不一定很大,但一定要精挑细选,也可以选一个很小的题目,例如影响需求的因素都有哪些?薄利多销是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成立?为什么会有贫富差距?然后广泛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活思想。讨论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思考问题的思路,是一种思想方法、思维过程,真正帮助学生摆脱教条,学会思考问题,培养思维技巧,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讨论法既可用于阶段复习、巩固原有知识,又可用于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

2.无为自化,鼓励学生实践体验

“无为”要求教师做到“善言无暇滴,善行无辙迹。”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要适时而言,适时而行,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化”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想象力去观察,去体验,去分析。具体到在西方经济学中,有案例法、实践法等等。

案例法是常用的教学方式,但很多老师的案例教学并没有很好的效果,主要原因是没有选取适合学生的案例。因此,案例选用一定要得当,要有时代特色,才能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例如,在供求关系原理的讲解过程中,列举当今一些热门词汇,如“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并解释其产生的原因;在弹性理论的介绍中,可以重点分析一下“谷贱伤农”这一经济现象;在介绍蛛网模型时可以解释从“蒜你狠”变成“蒜你贱”现象转变的原因等等。还可以聘请一些国内知名经济学者作为客座教授,不定期的为学生做热门经济问题专题报告。

实践法包括调查法和实习法等实践性教学方法。调查法是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和手段搜集事实材料、了解事实真相的方法;实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到现场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以掌握专业技能和有关直接知识。实践性教学的教学设计作为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实践,倡导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进行自觉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定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的目的性,可以对一些经济现象进行“大胆假设”,例如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在实际消费中是否可以永远得到满足?厂商的短期经济目标如果是非利润最大化会造成什么后果?是否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存在机会成本?通过实践的求证,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亲历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研究,学会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培养独立工作能力,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3.图难于易,辅导学生循序渐进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很明显,老子意识到了人对知识系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应该遵循“图难于易”的原则,切不可希图一蹴而就,违“道”而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也应是一个由现象到理论,由理论到应用的循序渐进过程,这样更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中加深理解。西方经济学很多理论都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注视对学生融汇贯通能力的培养。根据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对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进行举一反三,做到一石多鸟,一通百通。例如,在讲完消费者均衡之后,马上介绍生产者均衡,由从消费者角度思考问题转换成从生产者角度思考问题。

4.分层教学,针对学生因材施教

《老子》二十九章说:“物或行或随,或峋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果。”老子认为人的性格也是符合这个规律的,人的本性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特点的人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不可千篇一律,要做到“高者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对不同的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首先,在专业上体现教学的层次,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很强的针对性,区别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例如对于农学类专业的学生,则多增加一些案例教学,尤其是和农业有关的案例,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则增加教学的深度,为他们考研打好专业基础;而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英语教学的比例,鼓励学生阅读英语原著。其次,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们根据兴趣选择内容模块,进行研究探讨。最后,对一些有特殊要求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5.谋于未发,引导学生溯本逐源

老子强调“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反映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善于把握学生的发展方向,在学生形成不良行为前就纠正,杜绝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形成诸多错误的倾向,例如将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对立、热衷数学计算忽视对理论的深入思考、完全局限于一本教材的观点等等,所以教师应适时的给予正确的引导。目前国外的经济学正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即使是国内经济学也是处于多家并举的状态,如果学生完全局限于一本教材,显然是不利于对经济学的学习。所以在西方济学的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经济学派的介绍,丰富学生的经济学知识。尤其是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学派的教学比重,有机地将“静态的体系结构及理论”与“动态的学派演变”结合起来,而且应该有意识地选择那些既能反映学科演变规律,又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学派。只有在讲授经济学基本理论时融合、加强学派的内容,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完整、更系统地了解宏观经济学及其发展演变。这样,一方面可以看到西方经济学的总体演变趋势,另一方面又可通过流派间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上的分歧和承继关系来进一步对深化基本原理的理解。不难理解,不同流派之间的分歧和争论,常常是推动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力量,许多新理论新方法都是在争论中提出来的,而且各流派争论的问题往往是经济学发展中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另外,经济学研究既需要在专门领域里纵向的深入研究,也需要在广阔的领域里进行横向比较研究。毕竟,西方经济学这门课教给学生的是经济学的“静态知识”,即经济学体系结构及理论组成;而经济学流派教给学生的则是关于经济学的“动态知识”,即经济理论和流派是如何产生发展的,新流派是如何取代旧流派的,不同的流派在当前争论哪些问题,这些新争论预示着经济学发展的哪些新动向。因此,让学生“感受”经济学家们围绕同一问题从不同的分析视野给出不同的分析、得出不同的结论,往往会深受熏陶与感染,激发起进一步创新的热情。

总之,《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拥有独特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道法自然,顺应学生的本性,体现教育的本质,采用与西方经济学体系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就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果,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于立.巧定位、重特色——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的“生存之道”[R].全国产业经济学博士点、重点学科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经验交流会.2006.

[2]王红伟.《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兼谈国外教学经验[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2):205-207.

猜你喜欢

西方经济学经济学理论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简明经济学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试论讲好导论这一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