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回1930—:邂逅一群民国时期图书馆人— 试评《中国图书馆名人录》

2012-02-15

图书馆 2012年5期
关键词:中华协会图书馆

(西华大学图书馆彭州部 四川彭州 611930)

时间重新回到1930年,民国十九年。

我们翻开《中国近六十年来图书馆事业大事记》〔1〕,从中选取当年阳春三月的重要事件:

三月宋景祁编《中国图书馆界人名录》出版。

《中国图书馆界人名录》的出版是1930年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宋君景祁收集了当时中国众多图书馆人的相关信息,汇编成册,终于在春暖花开的时节于上海面世。这本书,作为中国图书馆界第一部人名录(Who's Who),得到北大校长、中华图书馆协会董事蔡元培的关心和支持,并亲自为之题写了书名《中国图书馆名人录》。编者宋景祁是青年才俊,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他,当年才卅岁却已身兼数职,是私立宋氏图书馆创办者,时任上海清心中学图书馆主任、图书馆学科教员、上海图书馆协会常务委员、中华图书馆协会会员、上海图书馆协会附设图书馆学函授学社副社长。

1 成书背景

为什么中国第一部图书馆界人名录诞生于1930年的上海?这是偶然,也是必然。

从清末到民国,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启迪,我国的图书馆运动也蓬勃开展。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形式已经多种多样,比如,公立图书馆就从国立、省立、市立到县立,层层俱全,而学校图书馆,则包括高校图书馆和中小学图书馆,同时,各种专门图书馆也大量涌现,“大多数集中在北平、上海及南京三大都市。大约可分为研究机构、行政机关、工商金融机构、宗教团体及私人所设之图书馆五大类。”〔2〕而在数量方面,图书馆也渐成规模。1930年,教育部调查数据表明:全国共有图书馆2935所,连边远地区的西康省也创办了1所图书馆。〔3〕

与此同时,图书馆教育日渐兴盛,无论是正规教育还是短期培训都发展迅速,图书馆人员队伍逐渐壮大,南京、上海、江苏、天津等地图书馆协会以及中华图书馆协会相继建立,人员的交流逐渐频繁,各种学术活动逐步开展。其中,上海图协是比较活跃的地方图协,成立以后开展活动较多,并且直接参与了中华图协的筹备工作,宋景祁作为上海图协成员,也是中华图协的筹委之一。“经过多方协商、讨论,1925年4月25日在上海召开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大会,6月2日在北京举行成立仪式。”〔4〕1929年1月28日,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一次年会在南京金陵大学大礼堂举行。参加会议的个人会员109人,机关会员70人,共计179人。〔5〕中国图书馆人济济一堂,这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宋景祁在书中介绍不少人物时也会特别指出:参加了第一次年会。中华图协发展很快,据统计,民国十九年(1930),仅中华图书馆协会就有机关会员173名,个人会员308名。〔6〕

总之,这一时期,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人员队伍的壮大以及各种交流活动的开展,为人名录这种形式的工具书的出版提供了现实的条件——能够聚集足够多的人员信息,满足各个图书馆搜寻人才的需求。而宋景祁当时所处的地位也显然为他收集信息提供了方便。

随着上述时代背景而来的,是“图书馆学由机械性趋于专门,由技术性趋于学术性”〔7〕,图书馆界著述之风盛行。“据统计,从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以来到1936年,出版年代可考的著作有546种,相当于以前近20年著作总数48种的11倍多。”〔8〕

可见,在当时的条件下,出书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在《中国图书馆名人录》中,就提到30多人的著作共70多种。再如作者宋景祁,《中国图书馆名人录》也并不是他的第一本图书馆著作,他之前就已经著有《中国图书馆运动之面面观》、《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演进史》、《促进中国图书馆的方法及其经过》等书。

诚然,当时的出版者并非现在严格意义上的出版机构,许多图书馆学著作都是出自图书馆本身,或者图书馆协会。宋景祁的这部《中国图书馆名人录》就是由上海图书馆协会出版的。

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图书馆名人录》在1930年的上海应运而生。

2 花开五枝

按照《中国图书馆名人录》目次,这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序文、团体照片、个人照片(以笔画多寡为序)、中国图书馆界人名通讯录(附录)和广告。

序文非常出彩。

在戴超(戴志骞)作的序中,先照例概述了国外人名录的情况,然后说到中国,认为以职业归类的人名录的缺失,使得“以同一职业之人散布全国,各为各事,不独老死不相往来,且并不知有其人,则其事业之不能相谋而善”。认为“夫图书馆事业在中国尚为草创时代,欲将国内之藏书楼一一变为供给民众公览之图书馆,更其组织、慎其守藏,务使与全世界最适用之制度相吻合,非合全国图书馆界人物群策群力以赴之不可。宋君景祁有见于此,罗列为图书馆事业者之姓名于一册,附以像片、略历,使阅者一览而知某为何人,某长何事,由是沟通同志间之友谊、传达图书馆事业之消息、研究图书馆管理之方法,此书之功用,诚不可以屈指数”。高度评价图书馆人名录的作用。

杜定友的序,也写得非常好,在此摘录一段:“我以为这本人名录,除掉互通消息、联络感情之外,却是我们圕界人员的登记录,凡列入登记录的,就是圕界之一员,这里,就显然负着一种很深刻的意义,所谓圕界,是社会上一种事业。我们要图谋这种事业的发展以造福人群,就不得不有一班人,努力去卫护宏扬这件事业,所以,凡是到圕界服务来的,并不是因为圕里,有一碗安闲饭吃,也不是‘暂借枝栖,容图发展’,我们要鞠躬尽瘁,始终不渝的,为圕而办圕。我们要求中国圕事业的发达,就要看服务圕的人,是否专心致志,把一生的光阴精力,全注意在这件事业上。所以我说人名录是登记录,把圕界的人,一一登记起来,这便使个个人肩膀上,就负起了一种重大的责任。此后大家就要站在同一战线上,努力奋斗。况且现在在中国不良的社会底下,专门人不做专门的事,专门的事也不用专门的人。大家都想升官发财,把社会文化事业置之脑后。我们在这‘生不逢辰’的时代,只得抱定宗旨,为圕而牺牲,为圕而忍耐,为圕而奋斗!人家说我们痴也好,迷也好;我们始终如一,联合起来,为圕谋发展,为人民谋幸福,这才不负圕人名录出版的意思呢!”整篇文字,莫不洋溢着对图书馆事业满腔的激情与深切的责任。

落款特别注明“时在青阳假日,上海圕协会谨序”的短文也称赞宋君此书,“手一卷,如面观,天南地北之遥,即见咫尺之间”,起到了方便联络的作用。作者自序也提到自己的目的,“就是要联络国内各圕家做整个的宣传扩大圕运动,唤起一般民众对于圕有深刻的认识,觉得圕是解决我们自由求得智识的唯一场所”。

笔者认为,通观这几篇序言,都充满了对图书馆事业的自信、热爱和献身的精神,就像梁启超在《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会演说辞》中慷慨陈词:“我们中国的图书馆学者,实在感觉自己对于本国文化世界文化都负有很重大责任。”虽然也知道困难重重,却总是有一股初生牛犊的干劲、富有新生命的勃勃生机。时过境迁,转眼80年过去了,在图书馆界工作的人们已经很难有这样的自信和热爱了。

接下来是11张团体照片。包括中华圕协第一次年会开幕典礼、中华圕协会代表招待德国国际出版品交换局代表合影、南京、杭州、福建、上海等地图协代表合影、中国圕协会暑期学校学员,金陵大学圕学班、清心中国圕学班、上海中学圕学班合影。这些照片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图像资料。

目次中“个人照片”部分为本书的主体,收录了142人的半身照,以姓氏笔画为序排列。在正规的人名录中,这部分在目录中应以“正文”命名。不过,这也恰好体现了二者的差别,“正文”里,一般以文字介绍为主,即使有照片,照片也较小;《中国图书馆名人录》以“个人照片”命名正文,显示出照片的重要性——椭圆形的黑白照往往占据一页版面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正是这些照片带给后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让我们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图书馆人的风貌。

然后是附录,即中国图书馆界人名通讯录,共40页,分三栏——姓名、别号、通信处,按笔画多少为序排列了400多名与当时图书馆界有关的人物的信息。

3 星光灿烂

《中国图书馆名人录》主体部分主要记录了142位图书馆人的信息,涉及到图书馆工作者、图书馆学者以及图书馆创办者。每个人物介绍的内容包括:姓名、籍贯、年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以及学术著述等几项。从年龄上看,142人中除33人未注明外,整个年龄结构为:小于30岁32人,31~40之间45人,其余大于40岁;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是“年逾古稀”的冯平山。书中介绍冯平山“乐善好施,凡教育事业常捐巨资兴办,尤喜开办圕”。冯平山是第一代香港华人企业家,创办有景堂(冯平山父亲的号)图书馆、华商总会图书馆、捐资为香港大学建中文图书馆,后该馆被命名冯平山图书馆,这些在书中都有记叙。

民国时期的图书馆人,按照程焕文的“四代图书馆人”理论,是其中的前两代即“留美的一代”和“文华的一代”〔9〕。在1930年成书的《中国图书馆名人录》中,可以看出的确如此。142名人物中,提到有留学或出国背景的有20余人,涉及的国家有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法国、菲律宾等,代表人物有:杜定友、戴超(戴志骞)、李燕亭、马宗荣、李小缘、洪有丰等;涉及“文华的一代”有8人,代表人物有严文郁、田洪都、黄星辉等。

看看作者对杜定友的介绍:“杜君定友,广东省南海县人,现年三十二岁。”然后是杜先生的学历和工作经历,历任广东省图书馆馆长、上海复旦图书馆馆长、上海图协委员长、中华图协执行部副部长等等。作者评论道:“十余年来,未尝一日脱离圕生活,除长短论文外,著书二十余种,对于我国圕学之提倡,杜君致力尤多,学术界都推重之。”年轻的杜定友,因其对中国图书馆事业强烈的责任感、无比的热爱再加上异常的勤奋,早早地成就蔚然。不过,个人印象最深的还是杜定友的照片——在本书中最特别的照片,杜定友年轻潇洒,西服领带,圆框眼镜,标准的民国知识青年,而围绕着他的一溜捧着书的小读者形象也甚是可爱。对比《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中,杜定友老年的形象,只能感叹,时光如流水无人能敌。

再看李燕亭。留美学习化学,攻读硕士学位,“时友人杨君昭惁适来美,学圕学,遂约同入罗省公立圕学校肄业,民国十二年夏毕业。乃遍游东美各大都会参观其圕和学校。”民国十九年(1933)时为河南中山大学图书馆主任兼化学系教授。他与沈祖荣、杨昭惁、袁同礼、刘国钧、戴志骞、李小缘等均属中国早期留美图书馆学人。2008年出版的《河南大学图书馆史》一书在第七章“河南大学图书馆人”对李先生进行了这样高度的评价:李燕亭“是河南图书馆事业中最早且唯一在国外学过图书馆学专业的专家”,“不仅在河南省的图书馆界有较高的声誉,在国内也属于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开创者及奠基人”,“为河南省的图书馆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也为河南省的化学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0〕

这里还要特别说到书中的女性。知识女性、职业女性的出现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不可回避的重要一环。在人名录中,有7位是女性,她们分别是:李忠瑞、林泽薇、许治玉、陈廷端、冯陈祖怡、郑晁、鲍盖清。她们穿着一式的改良旗袍,标准的民国女子形象。她们大多是大学文化程度,而我国的女子高等教育在1928年,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女生也仅仅1835人。〔11〕所以,她们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

其中最杰出的要数冯陈祖怡。作者是这样介绍的:“曾留美研究图书馆学,为我国女界之第一人。回国后,历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圕学教授,兼该校圕馆长。现任中华圕协会执行委员,上海圕协会监察委员,对于圕学运动,莫不竭力提倡,为学术界所重视。女士尤长口才,到处为圕事业宣传,每届讲演,大受人士所欢迎,其作品甚多,我国圕专家之一。”不过,在笔者目前所见的图书馆学资料中,详细提到冯女士的却几乎没有。

在《中国图书馆名人录》的通讯录部分,除收入“个人照片”部分的图书馆人外,还有其它两百多名人物的信息,包括王重民、王云五、皮高品、沈祖荣、胡庆生、袁同礼、杨昭惁、刘国钧等等。此外,也包括与图书馆界相关的文化人物,如胡适、张元济、傅增湘、蒋梦麟、蔡元培、顾颉刚等。

总的来说,这部书收录了众多人物,星光灿烂。不过,这其中有一些人物已是中国图书馆史、中国图书馆学史上大书特书的,而有的人物则是某个单独的图书馆馆史上着重提及的,剩下的人物,是尚待后人钩沉、以避免被历史所遗忘的。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庆幸,宋景祁的这部书为我们留住了1930年一群图书馆人的形象与精神。这一点笔者和范凡有同感:“无论是团体照片还是个人照片,那一张张年轻而充满热情的脸庞透露出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图书馆事业的无比的热爱,让人感觉出那的确是一个火热的年代。”〔12〕

当然,作为中国出现较早的人名录,作为中国图书馆界第一部人名录,这本书也存在很多不足:如收录标准不明确,未说明人物出生时间,叙述中有些地方还不够客观等等。但这些并不影响它时至今日重要的史料价值。

1.张锦郎,黄渊泉.中国近六十年来图书馆事业大事记.台北:商务印书馆,1974:89

2,7.严文郁.中国图书馆发展史:自清末至抗战胜利.台北:枫城出版社,1983:108 -109,46

3.吴相湘,刘绍唐.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三册).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798-799

4.谢灼华.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

5.曾凡菊.中华图书馆协会与民国时期图书馆界的交流——以协会年会为中心的考察.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1):115-117

6.中华图书馆协会.中华图书馆协会概况.北京:该协会,1933

8,12.范凡.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著作出版与学术传承.北京: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2008:48,95

9.程焕文.图书馆精神.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78

10.李景文.河南大学图书馆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11.刘方.近代职业女性从业状况考察.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17-119

猜你喜欢

中华协会图书馆
娄底市翻译协会简介
图书馆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协会 通联站
协会 通联站
协会 通联站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