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学人文研究范式解析❋

2012-02-15

图书馆 2012年5期
关键词:图书馆学权利人文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5)

美国著名学者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范式是“一个特定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构成的整体”,“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1〕从此,“学科范式”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图书馆学范式是指图书馆学研究者所具有的共同的学科信念与价值取向,以及他们在图书馆学研究中所持有的共同的观点、理论与方法。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人们依据“科学共同体”与“共同理念”这两条准则从不同角度考察图书馆学范式。图书馆学界既出现了以程焕文、范并思、蒋永福、李国新等为代表的“科学共同体”,又形成了以图书馆精神、图书馆权利、图书馆价值等为核心的“共同理念”,这无疑是图书馆学人文范式确立的基本标志。

1 图书馆学人文研究范式的形成

1.1 国外图书馆学人文思想的传入

我国近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西学东渐与传统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与结晶。清末民国时期,欧美图书馆事业成为我们效仿的榜样,无论是图书馆建设还是图书馆学研究都留下了西方的痕迹。国外图书馆技术及其管理理念源源不断地传入国内,促使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快速跟上时代节拍。新中国成立后,图书馆学深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阶级性被视为图书馆学的基本属性,强调“图书馆事业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生产服务、为工农兵服务”。〔2〕民国图书馆学和欧美图书馆学遭到排斥与舍弃,图书馆无差别服务的人文理念被当作批判的靶子。20世纪80-90年代,图书馆事业又受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政策的影响。譬如,1987年文化部牵头颁发《文化事业单位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对图书馆等文化机构开展有偿服务给予大力支持。于是乎,“以文养文”的创收理念掩盖了图书馆事业的公共性与公益性,图书馆学人文研究仍然没有摆脱社会环境的束缚。

改革开放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国际交流,西方图书馆学人文思想再次涌入国内,譬如《图书宪章》、《公共图书馆宣言》、《美国图书馆权利法案》、《日本图书馆法》等纷纷见诸国内报刊。其实早在194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就颁布了《公共图书馆宣言》,随后又于1972年和1994年分别对这个国际性的图书馆纲领性文件进行修改与补充。由于深受社会意识形态的桎梏,前两次“宣言”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影响微乎其微。1994年版《公共图书馆宣言》问世后,次年国内就出现了相关译文和评论文章,介绍与倡导开放、自由、平等、免费等服务理念。当时恰逢我国图书馆界“收费服务”对“免费服务”的大讨论,“宣言”无疑给“免费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持。国外图书馆理念重新进入国人视野,动摇了“以文养文”与“以文补文”等“有偿服务”的理论根基。《公共图书馆宣言》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图书馆学会发布的《图书馆服务宣言》在很大程度上秉承了其思想。1996年第62届IFLA大会在北京召开,欧美图书馆人文精神得到了充分展示,这极大地推动着我国图书馆学人文研究的兴起。世纪之交,图书馆精神、图书馆自由、图书馆权利以及知识自由与公平等人文理念逐渐普及,并完成了从“译介”到“研究”再到“创新”的模式转化。

1.2 国内图书馆学人文精神的传承

我国古代藏书家辈出,其中不乏倡导藏书流通利用的有识之士。晋代范蔚藏书七千余卷,“远近来读者,恒有百余人,蔚为办衣食”;南齐崔慰祖藏书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有辞”〔3〕。北宋李公择年少时曾在庐山白石庵读书,后来把“藏书凡九千余卷……将以遗来者……藏于其所故居之僧舍”〔4〕。金朝孔天监提倡建立公共藏书楼,藏书向“有志而无书”的“草莱贫乏之士”〔5〕开放。明代藏书家李如一允许出借所藏的普通书籍,曾经感概曰:“天下好书,当与天下读书人共读之”〔6〕。明末清初曹溶撰《藏书流通约》,提出促进藏书流通与利用的方法:“彼此藏书家”,“约定有无相易”,“各斋所钞互换”。〔7〕清代周永年在《儒藏说》中主张设置“儒藏”,“天下万世共读之”,“以待四方能读之人”,“寒士则供其食饮”。〔8〕晚清贵胄国英创建向社会开放的“共读楼”,曾言藏书“何妨与他人共读,成人成己,无二道也”。〔9〕古代不少藏书家强调图书应当向读书人开放,尤其应该向贫寒之士开放,很好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

清末民国时期,我国图书馆事业充分吸收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人文精髓。郑观应提出仿效欧美建立开放的公共藏书楼,从而“无论寒儒博士,领凭入院,即可遍读群书”〔10〕。强学会书藏(1895)、皖省藏书楼(1901)、古越藏书楼(1902)与湖南图书馆兼博物馆(1904)等,率先向社会开放。1915年教育部颁布《通俗图书馆规程》,规定“各省治、县治应设通俗图书馆,储集各种通俗图书,供公众之阅览”,“通俗图书馆不征收阅览费”。〔11〕民国图书馆遵循“公开”与“免费”的服务理念,为了方便民众甚至还设立分馆或巡回文库。譬如文华公书林不仅向社会开放,而且在武汉各学校设巡回文库。1918年,沈祖荣严厉批评某些图书馆的收费行为,认为“各馆阅书证券取资,亦足阻碍来学之心……图书馆为公共求学之所,应持开放主义,不取分文以资提倡”〔12〕。20世纪20-30年代,刘国钧、杜定友、李小缘、马宗荣、俞爽迷等图书馆学家的人文思想至今仍然熠熠生辉,诸如“馆中之书皆为人所阅读,而尤贵乎使人人皆能读其所当读之物”;〔13〕“费用概由公家设法筹出供给,对于阅者概不收费”,“开放书库,任人自由阅览”;〔14〕“到图书馆的人,无老无幼,无贵无贱,都一体欢迎的,毫无歧视”〔15〕;“皆所以启民智、伸民权、利民生者也”,“是平民知识的唯一简便而又稳妥的源泉”,“男女阅书不分界限,贫富贵贱阅书不分阶级”;〔16〕“无时间空间的限制、无男女老幼贫富贵贱阶级的限制”〔17〕等。民国学者不仅在图书馆实践中始终坚持人文主义的发展方向,而且在图书馆学研究中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20世纪末,我国图书馆学人文研究的复兴,实际上就是民国图书馆学人文传统的传承与开拓。

1.3 当前图书馆学人文学派的兴起

尽管我国近现代图书馆学不乏人文研究的火种,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图书馆学人文学派才逐步兴起。1991年,蒋永福提出倡导人的主体性、弘扬人文精神的“人本主义图书馆学”或“人文图书馆学”;〔18〕第二年,程焕文指出“一种以人为研究中心的图书馆学理论流派已呈现出形成的潜势,这里姑且把它称为‘人文图书馆学’”〔19〕。2002年,蒋永福明确界定了“人文图书馆学”概念,即“侧重从人文角度观察图书馆现象的一种图书馆学理论形态或流派”。〔20〕至此,人文图书馆学研究逐渐复兴并得到长足发展。笔者在CNKI期刊库中用“人文”AND“图书馆”进行篇名组配检索,仅2001-2010年就有学术论文1184篇,平均每年发表118篇。毋庸置疑,图书馆学人文研究已成为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倘若以库恩范式理论的“科学共同体”与“共同观念”来衡量,图书馆学人文研究已经成为一种学科常态。目前,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人文理想主义者群体,已基本形成一个有中心的合力群体。〔21〕蒋永福倡导构建人文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程焕文宣传图书馆精神与图书馆权利,范并思研究公共图书馆精神与图书馆核心价值,于良芝呼吁构建图书馆职业精神,王子舟探讨图书馆的公共性与弱势群体的知识援助,韩继章坚持图书馆公益性与平民服务理念,此外肖希明、李国新、刘君等也积极从事图书馆学人文研究。

中国图书馆学会和图书馆学专业期刊坚持人文理念,促进了图书馆学人文学派的兴起。自2003年以来,中国图书馆学会紧扣图书馆的职业理念、职业精神、人文精神、公共性与公益性等研究热点,几乎在每年的年会都设置了“人文”分主题。譬如,“社会角色与职业理念”(2003),“百年图书馆精神”(2004),“人文视野中的图书馆学”、“图书馆权利”、“图书馆建筑与人文关怀”(2005,年会主题为“以人为本,服务创新”),“面向大众的图书馆关怀”(2006),“图书馆服务:全民共享”(2008,年会主题),“不朽的图书馆精神:汶川地震与家园重建”(2009),“图书馆员研究”(2010),“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与图书馆优质资源打造”(2011)。尤其是2005年与200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的年会主题就是基于人文理念的图书馆服务,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学人文研究。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学期刊纷纷推出“人文”专栏,旨在倡导以人为本的办馆理念与弘扬公共图书馆的不朽精神。例如,《图书馆》的“中国图书馆事业百年”(2004年第2-6期),《图书馆杂志》的“图书馆员:职业精神与核心能力”(2005年第3-12期),《图书情报知识》的“弱势群体与知识公平”(2005年第1期),《图书馆建设》的“走向权利时代”(2005年第1期-2006年第3期,以及2006年第6期),《图书馆》的“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论坛”(2005年第1期-2006年第6期),《图书与情报》的“图书馆核心价值”(2007年第3期),《图书馆建设》的“图书馆服务宣言”(2008年第10期),《中国图书馆学报》的“图书馆服务宣言”(2008年第6期),《图书馆》的“今日观察:聚焦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2011年第3-6期)。这些有关图书馆人文理念的专题研究,促进了图书馆学人文研究范式的形成与发展。

2 图书馆学人文研究范式的内核

2.1 备受关注的图书馆精神

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人在图书馆事业建设中形成的职业准则、专业素养与思想情操,诸如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心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等,这是图书馆提高办馆效益、优化读者服务、维护读者权益并最终推动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图书馆事业一度陷入低迷与艰难的发展窘境,于是专家学者积极探索图书馆事业发展之路并大力弘扬图书馆精神。程焕文早在1988年就发表《论图书馆精神》,此后一直重视图书馆精神的研究,特别推崇文华图专的前辈们所具有的精神品质。1992年,他又发表《图书馆人与图书馆精神》,将图书馆精神概括为爱国、爱馆、爱人与爱书。〔22〕他还非常重视公共图书馆的普遍开放和免费使用,认为公共、公开与共享就是公共图书馆的历史精神。〔23〕韩继章通过分析图书馆精神产生的文化背景得出:20世纪20-30年代和80年代,图书馆人肩负着“济世救国、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是“图书馆精神的来源和基础”,这种图书馆精神是“中国图书馆精神的主体”。〔24〕叶继元则在《中国百年图书馆精神探寻》一文中提出:“敬业、爱书和利人是贯穿中国百年的图书馆精神”〔25〕。由此可见,20世纪我国近现代图书馆精神的发展,经历了初期肇兴、中期沉寂与末期复兴三个阶段。

21世纪以来,图书馆精神研究热潮叠起。2002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公布《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试行)》,将图书馆精神融合到具体工作之中。2004年,范并思认为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人对图书馆人文理想的认同”,其真实内涵是“信仰信息公平的理念”、“对信息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与“对图书馆职业的高度敬意”;〔26〕程小澜提出图书馆精神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即“以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创造美与和谐作为图书馆活动的宗旨”;〔27〕肖希明也撰文分析了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内涵: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人文精神,尊重理性、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敬业乐业、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28〕同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专门设置“百年图书馆精神”分主题,引起了与会者的高度重视,并进一步推动了有关图书馆精神的研究。因此,这一年被认为是“重续图书馆精神的历史链条”的一年,“现代图书馆精神正以更加厚重的方式回归中国图书馆界”〔29〕。“图书馆精神”话语权日益增强,并成功跻身于图书馆学专业教材。2003年,于良芝的《图书馆学导论》将图书馆职业精神理解为:“一个社会的图书馆专业人员共同信奉的原则和信念,它蕴涵在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价值观中,……包括崇尚理性和知识、维护个人获取知识的平等权利、追求知识资源的最大利用。”〔30〕2007年,程焕文撰写的《图书馆精神》全面阐述了图书馆精神的内容、演变、发展与传承等,高度弘扬了爱国、爱馆、爱书、爱人以及智慧与服务的图书馆精神。

2.2 日益发展的图书馆权利

近年来有关“图书馆自由”与“图书馆权利”的议题备受关注,究其实质两者都是为了更好地保障用户自由与平等地获取知识资源。2000年,李国新在国内较早地使用“图书馆自由”一词,详细介绍了日本的《图书馆自由宣言》。〔31〕2002年,他还阐释“‘图书馆自由’说到底是利用者而不是图书馆的‘自由权利’”,其“终极目标在于保障国民的‘认知自由’”。〔32〕蒋永福从读者角度出发认定图书馆自由的“根本宗旨是为了确保读者的自由权利”,即“读者利用图书馆获取知识信息的自由权利”。〔33〕周慧芳则认为图书馆自由是实现国民认知自由的前提,“对图书馆来说,是强调收集、提供资料的自由,对利用者来说,是强调从图书馆获得资料和信息的自由”〔34〕。“图书馆权利”一词,最初源于美国图书馆协会1939年公布的《图书馆权利宣言》。程焕文在国内首次将“图书馆权利”作为一个学术术语,并界定为“民众利用图书馆的自由平等权利”。〔35〕李国新认同图书馆权利“从根本上说是利用者的权利”,不是图书馆“追求自身利益的特权”或“制约利用者的权利”,而是“图书馆员职业集团为完成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职责所必须拥有的自由空间和职务权利”。〔36〕这就是说:图书馆拥有维护公众利用图书馆权利的权利,其目的是完成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保障知识的自由交流与平等获取。范并思从社会立场和馆员立场两个角度探讨图书馆权利,进而提出“公民接受图书馆服务的权利”与“图书馆人维护图书馆科学有效地运作的权利”是统一的,应当“以保障公民信息权利为目标维护图书馆人的职业权利”。〔37〕由此可见,无论何种立场的“图书馆权利”,其终极目标都是维护与实现使用者的权利。

李国新、蒋永福、程焕文、范并思等对“图书馆自由”或“图书馆权利”进行了充分的阐释,尽管他们考察与分析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不过其潜在逻辑都认可应当维护公民的信息权利,而且图书馆有效运作是保障用户权利的基本前提。因此,不管图书馆权利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归根到底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保障公民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图书馆自由”与“图书馆权利”是民主社会保障人民文化权利的重要条件,它们都强调自由、平等地利用图书馆是用户的权利,都主张图书馆应该向所有民众开放与平等对待一切用户。在李、蒋、程、范等知名学者的积极倡导下,“图书馆权利”逐渐走出了书斋,对图书馆人文服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1年初,杭州图书馆的“乞丐入馆案”,充分展现了图书馆权利的重要性。正如储树青馆长所言:“我无权拒绝他们(乞丐、拾荒者等)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38〕这句话被网络转发数万次,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公众的图书馆权利意识的觉醒。

2.3 不可替代的图书馆价值

21世纪初,诸多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探讨图书馆价值,提出了不少颇具真知灼见的观点。2002年,程亚男撰文指出:“服务是贯穿图书馆发展的主线,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39〕;宋显彪详细阐述了图书馆员职业核心价值的内容:保存与提供人类文明成果,联结用户与思想,保证用户自由、平等获取信息,进行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40〕。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掀起了探讨图书馆核心价值的高潮。中国图书馆学会在该年年底召开的2007年新年峰会重点讨论了图书馆核心价值,次年批准范并思与倪晓健获得“专项资金项目”——中国图书馆核心价值与《图书馆服务宣言》研究,11月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召开的第5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再次讨论了图书馆核心价值。范并思强调图书馆核心价值是“图书馆界对于自己的责任或使命一种系统的说明,表达的是图书馆人的基本理念”;〔41〕黄宗忠则将图书馆核心价值解释为:“图书馆员通过收集、整理、存储、传播信息知识等劳动,实现知识自由存取,公正、平等服务于社会,满足每个读者的不同需求,为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42〕由此可见,尽管我国图书馆界对图书馆核心价值众说纷纭,但它无疑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美国图书馆协会、国际图联等明确阐释了图书馆核心价值观,不过我国在图书馆核心价值方面仍然充满争议。世界文化不可避免的多元性、时代性与阶段性,决定了我国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必然受到传统文化、西方文明与时代潮流三种因素的综合影响。2007年,王知津与樊振佳主张在当代中国语境下讨论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将它归结为两个方面:保证知识自由和促进个人、社会发展。〔43〕2008年,蒋永福提出了图书馆核心价值“1+4模型”,即以文化权利为主范畴,保存与共享、促进阅读、平等服务、包容与民主为辅范畴的核心价值体系。〔44〕通过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合理吸收西方文明的成果,王知津、樊振佳、蒋永福等试图构建基于中国语境的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将图书馆知识的存储与共享、自由与平等、保障与服务等人文思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年,中国图书馆学会通过的《图书馆服务宣言》所确立的对全社会普遍开放、平等服务、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则可以看成是图书馆核心价值的重要表现。“宣言”表明了图书馆的立场、目标及其职业信念,让公众对图书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民众利用图书馆指明了方向。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形成与确立,具有极其显著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这有利于发挥图书馆和馆员的社会价值,增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图书馆从业者的职业认同感,创造图书馆发展的良好环境等。

3 图书馆学人文研究的使命

3.1 提高图书馆人本服务水平

图书馆是一种存取知识资源的社会机构,提供公益性的面向用户的知识服务;也是一种保障公众文化权利的制度设计,承担着维护全体国民尤其是底层民众获取知识权利的社会责任。图书馆服务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牢牢树立为社会公众平等地提供知识资源的服务理念。阮冈纳赞、巴特勒、谢拉等图书馆学大师,高度强调图书馆服务的人本思想。即使是技术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杜威,也提出了颇具人文理念的馆藏建设准则——以最少的经费,购买最恰当的书刊,为最多的读者服务。我国图书馆界曾经流传着一句充满人文底蕴的口号,即“一切为了读者,为了一切读者,为了读者的一切”。前IFLA主席戈曼提出图书馆学新五定律,全面阐释了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思想。数字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图书馆不再是唯一渠道。因此,只有实行免费、公平、个性化的人本服务,切实保障每个公民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图书馆才能吸引和留住广大的知识用户。当前图书馆社会地位较低、公众认同度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图书馆没有提供不可替代的知识服务,或者说图书馆没有提供让社会公众满意的知识服务,导致其社会价值淹没在虚拟化与数字化的信息网络之中。

近年来,我国图书馆人本服务理念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图书馆率先实施完全免费服务的政策。2000年杭州图书馆馆长储树青宣布军人、残疾人、老人、儿童免费借书,2003年向所有阅览者敞开大门,2007年杭州图书馆新馆全面免费开放,这样就实现了真正的零门槛。〔45〕此外,深圳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都采取了免费开放的措施。深圳图书馆坚守“开放、平等、免费”的服务理念,杭州图书馆秉承“公共、免费、无障碍”的服务理念,苏州图书馆实施“专业、礼貌、平等、无差别”的服务理念。这些服务举措都得到民众的称赞,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地区也是图书馆人文精神研究和倡导最为积极的地区。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图收费服务事件、巴金捐书流失事件、苏图拒借古籍事件、信阳师院图书馆出租座位事件等层出不穷,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图书馆坚持人本服务理念,不断完善服务措施,切实提高服务水平。

3.2 促进图书馆知识管理发展

知识经济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形态,知识是个人、组织乃至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知识管理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议题。图书馆作为社会知识资源的集散地,既拥有极其丰富的文献资源等显性知识,又包含专门从事知识管理的馆员智慧等隐性知识,还联系着极其庞大的知识用户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图书馆知识管理不仅需要对其本身的显性知识资源进行管理,而且需要借鉴企业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对相关的隐性知识资源进行科学管理。这是一种新型的知识管理模式,即“以读者和馆员为主体,以知识信息为对象,以实现知识的价值和创新知识为目标,以知识增值和读者需要为中心的管理。”〔46〕读者和馆员始终是图书馆最基本的组成要素,从而决定了图书馆知识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只有不断完善基于人本思想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才能洞察用户潜在的知识需求,并切实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才能为馆员创造一种人性化的工作环境,激发馆员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促使馆员通过交流把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最终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

知识管理是学习型组织创建的基础,图书馆知识管理无疑也是学习型图书馆建设的前提。图书馆构建馆员与馆员、馆员与用户、用户与用户等积极参与的知识共享平台,从而使每个公民都能够行使利用图书馆的权利,都能够通过图书馆网络获取各自所需的知识。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没有解决公众自由、平等地利用知识资源的历史难题,反而在人们之间形成了新的数字鸿沟。数字技术说到底只是一种工具,它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产生阻碍知识交流的无形壁垒,又能提供促进知识共享的应用平台。如果图书馆继续在脱离人文思想的技术道路上狂奔,那么其知识管理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充其量只能说为知识精英阶层提供了知识获取的便利条件。显然,图书馆应当坚持面向所有公众实施无差别服务的人本思想,充分挖掘知识资源所蕴藏的价值,大力开展个性化的知识推送服务,积极组建人人参与的知识共享平台。基于人本思想的知识交流、共享与服务,既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价值所在,也是图书馆知识管理实施的终极目标。

3.3 完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

19世纪初,图书馆学的诞生实际上就是图书馆技术应用与经验总结的产物。无论是施莱廷格的“整理说”,还是艾伯特、莫尔贝希的“技术说”,都极其强调图书馆工作中的实际技术与具体方法。杜威在《十进制图书分类法》第一版导言中宣称,他不追求什么理论上的完整体系,而只是从实用的观点出发来设法解决实际问题。〔47〕欧美图书馆学家一直有注重技术研究的传统,因此图书馆学常常被看作是一门“经验主义”的学科,甚至被认为只是一种“术”而不是一门“学”。20世纪40-50年代,情报学正式从图书馆学中分离出来,其重要原因就是技术学派的壮大与出走。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国外图书馆学技术学派走入了“唯技术论”的误区,一些激进的学者甚至充当起图书馆学的“掘墓人”。譬如,1977年,福克提出:“图书馆也将逐渐消亡,它们的历史使命业已完成”〔48〕;1982年,兰开斯特预言:“在下一个二十年,现在的图书馆可能完全消失”〔49〕。技术学派在图书馆事业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过于强调技术又使他们深陷图书馆与图书馆学消失的迷茫之中。显然,技术学派对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构建产生了不良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图书馆学的学科危机。

图书馆事业从来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滋养,图书馆学人文因素也一直在不断发展。文艺复兴积极倡导个性自由和精神解放,打破了权贵阶层垄断文化盛宴的惯例,图书馆逐步向社会各阶层开放。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承担了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责,如何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永恒的议题。爱德华兹大声呼吁建立公共图书馆,并切实推动了确保公众利用图书馆的立法运动。阮冈纳赞提出的图书馆学五定律,深刻地揭示了图书馆学的人文思想。20世纪20-30年代,芝加哥学派从“社会”角度关注图书馆事业并形成了图书馆学人文研究的高潮,谢拉公开宣称“图书馆事业主要还是一个人文主义的事业……我们要提醒自己记住,图书馆始于人文主义”〔50〕。卢泰宏通过分析巴特勒、谢拉、阮冈纳赞等三位图书馆学巨星的人文思想,同时深入考察当代图书馆学家的人文理念(诸如1986年施蒂格指出“人文价值观念是图书馆职业的核心”,1987年霍利强调图书馆职业“基本上是一种人文职业”),从而认为“强调人文传统成为图书馆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点和延续不断的学术传统”。〔51〕纵观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的发展历程,人文思想早已渗透其中并日呈壮大之势。图书馆学发展决不能仅仅依靠“技术”,而必须高举“人文”的旗帜。20世纪末,我国图书馆学人文学派登上历史舞台并做出了突出贡献。人文图书馆学已经成为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兴起既是图书馆学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图书馆学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1.〔美〕托马斯·库恩(T.S.Kuhn)著.金吴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5-176

2.黄宗忠.坚持图书馆事业为无产阶级政治、为生产、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武汉大学学报,1959(7):32-43

3.曹之.古代藏书楼封闭之原因刍议.图书馆论坛,2003(6):256-257

4.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见:李希沁,张淑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2:21-22

5.周峰.辽金藏书家考.北方文物,2007(2):56-60

6.王美英.试论明代的私人藏书.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115-119

7.曹溶.流通古书约.见:李希沁,张淑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2:31-32

8.周永年.儒藏说.见:李希沁,张淑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2:47 -52

9.徐寿芝.古代私家藏书与利用.山东图书馆季刊,2004(4):39-42,53

10.郑观应著,陈志良选注.盛世危言.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45

11.谢灼华.论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学报,1999(6):22-28

12.李希沁,张淑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2:196-197

13.刘国钧.近代图书馆之性质及公用.见:中国图书馆学会.百年文萃——空谷余音.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24-26

14.马宗荣.现代图书馆研究.见:中国图书馆学会.百年文萃——空谷余音.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38-42

15.杜定友.图书馆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3-4

16.谢灼华,彭海滨.李小缘先生在近代图书馆史研究上的地位.见: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李小缘纪念文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507-508

17.俞爽迷.图书馆与社会教育.见:中国图书馆学会.百年文萃——空谷余音.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77-81

18.蒋永福.图书馆学也是一种人学.黑龙江图书馆,1991(6):7-10,41

19.程焕文.图书馆人与图书馆精神.中国图书馆学报,1992(2):35-42

20.蒋永福.人文图书馆学论纲.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4):9-13,58

21.蒋永福.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研究者群体的四副面孔.图书馆,2006(6):31-33

22.程焕文.图书馆人与图书馆精神.中国图书馆学报,1992(2):35-42

23.程焕文,周旭毓.权利与道德——关于公共图书馆精神的阐释.图书馆建设,2005(4):1 -4,42

24.范并思,邱五芳,韩继章.追寻20世纪的图书馆精神.图书馆,2002(3):1-8

25.叶继元.中国百年图书馆精神探寻.图书情报知识,2004(5):21-25

26.范并思.图书馆精神的历史缺失.新世纪图书馆,2004(6):3-8

27.程小澜.澎湃新知浙江潮琅嬛清秘文澜阁:浙江图书馆精神百年回顾与展望.图书馆,2004(6):9-11

28.肖希明.论图书馆职业精神.图书馆论坛,2004(6):64 -66,79

29.梁灿兴.重续图书馆精神的历史链条——苏州年会随感.图书馆,2004(6):56-57

30.于良芝.未完成的现代性:谈信息时代的图书馆职业精神.图书馆杂志,2005(4):3-7

31.李国新.日本的“图书馆自由”述论.图书馆,2000(4):12 -16,20

32.李国新.对“图书馆自由”的理论思考.图书馆,2002(1):16-21

33.蒋永福.图书馆自由:定位及其责任主体.图书馆,2006(5):8-11

34.周慧芳.图书馆自由——时代的呼唤.图书馆,2008(6):19-21

35.程焕文.图书馆权利的界定.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2):38-45

36.李国新.图书馆权利的定位、实现与维护.图书馆建设,2005(1):1-4

37.范并思.论图书馆人的权利意识.图书馆建设,2005(2):1-5

38.梁若冰.公共图书馆:大门该为谁敞开?.光明日报,2011-2-23(9)

39.程亚男.再论图书馆服务.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4):18-21

40.宋显彪.试论图书馆员职业的核心价值.图书馆杂志,2002(9):3-5

41.范并思.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我们面临的挑战.图书馆建设,2007(6):15-18

42.黄宗忠.论图书馆核心价值(上).图书馆论坛,2007(6):3-8

43.王知津,樊振佳.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图书馆核心价值.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5):53-58

44.蒋永福.图书馆核心价值及其中国语境表达.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2):21-26

45.杭州和它的图书馆精神:免费开放保障文化公平.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sd/2011 -02 -24/142822008305.shtml(2011 -02 -24).〔201-09-20〕

46.石向实,刘晨.图书馆知识管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9

47.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5

48.H.Falk.The impact of computers on book and journal publication.In:J.L.Divilbiss.The economics of library automation.The 13th Annual Clinic on Library Applications of Data Processing.Graduate School of Library Science,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April 25-28,1976:72-82

49.〔美〕兰开斯特(F.W.Lancaster)著.郑登理,陈珍成译.电子时代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150

50.〔美〕谢拉(J.H.Shera).《图书馆引论》前言.见:袁咏秋,李家乔主编.外国图书馆学名著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309-312

51.卢泰宏.图书馆的人文传统与情报科学的技术传统.中国图书馆学报,1992(3):4 -10,17

猜你喜欢

图书馆学权利人文
我们的权利
股东权利知多少(一)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权利套装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寂寞与喧嚣:当代图书馆学研究现状剖析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