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提高社会认同策略研究
2012-02-15
(乐山师范学院图书馆 四川乐山 614004)
公共图书馆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的组成机构之一。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其职能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革;作为社会机构存在,必然体现其社会价值,获得社会的“认同”、“认可”并“信任”,否则,当它不能完成既定任务和自己的使命时,社会就有可能,也一定会将它抛弃。〔1〕从社会认同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图书馆价值的社会认同,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对于促进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社会认同与社会价值概论
社会认同与社会价值是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关注的两个重要问题。体现社会价值是图书馆获得社会认同的基础,社会认同则表明了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本质上说,社会认同就是对图书馆社会价值的认同。
1.1 社会认同及其理论
认同作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畴,是指“一种同化与内化的社会心理过程,它是将他人或群体的价值、标准、期望与社会角色,内化于个人的行为和自我概念之中”〔2〕。它具有以下特点:①认同具有社会性。它是一种集体行为,认同的产生根源于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②认同具有可塑性。它是动态的、自然发生的,认同会根据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③认同具有客观性。它是客观社会存在与个体意识作用相结合而形成的〔3〕。所以,认同的本质就是个人和他人在态度、观点、理念上产生“共鸣”的心理历程。
由塔菲尔(Tajfel)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产生于对群体行为的揭示,并在群体行为的研究中得到不断发展和深化。社会认同理论区分了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的概念,清晰地表达了对于群体性动机和需要的关注,并定义了社会认同的概念内涵,即“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4〕;社会认同理论强调社会认同对群体间行为的解释作用,即“某个群体在社会化和文化适应的过程中形成的一致共识,并由此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文化的过程”〔5〕。所以,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体现,其本质上是一种集体意识和群体观念。社会认同理论为图书馆社会价值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即图书馆作为社会机构之一,其社会价值应由社会个体的认同提升至群体的认同,成为影响群体行为并付诸于支持、信任的价值取向。
1.2 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是指“社会”(包括社会群体和个体)对于某客观事物的评价。讨论图书馆的社会价值,需要从图书馆承担的社会功能说起。巴特勒认为,“图书是保存人类记忆的一种社会装置,图书馆是为把它移入活着的个人的意识的一种社会机构”;谢拉认为,“图书馆的基本目的永远是有关文字记录的知识思想及交流链条中的环节”〔6〕。图书馆作为人类社会文献、信息、知识的主要物质载体,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始终发挥着“助推器”的作用,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科技等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从组织行为学理论来看,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和社会机构,它与社会中的其它组织和机构一样,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就是必须而且能够从社会环境中获取维持组织自身发展的各种外部资源。然而,组织要想从社会环境中获取资源,一个必要的前提是这个组织必须得到社会环境中各种其他主体的承认、支持和服从。只有这样,组织的理念、价值才会被社会环境中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体社会成员等社会主体所接受。图书馆是依靠公共财政来维持日常运转并且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机构,自然需要获得社会及其成员的认同、信任,而只有为社会所接受、认同,才能体现出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本质上说,社会认同就是对图书馆社会价值的认同。
1.3 研究社会认同和社会价值的意义
社会认同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组织或机构得到社会的认同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动力。社会认同理论试图解释个体所获得的对自己所在群体成员身份的认识,是如何影响他的社会知觉、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的。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总是努力获得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这种积极的认同很大程度上来自内群体和相关外群体的有利比较。〔7〕
图书馆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属于社会众多组织和机构中的个体,置身于由诸多社会组织和机构组成的环境中,必然与其发生横向的社会联系,在与其它社会组织和机构的“比较”中展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因此,衡量图书馆在社会群体中的作用和价值,不是“自我认定”,也不是“自我欣赏”,更不是“夜郎自大”,而是需要通过与社会管理者、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的交往、交流、互动并予以比较中,由它们来评价并认可。图书馆的社会认同度高,则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就大,反之则小;反过来说,图书馆体现的社会价值大,则社会认同度就高。所以,研究社会认同理论,对于揭示图书馆在社会中的价值,关注社会对图书馆的评价,并明确在当前及其未来的信息环境中如何实现其社会价值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影响图书馆社会价值获得认同的因素
社会认同理论强调个体对群体的社会认同作用,并认为通过接触交往可以改变群体间的态度。图书馆作为社会众多机构的个体,影响其社会认同的因素众多,而与之密切关联的是社会管理者的主导性、社会成员(包括社会团体与个人)的能动性,以及图书馆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效益的支撑等,这些因素是影响图书馆社会认同的主要内容。
2.1 社会管理者的主导性是获得社会认同的关键因素
社会管理者即政府,政府对图书馆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如果政府对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有清醒的认识而致力于全社会的倡导,并予以积极的支持,无疑会提高图书馆在社会中的认同度。尤其在一个主导型政府社会环境下,政府权力效应起着关键作用,它不仅产生积极的社会导向作用,而且直接提供财力支持,是图书馆实现社会价值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了政府的主导和支持,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根本无法体现,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将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责任在政府是国内外图书馆界的共识。
以美国为例,早在1970年,美国国会就成立了直属总统和国会的独立的联邦机构——图书馆与情报科学全国委员会,该委员会在美国图书馆和情报科学的政策和相关工作计划的制定和执行,联邦、州和地区间图书和情报工作活动的组织和协调等方面,承担了多项重要职能。〔8〕在1979年和1991年召开的两届美国图书馆与情报工作白宫会议上,卡特总统〔9〕和布什总统〔10〕分别出席并作了重要发言,向与会代表强调了各级图书馆在国家、社会以及公民个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全社会共识的形成。2010年12月,奥巴马总统签署了《博物馆与图书馆法令》2010年修正案,对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授权拨款、补助等条款进行了增补,同时赋予了公共图书馆支持公民终身学习、帮助提升21世纪劳动者电子网络学习技能等新的职能。〔11〕
在国内,包含公共图书馆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2006年9月,我国政府正式公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将文化事业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提出公共图书馆应该以实现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12〕;2007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惠及全民”的原则;2011年2月,文化部、财政部发布《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13〕,明确要求全国所有的公共图书馆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实行免费开放,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提供。这些政策、理念、措施成为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方针,更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行动指南。
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程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当地政府和社会对公共图书馆价值的关注程度以及由此而带来的重视和投入程度。〔14〕政府的引导和支持而产生的导向作用无疑将推动图书馆社会价值的彰显,促进图书馆社会认同的提高。
2.2 社会成员的能动性是获得社会认同的决定因素
社会成员对图书馆的认同客观上体现为一种社会态度和看法,包括观点、认识、评价、支持等。社会态度的形成要经历渐进式的同化和内化过程,其中,同化的过程就是认同的实现过程,同化的结果就是态度、价值观、思想模式、行动习惯的一致性;内化是将自己所认同的新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思想结合在一起,构成统一的态度体系。因而,社会成员的认同是“个体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以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相一致”〔15〕。图书馆的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对图书馆社会价值的理解、接受、保护和实践的过程,它体现为人们内心对图书馆核心价值观和基本理念的认可与接受,对图书馆作为社会制度安排的赞同与支持。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不仅需要图书馆人对现代图书馆理念的自我认同,更取决于服务对象——社会成员尤其是读者群体的社会认同。
社会态度首先表现为社会成员对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认同。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就是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均等的信息服务,追求的是信息公平的理念。信息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是和谐社会所追求的基本价值观之一,特别是在信息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下,信息富有和信息贫困之间的“数字鸿沟”持续加大,公共图书馆在维护和实现社会信息公平的重要社会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社会成员对图书馆核心价值理念产生共鸣、趋于同一,可以促进社会成员对图书馆社会价值的认同。
社会态度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读者对图书馆的支持程度。读者是图书馆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是图书馆存在的前提,也是图书馆社会价值实现的主体。社会成员虽然不可能都成为图书馆的读者,但社会成员成为图书馆读者的数量越多,则图书馆体现的社会价值就越大,图书馆获得的社会认同度相对就高,反之则低。然而,在我国公共图书馆,读者基础相当薄弱。据统计,我国公共图书馆持证读者人数不到总人口的1%,而在英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达50%以上〔16〕。虽然影响读者利用图书馆有诸多因素,如经济条件、客观需求、社会风尚等,但是,这种读者严重不足的状况反映出图书馆并没有获得读者的广泛认同,值得图书馆界深刻反思。
因此,如果没有社会成员及其需求的能动性,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就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可以说,图书馆事业的进步与社会成员的信息需求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为社会成员的信息需求提供了现实的物质基础,而社会成员的信息需求又为图书馆事业的进步提供了实现目标的群众基础。
2.3 图书馆的质量效益是获得社会认同的根本因素
在哲学的价值和意义或作用的范畴中,都强调对象与人的一种肯定关系,即事物对于人的用处以及人对某事物的需求、愿望。〔17〕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组织存在与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其社会价值的大小。图书馆作为一种历史存在的社会现象或社会机构,首先是实现社会对历史文献信息的集中存贮和传承,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图书馆的功能得以扩展,衍生出信息传播、社会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等职能,而正是“由于图书馆的存在及其活动满足于社会对文献信息保存和传播的需要,才使其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求得了自身存在的社会合理性和必要性”〔18〕。所以,图书馆要完成社会赋予的功能,体现社会价值,就必然通过提高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来实现。
服务是贯穿图书馆发展始终的原动力,追求质量和效率是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目标。如何来衡量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就图书馆管理绩效目标而言,图书馆持证读者覆盖率、纸质图书流通率、读者到馆率、电子资源点击率、远程访问率、文献传递量等指标,能明确反映出图书馆的质量和效益。同时,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是通过社会成员,尤其是读者来感知的,当读者感知到图书馆的服务达到或超出其心理预期值时,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就会得到认同,反之,读者就会产生不满而降低对图书馆社会价值的认同。因此,用户对图书馆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满意度、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满意度、对图书馆技术的便捷性满意度等,也能反映出图书馆资源、服务、技术的质量与效益。可以说,图书馆要完成职业所赋予的职责,就应该致力于绩效管理指标的实现和提高读者的满意度水平。
因此,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社会形象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益不仅是完成工作职责,更重要的是实现社会功能、彰显社会价值,并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
3 公共图书馆提高社会认同的策略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认同是在群体关系中产生的。图书馆只有在社会群体背景下,立足于社会环境的改善,坚持公益性的价值标准,担当起社会责任,才能增强图书馆发展的社会基础、扩大图书馆发展的群众基础,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实现其价值的社会认同。
3.1 优化社会发展环境,夯实图书馆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
作为社会机构之一的图书馆,存在于社会环境中,受到社会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发展理念的制约,其生存与发展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离开了与社会环境的有效互动,离开了社会环境的有效支持,就得不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也就无法实现生存和发展。图书馆的社会环境是由政府效应、读者效应、图书馆效应构成的相互依存的结构体系。
从中外图书馆发展的现实表明,政府效应在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是最明显的。现代社会中任何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政府方针政策的引导和法律法规的支撑。公共图书馆作为政府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文化权益和满足社会成员基本文化需求而设置的公益性事业机构,其建设和运行经费主要来自公共财政。一个利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首先是政府对公共图书馆价值的认同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政策导向和财政支持的程度。因此,图书馆事业发展首先是政府的支持,包括给予图书馆政策上的扶持、财力上的保证、人员上的支持、物资上的保障等。
社会效应是指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对图书馆的社会价值认可基础上而产生的重视、关注、崇尚、爱护的社会心理过程。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除了政府支持外,根本的还是社会效应的作用,其中社会成员中的读者是主体因素。社会成员中的持证读者少,表明图书馆在社会的地位不高、社会效应低,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未能得到社会的认同。此外,社会团体的关注度、支持度也是影响图书馆社会效应的重要因素。在国外,社会机构或团体对图书馆的捐助是普遍现象,如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在世界各地建立了2509座图书馆,现如今,在美国几乎任何一座城市中,都有以卡内基命名的图书馆。〔19〕而国内社会机构和个人很少对图书馆的捐助,这实际上是社会对图书馆的认同不足的表现。因此,寻求更高的社会效应,提高读者和社会的认同度,才能优化图书馆的社会发展环境,奠定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
图书馆效应是图书馆在其功能发挥中所表现出来的效用或效力,是其社会价值的体现。图书馆效应的本质就是实现传播知识、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公平的价值理念得到社会的认同。图书馆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支持机构之一,强化和彰显自身价值和社会效果,可以影响政府和社会对图书馆价值的评价,在与其他公共事业竞争中取得比较有利的地位,并获得政府和社会支持。
因此,政府、社会团体及社会成员、图书馆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政府效应是前提、社会效应是核心、图书馆效应是根本。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提高图书馆的社会认同度,成为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
3.2 坚持公益性价值观,扩大图书馆生存发展的群众基础
图书馆资源是一种共有资源,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公益性是图书馆社会价值的根本特征。作为社会公共产品,在其生产、提供、分配、享用和消费过程中必然受到国家行政权力的制约,其服务的目的不在于增值和赢利,而是“作为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和社会的正常运转而存在,它具有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性质”〔20〕。公益性价值取向决定了图书馆公共服务的社会价值就是普遍平等、惠及全民。实现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就必须以免费服务为前提,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提供公平的图书馆公共性和公益性服务。
基本服务免费是公益性的根本要求。公共图书馆的基本服务是利用各类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和满足社会成员基本信息和阅读需求的公共服务行为,其内容包括文献资料借阅服务、咨询与信息服务、读者活动服务和基层服务四个方面。〔21〕图书馆赖以存在的前提就是以读者为主体的社会成员,只有让社会成员都能免费、平等地走进图书馆,且图书馆能为每一个读者提供所需要的图书资料信息,才是图书馆生命力的体现;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归根到底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图书馆所积累、保存的知识只有被广大社会成员所利用,图书馆的价值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样,图书馆才能为更多的社会成员所认同。
因此,实现基本服务免费,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服务需求,让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或者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不仅彰显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安排的价值,无疑能够扩大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群众基础。
3.3 担当社会责任,重塑社会形象,提高图书馆社会影响力
社会责任和社会形象是现代图书馆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图书馆社会责任是图书馆在本职责任以外,关注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并致力于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服务;图书馆社会形象是社会成员对图书馆资源、服务、馆员、技术等要素抽象的、总体的印象和评价。承担社会责任体现了图书馆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而通过社会责任的担当可以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形象。
图书馆社会责任问题是国内外图书馆界关注的热点,它主要指图书馆承担本职责任之外的责任,或者说是图书馆的“分外之事”。刘兹恒、朱旬将图书馆社会责任的含义界定为: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在社会中需要承担的有助于解决关乎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非图书馆问题”,如经济、种族、环境、战争与和平、宗教等社会问题的责任。〔22〕在当前,图书馆理论和实践中致力于缩小数字鸿沟、保障信息公平获取、开展社区服务、帮助弱势群体和促进社会阅读等举措都是图书馆的社会责任担当。图书馆承担社会责任体现了图书馆的自觉意识,是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一种体现,也是社会对图书馆提出的更高层次要求。
图书馆置身于社会环境之中,与社会有着必然的联系,在与政府、社会成员,以及传播媒介交流中,其外在形象必然被认知和评价。因此,图书馆应充分认识自身形象资源的价值,在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中,采取多种措施来规划、设计、塑造、传播图书馆的社会形象,以此来影响社会成员对图书馆的心理认知,从而创建、提升、调整和维护其组织形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应借助于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语境,融入到全社会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之中,积极与社会机构、社会用户开展合作、交流,从而展现图书馆的积极正面的社会形象,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
因此,图书馆应通过与社会的互动,主动关心社会问题,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把本职服务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塑造积极的、正面的良好社会形象,从而对社会成员产生更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同感和信任感。这样,政府就会更加重视和支持图书馆,社会与民众就会更加依赖图书馆,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就能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
4 结语
从图书馆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在微观层面的社会信息领域,面临着来自互联网与社会信息机构竞争的压力;宏观层面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图书馆并非唯一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从社会成员获取信息的途径来看,图书知识传播仅仅是信息传播的一种途径,因此,公共图书馆要防止被“边缘化”或被社会所淘汰,就必须在社会群体的背景下,立足于社会环境的改善和优化,坚持公益性的价值标准,自觉担当起社会责任,以增强图书馆发展的社会基础,扩大图书馆发展的群众基础,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彰显出应有的社会价值,获得较高的社会认同,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1.彭俊玲.对巴特勒、谢拉图书馆学思想的比较研究.四川图书馆学报,1991(1):59-65,75
2.Theodroson,G.A,& Theodroson,A.G.A Modern Dictionary of Socialogy.New York,1969,Vol.85
3.李素华.对认同概念的理论述评.兰州学刊,2005(4):201-203
4.百科名片·社会认同.〔2011 -06 -26〕.http://baike.baidu.com/view/1146065.htm
5.曹海峰.社会认同与文化需求——双重维度下时尚杂志的发展策略与反思.江西社会科学,2009(12):196-200
6.戴维民.20世纪图书馆学情报学.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16-17
7.韩静.社会认同理论研究综述.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55-57
8.周立云.美国图书馆和情报工作白宫会议.情报理论与实践,1981(2):33-36
9.卡特.把道路照亮——卡特总统在美国图书馆和情报工作白宫会议上的书面发言.中国图书馆学报,1980(2):78
10.邵翘祥.布什在美国第二届图书馆与情报服务白宫会议上的发言.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2(4):106-107
11.A Bill to amend and extend the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 Act,and for other purposes.〔2011 -09 - 20〕http://www.imls.gov/pdf/BILLS - 111s3984is.pdf
1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1 -09 -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 -09/13/content_5087533.htm
13.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2011-09-26〕.http://www.gov.cn/zwgk/2011 -02/14/content_1803021.Htm
14.于良芝等.拓展社会的公共信息空间.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5.华红琴.社会心理学原理和应用.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16.邱冠华等.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17.黄俊贵.办馆效益探微.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1):8-13
18.罗雪明.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合法性问题初探.图书馆杂志,2011(2):2-5
19.孙春苗.财富转化为公益事业的逻辑——读《财富的福音》.中国非营利评论,2006(3):200-208
20.李雪冰.公共价值缺失下的图书馆核心价值生成与实现的途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2):31-33
21.蔡冰,熊剑锐,韩继章.公共图书馆基本服务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6):75-81
22.刘兹恒,朱荀.关于图书馆社会责任的若干思考.图书馆论坛,2010,30(6):23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