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会理论与公共图书馆事业若干命题辨析
2012-02-15
(西安文理学院图书馆 陕西西安 710065)
1 引言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当代自由主义的崛起,“公民社会理论”成为西方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话题,甚至将之看做是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希望。在我国,随着各类思潮的推介与争鸣,“公民社会”成了一个流行词语。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官方文件频频出现相关概念,使人们对“建设公民社会”有了更多的期待。
公共图书馆事业是一项社会性事业,它服务于社会,亦受社会环境的制约,更会受其影响。因此,“公民社会理论”是公共图书馆事业研究一个必须面对、无法回避的话题。
当前的公共图书馆理论研究已涉及公民社会理论,但在广度与深度上差强人意,且模糊混淆的认识盲点颇多。因而,就目前而言,任何短浅之见,谬误之论都会对认识的澄清与实践的借鉴有所裨益。“江海不弃涓流故能成其大,高山不舍微尘方可现其高”,在此不顾愚鲁,抛砖引玉,陈述一点困惑与思考,冀望专家同行指点迷津,不吝赐教。
2 公民社会理论与公共图书馆事业若干命题辨析
依据常识,对一种现象或理论的研究,首先必须要清楚是什么?概念、范畴与性质。之后是为什么?它的价值、意义。在此基础上再探究怎么做?以及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因此,对公民社会理论的探究亦可大体划分为概念命题、价值命题与实践命题。相对应,作为子命题亦可分为公共图书馆事业视野下之公民社会概念命题、价值命题与实践命题。下面拟在此框架内,做一点尝试性思考与解读。
2.1 公共图书馆事业视野下之公民社会概念命题辨析
必须承认一个现实,公民社会理论一直存在着极大的争议。各国学者构建了不同的理论体系,给公民社会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各类理论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有的甚至相互冲突。〔1〕“公民社会”概念孕生并演进于西方社会,它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理性结构出现在社会理论中,既体现着时代进步中社会自组织的痕迹,又带有公民个人理性建构的倾向,它是一个体系极富开放性、内涵极富衍变性的概念。当代公民社会理论,既作为基于民主宪政的一种政治哲学,成为一种政治口号;又作为一种社会研究范式,在理念、价值与信仰层面为人类共同体成员提供一幅美好生活画卷;还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方式,尝试在一种介于政府和企业间的“第三部门”实现公民自治;各种各样的诠释林林总总。〔2〕这就产生了一种现象,“公民社会理论”浩如烟波,每一个团体、每一个行业,甚至每一个个人都会对其建构、解读。虽然似乎都在说“公民社会”,但却是各说各话。
“公民社会理论”有一个核心价值,那就是民主、自由、平等、正义的普世理想。因而,“公民社会理论”可以广义地概括为对民主、自由、平等、正义之普世理想的各种憧憬、设计与实践。正是因其广泛的参与性、广泛的包容性,公共图书馆事业视野下之公民社会概念内涵也可以广义地概括为“公共图书馆事业中对民主、自由、平等、正义之普世理想的各种憧憬、设计与实践”;它有广阔的外延,既包括形而上的“知识自由”、“图书馆权利”探讨,也包括形而下的“图书馆公共治理”研究、“社会力量办馆”实践等等。
总之,当前社会化背景下围绕“公共图书馆”的各类探讨都可以纳入公民社会理论之命题范畴。
2.2 公民社会理论对于公共图书馆事业之意义命题辨析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对于公民社会理论的价值意义,亦可以大体归纳为理论认识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两个层面。在理论认识层面,梁灿兴先生提出了“公民社会是公共图书馆事业产生和健康发展的社会基础”的命题〔3〕。梁灿兴先生提出的命题,是探究“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元命题,是探究公共图书馆的本质、过去、现在与将来,应该说是图书馆理论的基础性研究。以下笔者将围绕此命题的思考做一陈述。
“公民社会是公共图书馆事业产生和健康发展的社会基础”可以分解为两个小命题:“公共图书馆产生于公民社会”和“公共图书馆健康发展必须依赖公民社会”。
关于“公共图书馆产生于公民社会”。“老槐也博客”曾转载台湾图书馆学者赖鼎铭先生的一篇文章《美国公共图书馆为何兴起?》〔4〕,可惜笔者未找到原文。赖先生认为西方的公共图书馆是由下往上自主发展出来的机构,是市民社会(公民社会)的产物〔5〕。梁灿兴先生通过对西方图书馆史的回顾与梳理,认为“会员图书馆是近代公众(公共)图书馆之母”,“会员图书馆是近代公民社会的自治体”〔6〕,“后来由于会员图书馆受众的局限性和资金来源仅仅依靠捐助的不稳定性,才上升为一种制度,由政府财政来支持”〔7〕,它仍然“是对公民信息自治的延续”〔8〕。关于“公共图书馆健康发展必须依赖公民社会”,对此命题梁灿兴等先生的论证比较含糊。“西方公共图书馆在管理体制上,更多地体现了公民自治的特点……这也是西方公共图书馆为什么能够一直获得社会认可,政府不能不支持的原因……一个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公民社会是近代公共图书馆勃兴的社会基础。”〔9〕
笔者对此存在一些理解困惑,因而,将“公共图书馆产生于公民社会”这一命题,解读为:近代公共图书馆事业产生于西方社会,诞生于西方的公共图书馆自然也带有西方社会的印记。它在价值取向上推崇权利平等、知识自由,在制度安排上体现公民自治。这些正是绝大多数“公民社会理论”的逻辑起点与核心价值,故而说“公共图书馆产生于公民社会”。
对“公共图书馆健康发展必须依赖公民社会”这一命题,笔者亦在西方制度文化的语境下加以理解。西方社会有民主政治的传统。民主政治的一大突出特征是“以议会为核心的代议制度”,即公民选举产生本阶层、本利益团体的代言人组成议会,民众的各种诉求通过代言人(议员)提交议会讨论,然后表决,如果表决通过则形成“法案”,“法案”具有强制政府、相关机构以及个人执行的效力。公共图书馆的建立产生于此种民主机制,它的健康发展也依赖于此种民主机制。除了制度层面的保障,西方民主政治还有一种“权力制衡”的架构,它是政府有限权力管理与公民自治结合的管理模式,有向下负责的机制,有公民参与的途径。理论上讲,只要公共图书馆事业是真实民意的体现,就一定会获得正常发展的必要保障。
笔者认同西方社会“公民社会是公共图书馆事业产生和健康发展的社会基础”之命题。但是,笔者困惑:中国的公共图书馆是否也产生于公民社会?其健康发展是否也有对公民社会的必然依赖?
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公民社会”?当前仍在争议。但是,无可争议的是“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诞生于清朝末年”,其社会主体特征是“臣民社会”。即使社会力量是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启动者,社会力量也只是将其作为“推行新政、作育人才”的一种手段〔10〕,其信奉之价值观是“臣民尽忠”,依赖之制度安排是“允许臣民上书言事”。这与公民社会“公民自治、权利意识、平等自由”之核心理念南辕北辙。基于上述认识,并参阅相关史料,笔者以为,中国公共图书馆是学习西方的产物。由于中国“公民自治”的文化传统与制度安排先天不足,公共图书馆事业在中国发生了变异,并非公民社会信息资源自治的社会运动,而是一个统治阶级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刻意规划的结果。它是统治阶级所推行“新政”的一部分,是政治的附属品。
显然,中国公共图书馆没有产生于公民社会。如果此命题成立,那么公民社会理论对于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之意义而言就不是“失落的脊骨”,而是“全新的命题”。
对于“全新的命题”的价值意义的认识不能脱离现实语境,决不能简单化、概念化、机械化、教条化。笔者以为当前的探究刚刚起步,远未画上句号,更未告一段落。
笔者以为当前需要探究的首要命题是: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需不需要依赖公民社会?如果需要,为什么?
欲回答此问题,需要先明确:没有产生于公民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是不是公共图书馆?如果是,就存在一个选言判断,没有公民社会的公共图书馆能够健康发展,还是不能?对于现实与未来,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究竟如何走出?有“依靠政府说”、有“市场经营说”,也有“民间内生说”。而各种说法都涉及“公民社会理论”。这就是公民社会理论对于公共图书馆事业之意义所在。
2.3 公民社会理论与公共图书馆事业实践命题辨析
公民社会理论与公共图书馆事业实践之命题可归为两类范畴:一类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影响公民社会,如“中山大学公民公共图书馆治理社会中心”、“湖南望城县杨利君公民图书馆”等,其实质是发挥图书馆教育职能,为公民社会以及社会发展议题提供学习、交流、传播空间,传播公民知识、培育公民意识。由于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已是业界常识,故在此不多重复。另一类是公民社会理论影响公共图书馆事业,影响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外在形态、运作流程乃至本质属性。下面笔者将围绕运作流程中公共图书馆公共治理探索相关命题之思考,做一叙述。
上世纪80年代,西方各国掀起一股行政改革浪潮,与之相应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公共管理理论”中的“善治理论”。由于有相同之背景,“善治理论”与“公民社会理论”几乎涉及同一命题。如“善治理论”强调“公共治理转型”,其价值导向之一是政府由过去“以公共权力为核心”向“以公共服务为核心”转变;其实质就是“公民社会理论”所主张的“社会基本结构由政府——单位——(作为单位人的)个人的单向、单维的关系,转变为多元、互动、社会参与和自组织形式的结构,政府不再是一个全能的部门,它行使国家安全、公共政策、宏观调控等有限职能……社会的组织结构以大量的公民自组织形式为基础,个人作为具有公民意识的公民社会成员,形成广泛的自组织形式,构成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它们是大量具体社会功能的直接承担者。”〔11〕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政府,大社会”。因此,“公共治理转型”可以说是“公民社会理论”的实践,也可以说是“公民社会理论”之实践子命题。
回顾百年历史,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兴起于“官办”;民国时期有“新图书馆运动”〔12〕,亦有“无产阶级宣传阵地”;新中国成立后,公共图书馆成为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事业机构,职业活动由行政指令推动,以政治需要来规定其运作方式、社会职能及社会价值。全能政府完全掌控下的公共图书馆治理模式,有利有弊。“利”在发展运作有了依靠,有了保障;“弊”在“放弃了职业话语权而成为一种政治的附属品”。〔13〕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政府逐步从经济、文化领域“后撤”,失去政府全力扶持的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随之陷入困境。面对现实困境,业界有主张“市场化”、“产业化”,实行“有偿服务,以文养文”,〔14〕但实行效果却遭致广泛诟病。蒋永福等先生曾论证“公共图书馆发展中的政府责任”〔15〕主张“坚决依靠政府”,并针对“人治”的不确定,呼吁“法律保障”。但是回顾建国以来的公共图书馆发展史,却不能不让人心生疑虑。“坚决依靠政府”,政府不重视,则出现发展困境、生存危机;政府重视,则存在资源空耗、低效腐败。建国后,公共图书馆事业起起伏伏,究其原因应该在于以行政之手段从事不同性质之文化事业。因为“行政化管理”下存在人浮于事、低效腐败的原生缺陷。王子舟等先生主张“社会力量办馆助馆”,因为社会力量“属于内生的、自下而上的力量,是推动基层图书馆建设的一种原动力,最能体现创新精神”〔16〕。但是各类民办图书馆发展中遭遇的各类困境又明示:中国目前没有“图书馆事业自下而上内生发展”的社会环境。所有以上种种原因催生出一类新命题:公共图书馆治理。
公共图书馆治理属于公民社会理论影响下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实践命题。顾烨青先生针对当前政府所提供的公共图书馆效率低下的弊端,认为由构建公民社会的民间组织来提供图书馆公益是最理想的选择,提出了“凸显民主,强调自治(公民社会理论之精髓)是贯穿中国图书馆管理体制创新和理念创新的一条主线”的命题〔17〕。曾主张“坚决依靠政府”的蒋永福先生开始探究“公共图书馆治理中的政府责任”〔18〕、“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及其优化策略”〔19〕等命题。李忠昊、赵红川回顾公共图书馆百年治理的历程,认为“图书馆善治就是使图书馆的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公共图书馆离不开公共管理,公共图书馆必然走向公共管理”〔20〕……在图书馆研究领域,“公共图书馆治理”已悄然形成热点,换句话说,就是公民社会理论与公共图书馆事业实践之命题探究已成热点。
对于公民社会理论与公共图书馆事业实践之命题探究,笔者满怀期待,并初步理解:公民社会理论在公共图书馆事业中之实践,不是简单地“引入社会资金,鼓励社会力量办馆助馆”,不是公共图书馆事业“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传统原则的延续,而是以公民为本位,政府与社会关系重新调整思想主导下公共图书馆事业领域的具体实践;其目的在于实现公共图书馆应真实民意而产生,满足公民的真实需求,依靠公民税收维持运转,形成具体高效的向公民负责的体制制度。总之,实现“公民社会是公共图书馆事业产生和健康发展的社会基础”,可将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引入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
3 结语
鉴于公民社会理论与公共图书馆事业命题研究初兴未艾,许多命题尚不明确,故笔者抛砖引玉、斗胆辨析。公共图书馆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社会就是社会,公民社会是人们针对现实社会特征的一种特定视角的概括性认识。公民社会是一个仍在争议,体系极富开放性、内涵极富衍变性的概念,如果不加辨析,笼统地以“公共图书馆与公民社会”为命题,在探究中容易掉入偷换概念的陷阱,亦容易将命题抽象化,口号化以及空洞化,最终会将“真命题”演变为“伪命题”。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真理蕴含在现实之中,真理会在探索中明晰。衷心祝愿中国公民社会健康发展、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
1.杨建伟,张平.公民社会理论之困境.学术月刊,2007(7):18-25
2.周国文.“公民社会”概念溯源及研究述评.哲学动态,2006(3):58-66
3,7,9.梁灿兴.寻找图书馆失落的脊骨——公民社会:近代图书馆发生和发展的基石.图书馆,2005(2):16-18
4,5,17.顾烨青.试论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与管理理念的创新.图书馆,2007(6):1 -6,12
6,8.梁灿兴.公众图书馆是公民社会的产物——图书馆事业是公民社会信息资源自治的社会运动.图书馆,2006(2):8-12
10.张树华.我国图书馆观念的变迁和发展.图书馆,2006(3):1-5
11.李熠煜.当代中国公民社会问题研究评述.理论参考,2006(2):56-58
12.王旭明.二十世纪“新图书馆运动”述评.图书馆,2006(2):22-25
13.李超平.我国公共图书馆历史定位之反思.图书馆,2006(2):1 -4,18
14.黄本华.90年代图书馆有偿服务理论研究综述.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7(3):30-33
15.蒋永福.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政府责任.图书馆论坛,2006(6):85-88
16.王子舟.伟大的力量来自于哪里——解读社会力量办馆助馆.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3):26-33
18.蒋永福.公共图书馆治理中的政府责任.图书馆论坛,2009(6):79 -82,53
19.蒋永福.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及其优化策略——针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重点的分析.图书与情报,2010(5):18-22
20.李忠昊,赵红川.百年治理的历程——公共领域的发展与公共图书馆的未来.图书情报论坛,2005(3):7-9